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铁皮石斛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0,他引:3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的化学成分。方法使用硅胶色谱法、反相硅胶色谱法及半制备HPLC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铁皮石斛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1)、异鼠李素-3-O-α-L-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2)、conicaoside(3)、3,4,5-三甲氧基苯-1-O-β-D-吡喃葡萄糖苷(4)、2,6-二甲氧基-4-羟基苯酚-1-O-β-葡萄糖苷(5)、4-(3'-羟丙基)-2,6-二甲氧基苯酚-3'-O-β-D-葡萄糖苷(6)、胸腺嘧啶脱氧核苷(7)、紫丁香苷(8)、4-烯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葡萄糖苷(9)、(+)-丁香脂素(10)、丁香脂素-4'-O-β-D-单葡糖苷(11)、柚皮素(12)、对羟基苯甲酸(13)、4,4'-二羟基-3,5-二甲氧基联苄(14)。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石斛属植物中发现,7~8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发现。  相似文献   

2.
尹蕾  张冤  田海妍  江仁望 《中草药》2014,45(23):3361-3366
目的 研究福寿草Adonis amurensis带根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运用硅胶、凝胶、小孔树脂及PR-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福寿草带根全草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福寿草带根全草95%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和正丁醇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15个化合物,其中强心苷类化合物7个,分别为毒毛旋花子苷元(1)、铃兰毒苷(2)、铃兰毒原苷(3)、索马林(4)、洋地黄毒苷元(5)、罗布麻苷(6)、叶含杠柳鼠李糖苷(7);黄酮类化合物5个,分别为木犀草素(8)、芹菜素(9)、芹菜素-7-O-β-D-葡萄糖醛酸(10)、荭草苷(11)、异槲皮苷(12);木脂素类化合物3个,分别为松脂素(13)、松脂素-8-O-β-D-葡萄糖苷(14)、9'-脱羧迷迭香酸-4'-O-(1→4)-半乳糖鼠李糖苷(15).结论 化合物101315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10131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周梦  刘星  李琳玉  舒积成  梁永红  黄慧莲 《中草药》2017,48(24):5099-5104
目的研究菝葜属植物小果菝葜Smilax davidian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相硅胶(RP18)、半制备HPLC色谱法等多种方法分离纯化,并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小果菝葜根茎70%乙醇提取部位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橙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黄檀素(2)、3,5,7,4′-四羟基黄酮-7-O-β-D-吡喃葡萄糖苷(3)、山柰酚-7-O-β-D-吡喃葡萄糖苷(4)、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5)、槲皮素-3-O-β-L-鼠李糖(6)、4,6-二羟基-2-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7)、3,5-二羟基-4-O-(β-D-吡喃葡萄糖苷)苯乙酮(8)、2,4,6-三羟基苯乙酮-4-O-β-D-吡喃葡萄糖苷(9)、2,4,6-三羟基苯乙酮-2,4-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10)、表儿茶素(11)、latifolin(12)、3′-O-(E-4-酰基)-奎尼酸(13)、5-O-咖啡酰奎宁酸丁酯(14)、5,5′-二甲氧基落叶松树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5)、1-O-二十六烷酰基甘油酯(16)、cinchonain Ib(17)、腺嘌呤核苷(18)、白藜芦醇(19)和3,4,5-三甲氧苯基-1-β-D-吡喃葡萄糖苷(20)。结论化合物4~9、12~16均为首次从菝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1~3、17、18为首次从小果菝葜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王彦志  曾光  张萌  刘阳 《中草药》2014,45(9):1219-1222
