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优选鳖血柴胡的炮制工艺。 方法: 以柴胡皂苷a,c,d及醇溶性浸出物含量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炮制时间、鳖血用量、炮制温度对鳖血柴胡炮制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柴胡皂苷a,c,d的含量,流动相乙腈(A)-水(B)梯度洗脱(0~50 min,25%~90%A;50~55 min,90%A),检测波长210 nm。 结果: 炒制时间对炮制工艺具有显著性影响。最佳炮制工艺为150 ℃炮制10 min,加鳖血量0.05 mL ·g-1。醇溶性浸出物及柴胡皂苷a,c,d质量分数分别为12.42%,0.85%,0.23%,0.90%。 结论: 优选的炮制工艺合理可靠、重复性好,为规范鳖血柴胡饮片的炮制加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宫文霞  宋亚鹏  王艳丽  周玉枝  秦雪梅 《中草药》2023,54(19):6314-6322
目的 研究当归Angelicae Sinensis Radix“解郁”功效与“活血”功效的相关性及机制。方法 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ed mild stress,CUMS)结合孤养复制大鼠抑郁模型,以行为学指标及血流变指标评价当归对CUMS大鼠抑郁样症状及血液黏度的调节作用,进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性分析量化抗抑郁指标和血流变指标间的相关性。应用1H-NMR代谢组学技术检测CUMS大鼠肝脏中内源性代谢物的变化,指认相关差异代谢物并构建代谢通路。结果 造模4周后,大鼠体质量、糖水偏爱率、旷场实验穿越格数、直立次数均显著降低(P<0.01),高、中、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均显著升高(P<0.01)。给予当归干预后,大鼠的行为学指标和血流变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行为学综合指标与血流变综合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在筛选得到的19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中,当归能显著回调异亮氨酸、缬氨酸、乳酸、丙氨酸、柠檬酸等8种差异代谢物,涉及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合成,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及甘油脂代谢等5条代谢通路。结论 当归的“解郁”功效与其“活血”功效存在显著相关性,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等代谢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基于干酵母混悬液诱导的发热大鼠模型,评价牛胆汁的解热效果,并进一步通过基于UPLC-MS/MS的代谢组学方法探索其潜在的作用机制。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对乙酰氨基酚(200 mg/kg)组、牛胆汁(10 mL/kg)组及猪胆汁(10 mL/kg)组,以背部sc 20%干酵母混悬液的方式构建发热大鼠模型,分别于造模前0.5 h及造模后3.5 h对各给药组大鼠给予药物干预,并于造模后第0、4、5、6、7、8小时测量大鼠肛温,收集造模后8 h大鼠血清及脑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及下丘脑中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环磷酸腺苷(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cAMP)的含量;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UPLC-Q-TOF-MS)对大鼠的血清及下丘脑进行代谢组学分析,探究其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合血清及下丘脑代谢组学的相关分析结果及ELISA指标,共同阐释牛胆汁的解热作用机制。结果 造模4 h后模型组大鼠肛温显著升高(P<0.01),牛胆汁组大鼠肛温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牛胆汁能够显著抑制发热导致的TNF-α、IL-1β、IL-6、PGE2、cAMP含量增加(P<0.01)。代谢组学结果表明干酵母致大鼠发热后血清及下丘脑的代谢轮廓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分别从其中鉴定得到24、18种内源性代谢物,给予牛胆汁干预后其含量均显著回调,主要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丙酮酸代谢、柠檬酸循环、鞘脂代谢、嘧啶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等途径。