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CT腰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腰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T和/或MRI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的25例慢性下腰痛患者34个腰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术,采用统一的椎间盘造影方法和1~5型CT椎间盘造影分型,分析阳性、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的量。结果CT椎间盘造影的34个腰椎间盘中14个为2型,均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0.2~1.1ml,平均0.65ml;2个为5型,均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0.8~1.1ml,平均0.95ml;11个为3型,其中3个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0.7~0.9ml,平均0.8ml,8个为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1.2~1.7ml,平均1.45ml;7个为1型,即正常椎间盘和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1.2~1.8ml,平均1.5ml。阳性椎间盘([0.810±0.469)ml]与阴性椎间盘([1.480±0.364)ml]所注射的对比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腰椎间盘造影术通过显示阳性椎间盘对盘源性下腰痛具有定性诊断价值,与普通腰椎间盘造影术比较,CT腰椎间盘造影术具有定位、诊断精确,操作时间短,患者痛苦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椎间盘内注射臭氧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09年7月,7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行CT引导下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治疗,质量浓度为30~40μg/mL,剂量为5~10 mL,疼痛复制反应阳性66例(91.67%).结果 随访7~54个月,平均20个月,腰痛及下肢痛症状明显缓解,均恢复正常生活.VAS评分较术前下降50.36±2.32(P<0.01),ODI评分下降42.23±5.38(P<0.01).优良率90.28%(65/72),有效率10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椎间隙感染、神经根损伤、臭氧气栓等并发症.结论 CT引导下椎间盘内注射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注射臭氧的CT表现近似椎间盘造影.  相似文献   

3.
日前出版的《欧洲脊柱杂志》发表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工程师彭宝淦博士关于“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膜痛”的研究报告。该研究选择243名符合行腰椎融合手术标准的慢性失能性推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31例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诊断中MRI(核磁共振成像)的价值及保守治疗疗效.方法 :统计间盘造影阳性患者及MRI黑间盘及高信号的间隙分布情况,对比列表;保守治疗效果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结果 表中对比分析后得出大部分MRI示黑间盘及高信号椎间隙在行椎间盘造影时为阳性;经活血祛痛汤保守治疗后,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8例,良12例,差3例,优良率87%.结论 MRI示黑间盘及HIZ发生与间盘造影阳性发生有很高的一致性,MRI扫描的更薄及对HIZ更高的敏感度使其有可能替代椎间盘造影;保守治疗优良率高,与目前流行的椎间盘融合术相比,保守治疗效果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椎间盘造影对间盘源性腰痛进行诊断并评价椎间融合手术的疗效。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6月对45例具有椎间盘源性腰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了椎间盘造影,共101个椎间盘。所有病例行腰椎MRI检查。观察造影图像和MRI表现,记录诱发痛、手术和保守治疗的疗效。结果:45例患者中21例出现了诱发痛(47%),101个造影椎间盘中有21个椎间盘出现诱发痛(21%);18例诱发痛阳性患者接受了360°融合手术,随访时间平均16个月,术后优良率为83%(15/18);3例诱发痛阳性患者和24例诱发痛阴性患者行保守治疗,在同期随访中,术后优良率为41%(11/27)。结论:腰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对确定为疼痛原因的椎间隙实施椎间360°融合手术,中期效果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结合臭氧的特性,探讨它在椎间盘源性腰痛诊治中的应用。方法有典型的腰痛或腰腿痛症状的患者116例纳入临床观察,其中男72例,女44例,年龄40.2±3.4岁。入院后均在CT导向下行椎间盘穿刺臭氧造影及治疗,进行3个月,6个月,2年的随访,按照Mac2Nab腰腿痛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结果臭氧气体造影在显示后纵韧带破裂的阳性率高于伊索显造影,且无明显禁忌症。49例单纯腰痛患者治疗后症状立即消失并无复发。67例腰痛伴下肢痛治疗后症状缓解。按照Mac2Nab腰腿痛评价标准显效81例,有效14例,无效21例,总有效率达82%。结论臭氧对盘源性腰痛诊断有特殊价值,CT导向下医用臭氧局部注射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一种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7.
