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前路胸椎体切除术治疗脊柱转移瘤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椎体切除,前路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治疗胸椎转移瘤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前路胸椎体切除术治疗胸椎转移瘤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结果]通过这些护理措施的落实,确保了患者手术顺利进行,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早期并发症5例,肺部感染2例,泌尿系统感染1例,经抗生素治疗后痊愈;胸腔积液2例,重新行闭式引流后消失。[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术后护理,是手术成功的保证;同时术后应重点加强呼吸护理,减少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血管栓塞后肿瘤切除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血管栓塞后肿瘤切除内固定治疗脊柱转移瘤邢更彦,姚建祥,陈克林,匡正达,李禾,孙炜恶性肿瘤脊柱转移占转移瘤的20%左右。病人一旦发生脊柱转移,多为肿瘤晚期。常伴有剧烈疼痛、截瘫或脊髓及神经根受压症状。近年来,虽更多作者主张积极治疗,但碍于脊柱转移瘤切除...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41岁,无明显诱因下发现左侧颈部肿物近1年,伴有疼痛,自觉左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于2018年7月30日就诊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CT检查提示鼻咽癌,行活检提示未分化型非角化型癌。予以7野调强放疗(PGTVnx:72 Gy,PGTL-L、R:70 Gy,PTV2:55 Gy,共33次)以及单药顺铂方案(DDP 40 mg/d1,DDP 30 mg/d2~4)同步化疗。患者诉有髂腰部疼痛,胸腰椎MRI检查:T12椎体转移瘤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前方入路行上胸椎肿瘤切除、椎体重建、钛板内固定的技术及方法,分析手术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方法:2004年6月~2011年7月我科收治上胸椎(T1~T4)转移瘤患者17例,其中男6例,女11例,年龄55,1±7.3岁(47~68岁)。术前神经功能按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4例,D级8例,E级2例。肿瘤位置:T1 7例,T2 5例,T3 3例,T4 2例。按Tokuhashi脊柱转移瘤评分系统评分为9~12分;根据WBB分区理论肿瘤病灶位于4~9区。对于T1椎体病灶患者采用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对于T2~T4椎体病灶患者采用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结果:所有患者均能很好耐受手术,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手术时间为94.1士5.0min(90~102min),出血量为186.6±100.2ml(100~400ml);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手术时间为121.0±165(100~150min),出血量为352.0±134.4ml(220~600ml)。术后病理学检查:6例来源于肺癌,5例来源于乳腺癌,2例来源于甲状腺癌,2例来源于胃肠道癌,2例来源不明。术后2例前方劈开胸骨经头臂干外侧间隙入路手术患者出现肺部感染、肺不张,经对症治疗后治愈。3例(其中1例为低位下颈椎前方入路手术患者)出现喉返神经牵拉伤致一过性声音嘶哑,术后1个月内声音恢复正常。随访19.7±9.8个月(6~48个月),9例患者神经功能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3例Frankel分级B级患者2例改善为E级,1例改善为D级;4例C级2例改善到E级,2例改善到D级;2例D级患者改善到E级。5例患者在术后6~14个月因多处转移、全身衰竭死亡。结论:前方入路是治疗上胸椎转移瘤可供选择的有效入路,该入路可以充分显露前方椎体病变,有效切除病灶,彻底解除来自脊髓前方的压迫,改善患者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肩胛下经胸入路切除及重建上胸椎肿瘤的技术及方法 ,分析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手术相关并发症.方法 收集自2003年2月至2005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手术治疗的上胸椎椎体(T1-4)肿瘤患者21例,转移癌11例,嗜酸性肉芽肿2例,骨肉瘤1例,尤文肉瘤2例,软骨肉瘤2例.骨巨细胞瘤2例,淋巴瘤1例.采用经肩胛下胸腔入路行上胸椎肿瘤切除、脊髓减压,结合人工椎体植入或者单纯植骨、前路侧方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缓解.3例出现截瘫症状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由A级改善为D级,2例患者下肢感觉肌力恢复正常.