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比较Palindrome H 肝素涂层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和Permcath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在血液透析充分性、导管功能及并发症的异同.方法 选取维持性血液透析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患者47例,最终以使用Permcath 导管临床资料完整21例为Permcath组,使用Palindrome H 肝素涂层导管26 例为Palindrome H 肝素涂层组,对比两组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R)、导管相关感染率、导管功能不良率等指标.结果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19.72)岁 vs (64±12.22)岁,P=0.728].Palindrome H肝素涂层导管组患者Kt/V、URR均优于Permcath组(P=0.000),Palindrome H肝素涂层导管组患者导管功能不良率明显低于Permcath组(P=0.000), Palindrome H肝素涂层导管组患者导管相关感染率低于Permcath组(P=0.048).结论 Palindrome H 肝素涂层带隧道带涤纶套的导管在透析充分性、导管功能不良率、导管相关感染率等方面均优于非肝素涂层Permcath导管,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的应用中, Palindrome H 肝素涂层导管比Permcath导管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半永久颈内静脉留置导管透析时血流量、通路再循环及对透析充分性的影响。方法选择行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半永久颈内静脉置管组(置管组)和动静脉内瘘组(内瘘组),每组30例。透析时设定同样的血泵速度(250 ml/min)、使用相同型号规格的透析器、透析时间相同,观察6、12个月时有效血流量(Qb)、尿素清除指数(Kt/V)、通路再循环率(Ret%),并计算尿素下降率(URR)。同时记录导管相关感染、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果 2组患者有效血流量均可达到220~235ml/min,使用6、12个月时的Qb、Ret%、Kt/V、URR 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t/V均达到或超过1.2,URR高于65%,达到小分子清除充分性的要求。结论半永久颈内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管通路,能较长时间使用且能提供足够的有效血流量,从而满足单次透析达到透析充分性的血流要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不同途径经皮中心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102例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经皮颈内静脉置管组50例和经皮股静脉置管组52例.记录两组患者与导管相关的即刻及远期并发症,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减少率(URR)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经皮颈内静脉置管组较经皮股静脉置管组与导管相关的远期并发症感染率(P=0.042)及血栓形成率(P=0.027)均较低,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清除指数(Kt/V)(P=0.046)及尿素减少率(URR)(P=0.041)均较高,与导管相关的即刻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是慢性肾衰竭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临时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4.
邹锋 《吉林医学》2014,(23):5275-5275
目的:探讨长期带涤纶环双腔导管在老年血液透析患者中可行性。方法:选择接受长期带涤纶环双腔导管留置术的40例患者,观察导管使用情况、并发症及透析充分性。结果:导管使用平均(15.5±12.9)个月。并发症:导管血流量下降11例,均再通;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长期导管透析平均Kt/V(1.45±0.14)。结论:长期带涤纶环双腔导管在老年患者中应用安全、有效。可以达到充分透析。良好的护理及无菌操作可以减少并发症,延长导管寿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和探讨带涤纶套半永久血透导管在血液透析中临床研究及应用。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40例尿毒症患者通过建立皮下隧道及Seldinger技术留置带涤纶套血透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观察其置管使用时间及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患者带涤纶套半永久血透导管留置时间最短者4个月,最长者超过2年且至今仍在用,平均18.5个月。与临时导管比较,血流量、尿素清除指数(KT/V)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带涤纶套半永久血透导管出现感染、血栓形成、脱管等并发症情况更低、使用时间更长(P0.05)。结论:带涤纶套半永久血透导管对于血管条件差、无法建立内瘘,尤其在条件有限基层医院的透析患者提供一条可行的长期血管通路,确保透析继续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的效果。方法对16例尿毒症患者运用Seldinger技术留置带涤纶环(Cuff)双腔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并观察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导管置入后均能够正常使用,血流量均达到230~300ml/min.Kt/V为1.44±0.15,与使用内瘘的透析患者[Kt/v=1.43±0.19(n=15)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永久双腔导管平均留置15.2个月,最长25个月,最短4个月;16例患者中,2例出现感染,经抗感染2周后治愈,感染率12.5%;4例出现血栓,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后2例治愈;血栓形成率25%,l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6%。结论对于血管条件差,内瘩建立困难,需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应用颈内静脉半永久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可以达到透析充分性,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7.
