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免疫筛选恶性疟原虫cDNA克隆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获取恶性疟原虫 (海南株 )抗原的 c DNA克隆并进行初步鉴定。方法 :采用 dot-EL ISA,以兔免疫血清对恶性疟原虫 c DNA表达文库约 80万个重组噬斑进行筛选 ,并用 2 0株单克隆抗体和恶性疟患者血清对强阳性克隆进行再筛选。 PCR初步鉴定 17个强阳性克隆。结果 :兔免疫血清确定了 17个强阳性克隆, 患者血清检测到 11个阳性克隆 (含 8个强阳性 ) ,11株单抗与 9个 c DNA克隆呈阳性反应。 17个强阳性克隆均能扩增出大小在 30 0 bp- 2 .5kb左右的条带。结论 :已筛选到能与抗恶性疟原虫兔血清、单克隆抗体及患者血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 c DNA克隆。  相似文献   

2.
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SERA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克隆于M13噬菌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应用PCGENE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长度为453bp,A+T/G+C为2.6∶1,符合恶性疟原虫结构基因的特点。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基因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我国PFD-3/YN虫株SERA基因片段仅与B1、B2、B3(巴西)株及S16(塞内加尔)株在第667位氨基酸有不同,与FCR3(冈比亚)、FCBR(哥化比亚)、及S14、S15(塞内加尔)等其它虫株SERA基因序列完全一致。抗原表位预测分析显示该多肽N端和C端可能有抗原表位存在。  相似文献   