术后2例患者出现肺部炎症、肺不张,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胸腔漏,1例患者术后出现胸主动脉破损出血.术后随访11~58个月,其中9例患者死亡,包括7例转移癌、1例尤文肉瘤、1例骨肉瘤患者.结论 经肩胛下胸腔入路切除颈胸段及上胸椎肿瘤是处理上胸椎病变的理想入路,尤其是对于累及椎体及一侧椎弓根的患者尤为适宜.该手术方式可以充分显露前方椎体的病变,可以有效地解除来自前方椎体的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微波消融术联合椎体成形及椎弓根内固定(microwave ablation combined with vertebroplasty and pedicle screw fixation, MWVPS)治疗脊柱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4月本院脊柱外科治疗的胸腰椎转移瘤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医患沟通结果,15例采用MWVPS治疗,而其他22例采用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治疗。比较两组围手术期、随访和影像资料。[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均未发生脊髓及神经根损伤。MWVPS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住院时间均显著多于PVP组(P<0.05),但MWVPS组骨水泥渗漏率显著低于PVP组(P<0.05),MWVPS组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PVP组(P<0.05)。所有患者随访时间平均(14.9±1.0)个月。两组术后VAS、ECOG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少(P<0.05)。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VAS、ECOG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7.
随着癌症患者生存期延长,脊柱转移瘤发病率越来越高。有学者认为脊柱转移瘤手术适应证为预期寿命3个月以上且存在神经功能缺陷,但这种观点在临床上尚未达成共识。因此,针对不同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尤为重要。该文就脊柱转移瘤临床表现、病情评估、治疗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王清 《实用骨科杂志》2012,18(12):1100-1102
目的探讨经前路切除颈胸交界椎体转移瘤,采用钛网植骨加钢板内固定重建椎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行前路椎体切除,钛网自体髂骨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治疗12例颈胸交界椎体转移瘤。结果 12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49个月,平均18个月。全部病例植骨融合满意,局部肿瘤无复发,内固定物无断裂、松动、滑脱等并发症。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者,其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结论经前路切除转移瘤椎体,钛网植骨加钢板重建切除后椎体,可即刻保证固定节段稳定性。植骨融合良好,明显改善神经功能,对提高该类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手术治疗的适应证与疗效。方法:对1998年7月至2003年7月5年间收治的167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胸椎转移99例,腰椎转移53例.颈椎转移15例。男性96例,女性71例。出现神经系统受损者112例,其中Frankel分级A级17例.B级11例.C级22例.D级6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手术根据肿瘤破坏脊椎的部位行前路椎体切除、钢板内固定术或后路病变椎板切除、肿瘤切除、椎管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术。结果:167例患者中,155例(92.8%)术后疼痛得到缓解。112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中,67例(59.8%)术后Frankel分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随访6~48个月.术后存活1年以上的患者117例,约占患者总数的70%。结论:由于转移瘤所致椎体塌陷或不稳定造成严重的神经损害或机械性不稳脊柱痛疼的患者,手术治疗可改善其神经功能,增加脊椎稳定性.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胸椎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脊柱转移瘤是最常见的骨转移瘤,高达40%的癌症患者发生脊柱转移[1].脊柱转移瘤常常引起椎体骨折、脊柱不稳、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等及其他合并症.手术治疗的目的在恢复脊柱稳定性的同时解除神经压迫的因素.