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选择性麦角新碱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 (EMPT)方法学 ,诊断冠心病冠状动脉痉挛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方法 :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方法分别向左、右冠状动脉内注射麦角新碱生理盐水 ,测量注药及注入硝酸异山梨酯后冠状动脉管径变化 ,求出冠状动脉缩窄率 (EPCNR)。对 35例患者进行了选择性麦角新碱负荷试验 ,1组为 2 0例不典型胸痛、无心电图 ST- T改变、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 2组为 15例有胸痛伴心电图 ST段上抬或下降 ,其中 13例有2 0 %~ 5 0 %冠状动脉狭窄患者。  结果 :1组 2 0例患者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管径变化显著 ,但 EPCNR均小于 5 0 %。 2组 15例患者 EPCNR均大于5 0 % ,其中 7例诱发出了冠状动脉的 10 0 %闭塞。  结论 :EPCNR在 5 0 %时诊断冠状动脉痉挛的特异性、敏感性最高。当选择性麦角新碱给药诱发出冠状动脉 10 0 %痉挛性闭塞时 ,小剂量硝酸异山梨酯冠状动脉内注射可立即使其缓解 ,安全性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左右冠状动脉选择性地注入马来酸麦角新碱激发冠状动脉痉挛,经冠状动脉造影来评价冠状动脉痉挛的有无及程度。方法:对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痉挛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显著器质性狭窄者,左右冠状动脉分别先后注入0.02mg的马来酸麦角新碱,3分钟后用冠状动脉造影来评价冠状动脉的痉挛。结果:9例患者中5例阳性,显示了麦角新碱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对冠心病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原因判定的价值。结论:此方法对以冠状动脉痉挛为主的冠心病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可用于指导用药;虽有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可能性,但只要技术熟练,操作谨慎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乙酰胆碱试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管病变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上因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具有典型或近似典型心绞痛发作患者,冠状动脉造影常无显著狭窄,本文采用血管内超声研究病变血管的特点.方法选具有典型或近似典型心绞痛发作但无心肌梗死病史患者30例,行常规定量冠状动脉造影,随后行乙酰胆碱试验及血管内超声检查,测量血管面积、管腔面积,计算斑块面积、面积狭窄率.结果30例患者中18例乙酰胆碱试验阳性,阴性12例;前降支11例(61.1%),回旋支1例(5.5%),前降支及回旋支同时发生痉挛2例(11.1%),右冠状动脉4例(22.2%).乙酰胆碱试验阳性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示乙酰胆碱试验前最狭窄处直径为(2.66±0.54)mm,乙酰胆碱试验阳性血管直径减少了(1.72±0.38)mm.血管内超声提示所有发生痉挛的血管均有病变.15条血管内膜呈弥漫性纤维化增生,无钙化,主要病变血管为前降支,面积狭窄率为51.7%.结论血管内超声显示病变特点均为纤维增生性,基本为稳定性斑块,且为中等狭窄程度,不需介入干预.因此对于有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患者,无禁忌症应常规行乙酰胆碱诱发试验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4.
乙酰胆碱试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时的心电图改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时的心电图变化规律。方法:64名因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排除具有缺血意义的病变后进行乙酰胆碱试验,术中进行包括胸前V1,3,5在内的9导联心电图记录,比较阳性组和阴性组心电图ST段、T波变化及各种心律失常情况。结果:乙酰胆碱试验阳性组(n=46)中ST段抬高者为19.60%,阴性组(n=18)无ST段抬高(P<0.05);ST段压低者分别为39.1%及11.1%(P<0.05);出现T波高尖者分别为82.6%和16.7%(P<0.001),阳性者ST段变化幅度与冠状动脉痉挛发生时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2,P=0.042),其中ST段抬高患者的冠状动脉痉挛时狭窄程度均在99% 以上;两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短暂性冠状动脉痉挛不一定伴有ST段抬高,ST段变化与冠状动脉痉挛程度有关,而T波高尖町能比缺血性ST段改变更敏感。试验中的心律失常可能与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痉挛无关。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激发试验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选择性冠状动脉内乙酰胆碱激光试验的方法及其诊断冠状动脉痉挛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 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方法分别向左、右冠状动脉内注入乙酰胆碱生理盐水,注药剂量依次为右冠状动脉20μg和50μg,左冠状动脉20μg、50μg和100μg。测量注入最大剂量乙酰胆碱后冠状内径,以血管完全或接近完全闭塞(狭窄≥99%)为痉挛激发试验阳性。对41例患者实施了乙酰胆碱激发试验,Ⅰ组为20例胸痛伴ST段抬高或下降的患者,Ⅱ组为21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无心电图ST段改变的患者。结果 Ⅰ组中18例诱发出冠状动脉痉挛,Ⅱ组中18例血管内径不同程度缩小,3例血管内径增大,无一例诱发出冠状动脉痉挛。结论 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安全、简便,诊断冠状动脉痉挛性心绞痛的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90%。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乙酰胆碱试验剂量方案及阳性诊断标准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 :探讨适合中国人的乙酰胆碱试验剂量方案和阳性诊断标准。方法 :选择临床具有静息性胸痛、胸闷病史 ,但冠状动脉(冠脉 )造影无显著狭窄的患者进行乙酰胆碱试验 ,采用乙酰胆碱 1 0、3 0、60和 1 0 0 μg(右冠脉为 80 μg)的阶梯剂量方案 ,以注射乙酰胆碱后出现与平时类似的胸痛或胸闷发作 ,伴冠脉痉挛使狭窄程度达到 90 %和 99%以上的两种阳性诊断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若以血管狭窄 90 %为标准 ,则在 60 μg时阳性率达高峰 ,敏感性为 92 % ;若以血管狭窄 99%为标准 ,敏感性仅 3 3 % ,1 0 0 μg时阳性患者较 60 μg时略有增加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两种标准的特异性均为 1 0 0 %。严重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的发生率随剂量增大而增加。结论 :小剂量方案 (最大 60 μg)结合 90 %狭窄率标准更适合中国人的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7.