结论 牛胆汁对干酵母所致发热大鼠模型具有显著的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内源性致热源的释放及调节机体的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糖代谢有关,具有多靶点、多途径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基于代谢组学的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配伍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补中益气汤不同配伍组合代谢产物的比较,揭示补中益气汤“益气升阳”的配伍机制。方法:运用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建立大鼠血清的代谢指纹谱。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研究模型组和补中益气汤组、升柴加剂量组、去升麻柴胡组(20 g·kg-1,ig 15 d)之间的代谢物谱差异,并通过变量重要性投影(VIP)在血清中选取生物标志物,比较各组的标志物并找出差别。结果:补中益气汤组对脾气虚证的调节作用体现在对能量代谢方式、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的调节修正上面,而升柴加剂量组、去升麻柴胡组虽然能一定程度的改善模型组大鼠的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但未能从根本上恢复模型大鼠的能量代谢方式,仍然以无氧呼吸为主。结论:补中益气汤组对脾气虚的调整作用最强,主要体现在氨基酸代谢及能量代谢方式的恢复方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不同产地(甘肃、万荣)的藏柴胡与北柴胡(万荣)栽培品的急性毒性、解热、抗炎作用的差异。方法 采用经典急性毒性实验法进行藏柴胡与北柴胡不同提取物的急性毒性比较研究;采用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模型比较藏柴胡与北柴胡水煎液的解热作用;采用二甲苯制备耳廓肿胀模型,比较藏柴胡与北柴胡水煎液的抗炎作用。结果 甘肃产地藏柴胡与北柴胡比较毒性、解热、抗炎作用较强;万荣产地藏柴胡与北柴胡比较毒性、解热、抗炎作用差异不大。结论 万荣产地藏柴胡作为柴胡使用的可能性较大,甘肃产地藏柴胡能否作为柴胡使用仍有待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构建基于超分子“气析”理论的中药制剂的靶向性评价方法,并对柴胡影响片仔癀的肝靶向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分子连接性指数分析主要归肝经的药材、片仔癀中的各成分“印迹模板”特征及肝靶向趋势;利用中药多成分“印迹模板”自主作用特征,结合靶区动力学和总量统计矩原理建立中药制剂的靶向性评价方法,并对片仔癀组、柴胡组、片仔癀+柴胡组、空白组4组作用的肝癌大鼠进行实验验证。结果 扣除主要归肝经药材分子连接性指数平均值后,片仔癀组与柴胡组的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0.376 8,片仔癀+柴胡组与柴胡组的分子连接性指数相似度0.988 2,预测柴胡可增强片仔癀的肝靶向性。建立中药复方靶向性的评价体系,包括相对总量摄取率(RUET),相对总量浓度(RCT),相对“印迹”趋势(RITT)及相对“印迹”方差(RIVT);各组织中肝脏的RUET和RCT均为最大(RUET=1.88>1,RCT=2.30>1),其他组织这2个参数则均<1,说明片仔癀结合柴胡后能增加其在肝脏的分布,肝靶向性增强;除血浆外,其他组织的RITT及RIVT均在1.0附近波动,说明靶向修饰不改变片仔癀的“印迹”作用趋势,对成分种类也无明显影响。结论 在超分子“气析”理论指导下,可建立以分子连接性指数和总量统计矩参数表征中药制剂多成分“印迹”作用的靶向性评价参数体系,实现对中药制剂靶向性的评价,柴胡的加入可增加片仔癀的肝靶向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脾胃湿热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患者尿液代谢组学变化,探讨异病同证背景下脾胃湿热证的病机转化与代谢产物的关联性,为中医预防或截断“炎癌转化”途径提供生物学依据。方法 搜集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3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他证型46例患者的尿液进行核磁共振氢谱(1H-NMR)检测,采用多变量统计学方法中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及单变量统计分析方法测定相关代谢标志物的含量。结果 PLS-DA显示,①胃癌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组比较,筛选得到差异性代谢产物14种,与胃癌组相比,后者柠檬酸、赖氨酸等7种物质含量上升;甘油、岩藻糖等7种物质含量下降。