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居民收入公平性的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该文借用GINI系数的计算思路来分析合作医疗筹资、医疗费用和合作医疗偿付对农村居民收入公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可以应用GINI系数来判断新农合制度对人群收入分布公平性的影响方向及大小,并可测量出对医疗费用所致的收入公平性变化的缓解程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山东省不同人群的OOP水平,监测卫生筹资公平性。方法:运用比较研究等方法。资料来源于山东省社会经济统计资料。结果:(1)1998—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OOP占家庭非食品支出的比重从7.39%增加到9.03%,农村居民人均OOP占家庭非食品支出的比重在10%~12%之间;(2)2009年,城镇居民收入最低的10%家庭组其OOP占家庭非食品支出比重最高。结论:(1)城乡居民的医药费用负担水平升高;(2)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3)相对于高收入家庭,城镇低收入家庭居民的医疗费用负担较重。建议:控制居民OOP负担水平;提高政府卫生支出水平,对弱势人群给予重点保护,确保卫生服务的公平、可及。  相似文献   

3.
在洛仑茨曲线和GINI系统基本原理基础上,分析了农村医疗保健、医疗费用对居民收入公平性的影响,并总结了相应的测量方法,结果发现:(1)农村合作医疗筹资对居民收入公平性影响不大,筹资不至于导致经济负担;(2)医疗费用支付对居民收入公平性影响极大,次均医疗费用增长因素对社会公平的负面影响达34.97%;(3)合作医疗偿付对医疗服务费用所带来的公平性问题作极其微弱,目前的合作医疗未能有效关注居民最担扰的问题。切实控制次均费用的增长已成为中等发达地区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3个新农合试点县879户农民入户调查,研究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后,不同收入组参合农民医疗费用负担及受益的公平性。方法:运用集中指数、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频率等方法,分析不同收入人群卫生服务需要和利用以及医疗费用支出和补偿水平,研究不同收入组受益程度和家庭医药负担的减轻程度。结果:在不同收入人群中,低收入组人群处于“高需要、低利用、高负担、低受益”状况;即两周患病率高,就诊率低,住院费用占家庭收入比例和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高,受益比例低。新农合补偿住院费用后,低收入人群家庭负担依然沉重,占全年家庭收入的11.30%。结论:中低和低收入组的卫生服务利用明显低于高收入组;新农合补偿后,相对于补偿前,不公平程度有所缓解,但新农合改善医疗费用不公平的作用是有限的;单靠新农合不足以解决农民大病医药负担和因病致贫问题,对于低收入组这一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农村居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取黑龙江省9个县9 741名农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入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参加新农合的农村居民9 207人(94.5%);了解新农合的基本药物目录者1 525人(15.7%),了解新农合基金个人每人每年筹资数额者7 260人(74.5%),了解新农合缴费标准者6 254人(64.2%);对新农合个人缴费满意和非常满意者占40.7%,对医疗机构设置满意和非常满意者占23.4%。多因素结果显示,文化程度(OR=0.630)、收入(OR=1.323)、最近一年医药费用(OR=2.027)、离家最近的卫生机构在15分钟内能否到达(OR=0.474)、是否了解新农合基金个人每人每年筹资数额(OR=0.313)、是否了解新农合缴纳保费的标准(OR=0.514)、对新农合个人缴纳费用是否满意(OR=0.608)、对新农合规定的就医机构设置是否满意(OR=0.549)是农村居民参合的影响因素。结论农村居民参合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受文化程度、家庭医药费用、对"新农合"相关知识的了解及对新农合的满意度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收入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利用和医疗费用补偿情况,衡量新农合制度对改善疾病经济负担的公平性。方法:资料来源于2008年宁夏3县的家庭问卷调查,利用收入五分位法进行分类。结果:低收入农民面临更多的卫生服务需要,新农合起到提高服务可及性、降低疾病经济负担的作用;但降低经济风险的作用有限,公平性未得到改善。结论:提高农民卫生服务利用和费用补偿的公平性,对降低农民的疾病经济风险、完善新农合制度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大病保险是在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的基础上,从筹资基金中提取一部分费用,对超过一定自付费用的大病患者发生的高额医疗费用给予进一步保障的一项制度性安排,是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拓展和延伸,是对基本医疗保障的有益补充。通过建立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对减轻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费用负担,降低农村居民就医成本,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新农合保障水平,对维护群众健康权益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通过对河南省郑州市2013年开展大病统筹情况进行分析,探索大病统筹的运行模式,为有关部门制订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对新农合实施前后农村居民收入与医疗服务需求及其弹性的比较研究,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新农合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实施新农合前后分别对浙江省桐乡市农村居民进行入户访谈式问卷调查,按家庭收入高低分成5组,分别比较其医疗需求及收入弹性状况.结果 需求收入弹性从0.17降为0.01,医疗费用支出是一个增长趋势,低收入人群医疗费用支出占收入比重均高于高收入人群.结论 经济收入虽然对医疗服务需求有一定影响,但农村居民对医疗服务消费未给予足够重视,医疗服务支出不与经济收入同比例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公平性角度对新农合与居民医保制度的筹资政策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8—2015年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的筹资数据,新农合数据来自于中国卫生统计年鉴(2009—2012),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2016)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计信息手册(2008—2015),居民医保数据主要来自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9—2016)和中国社会保险年鉴(2009—2015)。采用了根据支付能力筹资的方式来衡量城乡居民医保筹资的公平性。选择个人缴费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作为比较医保筹资公平性的具体指标。结果: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筹资机制类似,个人缴费占人均筹资额比例低于1/4。人均筹资额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分别低于2%和5%,而个人缴费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低于1%。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个人缴费占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比例的差距有所扩大。结论: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个人缴费占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低。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医保采取的平等筹资掩盖了城乡居民在医保筹资方面的不公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新农合与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相关性并提出建议。方法对梅州市7年来新农合与医疗机构业务收入数据及有关官方网站发布的信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10年新农合参合数为345.78万人,达到农村常住人口全覆盖,占全市常住人口的81.55%,全市农村居民医疗费用占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52.76%;参合人数、筹资总额、人均筹资、补偿总额、受益人次、住院费用、住院人次、门诊人次与医疗机构业务收入高度相关,p<0.01。