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改良肋缘下切口在肋弓和剑下有2个弯曲。切口从对侧腹直肌的外侧缘跨越中线沿肋缘向下并在肋弓处弯向十一肋间。在瘦长型患者切口则可从剑突沿中线下行然后再沿肋弓弯向十一肋间。病人体位为半钭位。抬高腰桥或折曲桌面20°~30°帮助暴露。安置框架拉钩翻开肋弓可进一步改善膈下的暴露。包括后腹膜畸胎瘤、肾上腺髓样脂肪瘤、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皮质癌、女性化肾上腺肿瘤和肾癌的20例病人用这一切口顺利地施行了手术,其中肿块直径大于10cm有10例,大于15cm4例,因肿瘤侵犯同时施行部分肝切除的有2例。该切口对膈下和大血管有极好暴露,不仅方便肿块的切除,也为肝脏转移灶切除和腔静脉癌栓的处理留有余地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脾脏肿瘤的CT诊断。方法 复习11例经手术和/或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表现。结果 脾脏恶性淋巴瘤3例、血管瘤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淋巴管瘤1例、转移瘤4例。结论 CT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是发现脾脏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脾脏位于左季肋部后外侧,在膈肌与左肋弓之下,为第9、10、 11肋所遮盖.我国成年男性脾平均长13.86cm,宽8.64cm,厚3.07cm;成年女性脾长13.09cm,宽8.02cm,厚3.05cm.正常位置时,脾在肋弓下不能被触及,当其肿大1倍以上时才能被触及,如能够触及则为脾肿大,但应除外脾脏下垂,后者见于内脏下垂患者或左侧胸腔积液、积气致横膈下降.脾脏下垂者叩诊脾上界可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研究鼻窦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表现,明确CT对鼻窦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0例经病理证实的鼻窦肿瘤和肿瘤样病变的CT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黏液囊肿11例,鼻息肉10例,血管瘤3例,内翻性乳头状瘤3例,鳞状细胞癌3例。结 论通过CT检查,结合临床表现,能够明确鼻窦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范围,且能区分良、恶性肿瘤,在临床诊断及治疗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脾脏肿瘤的CT诊断。方法 复习 11例经手术和 /或病理证实的脾脏肿瘤的CT表现。结果 脾脏恶性淋巴瘤 3例、血管瘤 2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1例、淋巴管瘤 1例、转移瘤 4例。结论 CT对脾脏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是发现脾脏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脾脏肿瘤785例综合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原发性脾脏肿瘤785例综合分析江苏省南京市第一医院外科(210000)郑裕隆,赵乾元关键词脾脏肿瘤分类号R733.21临床资料脾脏肿瘤临床罕见,尸检也极少发现,不仅原发性肿瘤稀有,继发性肿瘤也极少,国内外文献多为个案或少量病例报告,尚未见大宗病例综合...  相似文献   

7.
化脓性肋软骨炎是一种严重破坏胸壁甚至致残的感染,国内报告不多,我科自1980年至今收治3例,报告如下: 例一,男性,56岁,因门脉高压症,1980年4月2日,经左肋弓作胸腹联合切口,切除脾脏。术后肋弓处创口不愈、疼痛、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流出。脓培养为金葡菌。X线照片无异常发现,拟为化脓性肋软骨炎。先后两次切除肋弓受累之软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经临床确诊为脾脏病变的CT影像学资料,总结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灶影像特征及伴随征象,并采用卡方检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69例脾脏病变中,肿瘤性病变44例,边界不清者31.8%,出现包膜下积液者4.5%,出现腹膜增厚者2.3%;非肿瘤性病变25例,边界不清者56.0%,出现包膜下积液者60.0%,出现腹膜增厚者24.0%,脾脏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在三者的影像表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T可较清晰地显示脾脏病灶,通过对病灶的边界及伴随征象的分析,有利于对脾脏肿瘤与非肿瘤性病变的鉴别。  相似文献   

