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鼻内镜术前鼻腔冲洗对慢性鼻窦炎患者围手术期鼻部症状、体征的影响及不同鼻腔冲洗液对患者鼻内镜手术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因慢性鼻窦炎在本院耳鼻咽喉科行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25例患者。第一组患者术前不进行鼻腔冲洗,为对照组,其余三组患者在手术前分别用0.9%等渗盐水、2.2%高渗盐水和林格氏溶液进行鼻腔冲洗,一天2次。四组患者分别在冲洗前、冲洗第一天后、冲洗第二天后分别进行鼻部症状(鼻塞、鼻痒、流涕、喷嚏、嗅觉)评分。患者入院时、术中、出院时分别进行鼻部体征(黏膜充血程度、鼻甲肿大程度、分泌物量)评分,比较冲洗前后及不同冲洗液组间的评分差异。结果四组患者在入院时鼻部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术前行鼻腔冲洗的患者较未经鼻腔冲洗的患者在鼻部症状和体征评分上有显著差异,三组行鼻腔冲洗的治疗组患者鼻部症状和体征评分显著低于未进行鼻腔冲洗的对照组。而三种不同冲洗液行鼻腔冲洗的患者组间症状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对慢性鼻窦炎的患者在手术前进行鼻腔冲洗可显著改善患者的术前鼻部症状,改善术中及术后鼻部体征,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手术治疗前后效果的评估及鼻腔功能检查在其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通过应用鼻腔功能检查联合改良哮喘控制问卷(ACQ6)对经手术治疗的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按合并疾病分为鼻中隔组、鼻息肉组、鼻窦炎组)的手术疗效、鼻腔通气功能改善及哮喘症状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鼻腔功能检查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前后鼻腔功能检查结果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中隔组分别与鼻息肉、鼻窦炎组比较,鼻腔功能检查显示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息肉与鼻窦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Q6统计结果显示各组手术前后得分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手术后哮喘症状明显改善,而各组间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通过鼻部疾病的手术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鼻腔功能检查及ACQ6的联合使用可为合并鼻部疾病的哮喘患者的防治提供新的临床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鼻科手术的范围越来越大,术后鼻腔止血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而鼻腔及鼻窦手术术腔止血填充材料及方法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传统应用凡士林纱条填塞鼻腔、鼻窦,虽然经济适用,但填塞后患者鼻部胀痛及头痛反应较重,我们应用低压止血气囊作为鼻内镜手术后鼻腔填塞物,收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经鼻蝶入路垂体瘤手术开展的医院逐渐增多,由于该手术较多由神经外科医生单独实施,往往忽视鼻腔结构的保护,造成对鼻腔黏膜以及正常结构的损伤,术后并发鼻窦炎,鼻腔粘连,不但影响鼻腔通气及呼吸质量,还可能出现其他并发症.我们收治了16例垂体瘤术后并发鼻窦炎的患者,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鼻窦炎鼻内镜鼻窦手术(ESS)后鼻腔粘连的成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分析224例ESS手术后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从中筛选出21例术后鼻腔粘连的病例,对此组病例进行分析并与无粘连的203例进行比较。结果:粘连的21例中,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15例,鼻中隔与下鼻甲粘连6例。结论:手术中对应创面距离过小、术后换药不及时和粘连后处理方法不当是造成鼻腔粘连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耳鼻咽喉科行62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 术后31例采用鼻中隔缝合处理, 31例行鼻腔填塞。