陈兴灿  刘淼  刘乃芳  李晓红 《浙江医学》2007,29(11):1155-1157
目的探讨经皮腰椎间盘电热纤维环成形术(IDET)在盘源性下腰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经CT椎间盘造影证实的阳性椎间盘患者15例,符合IDET的适应证,行IDET治疗,经过24个月随访,行统一的疗效判断。结果15例患者均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及后遗症,其中1例痊愈,3例基本痊愈,9例明显缓解,2例轻度或未缓解。结论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IDET可以作为治疗盘源性下腰痛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CT椎间盘造影术结合关节突关节封闭,用于退变性脊柱疼痛的诊治,以期为此类疾患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临床症状、体征与CT、MRI检查结果显示椎间盘退变性疼痛病人及多节段椎间盘病变,需要明确责任间盘以决定治疗方案的病人,进行CT椎间盘造影术或/和关节突关节封闭检查。明确诊断后,给予适当的外科手术治疗。结果共造影检查93个间盘,其中造影阳性间盘39个;共进行关节突关节封闭54个,阳性结果4例;对造影检查阳性和关节突关节封闭试验阳性节段行后路椎间盘切除椎板间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手术;临床综合评价结果,所有病人均完成术后随访(1年),自觉临床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统计学显示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结论CT椎间盘造影结合关节突关节封闭可以较好的应用于退变性脊柱疼痛诊治。对于椎间盘源性、关节突源性的疼痛可以起到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作用。对于多节段脊柱退变,可以明确病变责任节段,指导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影像诊断和微创治疗。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本院收治的15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全部患者均接受影像诊断,以诊断结果为依据开展针对性微创手术治疗。结果 150例患者经CT与MRI联合诊断后确定腰椎盘后缘出现点状高信号者30例(20.0%),腰椎间盘型信号减低者120例(80.0%);共92例被确诊为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其中Ⅱ级纤维破裂25例(27.2%),Ⅲ级纤维劈裂32例(34.8%),Ⅲ级退变性病变19例(20.7%),Ⅳ级退变性病变16例(17.4%);以诊断结果为依据,接受IDET治疗者40例(43.5%),接受MED治疗者52例(56.5%),两种微创手术术后各时段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影像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后开展针对性微创手术治疗,可有效缓解病情,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椎间盘造影术在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中的作用。方法 2009年11月~2011年6月间共收治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218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130例;诊断为腰椎管狭窄88例;2例为术后感染再次行椎间孔镜手术予以处理。既往有开放手术内固定史12例;合并退变性脊柱侧弯6例。经制定穿刺麻醉计划,在手术室C臂X线机透视定位辅助下行240例椎间盘造影试验。结果共作椎间盘造影240次,其中168次(70%)造影前诊断为病变椎间盘作诱发试验结果阳性(有20个病人两个椎间盘阳性);27次(11.2%)拟作为阴性对照的椎间盘诱发试验结果阳性。43次(18%)临床表现或影像学有阳性表现,但椎间盘诱发试验结果阴性,其中12次(5%)造影见纤维环破裂、造影剂外溢。2例(0.8%)腰椎间孔镜手术后感染者未作加压诱发试验,仅注射少量造影剂定位。判断为阳性椎间盘时造影剂的用量为0.1~3.5(1.7±0.8)ml。被诱发的疼痛常为腰痛、患侧臀部、股部、小腿或足部疼痛,偶有腹部疼痛。疼痛性质、部位与术前相似率达85%。造影后疼痛加重,但经其进一步明确病情后的腰椎间孔镜手术治疗如髓核射频消融减压或摘除、纤维环成形、骨赘黄韧带、碎片等清除后一般能使症状明显减轻,残余症状用药物等容易控制,一般在48h内消失。造影过程中所有病人均未发生明显的出血。2例其造影示椎体前缘有造影剂泄露,在诱发试验后诉以前曾有的腹部不适加重,经卧床休息数小时后自然缓解。2例术后发生感染经综合治疗后得以控制。结论经皮腰椎间孔镜手术将椎间盘造影术融合为一个步骤,能进一步明确腰部疾病的本质,有助于这一微创手术的顺利进行并提高CLBP尤其是盘源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水平。但是,其中某些细节仍需改进,并应对此设计大样本的随机、多中心、对照的临床研究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盘源性腰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uang QD  Wei DG  Zhao GD  Gao CR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0):2406-7, 2410
