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酞普兰与马普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和马普替林组,治疗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83.3%,马普替林组显效率为76.7%,两组差异无显著性。HAMA减分率西酞普兰组明显多于马普替林组,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较少而轻微。结论: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见效快,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
艾司西酞普兰与马普替林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以艾司西酞普兰(商品名:来士普)与马普替林治疗抑郁症进行对照观察,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我院住院及门诊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症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前17项≥18分,抑郁自评量表(SDS)≥50分;无严重躯体疾病、癫、药物过敏及青光眼病史。共入组42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平分为两组。艾司西酞普兰组21例,男10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3±10.1)岁;平均病程(6.4±5.9)年;HAMD总分(22.1±4.6)分,SDS总分(66.4±13.5)分。马普替林组21例,男9例,女12例;平均年龄(44.2±9.6)岁;平均病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各类抑郁发作老年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疗程8周。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总体疗效差异无显著性,但西酞普兰起效快,平均(6.3±3.5)天,口干、便秘、排尿困难及心血管的副反应较小。结论西酞普兰可作为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一线抗抑郁药。 相似文献
4.
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急性期老年抑郁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各类抑郁急性发作、年龄≥60岁的患者进行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单盲对照治疗,治疗8周。疗效及安全性评定采用17项汉密顿抑郁量表和副反应量表。结果:70例完成观察,其中西酞普兰组34例,阿米替林组36例。治疗第2周时,西酞普兰组有效率显著较高。在第8周时两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西酞普兰组的不良反应明显较少。结论:西酞普兰见效较快,不良反应较少,适合于老年抑郁症特别是伴有躯体疾病患者的急性期治疗。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79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配至西酞普兰组和阿米替林组。西酞普兰治疗剂量为20mg~60mg/d,阿米替林治疗剂量为100mg~300mg/d,疗程均为6周。采用汉米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采用副反应症状量表(TESS)、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评定其安全性。结果西酞普兰组有效率为92%,与阿米替林的87%相当(P〉0.05),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少且轻微,患者耐受性好。结论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好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8.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副反应。方法80例抑郁症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服用西酞普兰,另一组服用阿米替林,治疗8周。结果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82.5%,总有效率95%;阿米替林组显效率为67.5%,总有效率92.5%。起效时间:西酞普兰为11天,平均(13.4±2.6)天。阿米替林为15天,平均(16.2±2.1)天。西酞普兰组和阿米替林组的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2.5%和47.5%,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确切,起效快,副反应小,安全性大,可作为一线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9.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 6 0例符合CCMD 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 ,共治疗 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HAMA)、临床总体评定量表 (CGI)评定临床疗效 ,采用副反应量表 (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西酞普兰组显效率 80 % ,阿米替林组显效率 76 .6 7% ,差异无显著性 ,各因子分中西酞普兰组认知障碍减分多于阿米替林组 ,差异有显著性。HAMA减分西酞普兰组少于阿米替林组 ,差异无显著性。西酞普兰常见副反应有恶心、口干、头痛等 ,但比较轻微。结论 西酞普兰见效快 ,疗效肯定 ,副反应发生率少而轻微。 相似文献
10.
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对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6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配至西酞普兰组及阿米替林组(各23例)。西酞普兰治疗剂量为20~40mg/,1次/d,阿米替林为150-300mg/,1次/d。观察时间均为6周。疗效评定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HAMD)。安全性评价应用TESS、实验室检查及体查。结果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74%,有效率为91%,与阿米替林组的65%及87%相当;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较阿米替林组少且轻微,患者依从性好。结论西酞普兰与阿米替林对抑郁症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西酞普兰具有日服剂量小、给药方法简便、不良反应轻微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舍曲林与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标:比较舍曲林与麦普替林治疗抑郁症和副反应。方法:将64例符合CCMD-2-R抑制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两组,分别给予舍曲林与麦普 替林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2、4、6周末分别用Hamiton抑郁量表(HAMD),及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结果:舍曲林组显效率75%,麦普替林组显效率78.1%。HAMD总分及各因子分6周末的减分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舍曲林组主要副反应为口干、震颤、消化系症状,未发现心血管反应,麦普替林主要为抗胆碱能症状。结论:舍曲林与麦普替林对抑郁症疗效相当,两药间无靶症状特异性,舍曲林无心血管重要副作用,值得临床首先选用。 相似文献
12.
13.
瑞波西汀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瑞波西汀与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3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瑞波西汀组、西酞普兰组两组疗程均为6周。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分减分值评定临床疗效;副反应量表(TESS)、实验室检查、生命体征等观察药物安全性。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4、6周末各评定1次。结果治疗6周后,瑞波西汀组HAMD总分减分值为(16.4±5.6),西酞普兰组为(16.2±6.8)分,两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瑞波西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与西酞普兰相似,不良反应少而轻,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抑郁药物。 相似文献
14.
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西酞普兰与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符合CCMD 3 抑郁症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入组,各30例,分别用西酞普兰、氟西汀治疗,历时8 周,在入组时和治疗第2、4、6、8 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以减分率评定出痊愈、显进、进步和无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副反应结果 西酞普兰组疗效稍优于氟西汀组。两组痊愈、显进、进步、无效例数分别为19,5,4,2 和17,4,5,4,显效率分别为93.3%和86.7%,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前者对伴有焦虑、失眠、运动性激越效果更好,部分副反应也低于后者。治疗期间两组均未出现转躁现象。结论 西酞普兰和氟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肯定,副反应少,对中度以上的抑郁症前者稍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氟西汀与麦普替林在AD抑郁症状治疗中的疗效和副反应。方法 氟西汀组45例,麦普替林组41例。均诊断为AD,HAMD-17>18分。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后的HAMD-17减分率及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氟西汀组与麦普替林组总体疗效相当,但氟西汀组起效较快,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 氟西汀在AD抑郁症状治疗中具有一定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治疗.疗程6周.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并以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 西酞普兰组显效率为83.33%,阿米替林组为76.67%,差异无显著性.西酞普兰不良反应少而轻微,主要有恶心、口干、头痛.结论 西酞普兰是一见效快、疗效肯定及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的抗抑郁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西酞普兰和阿米替林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西酞普兰组和阿米替林组,治疗6周采有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结果西酞普兰组在2~4周末时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明显优于阿米替林组,在6周末时两者无明显差异,且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更少。结论西酞普兰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Firoza Mamdani Marcelo T. Berlim Marie-Martine Beaulieu Gustavo Turecki 《The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2014,15(2):135-144
Objectives. A significant proportion of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do not improve following treatment with first-line antidepressants and, currently, there are no objective indicators of predictors of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pre-treatment peripheral gene expression differences between future remitters and non-responders to citalopram treatment and identify potential pharmacogenomic predictors of response. Methods. We conducted a gene expression study using Affymetrix HG-U133 Plus2 microarrays in peripheral blood samples from untreated individuals with MDD (N = 77), ascertained at a community outpatient clinic, prior to an 8-week treatment with citalopram. Gene expression differences were assessed between remitters and non-responders to treatment. Technical validation of significant probesets was carried out by qRT-PCR. Results. A total of 434 probesets display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to change in score and 33 probesests were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between eventual remitters and non-responders. Probesets for SMAD 7 (SMA- and MAD-related protein 7) and SIGLECP3 (sialic acid-binding immunoglobulin-like lectin, pseudogene 3) were the most significant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following FDR correction, and both were down-regulated in individuals who responded to treatment.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point to SMAD7 and SIGLECP3 as candidate predictive biomarkers of antidepressant respon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