9.
布加综合征合并下腔静脉广泛血栓介入治疗一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患者,男,50岁,因纳差,乏力,腹水,腹胀8个月入院,体格检查:腹膨隆,多条胸腹壁静脉曲张,血流自下而上,肝脏肋弓下3cm剑突下6cm,脾脏肋弓下3cm腹部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远端色素沉着,轻度水肿和静脉曲张。实验室检查,白细胞: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亚硒酸钠对荷瘤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实验分别测定了亚硒酸钠+肿瘤组,肿瘤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动物的脾淋巴细胞转化率,ANAE^+淋巴细胞百分率和免疫器官指数,并在光镜下对脾脏和胸腺的形态学变化作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地鼠颊囊癌生成过程中肿瘤区域微循环的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致癌剂DMBA诱发地鼠颊囊癌,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动态观测病变区微血管的形态和机能。结果表明,在肿瘤出现前,病变区微血管形态和机能均无明显变化。肿瘤生成后,微血管形态和机能均发生显著变化,出现微循环障碍,并随肿瘤而加重。原位癌时血管排列紊乱、扭曲、粗细不均、极向消失;浸润癌时血管数相对不足、稀疏、血管丛瘀血并出现血窦。平均血流速度原位癌比正常减慢33.33%,浸润癌比正常减慢52.38%,平均血流量原位癌比正常减少46.74%,浸润癌比正常减少66.83%。白斑期的微血管形态和机能与正常基本一致。初步认为,肿瘤的形成导致了病变区的微循环障碍,其程度随肿瘤的发展而加剧。  相似文献   

12.
钠离子微电流探测仪在胆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帝振宇  赵青川  何勇  赵威   《中国医学工程》2006,14(6):619-621
目的探讨钠离子微电流探测仪在胆道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该院2004年4-7月11例胆道肿瘤病人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肝门部胆管癌9例,胆总管下端癌2例,采用钠离子微电流探测仪于手术中6例,肿块标本离体后检测5例。检测部位包括正常胆道组织、瘤组织表面和切面、周围淋巴结。比较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钠离子微电流的变化。11例病人胆道肿瘤组织均行石蜡切片病理检查,明确其病变性质。结果11例胆管癌组织和正常胆道组织钠离子微电流有明显的差异,肿瘤组织钠离子微电流均超过30微安培(μA),最高者达到60-70μA,正常胆管组织多在20μA左右,没有1例超过30μA。肝动脉旁有癌细胞转移的肿大淋巴结钠离子微电流均超过30μA。结论利用细胞内阳离子浓度查产生的微电流来诊断肿块的良恶性,快速、简捷、准确,具有潜在的巨大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薛青  钱立新 《海南医学》2003,14(10):52-53
目的 改良肋缘下切口途径切除巨大肾上腺肿瘤的应用。方法 26例巨大肾上腺肿瘤患者经该径路施行手术。该切口从剑突中线下行然后沿肋弓转向十一肋间,分别在肋弓和剑突下作二个弯曲。在肥胖体型患者则可延长切口切断腹直肌并过中线。患者平卧,术侧腰背部垫高30°,升腰桥并应用框架拉钧。结果 肿瘤直径大于10cm 13例,大于15cm 4例,6-10cm为13例,其中因肿瘤侵犯同时施行部分肝切除二例。平均手术时间为3.2小时,随访6个月~4年,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 该切口便于腹腔器官控查,对膈下和大血管暴露良好,便于操作。  相似文献   

14.
孟庆军  孔繁义  宋翔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1):2602-2605
目的 比较改良经剑突下及肋弓下切口术式与传统经胸壁切口术式切除胸腺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7年12月于沧州市中心医院胸外科行胸腺肿瘤切除术的患者175例,根据切口入路不同分为剑突下切口组(95例)与胸壁切口组(80例)。剑突下切口组应用改良经剑突下及肋弓下切口术式,胸壁切口组应用传统经胸壁切口术式。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及术后第1、3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剑突下切口组手术时间、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短于胸壁切口组,术中出血量少于胸壁切口组,术后第1、3天VA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胸壁切口组(P<0.05)。结论 改良经剑突下及肋弓下切口术式切较传统经胸壁切口术式切除胸腺肿瘤的手术时间短,操作更简单,患者创伤更小,术后疼痛更轻,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脾肿瘤病变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8年来16例脾脏肿瘤的病理分析及诊治。结果 脾肿瘤早期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诊断主要依靠B超和CT检查。本组男性10例,女性6例。良性肿瘤占9例,恶性肿瘤7例。治疗主要是脾切除术,恶性肿瘤术后辅以化疗和放疗。结论 影像检查是脾脏肿瘤主要诊断方法,脾切除是治疗脾肿瘤的重要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氢化可的松诱发的虚证状态对肝癌小鼠肿瘤增长的影响。方法?将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肿瘤模型组、氢化可的松组,氢化可的松肿瘤组,采用氢化可的松给药小鼠14?d造成虚证状态,给药第1天同步接种H22肝癌细胞至腋下复制荷瘤小鼠模型。动态观测小鼠体质量与肿瘤大小变化;处死小鼠后,取脾脏、胸腺称质量并计算脏器指数;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肾上腺类固醇合成酶以及肿瘤增殖相关的mRNA表达;运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肿瘤Akt、p-Akt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模型组脾脏显著增大(P<0.05),肾上腺Cyp11a1、Cyp11b1、Cyp11b2的基因表达显著下调(P<0.05);使用氢化可的松的小鼠脾脏和胸腺明显萎缩(P<0.01),肾上腺Star、Cyp11a1、Cyp21a1、Cyp11b1基因均下调(P<0.05)。与肿瘤模型组比较,氢化可的松肿瘤组小鼠接种肿瘤第7天肿瘤体积减小(P<0.05),同时氢化可的松显著抑制肿瘤组织Akt1基因表达(P<0.05),促使Foxo3基因表达上调(P<0.05)、抑制Akt、p-Akt蛋白表达。与氢化可的松组比较,氢化可的松肿瘤组小鼠脾脏、胸腺萎缩减轻,肾上腺类固醇合成酶基因表达均上调(P<0.05)。结论?氢化可的松通过抑制内分泌免疫功能诱发小鼠虚证,短期使用小鼠肿瘤增殖减缓,而持续性虚损状态下促进肿瘤生长。   相似文献   