目的 研究九节菖蒲Anemone altaica根茎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Diaion HP-20大孔吸附树脂、Sephadex LH-20,硅胶等柱色谱技术对九节菖蒲水溶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结合文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九节菖蒲根茎水溶性部位分离并鉴定了14个化合物,其中6个酚类化合物:阿魏酸(1)、单阿魏酰酒石酸(2)、绿原酸(3)、丁香酸葡萄糖苷(4)、阿魏酰-6’-O-α-D-葡萄糖苷(5)、阿魏酰-6’-O-β-D-葡萄糖苷(6);2个木脂素类:(+)-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葡萄糖苷(7)、(+)-松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8);1个香豆素类化合物:七叶苷(9);5个含氮化合物:2,3,4,9-四氢-1H-吡啶骈 [3,4-b] 吲哚-3-羧酸(10)、苯丙氨酸(11)、腺嘌呤(12)、胸腺嘧啶核苷(13)、腺苷(14)。结论 化合物213均为首次从银莲花属植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朝鲜白头翁抗炎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长福  孙世芹  王有志  辛萍 《中草药》2013,44(18):2508-2514
目的 筛选朝鲜白头翁Pulsatilla cernua的抗炎有效部位并研究其化学成分。方法 将朝鲜白头翁干燥根以70%乙醇回流提取,提取物经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洗脱,依次得到水及30%、50%、95%乙醇洗脱组分,通过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以确定其抗炎有效部位;采用各种柱色谱分离纯化抗炎有效部位中的化合物,根据理化特征并结合波谱学数据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朝鲜白头翁根经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50%乙醇洗脱组分具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对其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共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8-羟基松脂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3, 4:3′, 4′-bis (methylenedioxy)- 9′-hydroxyl-lignane-9-methyl-O-β-D-glucopyranoside(2)、prinsepiol-4-O-β-D-glucopyranoside(3)、(+)-环合橄榄树脂素-6-O-β-D-葡萄吡喃糖苷(4)、6-O-(E)-feruloyl-β-glucopyranoside(5)、6-O-(E)-feruloyl-α-glucopyranoside(6)、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7)、常春藤苷基-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 (1→3)-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8)和常春藤苷基-3-O-β-D-吡喃葡萄糖-(1→2)-β-D-吡喃葡萄糖-(1→3)-β-D-吡喃葡萄糖(9)、齐墩果酸-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0)、刺囊酸-3-O-β-D-吡喃葡萄糖-(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11)和羽扇豆醇(12)。结论 朝鲜白头翁50%乙醇洗脱组分为其抗炎有效部位,该部位中得到的化合物24689为首次从白头翁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段芳芳  贾晓会  贾姗姗  徐润生  袁珂  童品璋 《中草药》2018,49(20):4791-4797
目的对香榧Torreya grandis叶进行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方法采用MCI-Gel CHP-20、Diaion HP-20、Toyopearl HW-40、Sephadex LH-20、RP18及硅胶等柱色谱法对香榧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1H-NMR、13C-NMR、HR-ESI-MS)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海虾致死生物活性法和MTT法测定部分化合物的细胞毒活性和抗肿瘤活性。结果从香榧叶醋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香榧酯(1)、花柏酚(2)、4-epiagathadial(3)、3,4-二羟基苯甲酸3-O-β-D-葡萄糖苷(4)、脱氢松香酸(5)、反式璎珞柏酸(6)、顺式璎珞柏酸(7)、2-甲氧基-1,4-苯二甲醇(8)、松脂素(9)、β-谷甾醇(10)。其中化合物1~4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对海虾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分别为7.7、8.0、8.8、4.2μg/m L;化合物4在10μg/m L时对人肝癌细胞Huh7和Hep G2的抑制率最显著,分别为67%和69%。结论以上化合物除化合物10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4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活性;化合物4具有较强的Huh7和Hep G2细胞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7.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瞿城  乐世俊  林航  开均  尚冠雄  唐于平  陶伟伟  段金廒 《中草药》2015,46(13):1872-1877