[方法]从2003年1月~2009年7月,21例胸椎转移瘤患者(女12例,男9例;平均年龄58.3岁)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percutaneous vertebmplasty)治疗,并对患者术前、术后(1周、6个月及1年)进行随访调查,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量表进行评价.[结果]21例手术均成功,椎体成形术中平均每个椎体骨水泥(PMMA)注射量约(2.9±0.3)ml(I.7-4.1 m1).大部分患者94%(19/21)、88.2%(15/17)、100%(14/14)术后短期及长期均有良好的治疗止痛效果,术前VAS平均8.38±0.653降至术后1年随访内平均2.69±1.75.根据ADL评分,大部分患者无伴疼痛或伴轻微疼痛,其总体生活质量均有所提高.[结论]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是缓解胸椎转移瘤引起顽固性疼痛一种安全、有效、简单的治疗手段.其通过增加椎体强度、提高脊椎的稳定性防止病椎塌陷引起的脊髓受压产生的神经功能障碍,同时降低了椎管内肿瘤的浸润.PVP可能成为缓解椎体转移瘤导致疼痛的一种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脊柱转移性肿瘤的外科治疗策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治疗策略及其预后。方法:对103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手术适应证、外科治疗方式及其预后进行分析。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5年。85例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神经根痛缓解甚至消失,脊髓压迫症状改善或缓解;术后6个月、1、2、3、4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7.1%、90.3%、44.7%、29.1%、8.7%。结论: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多数表现为局部疼痛,部分患者有脊髓、神经根损害的表现。手术必须考虑全身情况,限于脊柱不稳、神经功能进行性损害、局部疼痛剧烈且原发病灶已积极处理、或原发灶不明手术作为明确病理诊断以指导进一步治疗的患者。根据肿瘤侵犯部位、患者耐受手术情况、预期寿命等选择前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的一期或二期手术。手术能够稳定和重建脊柱,减轻或缓解疼痛,维持或改善神经功能,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癌局部复发伴脊髓及/或神经根压迫患者再手术治疗适应证的选择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对19例局部复发的脊柱转移癌患者行再手术治疗(局部肿瘤彻底切除或肿瘤大部切除环形减压),患者术后定期随访,对患者神经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并通过MRI,CT及X线片等评估肿瘤局部复发情况。分析患者局部复发原因、手术适应证及预后。结果 16例患者行局部肿瘤彻底切除,平均手术时间142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 447 m L;3例患者行肿瘤大部切除环形减压,平均手术时间107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783 m L。术后所有患者平均随访34.7个月,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患者局部复发主要由于初次手术未能彻底切除病灶及缺乏有效的辅助治疗措施。结论对于脊柱转移癌局部复发伴脊髓及/或神经根再次压迫的患者,在全身状况较好的情况下,仍可考虑再次手术并结合多学科综合治疗,控制肿瘤局部复发,挽救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甚至延长生存期,但对于手术适应证需严格把握。  相似文献   

13.
脊柱转移瘤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目的:脊柱转移瘤可引起顽固性疼痛及脊髓压迫,其外科治疗仍存在许多争议,探讨脊柱转移瘤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自1998年7月-2001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手术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62例,包括颈椎转移6例,胸椎转移37例,腰椎转移19例。无明显神经系统受累者19例;出现神经系统受损者43例,其中完全瘫痪者19例,不完全瘫痪者24例。病变累及一个脊柱节段者43例,二个脊柱节段者14例,三具脊柱节段者5例。结果:62例患者中,58例(94%)术后疼痛得到缓解。43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33例术后麻痹症状改善。25例术前膀胱及直肠功能受损的患者中,术后12例膀胱及直肠功能明显改善。术前Frankel A、B级的患者,5例术后恢复到E级或D级,9例改善为C或D级。结论:从肢体功能减退到完全瘫痪所经历的时间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在48h内完全瘫痪为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膀胱和直肠功能的完全丧失也提示预后不良。