3.
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SERA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克隆于M13噬菌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定,应用PCGENE软件对该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片段长度为453bp,A+T/G+C为2.6:1,符合恶性疟原虫结构基因的特点。同源性分析显示该基因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我国PFD-3/YN虫株SERA基因片段仅及B1,B2,B3(巴西)株及S16(塞内加尔)株在第667位氨基酸有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乳酸脱氢酶(LDH)基因的序列及重组抗原的表位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根据GenBank中已知的pLDH基因序列(登录号为DQ198262和DQ060151)设计特异性引物,体外扩增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LDH的全长基因,对两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用SYFPEITHI软件进行表位预测分析。将Pv-LDH和Pf-LDH基因克隆入pET28a表达载体,转化至大肠埃希菌BL21(DE3)株,加入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表达,Westernblotting和中和ELISA法鉴定重组蛋白。结果Pv-LDH和Pf-LDH基因的编码区全长均为951bp,编码316个氨基酸,Pf-LDH与参考序列DQ198262完全一致,而Pv-LDH与参考序列DQ060151仅在第666位有一个核苷酸的变异;两者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的一致性分别为75.1%和90.2%。T细胞表位预测分析结果显示,能识别pLDH抗原表位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分子类型共28种,预测的表位数约为180个,相同或相似的表位约占总表位数的75%,Pv-LDH和Pf-LDH特异性表位分别为38个和45个。Westernblotting分析显示,Pv-LDH重组抗原可被疟疾患者血清识别,但反应强度明显低于Pv-LDH重组抗原免疫兔血清。中和ELISA试验结果显示,Pv-LDH抗原对多克隆抗体最高抑制率可达70.3%,而Pf-LDH抗原的最高抑制率仅为30.5%。结论Pv-LDH和Pf-LDH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及其重组抗原均有差异,特异性表位诱导的抗体在整个抗体谱中相对较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测定恶性疟原虫(P.f)海南株CTP基因序列,了解该虫株CTP基因序列与其它种类的CTP基因序列的差异,用于药物靶位的筛选。方法 用PCR的方法特异性的扩增CTP基因,并将此基因克隆于测序载体pUC19,采用Sanger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 我国海南株的CTP基因序列与其它的CTP基因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P.f CTP作为潜在的抗疟药物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恶性疟原虫海南株端粒酶催化亚基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克隆恶性疟原虫端粒酶基因 ,为今后筛选抗疟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根据四膜虫的端粒酶基因序列 ,设计并合成一对引物 ,从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端粒酶基因 ,进行测序及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端粒酶基因进行了分析。结果 得到了 2 3kp的恶性疟原虫海南株端粒酶基因。结论 恶性疟原虫端粒酶基因的克隆 ,为今后以端粒酶为靶标筛选抗疟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8.
将恶性疟原虫保护性抗原复合基因(PfCMR)与表达质粒pWR450—1分别经BamHI、EcoRI双酶切后回收、纯化和重组并转化大肠杆菌JM109,再经含氨苄青霉素LB培基初筛后,挑白色菌落扩增,用PCR复筛和双酶切鉴定,阳性克隆子pWR450—1—B14用IPTG诱导,在JM109中表达。表达产物经SDS—PAGE分析,在65kDa处出现较宽的蛋白条带。用SOS显色法证实此表达蛋白具有β-半乳糖苷酶活性。表达的融合蛋白与抗恶性疟原虫多克隆免疫血清特异结合.其滴度高达1:3200;Westernblot分析显示,表达蛋白能与特异性抗体产生较强的免疫反应。上述结果提示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生物学和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缺口填补法将恶性疟原虫有性期Pfs230和Pfs48/45抗原中的2个T细胞表位,3个B细胞表位以及人白介素-Ⅰ中的一个T细胞激活位点按预设方案,拼接成复合多价基因PfSI。复合基因全长147bP,编码43肽复合抗原,经分离、纯化后,插入质粒pcDNA3的多克隆位点,构建重组载体pcDNA3/PfSI。再将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JM109,用氨苄青霉素和PCR扩增法筛选阳性克隆,最后用限制性内切酶对阳性克隆进行鉴定。复合基因PfSI拼接、克隆的成功为在体外高效表达恶性疟原虫传播阻断抗原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我国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部分基因序列,了解我国虫株与其它虫株CS蛋白基因序列的差异。方法:采用PCR方法特异性扩增CS蛋白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克隆于M13噬菌体,取3个阳性克隆制备M13-CSP单链DNA,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定该基因片段核苷酸序列。应用PCGENE软件对六个虫株CS蛋白基因序列进行了一系列比较分析。结果:我国恶性疟原虫云南株(PFD-3/YN)与T4、Welcome、NF54、3D7及7G8等虫株CS蛋白基因序列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中一个有意义核苷酸突变发生在P.fTh/Tc抗原表位区。结论:云南株与其它虫株CS蛋白基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构建编码恶性疟原虫不同发育期抗原表位的复合抗原基因HGFSP的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方法 将HGFSP亚克隆于真核表达载体pcDNA3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 pc HGFSP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限制性内切酶分析鉴定 ;脂质体介导转染HepG2细胞。取经G418筛选的阳性细胞克隆进行免疫学鉴定。  结果 酶切及电泳鉴定证实pc HGFSP含有HGFSP。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T)、SDS PAGE及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 ,pc HGFSP转染细胞含有可与HGFSP原核表达蛋白免疫血清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蛋白 (包含恶性疟原虫MSA1、MSA2、RESA和CSP中的抗原表位 ) ,其分子量与按HGFSP长度推算的蛋白分子量接近。 结论 用HGFSP成功构建恶性疟原虫复合抗原真核表达质粒 pc HGFSP ,其表达产物具免疫反应性。  相似文献   