目的研究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pre-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NMR等波谱学方法以及结合文献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红花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3-O-β-D-葡萄糖基-(1→2)-β-D-葡萄糖苷(1)、野黄芩素(2)、正二十六烷酸(3)、(2S)-1-Oheptatriacontanoyl glycerol(4)、4,4-二甲基庚二酸(5)、5,7,4′-三羟基-6-甲氧基黄酮-3-O-β-D-芸香糖苷(6)、n-tetratriacont-20,23-dienoic acid(7)、香草酸(8)、没食子酸(9)、tetrephthalic acid mono-[2-(4-carboxy-phenoxycarbonyl)-vinyl]ester(10)、七叶亭(11)、6-羟基芹菜素-6-O-β-D-葡萄糖苷-7-O-β-D-葡萄糖醛酸苷(12)、槲皮素-3,7-二-O-β-D-葡萄糖苷(13)、6-甲氧基山柰酚(14)、紫丁香苷(15)、反式-1-(4′-羟基苯基)-丁-1-烯-3-酮(16)、熊果酸(17)、1-hexadecanoyl propan-2,3-diol(18)、柠黄醇(19)、东莨菪内酯(20)。结论化合物1、5、7、10、18、19为首次从红花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4、6、8、9、11、17、20为首次从红花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宽叶打碗花Calystegia sepium中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数据并结合文献报道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宽叶打碗花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酪醇(1)、槲皮素-3-O-β-D-吡喃葡糖苷(2)、野黄芩素-7-O-β-吡喃葡萄糖苷(3)、紫云英苷(4)、山柰酚-3-O-半乳糖苷(5)、山柰酚-3-O-β-刺槐双糖苷(6)、烟花苷(7)、芦丁(8)、尿苷(9)、它乔糖苷(10)、2-甲氧基-4-(2′-羟乙基)-苯基-1-O-β-D-吡喃葡萄糖苷(11)、4-羟基苯乙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2)、polybotrin(13)、吡啶-3,5-二甲酰胺(14)、茵芋苷(15)、苯甲醇-β-D-葡萄糖苷(16)、5-羟基-2-羟甲基吡啶(17)、云杉苷(18)、5-羟甲基糠醛(19)、sessiline(20)。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槲寄生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朵  韩畅  高雯  成亮  杨培明 《中草药》2016,47(24):4313-4317
目的对槲寄生Viscum coloratum干燥带叶茎枝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反复硅胶、Sephadex LH-20及ODS等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槲寄生干燥带叶茎枝用95%乙醇提取浓缩后用水-氯仿萃取。其中水部位经D101大孔树脂,水-乙醇(100∶0→0∶100)梯度洗脱后得水和10%、30%、50%、70%、95%乙醇6个部位。结果在50%乙醇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鼠李秦素-3-O-β-D-芹菜糖(1→2)-O-β-D-葡萄糖苷(1)、鼠李秦素(2)、鼠李秦素-3-O-β-D-葡萄糖苷(3)、鼠李秦素-3-O-β-D-(6″-乙酰)-O-β-D-葡萄糖苷(4)、高圣草素-7-O-β-O-葡萄糖苷(5)、高圣草素-7-O-β-D-芹菜糖基(1→2)-O-β-D-葡萄糖苷(6)、高圣草-7-O-β-D-葡萄糖基-4′-O-β-D-芹菜糖苷(7)、圣草酚-7-O-β-O-葡萄糖苷(8)、枫香槲寄生苷(9)。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黄酮苷类化合物,命名为槲寄生新苷IX,化合物9为首次从槲寄生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两色金鸡菊黄酮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仁梁 《中草药》2018,49(21):5046-5050
目的研究两色金鸡菊Coreopsis tinctoria头状花序的水提取物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常规硅胶、反相ODS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进行分离制备,利用各种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两色金鸡菊头状花序的水提物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依据其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分别鉴定为8,3′,4′-trihydroxyflavone-7-O-β-D-glucopyranoside(1)、6-hydroxyluteolin-7-O-β-D-glucoside(2)、山柰酚(3)、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4)、(2S)-3′,4′,5,8-tetrahydroxyflavanone-7-O-β-D-glucoside(5)、(2S)-eriodictyol-5-O-β-D-glucoside(6)、紫铆黄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plathymenin(8)、(Z)-6-O-β-Dglucopyranosyl-6,3′,4′-trihydroxyaurone(9)、5,6,3′,4′-tetrahydroxyaurone(10)、6,3′,4′-trihydroxyaurone(11)、奥卡宁-5′-O-β-D-葡萄糖苷(12)和4′-O-β-D-glucopyranosyl-3,4,2′,4′,5′-pentahydroxychalcon(13)。