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作为血透长期通路的效果及并发症。方法我科2004年7月~2006年10月行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8例,观察导管使用情况及并发症,并以尿素下降率(URR)和尿素清除率(Kt/V)为指标评价透析效果。结果采用颈内静脉置管8例次,采用股静脉置管3例次,导管使用时间为2—26个月,平均(11.3±8.2)个月,进行维持性血透1400余次。常见并发症:导管内血栓形成4例,3例再通,1例放弃长期导管;3例患者共发生5次导管相关性感染,经抗炎治疗导管均继续使用。8例的平均URR67%,平均Kt/V 1.3。结论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进行血液透析可以达到充分透析;良好的导管留置技术和护理,可以提高导管的使用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廖雪娇  冉玉力  谭华 《吉林医学》2013,34(10):1853-1854
目的:探讨使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在透析效能、长期并发症方面与使用动静脉内瘘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差异,探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患者158例,其中行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患者62例,行动静脉内瘘患者96例。观察两组患者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反应蛋白(CRP)、尿素氮清除效率(KT/V)、尿素降低率(URR)及蛋白分解代谢率(PCR)值,统计两组患者住院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蛋白、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C反应蛋白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素氮清除率(KT/V)、尿素降低率(URR)及蛋白分解代谢率(PCR)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导管组在发生血栓栓塞、感染等住院事件的发生中高于内瘘组(P<0.001)。结论:使用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患者在营养状态、透析充分性的比较与使用动静脉内瘘患者一致,长期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使用动静脉内瘘的患者。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98-100,103
目的通过观察中通量血液透析与低通量血液透析对慢性肾衰竭维持性透析患者尿素清除率(URR)及Kt/v值的变化,有效评估患者透析充分性。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6年3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4例,观察组(n=114):中通量透析组(B-16P聚砜膜),对照组(n=50):低通量透析组(F7HPS聚砜膜),每周血液透析3次,每次4 h,疗程1年,随访6个月。监测患者每季度单次透析前后的肾功能变化,监测URR、Kt/v值,观察中通量透析与低通量透析方式对患者尿素氮、尿酸、肌酐清除效果。结果两组透析前尿素氮、尿酸、尿素氮、肌酐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两组尿素氮、尿酸、肌酐值及尿素清除率URR、尿素氮Kt/v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血液透析频次相同、成本相同的前提下,中通量血液透析对尿素、肌酐等小分子毒素清除效果优于低通量透析,透析充分性更佳,患者受益更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两种路径中心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按照置管路径分为两组:颈内静脉入路组42例,股静脉入路组45例。记录两组患者的透析充分性指标:尿素氮下降率(URR)、尿素清除指数(Kt/V),与导管相关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并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颈内静脉入路组的透析充分性指标URR及Kt/V均高于股静脉入路组(P<0.05),而与导管相关的远期并发症血栓形成率及感染率均低于股静脉入路组(P<0.05),与导管相关的近期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颈内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临时性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环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为41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留置右颈内静脉涤纶环双腔导管作为血透用血管通路并观察其临床应用情况。结果:⑴导管留置时间(14.3±10.5)月,经导管血透时血流量200~300mL/min;⑵导管使用终点12例次,导管退出时平均使用时间(8.2±6.1)月;⑶术后渗血或血肿发生率43.9%,导管位置不良发生率2.4%;⑷平均感染率0.586次/100导管日,导管血栓发生率31.7%;⑸尿素下降比例为(71.5±0.06)%,尿素清除指数(KT/V)为1.42±0.19。结论: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右颈内静脉留置涤纶环导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通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带cuff血液透析导管颈内静脉长期留置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带cuff血透导管相关资料,以期更好保护导管,延长使用寿命.方法 选择维持性血透患者56例,长期留置带cuff血透导管,观察并记录一般实验室检查、血压、肾衰竭病因、置入带cuff长期导管的原因、导管类型、手术入路、导管相关并发症(感染、血栓形成等)、导管使用寿命及退出原因.结果 现阶段应用带cuff血透导管作为血管通路者21例,占同期透析患者的19.23%.最长使用时间37.6个月,平均时间(32.2±3.2)个月.血流量200~300 ml/min.并发症情况:出口感染2例,导管相关菌血症9例,导管扭曲、位置不适当2例,血栓性并发症8例,导管完全脱出1例,部分脱出1例.所有并发症均进行适当治疗.结论 带cuff血透导管作为长期血管通路使用安全有效,可以作为等待动静脉内瘘成熟期间较理想的过渡通路.规范化管理、预防和治疗并发症是留置带cuff血透导管管理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彭爱民 《医学综述》2014,20(18):3359-3361