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所有患者术后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分, 术后门诊随访, 记录患者有无出血、鼻中隔穿孔及鼻腔粘连。结果 在术后鼻塞、鼻部疼痛、头痛、溢泪、口干、吞咽困难、睡眠困难等方面, 填塞组的VAS评分大于缝合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组抽出填塞物时有不同程度的鼻部疼痛及出血, 并有3例出现晕厥, 术后随访中发现1例鼻出血, 2例鼻中隔血肿, 1例鼻中隔穿孔, 1例鼻腔粘连。缝合组无上述并发症发生。结论 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安全、效果可靠, 可以替代鼻腔填塞,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鼻腔粘连是鼻腔鼻窦手术最常见的并发症,虽然对患者不会产生严重后果,但粘连后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使手术和治疗的效果明显降低。现将我院诊治的214例鼻腔粘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寻找引起鼻腔粘连的原因,探讨鼻腔粘连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与探讨鼻内镜治疗鼻-鼻窦炎术后鼻腔粘连的预防及处理,以进一步提高鼻内镜鼻窦手术的疗效。方法总结我科2015年8月~2016年6月收治的80例慢性鼻窦炎患者施行鼻内镜手术后发生鼻腔粘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80例患者中,未发生黏连61例(占76.2%);发生黏连19例(占23.8%)。结论功能性鼻内镜手术是治疗慢性鼻-鼻窦炎最有效的临床方法之一,鼻腔粘连是影响鼻内镜手术疗效的重要原因,加强围手术期治疗和术后定期随访是防止鼻内镜术后发生鼻腔粘连,提高鼻内镜手术治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鼻腔粘连多继发于鼻腔、鼻窦手术及鼻外伤后,临床表现多为持续性鼻阻塞、头痛、流脓涕等鼻炎及鼻窦炎症状,传统的手术分离容易再次粘连。鼻内镜及等离子低温消融技术的出现为鼻腔粘连的治疗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科2001年2月~2004年8月采用鼻内镜下等离子低温消融.冶疗鼻腔粘连12例(17侧),并全部完成了4周以上复诊,随访6个月以上,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鼻用激素对变应性鼻炎(AR)小鼠鼻黏膜重塑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5组,A组[生理盐水组(NS组)],B组[卵清蛋白组(OVA组)],D1组(低剂量布地奈德组),D2组(中剂量布地奈德组)及D3组(高剂量布地奈德组)。分别接受OVA或NS腹腔注射、鼻部激发。D1、D2及D3组小鼠使用不同剂量的布地奈德鼻喷激素(0.6μg/20g、3.0μg/20g、15.0μg/20g)喷鼻12周,1次/d。分别在4周末及16周末评估小鼠鼻部症状学的变化,并于16周末取小鼠鼻腔组织分别行苏木精-伊红染色、PAS及MT法染色评估其鼻腔黏膜重塑变化。使用ELISA测定小鼠鼻腔黏膜MMP-9的含量。结果:16周末B组小鼠的挠鼻、喷嚏次数及嗜酸粒细胞浸润个数均较A组增多,且出现杯状细胞增多,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大,上皮下纤维化及胶原沉积的变化。0.6μg/20g的布地奈德治疗可以抑制AR小鼠的鼻部症状学变化及嗜酸粒细胞浸润,而对于鼻腔黏膜重塑变化则需要至少3.0μg/20g的鼻喷激素。鼻喷激素可以抑制AR小鼠鼻腔中MMP-9的分泌。结论:高剂量鼻用激素可能通过抑制AR小鼠鼻腔MMP-9的分泌,抑制鼻腔黏膜重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1955年 Salinger 首次介绍鼻夹板在鼻手术中的应用,此种夹板现已广泛用于鼻中隔成形及鼻中隔穿孔修复中移植皮瓣的支撑物,鼻腔前部出血填塞,或鼻腔手术后预防粘连。本文对106例鼻腔手术(中隔成形14,双下鼻甲切除28,息肉摘除10,中隔和下甲手术54)后鼻腔粘连的发生率、鼻夹应用及其对患者的影响作了对比性研究。研究方法:术毕将硅胶鼻夹板送入鼻腔,并缝合固定于鼻小柱前缘,置入鼻腔填塞物。术后24小时取出填塞,鼻夹板7天  相似文献   

12.
鼻咽癌放疗后鼻腔粘连的治疗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治疗鼻腔粘连的最佳手术方法。方法采用腭间径路手术治疗鼻另癌放疗后鼻腔粘连4例,鼻内窥镜引导下鼻内径路手术32例,术后26例放置硅胶扩张管,6例未置管。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腭间径路鼻腔置管成形术效果良好,但术程复杂,损伤大;鼻内窥镜下单纯鼻腔粘连分离术术式简单,但复发率较高;鼻内窥镜下鼻腔置管成形术不但简化了手术,而且有良好的效果,结论:鼻内窥镜下鼻腔置管成形术是  相似文献   

13.