结论 13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紫荆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穆丽华  张东明 《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1):1795-1797
目的:研究紫荆Cercis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多种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9个化合物:3-甲氧基槲皮素(1),槲皮素(2),(2R,3R)-3,5,7,3′,5-五羟基黄烷(3),3′,5,5′,7-四羟基双氢黄酮(4),[+]-紫杉叶素(5),(2R)-柚皮素(6),无羁萜(7),β-谷甾醇(8),胡萝卜苷(9)。结论:化合物1和化合物3~7是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刘梦  李志峰  冯宇  李东勳  张国松  奉建芳  陈壮 《中草药》2019,50(15):3593-3597
目的研究荔枝Litchi chinensis核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运用现代光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荔枝核5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反式香豆酰奎宁酸(1)、3-O-反式香豆酰奎宁酸(2)、根皮苷(3)、柚皮苷(4)、芦丁(5)、柚皮素-7-O-芸香糖苷(6)、山柰酚3-O-(6-O-啡酰基)-β-D-葡萄糖基-(1→2)-α-L-鼠李糖-7-O-α-L-鼠李糖苷(7)、原花青素A2(8)、对羟基苯甲酸(9)、原儿茶醛(10)、对羟基苯甲醛(11)、原儿茶酸(12)、顺式对羟基肉桂酸(13)、反式对羟基桂皮酸(14)、falandinB(15)。结论化合物1、2、7、13~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也是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结合国内外文献综述了缬草属植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并对该属药用植物的药理活性进行了总结。缬草属植物除含有一定的挥发油外,化学成分主要集中于单萜类、倍半萜类、木脂素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其中单萜类成分主要以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为主,根据其结构是否裂环分为环戊烷环环烯醚萜和裂环环烯醚萜。药理研究表明该属植物具镇静、解痉、抗抑郁、抗肿瘤、抗A1阿糖腺苷受体性和细胞毒性,并对心血管有一定作用。鉴于目前缺少对缬草属研究的系统回顾和综述,该文对近年来发表的缬草属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任赛赛  罗彭  潘为高  梁臣艳  李耀华  周伟 《中草药》2012,43(11):2116-2119
目的 研究龙船花Ixora chinensis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000000波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从龙船花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和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D-甘露醇(1)、十八酸(2)、1,5-环辛二烯(3)、β-谷甾醇(4)、(10E)-9-oxooctadec-10-en-12-ynoic acid(5)、壬二酸(6)、dihydromasticadienolic acid (7).结论 化合物5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龙船花脂酸(ixoraliphatic acid).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龙船花中分离得到,其中D-甘露醇在干药材中质量分数高达0.32%.  相似文献   

15.
鹰嘴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谭永霞  孙玉华  陈若芸   《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6):1650-1652
目的:研究鹰嘴豆的化学成分,从中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化合物。方法:采用不同体积分数的乙醇对鹰嘴豆干燥种子及鹰嘴豆发芽种子进行提取,经硅胶、大孔树脂D101、葡聚糖Sephadex LH-20色谱手段分离纯化,通过NMR,MS等波谱分析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羟基-齐墩果-12-烯(1),鹰嘴豆芽素A-7-O-β-D-葡萄糖苷(2),脑苷(3),1-乙基-α-L-半乳糖苷(4),尿苷(5),腺苷(6),色氨酸(7),鹰嘴豆芽素A(8),芒柄花素(9)。结论:1,3,4,6,7均为首次从鹰嘴豆属植物中分离到。  相似文献   

16.