甲状腺癌和乳腺癌的脊柱转移一般预后较好,肺癌和肝癌的脊柱转移通常存活期较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与开放性椎体成形术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行手术并获得随访的126例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126例患者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转移性肿瘤进入椎管压迫脊髓、神经根的患者,行开放性手术治疗(开放手术组,43例);无明显脊髓或神经根受压,或不适宜开放手术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PVP组,83例)。采用VAS评分、ECOG分级、Frankel分级分别对患者的疼痛、功能状况和脊髓功能进行评价;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行X线、CT或MRI检查,每次随访均进行疼痛、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PVP组治疗112个椎体,基本无出血,中位手术时间50 min;术后2 d时VAS评分即有显著降低,并持续至术后1个月;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时有显著降低;除了无症状的骨水泥渗漏(44/112)外,未发生神经损伤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中位生存时间为16个月。开放手术组中位手术时间160 min,中位出血量1 000 ml;术后1个月时VAS评分显著降低;ECOG分级在术后1个月有显著降低;术前41例有脊髓功能障碍患者中有36例术后Frankel分级得到提高(87.8%);40例运动功能不完全丧失患者中有29例完全恢复(76.3%)。术后12例出现并发症(27.9%),中位生存时间为11个月。结论 :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选择合适方式的椎体成形术可以有效重建脊柱稳定性,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9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36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1例;年龄27~79岁,平均58岁。原发灶来源分别为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结肠癌、肝癌、食管癌、肾癌、膀胱癌,10例原发灶来源不明。肿瘤分布部位:颈椎5例,胸椎17例,腰椎13例,骶椎1例。根据Tokuhashi脊柱转移瘤的预后评分系统:0~8分9例,9~11分25例,12~15分2例。根据术前Tokuhashi评分,肿瘤侵犯的节段、范围和有无神经症状选择单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或肿瘤切除椎管减压内固定术;椎体功能重建采用钛网植入、人工椎体置换、骨水泥填塞等方法。手术前后对患者的疼痛、脊髓功能及体力状况进行评估并对患者术后3、6个月及1、2年的生存率进行观察。结果:随访2~60个月,平均10.8个月。患者术后疼痛较术前减轻或消失(P〈0.05)。14例脊髓损伤的患者术后Frankel分级评估:12例分别提高1~2级。术后体力状况ECOG分级评估:28例分别提高1~2级。患者术后3、6个月及1、2年生存率分别为97.2%、63.9%、38.9%和16.7%。骨水泥渗漏6例,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依据单发或多发转移、有无神经功能损害和脊柱失稳、全身状况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维持和改善神经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6.
脊柱是转移瘤最常见的部位,脊柱转移瘤好发部位是腰椎,依次为胸椎与颈椎。但是,胸椎易发生脊髓损伤症状。手术治疗的目的是:解除神经压迫;通过稳定脊柱防止神经受损;减轻局部疼痛。当需行神经减压时,前路手术最直接,因为,椎体是转移瘤最常见的部位。单用椎板切除对改善神经功能是无效的,但是,联合应用内固定器械时,后路手术具有操作容易、创伤小和可矫正脊柱畸形的优点。如果行椎体全切前路骨性支撑时,应采用前后路联合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胸腔镜辅助下行胸椎转移性肿瘤前路手术切除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在胸腔镜辅助下对11例胸椎转移瘤患者行病椎切除及椎体重建术,术前神经功能ASIA分级A级1例,C级6例,D级4例。7例行病椎切除及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术;4例行病椎切除、钢板骨水泥椎体重建及内固定术。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术中肿瘤切除满意,术后影像学显示内固定固定确切。随访4~14个月,平均8个月,胸背痛均完全消失.术后神经功能除1例A级无恢复外,其余均明显恢复;1例冈肿瘤脑转移4个月死亡,其余患者存活8个月以上.其中1例乳腺癌术后多椎体转移患者手术后14个月随访时仍存活。