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目的研究乳腺X线检查中浸润性导管癌(IDC)与导管原位癌(DCIS)钙化表现的特点,探讨两者乳腺癌钙化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方法参照BIRADS标准及WHO关于乳腺癌的分类、分级标准,回顾性分析乳腺X线检查中有钙化表现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3例IDC及70例DCIS的X线表现。结果 (1)单纯性钙化与钙化合并肿块在两者乳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形不均质与线样分支状钙化在两者乳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3)钙化呈区域性、成簇及腺叶区段性分布在两者乳腺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4)IDC合并的DCIS所处病灶的位置在病理分级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面、仔细分析乳腺X线检查中钙化灶的形态、分布特点,对提高乳腺癌的X线诊断水平、推断乳腺癌的病理类型及评估预后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与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0例T1~2 DCIS-MI患者与73例T1~2 ID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ER、PR及Her-2染色。结果①DCIS-MI患者ER、PR、Her-2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52%、42%、44%、14%;②T1~2 IDC患者ER、PR、Her-2阳性率、腋窝淋巴结阳性率分别为69.86%、65.75%、17.81%、58.90%。两组ER、PR、Her-2及腋窝淋巴结阳性率表达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两组在年龄、绝经状况、肿瘤大小中无差异(P>0.05)。结论 T1~2 DCIS-MI中ER、PR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Her-2表达率高于T1~2 IDC。T1~2 DCIS-MI腋窝淋巴结阳性率低于T1~2 IDC,但其也可以发生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乳腺导管内癌(DCIS)、乳腺导管内癌伴微浸润(DCIS-MI)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超声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入住我院实施手术且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乳腺癌的170例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及病理特征.结果 IDC组患者的淋巴转移率为45.85%,明显高于DCIS组患者的3.92%和DCIS-MI组患者的4.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在病灶形态、边缘、周边毛刺、回声类型、有无钙化及周边组织血流情况方面与DCIS组、ID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粉刺型比例为76.71%,明显高于DCIS组的46.81%和IDC组和5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患者的C-erbB-2阳性率为62.75%,明显高于DCIS组的57.45%和IDC组的41.6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DCIS-MI和IDC三者存在不同的超声表现及病理特征,临床上可以此为依据进行疾病的诊断及分型,以便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与浸润性导管癌(IDC)相比,具有较高的侵袭性和转移率,呈现集团式生长的生物模式等特性。IMPC的预后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比较评估IMPC与IDC的生存预后。方法:收集关于对比IDC与IMPC之间生存预后(OS、DFS、DSS、RFS、LRRFS、DMFS)分析的相关文献,制定纳入和排除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然后用Revman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篇文献,共计IMPC患者2230例,与IDC相比,IMPC OS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6,95%CI:1.31~1.86)。但DFS(OR=0.82,95%CI:0.56~1.18),DSS(OR=0.73,95%CI:0.32,1.68),RFS(OR=-0.03,95%CI:-0.08~0.02),LRRFS(OR=0.54,95%CI:0.22~1.33),DMFS(OR=1.18,95%CI:0.18~1.7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OS漏斗图结果表明无明显发表偏移。结论:IMPC的总体生存率优于IDC。 相似文献
6.