目的 观察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临床效果及其并发症.方法 40例盘源性腰痛患者,使用椎间盘内电热疗法进行治疗,观察手术前后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的功能状态及手术并发症等变化.结果 经椎间盘内电热疗法治疗后,患者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功能状态明显改善,优良率达到80%以上,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椎间盘内电热疗法能快速缓解患者疼痛,显著改善患者功能状态,并发症少,是治疗盘源性腰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自然病史和预后,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 从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72例慢性腰痛患者经腰椎间盘造影术证明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其中36例被随机分配进行亚甲蓝注射治疗,36例被椎间盘内注射盐水作为对照.这36例对照组患者作为本组的研究病例,观察他们的自然病史和预后.在腰椎间盘造影术前、术后6、12、24,48个月,用视觉疼痛评分比例尺(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对每个病人进行腰痛症状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分.结果 36例患者中有32例得到4年的随访.4例(12.5%)腰痛症状明显减轻,1例(3.1%)有轻度改善,3例(9.4%)加重,22例(68.8%)没有改善但也没有加重.从腰椎间盘造影术前和术后6、12、24、48个月的VAS和ODI的评分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F=3.049,P>0.05;ODI:F=2.272,P>0.05).结论 我们的研究发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程呈慢性持续性,腰痛症状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3.
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椎间盘造影后的X线片能观察到纤维环破裂程度,造影后的CT扫描片能对椎间盘的退变程度进行分析,并能直观的看到纤维环的破裂部位和程度。我们通过注射造影剂诱发的腰痛来分析这种疼痛和造影术后的影与椎间盘之间的关系。从2000年3月-2003年12月,我们共做腰椎间盘造影病人105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腰椎间盘磁共振正常的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MRI显示椎间盘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和存在疼痛复制反应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特殊病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慢性下腰痛且行腰椎间盘造影术病人288例.其中腰椎MRIT2加权显示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术显示纤维环撕裂和腰痛复制的病人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0~44岁,平均29.6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1.8年.应用Dallas CT椎间盘造影分级方法评估纤维环撕裂程度.结果 12例慢性腰痛但MRI显示正常信号强度的病人中,共行腰椎间盘造影33个椎间盘.12个病人12个椎间盘显示疼痛复制和纤维环撕裂,其中显示2级撕裂者3个,3级撕裂者9个.结论 对一些顽同性腰痛病人,保守治疗无效,提示是椎间盘源性的,但MRI检查正常需要行进一步治疗时,如行腰椎微创手术或腰椎融合术时,仍需考虑行腰椎间盘造影术,以确定疼痛的椎间盘.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的发生率并探讨HIZ与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统计1000例无选择腰椎MBI中HIZ发生率和200例有完整临床资料MBI中下腰痛组与无下腰痛组的HIZ发生情况.对11例16个HIZ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CTD),观察CTD Dallas分级与疼痛诱发试验的关系.结果 腰椎间盘后缘HIZ发生率31.7%(317例),378个椎间盘.其中,L4、5和L5S1水平发生率最高(74.8%),HIz左侧(153个)多于右侧(94个),可发生于上(15.4%)、中(28.8%)、下缘(55.8%),多节段HIZ 54例(17.O%).200例HIZ中下腰痛者115例(57.5%),无下腰痛者85例(42.5%).CTD DallasⅢ级者疼痛诱发试验多为阴性(6/7),IV级者多为阳性(8/9).结论 HIZ有无腰痛与椎间盘纤维环退变程度有关,当CTD检查退变至Dallas IV级时多可出现腰痛.故HIZ仅提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性,确诊仍需辅以椎间盘造影.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分析CT腰椎间盘造影及MRI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以2014年1月-2015年6月就诊的50例疑似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MRI、CT平扫及CT椎间盘造影(CTD)检查,比较MRI与CT椎间盘造影对Modic征、HIZ改变及纤维环破裂分型等诊断结果。