鼻腔粘连是鼻科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影响鼻腔手术的效果和术后鼻腔功能的恢复。为解除鼻腔粘连,江苏省江苏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耳鼻咽喉科从2002年开始用双面创可贴隔离法治疗鼻腔粘连6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丝裂霉素C对鼻内镜手术疗效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回顾性分析丝裂霉素C(MMC)应用于鼻内镜手术中预防鼻腔粘连和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根据患者不同的病变部位,参照Messerklinger鼻内镜手术方法,选择较易发生鼻腔粘连的Ⅰ型3期、Ⅱ型3期、3型的病例行鼻内镜手术344例(536侧)。设对照组161例(252侧),MMC组183例(284侧)。术后定期随访1年以上。结果:对照组治愈209侧,总治愈率为82.9%,鼻腔粘连25侧,占无效患侧的58.1%,MMC组治愈263侧,总治愈率为92.6%,鼻腔粘连6侧,占无效患侧的28.6%。两组治愈率和鼻腔粘连占无效患侧的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手术中局部应用MMC能明显减少术后鼻腔粘连,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鼻内窥镜术后鼻腔粘连对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鼻腔粘连对鼻窦内窥镜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应用Storz硬性鼻内窥镜 ,根据不同的病变部位 ,参照Messerklinger鼻内窥镜手术方法 ,行鼻内窥镜手术 84 5例 (15 5 8侧 ) ,术后定期随访 1年以上。结果 :治愈 12 80侧 ,总治愈率为 82 .2 %。其中Ⅰ型病例治愈率达 91%以上 ;Ⅱ型 1期和 2期分别为 98.9%和82 .8% ,3期为 75 .0 % ;Ⅲ型治愈率为 6 1.2 %。在 2 78侧无效病例中鼻腔粘连 15 1侧 ,占 5 4 .3%。结论 :鼻窦内窥镜术后鼻腔粘连以中鼻甲与其周围结构为主 ,导致鼻窦引流不畅 ,以致影响疗效 ,因此 ,减少术后局部粘连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术中对中鼻甲的适当处理有助于减少术后粘连 ,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儿童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后随访与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总结儿童鼻窦炎患者实施鼻内镜鼻窦手术后随访结果,对随访中出现的不同问题和处理策略进行分类和探讨。方法儿童鼻窦炎性疾病患者268例(432侧),男186例,女82例,年龄3~17岁,平均14.3岁。188例(305侧)完成超过1年的术后随访。随访以鼻硬性内镜检查为主,记录症状缓解情况和鼻腔黏膜上皮化状况、鼻腔和鼻窦粘连闭锁状况及感染与否等。随访处理在局部麻醉下为主,部分患者在全身麻醉下或神经安定镇痛麻醉下进行。结果随访见鼻腔粘连53例(78/305侧),占25.6%;中鼻甲与鼻腔外侧壁粘连43侧,21侧分离成功;下鼻甲与鼻中隔粘连15侧,9侧分离成功;中鼻甲与鼻中隔、下甲前端与鼻腔外侧壁(下鼻道外侧)粘连各10侧,4侧分离成功。修正手术24例(24/188例),占12.8%;8例(8/188例)接受再次手术,占4.3%。鼻腔粘连分离及修正手术采用全麻8例,采用神经安定镇痛麻醉18例,局麻加表麻51例。再手术者均采用全身麻醉。结论儿童鼻内镜手术后相对成人更易出现鼻腔各部位的粘连,应在恰当麻醉方式前提下,尽早分割粘连;根据症状及术腔恢复情况可对影响手术效果的鼻腔结构进行修正手术;当症状不缓解或复发,且鼻内镜和鼻窦CT提示有病灶存在时,可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部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问题,方法:通过对21例鼻部真菌病临床资料的分析,对其分型,诊断及治疗问题进行探讨。结果:目前该病的发病率有所增加,治疗方法以手术治疗为主。结论:鼻部真菌病除与多种原因引起的个人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外,可能还与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或通气引流不畅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理想的鼻内镜手术后处理方式.方法 对200例慢性鼻窦炎行鼻内镜手术,术后处理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纳吸绵材料填塞(100例)结合鼻腔冲洗,及Merocel膨胀海绵(100例)填塞结合鼻腔冲洗两种处理方式,观察两组术后鼻腔及鼻窦黏膜形态和鼻部舒适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不同时段黏膜形态评分和鼻腔舒适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鼻内镜术后采用纳吸绵填塞结合鼻腔冲洗的处理方式简单有效,可以明显提高患者鼻部舒适度、改善术后生活质量、减少鼻腔黏膜损伤、促进鼻腔黏膜愈合,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难治性鼻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 28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先行鼻内镜鼻腔扩容手术,解除鼻腔结构异常,再寻找出血点,电凝止血。结果 25例无复发,无鼻腔粘连等并发症;2例术后2周复查发现鼻中隔与下鼻甲轻度粘连,行粘连松解,随访6个月未见再次粘连,未见出血复发;1例出院后1个月出血复发,再次手术后未再出血,随访6月未见复发。28例均无鼻腔干燥、头痛等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鼻腔扩容手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20.
鼻部疾病的手术治疗历史已有数千年。早期手术主要以修复鼻的缺损和整复鼻的畸形为目的。现代医学对鼻腔和鼻窦结构和功能的认识逐步加深,针对鼻腔和鼻窦疾病的手术治疗技术愈发精细。先进的鼻内镜的普及应用直接带来微创手术技术跨越式进步,传统的鼻手术重切除轻重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