②胃癌脾胃湿热证组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络瘀血证组比较发现,与前者相比,后者柠檬酸、甘氨酸等7种物质含量上升;N-苯乙酰甘氨酸、甘油等7种物质含量下降。③与对照组相比,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卡尼丁等3种物质含量上升,甘油、葫芦巴碱等5种物质含量下降。结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癌”与“慢性萎缩性胃炎不伴肠上皮化生——伴肠上皮化生——胃癌”的代谢组学变化相似,说明湿热兼瘀是“炎-癌”转变的关键病机,此类证型具有代谢生物标志物的共性特征,对于进一步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探讨脾胃湿热证病机转化规律,优化防治方案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模型,对逍遥散方剂配伍柴胡化学拆分组分,探究柴胡化学拆分归肝经作用强弱,并结合主成分分析明确柴胡归肝经药性物质基础。方法 采用80只SPF级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喂食蛋氨酸胆碱正常含量(MCS)饲料外,其余小鼠喂养蛋氨酸胆碱缺乏(MCD)模型饲料4周建立的NASH模型。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证实模型建立后,分别灌胃给药4周,1次/d:逍遥散组2.874 g·kg-1、逍遥散-柴胡组2.445 g·kg-1,逍遥散-柴胡+挥发油组、逍遥散-柴胡+多糖组、逍遥散-柴胡+黄酮组、逍遥散-柴胡+皂苷组于逍遥散-柴胡组基础上分别加入柴胡各拆分组分:挥发油0.163 mg·kg-1、多糖24.067 mg·kg-1、黄酮2.241 mg·kg-1、皂苷2.746 mg·kg-1;模型组及正常组同体积生理盐水灌胃。末次灌胃给药后处死小鼠取血及肝脏组织,通过HE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病理形态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及肝脏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考察其作用强弱;运用SPSS Statistics 23数据分析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对逍遥散配伍柴胡不同拆分组分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柴胡归肝经药性物质基础。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肝细胞肿胀,脂肪空泡增多,有多处炎性细胞;血清ALT、AST、TG、TC、LDL含量升高,HDL含量降低(P<0.01);肝组织MDA含量升高,SOD、CAT及GSH-Px水平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逍遥散及其配伍柴胡不同拆分组分均可改善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各给药组血清ALT、AST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逍遥散及其配伍柴胡不同拆分组分对小鼠血脂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逍遥散及其配伍柴胡不同拆分组分对小鼠肝氧化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不同给药组的功效药理学评价系统综合评分结果为逍遥散组>逍遥散-柴胡+皂苷组>逍遥散-柴胡+黄酮组>逍遥散-柴胡+多糖组>逍遥散-柴胡+挥发油组>逍遥散-柴胡组,在柴胡不同化学拆分组分中,以皂苷组分为佳。结论 柴胡皂苷组分通过减轻血脂水平,改善肝脏脂质代谢异常,缓解肝脏氧化损伤,是柴胡发挥“引药入肝”药性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张雅婷  蔡皓  段煜  裴科  王梦晴  于慧  刘鑫  宋健涛  段奕辰 《中草药》2021,52(23):7244-7258
目的 研究炮制与配伍对四逆散中主要有效成分在抑郁模型大鼠血浆、胆汁、尿液及粪便中代谢成分的差异。方法 建立慢性不可预期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抑郁大鼠模型,造模结束后分别ig柴胡、白芍、柴胡-白芍药对、四逆散及含醋炙柴胡和醋炙白芍的四逆散提取物,并在连续ig 7 d后收集24 h尿液及粪便,再次ig收集血浆及胆汁。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质谱(UPLC-Q-TOF/MS)技术对血浆、胆汁、尿液及粪便样本进行检测,并结合PeakViewTM和MetabolitePilotTM软件进行鉴定分析。结果 依据代谢途径和离子碎片信息,推测柴胡皂苷a、柴胡皂苷b2、柴胡皂苷c、柴胡皂苷d、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苯甲酰芍药苷、氧化芍药苷、橙皮苷、橙皮素、柚皮苷、甘草苷、甘草酸以及甘草素在抑郁模型大鼠体内主要以原型、脱糖、脱氧、去甲基化、氧化、甲基化、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等形式存在。