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摘要】目的从束缚强度、高脂饮食、血糖测定等方面探索慢性束缚应激模型用于观测高血糖相关指标的方法。方法实验SD大鼠施加为期4个周期、每周期10d、每天12h的慢性束缚应激,喂饲普通或高脂饲料,并设高脂+链脲佐菌素(STZ)组、单纯高脂组和正常大鼠为对照。每个束缚周期结束后第3d用针刺大鼠尾静脉取血,血糖仪监测各组大鼠血糖;最后一个束缚周期结束后第3d处死大鼠,ELISA检测血清胰岛素、肾上腺素和皮质酮水平;胰腺行HE染色及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采用慢性束缚应激成功制备高血糖动物模型,成模率为32.5%;慢性束缚应激成模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高于3个对照组(P<0.05),而高脂+STZ组及单纯高脂饮食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腺HE染色及免疫组化显示慢性束缚应激大鼠胰腺体积增大,胰岛素水平下降(P<0.05);高脂因素可引起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水平均下降(P<0.05);高脂+STZ大鼠胰岛严重破坏,未见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表达。各实验组大鼠血清肾上腺素、皮质酮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实验造模条件下可成功制备慢性束缚应激高血糖大鼠模型,相关指标检测方法具有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慢性束缚应激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36年Stely将"应激"一词移植到生物医学领域,随后Wolf补充并提出了完整的应激概念.20世纪70年代,Mason提出心理应激学说,用以解释一些心理疾病的产生机制.随着旧医学模式转变向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应激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1].随着对应激和应激性疾病机制研究的深入,应激动物模型也应运而生,在众多动物模型中,束缚应激作为一种非损伤性刺激,与人类心身性疾病的过程有相似性,同时又适应应激领域由急性转入慢性的发展趋势.因而,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逐渐成为应激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现就其进展情况,择要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实验性应激对链脲佐菌素诱导鼠血糖增高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实验性应激影响链脲佐菌素诱导鼠糖代谢改变的神经内分泌机理。方法将鼠分为A组(STZ鼠应激组,20只)和C组(正常鼠应激组,10只),给予6周旋转,限制,拥挤应激刺激;B组(XTZ鼠无应激组,20只)和D组(正常鼠无应激组,10只)不给予应激。实验前,后各测血糖1次,实验结事时收集血和下丘脑标本测定血浆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血浆去甲肾上腺、肾上腺素和下丘脑β-内啡肽含量。结果应激后A组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及其蛋白组学的变化,从蛋白质的分子水平上探索糖尿病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用高脂高糖饮食+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采用同位素标记技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及四级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仪,对糖尿病大鼠进行串级质谱数据分析,对检测出的有统计学意义的表达差异蛋白进行研究。结果:第2周开始,模型组与正常组的血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0周,模型组血糖基本达到了糖尿病模型的标准,空腹血糖>16.7 mmol/L;蛋白组学检测共获得有显著差异的蛋白50个,其中上调大于1.5倍的蛋白17个,主要有MHCⅡ反式激活因子、主要尿蛋白、LIM结构域蛋白等;下调小于0.75倍的50个,主要有肉碱乙酰转移酶、多聚免疫球蛋白受体前体等。结论:建立了相对符合糖尿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糖尿病大鼠模型,血清蛋白组学分析糖尿病发生的机制中存在免疫系统、糖代谢、脂代谢紊乱,从蛋白分子的水平研究糖尿病发生的病理生理基础,具有重要学术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制作理想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空腹腹腔内一次性注射50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建立速发型Wistar大鼠糖尿病模型。结果 造模72h后测空腹血糖均〉16.7mmol/L,观察6周、10周、14周,血糖值始终在建模初期高血糖水平上波动,未见转复。出现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多饮.多食、多尿、消瘦)。血清胰岛素水平渐降低,胰腺符合糖尿病成模动物胰腺病理变化。结论 采用空腹腹腔内一次性注射50mg/kg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复制出的1型糖尿病模型,具有制造方法简便、用药量小、药物毒性较低、胰岛B细胞损害特异性高等优点,可应用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研究的各个领域。  相似文献   

6.