对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不能维持长久血液透析的患者,目前多采用带涤纶套长期导管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同时导管相关的感染、血栓栓塞、导管功能不良等并发症也一直是导致导管失功的主要原因。该文主要对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的种类、材质、留置导管部位方法、导管的维护和使用以及并发症进行综述,探讨留置长期导管的经验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在糖尿病肾病血透患者中的失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34例糖尿病肾病行右侧颈内静脉留置带涤纶套长期导管患者,根据置管后是否出现导管功能不良(连续3次血流量低于200 ml/min,需要调整体位、反接透析管路,甚至溶栓治疗等干预措施),将其分成失功组和非失功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带管透析龄、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BMI),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清蛋白(Alb)、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D-二聚体(D-D)等实验室指标;记录临时导管留置时间(TCT)、长期导管外接头位置(CCP)、长期导管种类(LCT)、肝素封管浓度(HC),尿素清除指数(Kt/V)、透析相关低血压(IDH)发生率、口服抗凝药物情况(OAD);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并从中找出影响长期导管失功的相关因素。结果入选患者34例,出现导管功能不良(失功)15例,长期导管失功率为44.1%,出现时间为16~752 d。导管障碍率为1.37例次/1 000导管日。失功组的hs-CRP、TCT明显高于非失功组,而外接动脉接头在导管内侧者的比例和采用纯肝素封管者的比例明显低于非失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升高是长期导管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两组患者的年龄、男女构成、带管透析龄、糖尿病病程、BMI、Hb、Hct、Plt、TC、TG、Alb、FBG、HbA1c、APTT、D-D,LCT、Kt/V、OAD、IDH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涤纶套中心静脉导管在糖尿病肾病患者中有较高的失功率;临时透析管的留置时间、动脉外接头位置、肝素导管封管浓度等因素均可影响导管功能,hs-CRP升高是长期导管失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及处理,探讨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月~2009年12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68例,留置永久性中心静脉导管置管82例次,其中有11例患者重复置管(2~3)次。右颈内静脉置管134例,左颈内静脉置管4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3例,股静脉置管31例。结果:导管留置时间:平均留置时间(14士12)月,其中颈内静脉(4~36)月,平均16月;锁骨下静脉(3~25)月,平均11月;股静脉(2~7)月,平均4月。导管置管时相关的并发症主要为:局部血肿17例(9.0%)、渗血21例(12%)和导管功能障碍3例(1.6%)。导管留置过程中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通路功能障碍和感染,本组导管通路功能障碍13例(7.0%),其中血栓形成8例、隧道段打折2例,导管外鞘形成1例,血管狭窄1例。10例导管通路功能障碍经调整导管、尿激酶溶栓或手术修复,得到纠正,余3例拔管后重新进行穿刺置管。本组有15例患者发生局部感染(8.0%),给予消毒换药,管周皮肤涂察百多帮软膏后好转。结论:永久性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可作为血液透析患者较为理想的血管通路,但仍应熟练掌握操作技术,重点防治置管期间局部巨大血肿和渗血以及导管留置期间血栓形成和局部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管通路对于血透患者的充分性和并发症,探讨持续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2011年1月-2012年4月开始进行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28月,评估动静脉内瘘(AVF)和带袖套隧道导管(CTC)的Kt/V值,比较二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7例患者中,采用AVF的41例,CTC的26例:AVF组的年龄和感染发生率比CTC组低(P〈0.05);二者的Kt/V值均〉1.2,但AVF组高于CTC组(P〈0.05)。结论 AVF组患者年龄轻、感染发生率低,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CTC在AVF无法建立时可作为较好的长期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管通路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充分性以及患者炎症状态营养不良状况,探讨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长期血管通路进行血液透析的患者55例,随访9~12月,对比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VF)与颈内静脉带袖套隧道导管(CTC)透析患者的Kt/V值、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GB)以及血管通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55例患者中采用AVF40例,采用CTC患者15例,AVF组与CTC组患者Kt/V值均>1.2,两组相比较AVF组优于CTC组(P<0.01);AVF组患者CRP较CTC组低(P<0.01),ALB、HGB均高于CTC组(P<0.05)。结论:采用AVF与CTC两种血管通路的透析患者均能达到充分透析的效果,但AVF组患者在并发症、炎症状态方面优于CTC组,仍做为首选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emporary hemodialysis catheters are important devices used in dialysis practice but may be the source of infect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METHODS: We investigated th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in 70 hemodialysis patients using 113 hemodialysis catheters. RESULTS: The frequency of catheter-related bacteremia was 23.9%, of which Staphylococci were the most frequently growing organism (96.3%). Exit-site infection was observed in one patient. No cases were lost due to th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The ris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theter-related bacteremia was increased after the 24th day of catheterization and after the second venous puncture. CONCLUSION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hypoalbuminemia and bacteremia. Internal jugular venous catheterization and hypoalbuminemia were determined as risk facto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theter-related bacteremia. The risk factors for catheter-related bacteremia in patients with hemodialysis catheter should be determined and modified in order to decrease infectious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