最终在柴胡组中鉴定了27种代谢产物,在白芍组中鉴定了30种代谢产物,在柴胡-白芍药对组中鉴定了52种代谢产物,在四逆散组中鉴定了118种代谢产物,在含醋炙柴胡和醋炙白芍的四逆散组中鉴定了168个代谢产物。结论 在抑郁模型大鼠体内,配伍前后的“单味药-药对-复方”和炮制前后的“生品-醋炙品”的代谢产物存在较大差异。即经醋炙及配伍后,14种主要活性成分的原型及其代谢产物的分布更为广泛,且醋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某些成分参与肝肠循环,进一步为四逆散抗抑郁作用的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同时也为阐明炮制与配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吴昊  于小红  马光朝  马致洁  章从恩 《中草药》2020,51(21):5501-5508
目的 观察甘草炮制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后对小鼠血清中代谢产物的影响,初步探讨其降低肝毒性的可能代谢通路。方法 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Con)组、雷公藤(Raw)组、甘草炮制雷公藤(Pro)组,观察小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小鼠肝功能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利用液质联用(LC-MS)技术结合代谢组学方法,对各组间的代谢差异进行表征。结果 与Raw组相比,Pro组小鼠肝组织损伤显著改善,肝功能生化指标、炎症因子水平显著降低,表明甘草炮制雷公藤后可以降低小鼠肝毒性;共筛选出脂肪酸、磷脂酸、甘油酯、磷脂酰胆碱、胆酸等12个潜在生物标志物,主要涉及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磷脂代谢、花生四烯酸代谢等9个代谢通路。结论 甘草炮制雷公藤可有效降低小鼠的肝毒性,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脂肪酸代谢等通路相关,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黄芪配伍不同剂量柴胡对脾虚发热大鼠模型的作用。 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脾虚发热模型组、芪柴高、中、低剂量组、高剂量柴胡组共6组。采用饮食失节+游泳疲劳制备脾虚模型。实验第17天开始,各给药组大鼠分别按剂量4.56,2.95,2.41,2.41 g·kg-1ig,正常组和模型组同体积蒸馏水ig,1次/d,连续6 d。第22天模型组和各给药组以脂多糖(LPS,80 μg·kg-1)ip,正常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ip。观测各组大鼠每周的外观行为变化和LPS ip后不同时间点的体温,测定外周血相关脑肠肽的含量。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在 LPS ip后各点体温均见不同程度升高,60,220 min时升高明显(P<0.05);外观行为积分显著升高(P<0.05),外周血生长抑素(SS)、胆囊收缩素(CCK-8)、β内啡肽(β-EP)均显著升高(P<0.05)。与脾虚发热组相比,各给药组大鼠体温均见不同程度下降(P<0.05),其中柴胡组和芪柴中、低剂量组体温下降明显,体温曲线明显偏离正常组;各给药组中仅芪柴中、低剂量组的部分行为指标及积分下降明显(P<0.05);各给药组血β-EP均显著升高(P<0.05),芪柴各剂量组血SS和CCK-8均呈不同程度的降低作用趋势,但高剂量柴胡组SS和CCK-8反见升高趋势。与高剂量柴胡组比较,芪柴各剂量组血SS均显著降低(P<0.05),芪柴高剂量组血β-EP显著降低(P<0.05),芪柴中、低剂量组血CCK-8显著降低(P<0.05)。 结论: 黄芪配伍不同剂量柴胡对脾虚发热模型均有退热作用,对外观行为或相关脑肠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用;单用高剂量柴胡仅有退热作用;综合效应以黄芪配伍低剂量柴胡的防治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疏解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择100例外感发热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患儿口服疏解退热方,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观察比较两组退热效果。 结果: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退热时间及外周血象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疏解退热汤治疗小儿外感发热是有效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13.