结果CT椎间盘造影共80个,CTD分型:I型34个,II型22个,III型14个,IV型10个,其中一致性疼痛共31个(38.7%)。MRI上有纤维环后缘高信号区(HIZ)者15个,无HIZ者64个,HIZ对疼痛预测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29.0%、87.8%。CTD显示Modic征腰椎间盘共12个,其中一致性疼痛11个,不一致疼痛或不同1例。MRI上IV-V级椎间盘退变32个,其中CTD一致性疼痛26个(81.3%),MRI上IV-V级退变一致性疼痛率明显高于I-III级退变患者(P0.01)。结论CT椎间盘造影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纤维环破裂情况可清晰显示,MRI典型影像征象为HIZ、IV-V级椎间盘退变,预测一致性疼痛与CTD分型关系有利于MRI进一步确定责任椎间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单纯盘外注射胶原酶和盘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选择240 例腰间盘突出症病人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20 例,在C臂X线引导下,A组病人经小关节内侧缘行侧隐窝穿刺,盘外注射胶原酶,B组病人在A组的基础上,自硬膜外针套入腰穿针行盘内穿刺,经椎间盘造影证实位置准确后,盘内注射胶原酶,实现盘内外联合注射,观察近、远期疗效,CT复查情况。结果 A、B组2 周疼痛缓解率分别为似33.3%、73.3%(P<0.01),3 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0.8%、91.7%(P<0.05),6个月优良率分别为86.7%、97.5%(P<0.01),6 个月后CT复查,A组突出椎间盘体积变化不明显,仅密度降低,B组椎间盘突出物消失5例,突出物缩小(≥2 mm)11 例。结论 盘内外联合注射胶原酶治疗腰间盘突出症临床效果明显高于单纯盘外注射胶原酶,CT复查突出物消失或明显缩小,穿刺径路一次完成,创伤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CT椎间盘造影与MRI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T椎间盘造影和MRI在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的诊断价值。方法:55例疑似椎间盘源性疼痛者先行腰椎MRI检查。其后对可疑病变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根据达拉斯CT椎间盘造影评价系统(DDD)对造影阳性椎间盘的形态分型,明确诊断阳性椎间盘及相应椎间盘纤维环退变和破裂程度。结幂:经椎间盘造影确诊为阳性者33例(60.0%)。高龄组(≥50岁)中造影阳性率为35.7%;而低龄组(〈50岁)中造影阳性率为68.3%。应用DDD评估纤维环的退变和破裂程度和级别。其中纤维环退变1、2、3级分别为26.3%、34.2%、39.5%;纤维环破裂1、2、3级分别为23.7%、73.7%、2.6%。所有阳性椎间盘MRI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MRI椎间盘纤维环后缘高信号区(HIZ)的11例中有10例椎间盘造影为阳性;阳性率达90.9%。结论:(1)年轻慢性腰痛患者中椎间盘造影阳性率较高。(2)椎间盘造影形态异常(纤维环内破裂)是诱发疼痛的基础。(3)造影剂在椎间盘内的弥散因素。(4)MRI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敏感性高但缺乏特异性,需要椎间盘造影来确定责任椎间盘。(5)HIZ对于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特异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注射臭氧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疗效。方法:将52例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按照引导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CT引导下臭氧注射髓核消融术治疗,对照组使用传统椎间盘造影术治疗,随访至少3个月,对比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VAS评分、临床有效率及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和治疗前后的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临床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臭氧注射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一种安全有效治疗方法,损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腰痛(low back pain,LBP)是脊柱外科最常见的疾患,许多人在一生当中都息过腰痛.虽然腰部任何组织结构,如椎间盘、关节突、关节、肌肉等病变均可致腰痛,但腰痛多由腰椎退行性疾病引起,而腰椎退行性疾病多始发于椎间盘退变.Schwarzer等[1]临床研究表明,盘源性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pain,DLBP)占慢性腰痛的39%;而Cohen等[2]发现慢性腰痛病人有65%为盘源性腰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