不同途径注射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不同给药途径致大鼠糖尿病成模状况的差异。方法:本实验通过不同的途径给药(腹腔非空腹给药、腹腔空腹给药、尾静脉给药)以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给药后48h检测血糖,尿糖,同时观察糖尿病大鼠的胰腺变化。结果:尾静脉给药成模率最高,胰腺形态学检查病程3、6月胰岛萎缩、β细胞减少。结论:尾静脉给药是注射链脲佐菌素致大鼠糖尿病模型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慢性束缚应激对大鼠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存在的损伤和防御机制。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一周应激组、二周应激组、三周应激组,测定各组大鼠的旷场行为,血浆D-木糖水平以及小肠肠壁肥大细胞计数,血浆皮质醇、乙酰胆碱酯酶(acetylcholinesteras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水平,血浆和肠粘膜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含量。结果 旷场实验中,应激组大鼠较对照组表现出活动减少的特征;血浆D-_木糖、皮质醇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肥大细胞计数,血浆乙酰胆碱酯酶水平明显降低;CRH、NT表现出一个早期升高,晚期降低的过程。结论 慢性束缚应激能够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持续损害,其机制可能涉及肥大细胞、胆碱能神经的激活,CRH的中枢及外周作用;NT可能作为一种保护因子起到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对大鼠血檐及胰腺组织内氧化应激影响以及褪黑索(melatonin,MLT)的保护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三组,正常对照组(NC),STZ组(STZ),褪黑索+STZ组(MLT+STL),各10只大鼠.STZ(70 ms/kg)一次性腹腔内注射以诱发糖尿病,注射前8天开始给予MIX(200ug/kg/day,强饲)直至实验结束(4周).实验开始及结束时测动物血糖,称体重各一次,实验结束时处死动物,取胰腺组织行生化检测.结果:STZ使大鼠血糖明显升高,同时升高胰腺组织内MDA水平,降低胰腺组织内GSH水平及GSH-Px活性;MLT预处理降低STZ大鼠的血糖及胰腺组织内MDA水平,增加GSH水平及GSH-Px活性.结论:MLT通过减轻胰腺组织内氧化应激水平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9.
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动物血糖及体征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糖尿病模型动物血糖和体征动态变化的特点.方法 链脲佐菌素1次或多次腹腔注射,分别建立大鼠和小鼠糖尿病模型;检测血糖变化,以进食量(g)/体质量(g),饮水量(ml)/体质量(g)计算进食量系数和饮水量系数.结果 雄性大鼠链脲佐菌素60 mg/kg糖尿病成模率为65.0%,血糖在注射后15 d达到高峰,15~25 d保持在较高水平,25d后出现明显的下降.小鼠链脲佐菌素200 mg/kg分5次建立糖尿病成模率为90.0%,血糖的动态变化与大鼠类似,但血糖下降不明显.在这两个糖尿病模型中,动物的饮水量系数变化与血糖水平变化的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r>0.97.结论 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模型动物的血糖水平在造模开始后的15~25 d维持在较高水平,可作为观察降血糖药物疗效的适宜时段.饮水量系数是反映血糖的水平变化的适宜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大鼠在造模后6个月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情况,研究持续高血糖对大鼠视功能的损害.方法:SD大鼠采用STZ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选取造模成功20只大鼠,在造模前和造模后1周、2周、1~6月分别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记录评价.结果:随着高血糖状态的持续mfERG的N1波和P1波峰潜时有延长的趋势;而N1波和P1波的振幅随着高血糖状态持续而降低,其中P1波的反应密度变化明显.结论:STZ糖尿病大鼠在两周即可出现视功能的损害,并随着高血糖状态的持续而不断加重.  相似文献   

11.
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动物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制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动物模型,观测该模型动物行为学变化,探讨此动物模型建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9种应激源对BALB/c小鼠连续4周应激处理,运用行为学方法检测应激模型的复制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应激小鼠一般状况无明显变化,但存在活动减少、兴趣缺乏、学习记忆能力减退等行为缺陷.结论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模型加孤养结合的方法可以建立较为稳定的慢性应激模型.  相似文献   

12.
杨辉  黄世文 《广西医学》2011,33(5):519-522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实用、稳定、可靠的慢性锰中毒动物模型.方法 SD大鼠腹腔每天注射15 mg/kg MnCl2·4H2O 12周,同时设立对照组,观察锥体外系组织(纹状体)组织学变化及大鼠肌张力等指标改变;并对脑组织取样测定锰( Mn2+)、多巴胺水平变化.结果 染毒结束后SD大鼠出现确定的肌张力增高、平衡失调;电镜...  相似文献   

13.
心理应激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心理应激从躯体应激中提取出来,建立心理应激动物模型,为心理应激在疾病发生、发展及药物治疗作用方面的研究提供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4.
慢性应激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如何建立慢性应激性高血压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刺激脉冲随机变动的足底电击结合噪声的复合刺激为应激源,对大鼠实施刺激,同时记录其血压和心率变化。结果 实验用17只大鼠与对照组动物比较,除1例血压未见明显变化外,16只在实施应激刺激的6d内迅速升高,应激性高血压的发病率为94%。结论 本室研制的庙激刺激系统在诱导慢性应激动物模型的过程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小鼠肾功能不全动物模型。方法 选取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小剂量组(腺嘌呤300mg/kg)和模型大剂量组(腺嘌呤600mg/kg)。每组60只动物,按0.1ml/10g体重分别灌胃给药3d,每天1次,正常对照组给予蒸馏水,模型组按上述药量给予腺嘌呤。分别在给药第7,21及35天各组随机取材,眼眶取血,分离血清进行BUN及肌酐含量测定。取肾脏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血清BUN造模后35d各模型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2倍以上。肌酐在7d及21d时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35d时与对照组差异已无显著性。造模后21及35d取材组织改变基本相同,可见肾脏肥大苍白,表面凹凸不平显著,重量增加。镜下可见:间质有炎细胞侵润,出现泡沫细胞,肾小球萎缩,分界不清,肾小管有蛋白管型,钙盐沉积,小剂量相对轻微。结论 腺嘌呤300及600mg/kg灌胃给药3d,小鼠肾脏组织可出现明显的肾小球及肾小管损害,同时有氮质血症,营养不良,与人类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表现非常相似。这说明用腺嘌呤造成的小鼠肾功能不全模型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16.