毕胜  谢若男  金传山  马凯  张永强  李田士 《中草药》2020,51(23):5956-5962
目的 研究制川乌炮制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气、味变化特征,表征制川乌炮制过程的气、味变化与内在有效成分之间的变化关系。方法 制作3批不同炮制时间的制川乌样品,使用电子鼻、电子舌对制川乌炮制过程中“气”“味”变化进行检测,通过雷达图、线性判别分析法(LDA)、主成分分析(PCA)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与制川乌炮制过程中生物碱类成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电子鼻、电子舌可以区分出制川乌不同炮制程度的样品。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电子鼻FAC1与乌头碱、新乌头碱、苯甲酰乌头原碱、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性(P<0.01),电子舌FAC2与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单酯型生物碱总量均呈显著相关(P<0.01),与苯甲酰乌头原碱含量呈相关性(P<0.05)。结论 电子鼻、电子舌仿生技术可运用于制川乌炮制过程质量研究,为中药炮制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晓宇  孙蓉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9):3838-3844
目的 :对吴茱萸挥发油在胃寒证小鼠模型上镇痛作用的药效剂量范围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并探讨其伴随毒性与氧化损伤机制的相关性,为阐明其"功效-证候-毒性"相关性提供实验依据。 方法 :制备胃寒证小鼠模型,采用经典的小鼠热板法,灌胃不同剂量吴茱萸挥发油,观察其镇痛及伴随毒副作用,检测血清ALT,AST,PGE2,NO,NOS,MDA,SOD,GSH,GSH-Px,BUN,CR及肝脏ALT,AST;并通过相关的毒性反应积分表,记录小鼠的伴随毒性症状。 结果 :吴茱萸挥发油在给药后30 min有明显的镇痛作用,60 min达到峰效应,呈现一定的"量-效"和"时-效"关系,血中和肝内ALT和AST水平升高,血中PGE2,MDA,NO,NOS水平增高,SOD,GSH,GSH-Px水平下降,BUN,CR水平无明显变化,肝脏指数增加,肾脏比值无明显变化。 结论 :吴茱萸挥发油发挥镇痛效应的机制与抑制疼痛介质释放、过氧化损伤及NO损伤有关;在发挥镇痛效果的同时还会伴随着对肝脏产生一定的毒性,毒性机制主要为氧化损伤,呈现与肝毒性损伤相并行的"量-时-毒"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艾灸“足三里”和干姜提取液对正常大鼠胃能量相关因子的影响,采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索其对能量代谢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艾灸大鼠“足三里”穴位和灌胃干姜水提液,检测胃组织的能量相关因子、体质量、体温、血清生化指标等,评价艾灸和干姜对胃能量代谢的影响,并通过血清代谢组学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 艾灸足三里可显著升高胃组织Na+-K+-ATP酶、Ca2+-ATP酶、Ca2+-Mg2+-ATP酶、SDH活性。灌胃干姜提取液可显著升高Mg2+-ATP酶、Ca2+-Mg2+-ATP酶、SDH活性。两种方式显著降低大鼠体质量,且对肝肾功能没有显著的影响。艾灸足三里后发现5种差异代谢物,分别为N-乳酸酰亮氨酸、异亮氨酸、D-谷氨酰胺、2-花生四烯酸甘油磷酸胆碱、PC(202(11Z,14Z)/140)。给予干姜提取液后发现5种差异代谢物,分别为黄嘌呤、视黄酯、2-花生四烯酰甘油磷酸胆碱、花生四烯酸、3-羟胆酸。结论 艾灸足三里可通过调节氨基酸代谢、脂质代谢来调控胃的能量代谢,干姜提取液通过调节视黄醇代谢、嘌呤代谢、脂质代谢来调控胃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6.
黄芩苷对角叉菜胶致热大鼠解热作用的PK-PD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宜平  张艳  李红  王平  孟宪丽  陈小睿  曾勇 《中草药》2014,45(4):527-531
目的 利用药动学-药效学(PK-PD)结合模型评价黄芩苷解热作用的强度和特点。方法 采用角叉菜胶复制大鼠炎症发热模型,ig黄芩苷(180 mg/kg)后不同时间点采血、测量体温;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法测定黄芩苷血药浓度;以ADAPT软件拟合基于作用机制的各PK-PD模型,以拟合优度选取优势模型。结果 最终确定了含肝肠循环的双部位吸收PK模型和Sigmoid Imax PD模型,并以效应室抑制产热的方式联结了PK和PD模型。拟合结果表明,黄芩苷解热作用的Imax为0.56 ℃,PD形状参数(H)为10.67。结论 黄芩苷对抗角叉菜胶致发热作用的量效关系范围窄,效能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整理分析含有石膏的古方,挖掘石膏在治疗热证时的配伍用药规律,并结合“有机小分子活性成分与无机金属离子”间的配位化学探究其解热的物质基础。方法 收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含有石膏且具有解热作用的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利用Microsoft Excel 2019统计各中药出现频次,通过SPSS Modeler 18.0对方剂中的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组合。