钼靶X线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钙化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钙化的钼靶X线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与17例导管内癌患者。结果:135例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中,72例(53.3%)可见钙化,其中钙化伴有肿块者63例(46.7%),钙化不伴肿块表现者9例(6.7%)。17例乳腺导管内癌中,14例(82.4%)可见钙化,钙化伴有肿块者3例(17.7%),钙化不伴肿块表现者11例(64.7%)。导管内癌钙化的发生率显著大于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导管癌钙化伴有肿块的发生率显著大于导管内癌。结论:仔细分析乳腺的钙化灶,对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内癌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导管内癌(intraductal carcinoma)组织形态及发病年龄分析,探讨两者关系。方法收集33例确诊导管内癌标本,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不同形态导管内癌形态特征,并进行发病年龄统计。结果 33例导管内癌中,乳头型2例(6.1%),低乳头型4例(12.1%),筛状型4例(12.1%),粉刺型8例(24.2%),实性型15例(45.5%)。结论导管内癌可有不同的形态特征。SMA、P63联合应用,对观察导管内癌是否出现微浸润有重要意义。导管内癌在各年龄组中的发生率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23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性手术的IMPC患者55例,根据病理诊断学分类中是否伴有其他类型乳腺恶性肿瘤,分为单纯组(n=10)和混合组(n=45),收集并分析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55例患者平均年龄(57.6±12.4)岁,平均肿瘤大小2.0(1.5, 3.6)cm,54例(98.2%)患者的免疫组化的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和孕酮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均为阳性,49例(89.1%)患者的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阴性。28例(50.9%)存在腋窝转移。25例(45.5%)存在脉管癌栓。与混合组相比,单纯组患者年龄更高[(60.3±17.5)岁比(57.0±11.1)岁],淋巴结转移总数更多[2.0(1.3, 3.5)个比1.8(1.5,4.1)个]...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MRI-DWI对单纯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浸润性导管癌(ID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医院伦理学会批准随机选取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乳腺癌患者80例,其中IDC患者42例,DCIS患者38例.先进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再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检查.观察比较DCIS和IDC内...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数字化钼靶检查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2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回顾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征象,参照BI-RADS标准进行读片分析.结果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布于外上象限居多,占50%,内下象限最少,占6.45%;91.49%的肿块钼靶X线所见均较触诊体积小;肿块、病灶边缘模糊、中间性或高度可疑恶性钙化、分叶征和毛刺征分别占75.81%、95.16%、87.10%、46.77%、43.55%.结论肿块、病灶边缘模糊、中间性或高度可疑恶性钙化、分叶征和毛刺征是诊断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可靠征象,其他间接征象可为诊断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钼靶X线征象和病理分型之间的相互关联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更多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9例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乳腺导管原位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常规进行乳腺钼靶X线检查,比较影像学表现和病理分型、分级之间的关联性.结果:经过研究发现,本组患者中簇状微钙化、钙化斑块影、单纯软组织影、乳头内陷伴乳头后大导管增粗、钼靶阴性例数分别为20例、3例、4例、1例和1例.23例钙化患者呈V型、圆形、不规则形、小簇钙化状例数分别为7例、8例、5例、3例.乳腺导管原位癌粉刺型高核级以线样分枝状钙化为主,非粉刺型低核级以颗粒点状钙化为主,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导管原位癌的钼靶X线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和分子生物改变为基础的病理分型、分级存在紧密联系,能够为临床选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的分析58例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钼靶X线征象。结果58例患者的X线表现:肿块32例,钙化16例,肿块伴钙化10例,局限性致密伴结构紊乱8例,脂肪层模糊6例,皮肤及乳头改变5例,患侧血运增加4例,腋下淋巴结肿大、致密4例,阴性表现2例。