石斛合剂对高血糖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进行石斜合剂对肾上腺素和四氧嘧啶诱发高血糖模型动物实验研究,结果显示,石斛合剂具有显著降低2种造模动物的血糖(P〈0.001),并使血糖降至正常。在肾上腺素诱发的高血糖症小鼠模型中,该合剂降血糖作用与西药优降糖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四氧嘧啶诱发的高血糖症小鼠中,该合剂降糖作用显著优于降糖灵(P〈0.02),且无优降糖导致低血糖的副作用。上述动物实验,为该药开发成治疗糖尿病的纯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方法 4周龄80只apoE-/-小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应激组,实验动物都以高脂、高胆固醇饲料(5%猪油,1%的胆固醇)喂养。应激组小鼠按顺序接受昼夜颠倒7或17 h(每周2次)、鼠笼倾斜成45度角7或17 h(每周2次)、噪声刺激9或15 h(每周2次,70 dB)与恐惧刺激1 h(放入大鼠刚住过鼠笼、每周2次)应激原的刺激;对照组的小鼠关在单独的实验动物房,除了不给予应激刺激外,其它的实验条件与应激组相同。分别在0、4、8与12周后4个时间点处死动物,检测血浆中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方法测定血浆中皮质酮激素水平;油红O染色法观察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结果应激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与低密度脂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与相应对照组相比较,应激组小鼠血浆中的皮质酮激素的水平显著升高(P〈0.05,P〈0.01,P〈0.001);主动脉窦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显著加重(均P〈0.01)。结论成功建立慢性心理应激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动脉瘤动物模型的建立和相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瘤是动脉管腔局限扩大形成的病理性结构 ,是引起自发性出血的病因之一。其中脑动脉瘤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患。随着神经外科的发展 ,脑动脉瘤治疗有了很大提高 ,但与理想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尤其是对动脉瘤的病因尚缺乏统一认识 ,限制了临床技术的进步。近年来人们试图通过动脉瘤动物模型的研究 ,揭示动脉瘤的发生机理 ,但如何设计和制作稳定、可靠、重复性强且与人体动脉瘤生理特性相一致的动脉瘤模型是开展此类研究的基础、难点和关键 ,现就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1 动脉瘤的建立1.1 机械性方法RamashLSahjpau…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约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并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导管消融及外科消融等。由于房颤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建立动物房颤模型对于探索房颤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动物房颤模型的建立也有助于房颤的预测、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目前在小型和大型动物中均成功建立了房颤模型。对房颤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电刺激诱发房颤、药物诱导房颤、创伤诱发房颤等方面,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也更多地被应用于房颤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20.
慢性应激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目的 建立中医肝郁证大鼠模型。方法 利用不可预知的多种应激随机组合方法 ,观察大鼠体重及对 1%蔗糖水的摄取量 ,放免法测定血浆促皮质素 (ACTH)水平。结果 模型组大鼠在第2周末和第 3周末的 1%蔗糖水摄取量与实验前相比明显减少 (P <0 0 5 ,P <0 0 1) ;阿米替林组大鼠摄取量在实验的 3周内未见差异变化 ;逍遥散组大鼠摄取量则在第 2、3周末时与实验前相比增加 (P <0 0 5 )。在实验的第 2、3周末 ,模型组大鼠 1%蔗糖水摄取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P <0 0 5 ) ,而逍遥散组大鼠则明显多于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P<0 0 1) ,阿米替林组与对照组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与对照组比较 ,模型组、阿米替林组和逍遥散组大鼠体重在实验的第 1、2、3周末时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5 ,P <0 0 0 1) ,但在第 2、3周末时 ,阿米替林组和逍遥散组大鼠体重显著高于模型组 (P <0 0 5 ,P <0 0 1)。模型组大鼠血浆ACTH水平升高 (P <0 0 1) ,逍遥散组和阿米替林组可使ACTH的升高部分地恢复 (P <0 0 1,P <0 0 5 )。结论 利用慢性不可预知的多种应激随机组合的方法 ,通过观测 1%蔗糖水摄取量的变化 ,可较好地模拟中医肝郁证的核心表现 ,初步建立肝郁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