运用网络药理学分析核心药物组合,得到核心靶点,并进行蛋白互作分析以及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用等温滴定量热仪滴定核心药物组合,验证其是否发生反应;梳理中药有机活性成分-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探究石膏解热物质基础。结果 共纳入方剂1440首,以汤剂、散剂为主;涉及中药770味,其中与石膏配伍的高频中药29味(频次≥100),以清热药、补虚药、解表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二项关联16条,其中核心药物组合“石膏-黄芩”和“石膏-甘草”的有效成分分别为43、99个,与发热的交集靶点有51、94个。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2个核心药物组合很可能以调控核转录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信号通路为主,同时调控白细胞介素(inter 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等细胞因子及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协同发挥作用。以核心药物组合“石膏-黄芩”为例,等温滴定量热实验结果显示黄芩和石膏互作强烈,而其主要有效成分黄芩苷和钙离子也发生了配位反应,证明黄芩中的活性成分和石膏中的金属离子可发生相互作用。通过梳理中药有机活性成分-金属配合物研究进展,推测石膏药效的发挥与其中金属元素和配伍中药有机活性成分形成配合物密切相关。结论 利用“干法+湿法实验”结合“配位化学”理念,探究石膏解热配伍规律及物质基础,石膏在自身发挥解热作用的同时,其中丰富的元素可与配伍中药中的黄酮类、蒽醌类、多糖类等有机活性成分形成配合物,从而增强生物活性,发挥协同作用,以期为石膏解热物质基础及机制的探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不同种类柴胡的挥发油含量和组成进行分析比较,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药典方法提取柴胡的挥发油,比较不同柴胡挥发油含量的区别,利用GC-MS鉴定挥发油成分,并使用代谢组学技术寻找不同柴胡挥发油的差异代谢物。结果:北柴胡与红柴胡不仅在挥发油含量上差别很大,组成上也有很大差别,而北柴胡与三岛柴胡和黑柴胡仅在挥发油含量上有区别,成分差异不大。结论:不同的柴胡的挥发油存在明显差异,是否在临床用药中区别使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黄伟  吕丽莉  任海勇  于晓  孙蓉 《中草药》2009,40(Z1):227-229
目的 观察长期、大量给予柴胡总皂苷粗提物导致大鼠肝毒性与氧化损伤机制的相关性。方法 按 45 d 毒性实验方法,检测大鼠血中总巯基(-SH)量和血、肝组织内丙二醛 (MDA) 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 活性、谷胱甘肽 (GSH) 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 的量和活性。结果 柴胡总皂苷粗提物可导致血中总-SH量增加;血和肝内 MDA、GSH 量增加,SOD、GSH-Px 活性下降;上述变化随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加重,与对照组相比有明显差异。结论 柴胡总皂苷粗提物导致大鼠肝毒性损伤途径与引起肝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有关,也与机体氧化应激后诱导脂质过氧化和组织内活性分子-SH损耗而造成肝组织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康良石教授“苓荷方”治疗肥胖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痰浊内阻证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共纳入肥胖型NAFLD痰浊内阻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苓荷方组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每组40例。生活方式干预组给予膳食控制及有氧运动的生活方式指导干预,苓荷方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联合康老经验方“苓荷方”煎剂口服,疗程24 w。比较组内及两组间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肝脏脂肪含量受控衰减参数(CAP)值、血生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葡萄糖(GLU)]、身体质量指数(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等的变化,以判定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苓荷方组中医证候总积分、CAP值和BMI改善的有效率分别为72.5%、67.3%和50.0%,生活方式干预组分别为41.7%、33.3%和22.2%,且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生活方式干预组比较,苓荷方组BMI、ALT、AST、GGT、TG、LDL-C、CAP值、HOMA-IR指标治疗前后差值更大(P<0.05),且ALT、AST、LDL-C的复常率较生活方式干预组显著升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苓荷方”较单纯生活方式干预能更好地提升NAFLD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且能够改善患者肝功能、血脂、HOMA-IR,减轻肝脏脂肪沉积及身体质量指数,对本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