结论新农合是全民医保的参保主体,是医疗机构业务收入的基础,完善新农合管理和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是全民医保成功与保证医疗机构业务收入良性循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新农合住院补偿方案对居民住院机构选择的影响,为完善住院补偿方案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法,对6024位农村居民进行了户调查;通过文献法,了解调查地区住院补偿方案设计现状。结果:调查居民住院机构以乡镇级和县级医疗机构为主;影响居民选择住院机构的因素包括:年龄、不同级别住院医疗机构补偿比差距、对新农合补偿方案的了解程度、人均纯收入。结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住院补偿比的不同、对新农合补偿方案的了解程度影响着居民的住院机构选择。因此,应逐步提高住院补偿水平,并对基层医疗机构设置较高补偿比,同时加强新农合补偿方案的宣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根据威海市居民健康状况调查资料,评价不同收入水平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公平性。采用Gini系数和Lorenz曲线评价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集中指数、集中曲线、利用/需要比等指标描述卫生服务的公平性。结果显示不同收入水平人群健康分布存在不公平;低收入人群卫生服务需要的满足程度仍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陕西省第四次国家卫生服务入户调查数据,以特征分数配比法匹配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和未参保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集中指数法和集中指数分解法分析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卫生服务利用公平性的影响效果。结果显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提高了农村居民住院服务利用公平性,但同时也扩大了低收入居民和高收入居民门诊服务利用的差距。建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门诊和住院服务均实施按一定比例报销的补偿模式。  相似文献   

14.
山东、宁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同收入人群受益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和比较了不同收入组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卫生服务利用和卫生费用。资料来源于山东和宁夏6个县家庭问卷调查,样本量为6147户和23036人。利用五分位法对居民进行分类和比较。结果表明,最低收入组居民参保率较平均水平低5%,低收入组参保居民较多利用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各收入组间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没有显著性差异,最低收入组参保居民得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额和补偿比较高收入组低,低收入组住院费用负担较重。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水平,完善农村利贫卫生政策,对于提高农村低收入居民受益程度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我国三种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下住院服务受益公平性问题。方法:利用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基线调查数据,运用两部分模型来探讨不同制度下、不同收入水平的参保人群在医保覆盖的住院服务利用率和住院经济补偿两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各收入组别在住院服务利用率方面差异不大;而在报销住院费用方面,较高收入组和最高收入组的医保报销费用分别比最低收入组高26.3%和36.5%。具体到每一制度,城镇职工医保不同收入组之间的报销费用不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员报销费用随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新农合制度只有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之间存在一定差异。结论: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在住院服务利用率方面不存在明显的不公平特征,但在医保报销水平上存在与收入相关的不公平特征。城镇职工医保的公平程度较高,新农合次之,而城镇居民医保受益公平性最差。从制度间的比较而言,新农合参合人员的住院率和医保报销费用均显著偏低。应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整合,加强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大病保险制度,以改善制度公平性。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地区农村居民意向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从农村居民意向角度评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方法:从筹资水平、满意程度、未参合农村居民的意愿和已参合农村居民(以下简称参合农民)续保情况4个方面评价2个试点县(秀洲区、开化县)和1个对照县 (常山县)3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情况。结果:(1)98.8%的农村居民能够承受目前的筹资水平,其中秀洲区为 99.0%,开化县为99.3%,常山县为98.8%;(2)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满意、持否定态度的农村居民比例仅为2.8%, 其中秀洲区和开化县皆为1.8%,对照县常山县略高,为5.1%;(3)40.5%的参合农民认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能解决倾家荡产问题,其中秀州区为39.2%,开化县为39.3%,常山县为43.0%;(4)未参合农村居民期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要方便,其中秀洲区未参合农村居民更为强调方案解决因病致贫的效果:(5)大部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农民表达了续保意愿,明确表示不续保的比例仅为3.0%,其中秀洲区为1.5%,开化县为1.8%,常山县为5.7%。结论: (1)秀洲区、开化县农村居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较高评价,常山县次之;(2)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必要增加筹资,而且增加筹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主要通过理论及实证分析解释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需求不足的原因,分析表明: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较低,要求较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费用,但由于我国医疗费用较高,从而降低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水平,农民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规避风险的作用下降,导致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需求不足。因此,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是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的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2010年的横断面调查,探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于农村高血压患者就医行为和就医费用的影响。方法:采取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山东省8个县随机抽取了6 216名25周岁以上的农村居民进行家庭健康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和广义线性回归分析了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变量的影响。结果:享受高血压补偿政策和即时报销政策的患者倾向于前往更低层次的医疗机构就诊;门诊报销比例高导致高血压患者就诊费用升高(P=0.080),而享受高血压补偿政策导致费用下降(P=0.005)。结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针对高血压制定相关补偿政策和报销政策,可以改善患者的就医行为,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