软蒺藜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对软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有机溶剂提取,各种色谱技术分离纯化,光谱数据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出6个化合物,为异鼠李素(Ⅰ),苜蓿素(Ⅱ),槲皮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Ⅲ),异荭草苷(Ⅳ),β谷甾醇(Ⅴ),β胡萝卜苷(Ⅵ)。结论:化合物Ⅰ~Ⅳ为首次从滨藜属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优选荔枝核多糖的脱蛋白工艺。方法:以多糖保留率和脱蛋白率为综合评价指标,选取酶用量、酶解时间、酶解pH,酶解温度为影响因素,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木瓜蛋白酶法对荔枝核多糖的脱蛋白工艺;以多糖保留率和脱蛋白率为指标,比较木瓜蛋白酶法、沙维积法(Sevag法)、三氯乙酸法、酶-Sevag联合法、酶-三氯乙酸联合法和三氯乙酸-Sevag联合法6种方法对荔枝核多糖的脱蛋白效果。结果:木瓜蛋白酶法脱蛋白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4%,酶解时间1 h,pH 6,酶解温度45℃,脱蛋白率70.2%,多糖保留率82.9%;酶-Sevag联合法的脱蛋白效果最佳,在酶法处理的基础上,Sevag试剂处理2次,脱蛋白率高达91.45%,多糖保留率71.42%。结论:不同脱蛋白法对荔枝核的脱蛋白效果有明显差异,酶-Sevag联合法的脱蛋白效果最佳,可推广于大生产使用。  相似文献   

18.
高秀  柏旭  蔡建  范亮  王俊人  张丽芳  刘威良  董建伟 《中草药》2022,53(24):7672-7678
目的 对三白草Saururus chin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MCI HP20、硅胶、Sephadex LH-20等多种色谱材料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DPPH方法和ABTS方法评价各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从三白草地上部分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里卡灵A(1)、里卡灵B(2)、二氢愈疮木脂酸(3)、rel-(8S,8''R)-dimethyl-(7S,7''R)-bis(3,4-methylenedioxyphenyl) tetrahydrofuran(4)、odoratisol C(5)、nectandrin B(6)、三白草酮(7)、surinomensin(8)、樟叶素(9)、三白草醇E(10)、三白草醇(11)、马萨婷B(12)、stigmasta-4,22-dien-3-one(13)、(24R)-24-ethylcholest-4-en-3,6-dione(14)、sauruchinenol A(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16)、丹皮酚(17)。结论 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13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711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瘤果黑种草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研究瘤果黑种草子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瘤果黑种草子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黑种草三糖(Ⅰ)、常春藤皂苷元3-O-α-L-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Ⅱ)、常春藤皂苷元3-O-β-吡喃木糖基-(1→3)-α-L-鼠李糖基-(1→2)-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Ⅲ)、蔗糖(Ⅳ)、硬脂酸(Ⅴ)、十六烷酸甘油酯(Ⅵ)、β-谷甾醇(Ⅶ)、胡萝卜苷(Ⅷ)、对羟基苯甲酸(Ⅸ)。结论:化合物Ⅰ,Ⅱ,Ⅲ,Ⅳ,Ⅷ,Ⅸ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其中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20.
黄妍  刘秀  陶薇  潘广涛  梅志刚 《中草药》2019,50(7):1739-1744
五味子为木兰科(Magnoliaceae)五味子属Schisandra Michx.植物,在我国东南部和东北三省分布广泛。五味子主要化学成分为木脂素类、挥发油类、多糖类和有机酸类等,临床常被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研究显示,五味子具有抗胰岛素抵抗、抗炎、抗细胞凋亡、抗氧化应激、抑制血管病变、保护血管内皮等作用,能较好地改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近40年国内外有关五味子化学成分及其抗2型糖尿病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五味子治疗糖尿病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