12.
在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子孢子通过黏附肝内皮细胞受体侵入肝脏,裂殖子通过黏附红细胞表面受体侵入红细胞,感染红细胞利用其表面膜蛋白与人体重要器官的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分子发生黏附,最终导致血流受阻。这些黏附过程均是虫体蛋白与宿主细胞表面带有负电荷的多糖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对恶性疟原虫与人体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快速、能同时检测恶性疟和间日疟的核酸检测方法。方法 针对两种疟原虫18S rRNA基因设计2对(3条引物),优化引物浓度与退火温度,建立可扩增出两种疟原虫基因片段的多重PCR。并进行最低检测限确定和临床标本检测,以镜检法为金标准分析灵敏度和特异度等指标。结果 该方法可扩增出431 bp(恶性疟原虫)和341 bp(间日疟原虫)基因片段,最低检测限为102copies/反应,检测临床标本的结果与镜检法无差别(P>0.05),敏感度为93.55%,特异度为70.83%,阳性预测值为89.23%,阴性预测值为80.95%。结论 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可快速检测疟疾感染并鉴别分型,灵敏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式PCR方法在疟疾诊断中的现场应用价值。方法根据疟原虫18 S rRNA基因序列,合成疟原虫属特异性上游引物和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种特异性下游引物,优化PCR反应体系,建立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同时检测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基因组特异性DNA片段的疟疾诊断方法,并评价其现场应用价值。结果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基因组DNA经过复式PCR后,分别扩增出1 451 bp和833 bp的特异性条带,而伯氏疟原虫、食蟹猴疟原虫及健康人血样均无扩增带出现,用该反应体系可检出原虫血症为1.1×10-6和5.6×10-7的间日疟原虫和恶性疟原虫感染。与镜检法相比,复式PCR检测119份现场样本,112份与镜检结果相同,阳性率为54%,漏诊率为0.8%,误诊率为0,而镜检法依次分别为53%、1.7%和3.4%。结论复式PCR方法检测疟原虫具有简便、快速、特异、敏感等优点,在疑似病例的鉴别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了一起内源性恶性疟冬季家庭暴发疫情,夫妻二人同时发病,经镜检确诊为恶性疟,经静滴蒿甲醚和甘露醇,口服伯氨喹以及对症处理后,患者痊愈,镜检复查未见疟原虫。  相似文献   

16.
海南省乐东县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监测海南省停用氯喹后抗氯喹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抗性的消长。方法:选择恶性疟原虫对氯喹有高度抗性且恶性疟发病率较高的海南省乐东县为观察点,采用WHO标准体外微量法和体内四周法,间隔一定时间检测一次。结果:停用氯喹18年,体外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97.9%下降至1997年的26.7%(P<0.001),完全抑制裂殖体形成的平均药浓度由10.46±7.14pmol/μl血降至1.63±1.47pmol/μl血(P<0.001);体内法,抗性率由1981年的84.2%降为1997年的18.4%(P<0.001),RⅢ占抗性病例的比例由53.1%降为14.3%。结论:海南省停用氯喹后恶性疟原虫对氯喹逐渐恢复了敏感性  相似文献   

17.
用逆转录PCR方法从恶性疟原虫3D7株红内期RNA扩增PFCO460w基因片段,克隆于pGEM-T easy载体,转化大肠埃希菌DH5α,筛选阳性克隆,PCR鉴定、测序并作序列分析。结果显示,从恶性疟原虫3D7株中扩增到3种PFCO460w片段序列,分别为618、597和543 bp,其中618 bp的片段序列与PlasmoDB数据库中的已知序列完全一致(GenBank登录号为XM001351147)。597 bp和543 bp片段序列已登录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分别为JF799872和JF799873。618 bp片段编码205个氨基酸,经Robbeta服务器结构预测,其编码的蛋白质可能有5种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定恶性疟原虫云南株富含组氨酸蛋白 I I部分序列,了解该虫株与其它虫株 H R P I I基因序列的差异。方法:采用 P C R 方法特异性扩增 H R P I I基因片段,并将该基因片段克隆于 M 13 载体,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测序,应用 P C G E N E软件对不同虫株恶性疟原虫 H R P I I进行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我国云南株恶性疟原虫与 7 G8 及 D10 虫株 H R P I I基因有不同程度的差异,3 虫株间 H R P I I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70.3% ,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 68.6% 。结论:云南株与7 G8 及 D10 虫株 H R P I I基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