结论全数字钼靶X线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具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MRI资料,所有病例均经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着重从病灶的MRI信号强度、形态学及血液动力学特点三个方面分析。结果 10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一致。15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分为肿块型(11例)和非肿块型(4例),T1WI呈低信号影(8例)、等信号影(7例),T2WI抑脂呈等信号影(9例)、高信号影(6例)。形态学表现:肿块型病变表现为边缘不光滑呈分叶状,其中毛刺征或星芒征(9例);非肿块型表现为导管状及簇集样不规则分布(3例)。增强后病灶以早期不均匀性显著强化为主(10例)、延迟环形强化(7例);伴随征象包括乳头凹陷(4例)、皮肤增厚(6例)、乳后脂肪间隙中断(3例)等。血液动力学表现:15例病灶SIR在169.36%-301.23%之间,平均198.23%,最大峰值出现在第二个时相(13例)、出现在第三时相(2例),时间-信号曲线为Ⅱ、Ⅲ型,Ⅱ型(6例),Ⅲ型(9例)。结论动态增强MRI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术前正确诊断率约66.7%。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浸润性导管癌的X线表现,分析其病理学基础,以提高乳腺癌手术前的诊断水平。方法:23例住院病例,术后病理诊断为浸润性导管癌,结合其病理学基础与生物学特性,回顾分析术前乳腺钼靶X线表现特点。结果:23例浸润性导管癌中,钼钯X线表现:约70%为边缘模糊肿块,70%有毛刺状边缘,而同时出现2~5个间接恶性征象者有20例,占87%。结论:乳腺钼靶X线成像是目前诊断乳腺癌有效的手段。正确识别各种乳腺癌钼靶X线的直接与间接征象是诊断的前提,同时结合临床体查,特别是触诊——对肿块的手感,对提高乳腺癌手术前的正确诊断率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乳腺导管原位癌(DCIS)属于早期的乳腺病变,有发展为浸润性导管癌的倾向。目前DCIS研究的热点在于分辨出哪种类型的病灶将发展为浸润性癌。解决这一问题将会使DCIS得到更精确的处理。本研究就不同级别的DCIS及其MRI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目的 探讨DCIS的MRI特征及其与病理分级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月经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34例DCIS患者(35侧)的病理分级、MRI特征〔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分类、病灶形态学和病灶动态增强表现、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结果 病理分级:低级别4例,中~高级别31例。BI-RADS分类:3类1例、4A类2例、4B类5例、4C类12例、5类15例。病灶形态学:肿块型DCIS 6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非肿块样强化DCIS 29例中,节段性强化15例、区域性强化5例、线样强化4例,成簇小环形强化15例、集簇状强化5例。病灶动态增强表现:Ⅰ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10例、Ⅱ型TIC 15例、Ⅲ型TIC 10例;早期缓慢强化4例,早期中度强化2例,早期快速强化29例。ADC值<1.2×10-3 mm2/s 19例,≥1.2×10-3 mm2/s 16例。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病灶形态学、AD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和中~高级别患者非肿块样强化的分布形式、内部强化类型、TIC类型、早期强化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IS MRI主要表现为非肿块样强化,其中又以节段性、区域性、线样强化,成簇小环形强化和集簇状强化多见,其病理基础是导管受侵,增强时导管周围基质和导管壁强化。MRI表现能反映其病理改变,并能提示病理分级,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DCIS是否伴有浸润及局部复发的可能性,以调整活检及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年轻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乳腺X线钼靶检查、乳腺彩超检查的特征与分子分型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笔者医院2011年1月~2016年5月经治的94例≤40岁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影像学、临床病理学特点。94例患者均有乳腺超声检查结果及乳腺X线检查结果。结果 乳腺超声检查中,基底样型多为卵圆形或圆形肿块,腔面型多为不规则肿块(P=0.000)。基底样型边缘多为小分叶状、浸润状,腔面型多为有锐角、星芒状(P=0.000)。基底样型多为边境明显区分,腔面A型多有声晕(P=0.000)。乳腺X线检查中,HER-2阳性型多表现为仅有钙化,基底样型多表现为肿块(P=0.002)。腔面型肿块多呈星芒状或遮蔽型边缘,基底样型多呈浸润性边缘(P=0.000)。结论 年轻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乳腺影像学检查特征与分子分型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钼靶X线征象与病理进行对照分析,从而提高X线诊断水平。方法选取我院2004~2008年,经钼靶X线检查并通过病理结果证实的95例浸润性导管癌作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X线征象,并与病理表现做对照,从而探讨其内在联系。结果本组95例中,包含直接征象—结节和肿块的有69例。其中,肿块合并钙化的有37例;单纯恶性钙化的18例中,浸润性导管癌合并浸润性小叶癌的有6例,局限性非对称性致密的有4例,结构紊乱的有4例,这些病例中某些还伴有其它间接征象,如:毛刺征、厚皮征、乳头凹陷、血管异常、大导管相、漏斗征、牛角征、塔尖征及腋窝淋巴结肿大等。结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主要以毛刺样肿块及肿块伴钙化多见,分析其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的特点,可以提高该病的X线诊断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