结论:在胸腔镜辅助下行胸椎转移肿瘤切除椎体重建术安全、有效,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开放性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开放性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适应证选择和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对22例患者施行了开放性后路椎管减压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5例为多发性骨髓瘤,17例为脊柱转移瘤.患者年龄36~75岁,平均56.9岁.所有患者术前均有严重的背痛或腰痛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损害症状,平均疼痛VAS评分为7.4分(5~10分),55个以上椎体节段进行了治疗.术后第3天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1次.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3 d内疼痛缓解,平均VAS评分降至1.8分,且术前神经损害情况改善.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的平均注入量为4 m1(3~6 ml).12例术中出现骨水泥泄漏,5例在椎间隙,5例在椎旁静脉,2例椎管内渗漏.术后患者均接受化疗和(或)放疗,平均随访18个月(6~36个月),14例死于原发病,8例患者病情稳定.结论 此手术一次性完成椎管减压内固定,稳定脊柱,同时行椎体成形术,可以提高患者的活动能力,减轻疼痛,临床效果显著,尤其对于体质较差,多椎体病变,椎体压缩骨折压迫脊髓,无法承受脊柱前路手术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可选择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手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脊柱肿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ang XD  Guo W  Yang RL  Li DS  Y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4):225-228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多发性脊柱肿瘤的方法、疗效及并发症。方法2001年2月至2003年11月,采用手术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包括转移瘤、多发性骨髓瘤和淋巴瘤等在内的多发性脊柱肿瘤患者20例,男性13例,女性7例。病变累及2个脊椎节段者5例,3~4个节段者11例,5个或以上节段者4例。所有患者均存在神经系统损害和严重疼痛,术前Tomita评分,平均7.2分(3~9分)。结果20例患者中17例(85%)术后疼痛得到缓解,12例有神经功能损害的患者中,10例术后麻痹症状改善。术前Frankel分级为B级的患者1例术后改善为C级;1例术前Frankel A级的患者术后无明显变化。椎体成形术的并发症主要与骨水泥渗漏有关:硬膜外少量渗漏2例3椎,椎旁渗漏2例2椎,沿椎旁静脉渗漏和椎问盘内渗漏各1例。结论选择适当病例,对多发性脊柱肿瘤病例采用外科手术联合椎体成形术以及综合其他治疗方法,可以更好的缓解疼痛,改善神经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0.
骨水泥椎体成形在治疗脊柱转移瘤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骨水泥椎体成形在脊柱转移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0年11月~2011年6月我院应用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脊柱转移瘤患者155例,共251个椎体。颈椎1个,胸椎149个,腰椎101个。男性88例,女性67例,平均年龄63.5岁(36~87岁)。采用两种手术方式:应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110例,181个椎体;开放性手术椎管减压脊柱内固定,结合术中骨水泥椎体成形或联合其他部位椎体成形45例70个椎体。所有患者术前有严重的腰背痛或合并不同程度的下肢神经功能损害症状。平均VAS评分7.6分(5~10分),术后第3d根据VAS评分评估患者的疼痛缓解情况,术后2周时根据Frankel分级评估神经损害和ECOG评估活动能力的改善。出院后每3个月门诊随访一次,行X线片、CT或MRI检查,每次随访均进行疼痛、神经功能和活动能力的评估。结果:术中无1例出现肺栓塞、截瘫或围手术期死亡,所有患者术后3d内疼痛缓解,平均VAS评分降至2.6分(1~4分),术后2周评估,有神经功能损害者39例,Frankel分级除2例外均有1级及以上的恢复。ECOG分级4级者18例,其中15例改善为3级;3级者92例,其中63例改善为2级;2级45例中13例改善为1级。椎体成形术中骨水泥的平均注入量为4ml(3~7ml)。108(43%,108/251)个椎体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19个在椎间隙,86个在椎旁或椎旁静脉,3个椎管内渗漏,但均无临床症状。术后患者均接受化疗和(或)放疗,平均随访20个月(3~36个月),122例死于原发病,33例带瘤存活。结论:对脊柱转移瘤患者选择合适方式的骨水泥椎体成形安全、简单,效果显著,减少了椎体置换或前路开放手术的创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