17.
马明  雷忠  王超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28):914-915
目的探讨脾脏肿瘤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2月—2009年7月我院手术治疗19例脾脏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中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3例。16例良性肿瘤中12例行脾脏切除术,4例行脾脏部分切除术;3例恶性肿瘤中2例行脾脏切除术,1例行脾联合胰体尾切除术。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脾脏肿瘤的主要方法。脾脏肿瘤病变以良性为主,手术切除治疗效果良好,恶性肿瘤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8.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肿瘤的转移及预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袁莲香 《广西医学》1999,(2):274-276
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是造成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肿瘤是一典型的血管依赖性病变,无论原发肿瘤还是转移瘤的形成和生长,均依赖于血管的形成。近年来,许多学者对肿瘤内微血管密度进行研究,发现它与肿瘤的转移及预后有着密切关系,现综述如下。1肿瘤微血管形成与肿瘤...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超声对脾脏各径线的测量,探讨血吸虫病脾肿大(A组)与其它肝病(包括肝炎及肝炎后肝硬化、肝癌、脂肪肝、酒精肝等门脉性肝硬化)引起的脾肿大(B组),在脾脏径线测量中增大程度的不同,进行鉴别诊断。方法:采用右侧卧位作脾脏常规检查,测量脾厚径,最大长径及肋下长径。结果:A组83例脾肿大,厚径增大79例,长径增大41例,肿大率分别高达95.18%和49.40%,B组70例脾肿大,厚径增大62例,长径增大11例,肿大率分别为88.57%和15.71%,正常组(C组)63例,脾厚径和长径均在正常范围。显示脾厚径增大要大于长径增大,实际工作中测量厚径是十分重要的。另一显示,A组脾肋下肿大率为59.04%,B组脾肋下肿大率为18.57%。A组脾肋下肿大明显高于其他肝病脾肋下增大,表现在工作中测量脾肋下是否肿大也是非常重要的标志之一。结论:根据其厚径、长径及肋下长径的肿大程度,结合肝、脾声像图及有关资料,有助于血吸虫病与其他肝病所致脾肿大病因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58例原发脾脏肿瘤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脾脏良性肿瘤45例,其中脾血管瘤21例,脾囊肿11例,脾淋巴管瘤8例,脾脏窦岸细胞血管瘤3例,脾错构瘤1例,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1例;脾脏恶性肿瘤13例,其中脾脏B细胞淋巴瘤11例,脾脏霍奇金淋巴瘤及脾脏血管肉瘤各1例。B超和CT是主要的检查方法。全组行脾切除术51例,其中开腹脾切除术23例,腹腔镜脾切除术28例;部分脾切除术5例;脾切除+胰腺体尾部切除术2例。所有病例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9个月~9年,平均随访时间(43.8±21.3)个月,41例脾脏良性肿瘤患者预后良好,无复发和转移;11例脾脏恶性肿瘤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63.6%和27.2%。结论原发性脾脏肿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不仅是脾脏肿瘤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也是重要的确诊方法。脾脏局限性良性肿瘤可选择部分脾切除术以保留脾脏功能。早期手术及术后联合放化疗可改善脾脏恶性肿瘤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