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研究对氧磷酶1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21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病例组和206例高血压颈动脉内膜正常的对照组进行研究。病例组中汉族230例,维吾尔族91例;对照组中汉族123例,维吾尔族83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长多态性技术分析对氧磷酶1L55M基因多态性。结果新疆汉族高血压人群对氧磷酶1 L55M的M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高于对照组(χ2=4.038,P=0.044);维吾尔族高血压人群中对氧磷酶1 L55M的三种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疆汉族高血压人群中M等位基因携带者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9)。新疆汉族对氧磷酶1 M等位基因、年龄、体质指数是高血压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结论新疆汉族高血压人群对氧磷酶1 L55M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关,55M等位基因是高血压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之一,M等位基因与低密度脂蛋白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与AT1R基因多态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一型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1R)基因的C1166等位基因在正常人和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中的频率,探讨AT1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以及与高血压左室肥厚、动脉硬化、微白蛋白尿之间的关系。方法:EH患者(n=120)和正常对照组(n=86)进行血压、身高、体重及空腹血糖(Glu)、血总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浓度测定,并测定78例高血压患者的左室重量指数(LVMI)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测定高血压病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基因多态性 ,旨在探讨ACE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一、对象与方法1 对象 :选择高血压患者 10 2例 ,年龄在 35~72 ( 5 8 3± 3 6)岁 ,男 61例 ,女 4 1例。依据颈动脉有无粥样硬化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 (CAS)组 ,颈动脉正常 (CN)组。高血压病入选遵循 1999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标准 ,并经实验室及其他相关检查除外继发性高血压。2 方法 :( 1)颈动脉粥样硬化测定 :由同一医师应用B型超声 ,探头频率 7 5MHz ,对受试者双侧颈动脉测定 ,颈动脉内膜 -中层厚…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114例EH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成4组:正常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各组分别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舒张末期内颈(DD)、收缩末期内径(DS)、DD与DS之差与DD的变化率DD-DS/DD(%)及粥样斑块。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颈动脉DS、DD、DD-DS/DD(%)值下降,斑块发生率和斑块的严重程度增加。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能较好地预测EH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5.
<正>原发性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或不伴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心外膜脂肪是心脏周围的内脏脂肪,既是能量储库,也是内分泌器官。近年来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与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心率失常、动脉硬化、各种炎性细胞因子及其基因表达等密切相关[1-4]。颈动脉粥样硬化既是一种动脉硬化性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与颈动脉粥样硬化(AS)的关系。方法对20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医体质辨识,在发生率最高的三种体质中各随机抽取30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比较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PV)、血管阻力指数(RI)、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严重程度等指标。结果郁滞质组SPV最低,左侧颈总动脉为(53.06±7.15)cm/s和右侧颈总动脉(53.54±7.60)cm/s与内热质、协调质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郁滞质的高血压患者较内热质、协调质患者内径增宽更明显(P0.01)。郁滞质和内热质的高血压患者IMT增厚较协调质患者更明显(P0.01)。结论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以"郁"和"热"为主;郁滞质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时以斑块形成为主,内热质以RI的增高和IMT的增厚等AS表现为主。  相似文献   

7.
罗蓉  周怡  吴秀山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1):2628-2630
颈动脉粥样硬化(AS)是全身AS的标志,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本文旨在探索高血压患者颈AS发生率及其有关的危险因素.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的高血压患者162人,其中男性94人,女性68人,平均(70.4±:7.8)(32~89)岁,其中1级高血压25人,2级68人,3级69人. 1.2 检测方法在空腹状态下取血标本进行血脂、血糖检测,采用日立7150生化分析仪检测.颈AS测定采用惠普8500 GP超声仪器,探头频率为7.5 MHz.患者取头后仰卧位,检查一侧颈动脉,头偏向对侧约45°,充分暴露颈部,探头沿颈动脉走向,沿胸锁乳头肌外缘自下向上作连续纵、横切面扫查,依次显示颈总动脉、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观察血管走行及内膜-中膜有无斑块,确定斑块位置、形态和回声特点,并借彩色血流图像观察有无血流充盈缺损.颈动脉粥样硬化判断的标准如下:①硬化:动脉壁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1.0 mm[1].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38,自引:1,他引:37  
目的 初步探讨高血压及高血压伴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谱勒显像仪对48例非老年高血压患者、79例老年血压患者、37例老年高血压伴DM患者进行颈动脉检测,观察颈动脉病变与脑梗死及血脂、血凝的关系。结果 老年高血压组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63.3%)显著高于非老年高血压组(22.9%,P<0.01),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与老年高血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组中,颈动脉内膜增厚组脑梗死发生率(66.7%)较颈动脉正常组(25.0%)增高(P<0.05),与斑块组(36.0%)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老年高血压伴DM组中内膜增(66.7%)及斑块组(46.4%)脑梗死发生率均较颈动脉正常组(0.0%)高(P<0.05)。老年高血压组及老年高血压伴DM组高血压病史与颈动脉病变呈正相关,血脂及纤维蛋白原(FIB)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超声对脑梗死的预测有一定的实用参考价值,应积极控制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该文探讨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251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其中男性129例,女性122例,年龄(59.64&#177;9.8)岁。高血压等级标准分为3组,Ⅰ级高血压52例;Ⅱ级高血压102例;Ⅲ级高血压97例。再根据病程分为3组;A组(〈5年)98例,年龄(57.5&#177;9.4)岁;B组(5~10年)70例,年龄(60.5&#177;10.3)岁;C组(〉10年)83例,年龄(62.5&#177;9.3)岁。和93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测量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血流频谱参数及观察斑块的存在与否,了解其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斑块发生率增加(P〈0.01),颈动脉内径增大,血流速度减低,阻力和搏动指数增加。随着原发性高血压分级增高及病程延长,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斑块Crouse积分增加(P〈0.01)。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随着原发性高血压分级增高及病程延长。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动态血压参数的关系。方法选择高血压患者220例,行动态血压监测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结果将患者分为斑块组120例和无斑块组100例,斑块组又根据斑块数量分为单一斑块组48例和多发斑块组72例。比较各组动态血压情况。结果斑块组较无斑块组患者24h、昼间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无斑块组也显著升高[82例(68.33%)vs 41例(4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发斑块组较单一斑块组患者24h、昼夜和夜间平均收缩压、舒张压和动脉压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多发斑块组非杓型血压发生率较单一斑块组显著增高[63例(87.50%)vs 19例(39.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血压升高是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影响因素,且颈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引起血压昼夜节律调节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Apo C-1基因rs4420638多态性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的关系。方法 研究纳入北京石景山队列人群中无心肌梗死、脑卒中和癌症病史且资料完整者1 345人 (男性457人,女性888人,年龄41~78岁之间)。采用标准方法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SNaPshot法检测ApoC-1基因rs4420638多态性。结果 采用显性模型,将基因型分为AA和GA+GG两组。GA+GG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显著低于AA组(P<0.05);两组间TC、TG、LDLC,HDLC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颈动脉IMT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调整年龄、性别;调整年龄、性别和传统危险因素),GA+GG组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AA组(P0.02),而在多因素模型基础上进一步调整hs-CRP,关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本研究人群中ApoC-1基因rs4420638与血浆hs-CRP显著相关,而与颈动脉IMT、颈动脉斑块率(调整hs-CRP)均无显著关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7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10mg/d;对照组38例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片5~20mg/d。两组均连续治疗12个月。于治疗前后用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两组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两组之间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IMT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较治疗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氨氯地平除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外,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逆转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ABCA1基因R219K多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以病例对照方式研究18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及229例正常对照者,对ABCA1基因R219K多态进行检测,比较不同基因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ABCA1基因R219K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年龄、性别、血脂、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进行校正后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病例组中KK基因型者患病的风险显著降低,为RR基因型的0.34(OR:0.34,95%CI:0.18~0.64)。与RR基因型比较,KK基因型者的血浆三酰甘油(TG)水平较低(P<0.05)。结论 219KK在中国汉族颈动脉粥样硬化伴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人群中具有的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ASI)的关系。方法对125例CAS的EH患者(CAS组)与99例NCAS的EH患者(NCAS组)进行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计算AASI值,同时检测血糖、血脂等生化学指标。结果随年龄增加,老年EH患者CAS患病率增加(P<0.05),而不同性别之间CAS的患病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CAS患病率与空服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HDL-C)显著相关(P<0.05);CAS与24 h平均收缩压(SBP)、AASI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ASI是CAS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87,P<0.05)。结论老年EH患者CAS的发生与AASI具有相关性,加强动态血压监测及AASI评价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许多相关联系,高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现综述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产生的相似危险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高血压的共同发生机制以及通过超声动态观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消退,对高血压高危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血管紧张素 ( Ang )在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Ang 的 1型受体 ( AT1R)基因是高血压病研究的重要候选基因 [1]。 2 0 0 2年 8月至 2 0 0 3年 9月 ,本文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了 1 5 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 IMT)和 AT1R基因频率变化 ,旨在探讨 AT1R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颈动脉硬化之间的关系。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本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 1 5 0例 ,男92例 ,女 5 8例 ;平均年龄 ( 5 8.72± 1 4.2 2 )岁。其中 1级高血压 (下称 A组 ) 5 5例 ,平均血压 ( 1 46.32…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骁  黎莉 《高血压杂志》2002,10(4):317-319
目的 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研究高血压症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 ,评价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 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高血压组 ,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 ,按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将高血压组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计算最大剪切率 (ShearRate ,SR) ,并进行一般指标比较。结果 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 5 2 %,颈动脉内径扩大 ,峰值流速及SR均减低。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 ,双侧颈动脉SR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脂及血糖水平、吸烟史、家族史、BMI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年龄的升高及SR减低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超声多普勒技术研究高血压症患者颈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与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评价血流动力学因素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高血压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按颈动脉是否存在粥样斑块将高血压组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分别计算最大剪切率(Shear Rate, SR),并进行一般指标比较.结果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率为52%,颈动脉内径扩大,峰值流速及SR均减低.斑块组患者的年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双侧颈动脉SR均明显低于无斑块组.两组患者的血压水平、血脂及血糖水平、吸烟史、家族史、BMI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年龄的升高及SR减低是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何勤$海军青岛疗养院军以上干部疗养科!山东青岛266071 @宋文宣$青岛市立医院干部保健科!审校者~~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探讨EH并发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HCY与氧化应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01~2016-12在该院就诊的266例EH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同期体检健康者50名作为对照组。检测CAIMT(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和血清HCY(循环酶法)、MDA(TBA法)水平及SOD活性(比色法),并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1)EH患者并发CAS发生率为62.8%(167/266),与其年龄、病情及病程有关,与性别差异无关。(2)EH并发CAS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HCY和MDA水平显著升高(t=7.118、6.326,P0.05),SOD活性显著降低(t=12.809,P0.01)。(3)血清HCY水平与MD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93,P0.05),与血清SOD活性呈显著负相关(r=-0.562,P0.05)。结论EH并发CAS患者血清HCY水平显著升高,氧化应激反应增强,血清HCY水平与氧化应激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