静脉注射麦角新碱冠状动脉痉挛激发试验容易引起多种严重并发症,并且临床及时处理困难,已不主张采用。冠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可在冠脉内用药.痉挛征象处理及时,疗效迅速,但国内报道较少。现将我院近年来所作的6例冠脉内麦角新碱激发试验持续监护的体表心电图异常改变报道如下.就相关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与乙酰胆碱试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时心电图ST段变化与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选择以静息性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接受乙酰胆碱激发试验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冠状动脉痉挛发作时心电图变化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组以及缓慢型心律失常和无缓慢型心律失常组,测定其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浓度,比较各组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以及痉挛血管的分布。结果ST段抬高组一氧化氮水平显著低于阴性组,而内皮素1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非ST段抬高组一氧化氮水平亦显著低于阴性组,但高于ST段抬高组(P<0.05),而内皮素1显著高于阴性组但低于ST段抬高组(P<0.05);缓慢型心律失常组和无缓慢型心律失常组的血浆一氧化氮和内皮素1水平以及痉挛血管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酰胆碱试验诱发的冠状动脉痉挛以及ST段变化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有关,乙酰胆碱试验中的缓慢型心律失常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或痉挛血管的分布无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酰胆碱诱发冠状动脉痉挛试验中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原因。方法64例因静息性胸痛而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排除具有缺血意义的病变后进行乙酰胆碱试验,术中连续记录心电图变化,比较痉挛组和非痉挛组缓慢型心律失常情况,并选择冠状动脉痉挛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的25例患者分别在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及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观察冠状动脉痉挛和心律失常的变化情况。结果乙酰胆碱试验痉挛组(46例)和非痉挛组(18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差异(P>0.05),痉挛组中14例经过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均未能诱发痉挛,但12例仍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另11例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重复乙酰胆碱试验均未诱发冠状动脉痉挛,仅1例出现缓慢型心律失常。结论乙酰胆碱试验中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可能与乙酰胆碱的药理作用有关而与冠状动脉痉挛无关。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血脂与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痉挛患者的血脂水平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因静息性胸痛住院、且冠状动脉造影无显著狭窄的患者64例,经乙酰胆碱激发试验分为冠状动脉痉挛组(痉挛组,n=46例)和非痉挛组(对照组,n=18例),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的血脂谱及血清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和血脂水平,痉挛组接受至少6个月的钙拮抗剂、调脂治疗和抗血小板联合治疗,复查ET-1、No及血脂。结果:痉挛组患者的血清ET-1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No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联合治疗6个月后,ET-1、LDL-C及TG水平均显著降低,NO及HDL-C均显著升高(P<0.05);胸痛发作频次由(6±3)次/月减少到(1±2)次/月(P<0.001)。痉挛组ET-1水平与LDL-C呈显著正相关(r=0.71,P<0.01),而与HDL-C呈负相关(r=-0.48,P<0.05)。NO水平与LDL-C呈显著负相关(r=-0.65,P<0.01),而与HDL-C呈显著正相关(r=0.69,P<0.01)。结论:ET-1升高和NO储备降低是冠状动脉痉挛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之一,LDL-C和HDL-C是血管内皮功能紊乱的重要相关因素,联合治疗在改善血脂代谢的同时能逆转内皮细胞功能,并缓解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多普勒组织声像图与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普勒组织声像图 (DTI)与解剖M型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病变段诊断的异同。方法 本文对2 8例经冠脉造影 (CAG)确诊的冠心病用频谱勒组织声像图(DT PW )测定其室壁运动频谱 ,以收缩波S≤ 5cm/s为病变节段 ,用解剖M型法测定收缩期室壁增厚率 ,以 <30 %为病变节段 ,两种方法均和CAG证实的病变节段对比。结果 DTI法诊断冠心病病变段敏感性为 74 6 0 % ,解剖M型法39 6 8% ,病变段收缩波 (S)低平 ,时相延迟 ,方向相反或频谱紊乱 ,后两种情况多见于梗死节段 ;室壁增厚率降低 ,甚至为负数。结论 DTI法对冠心病的诊断较解剖M型法敏感 ,可成为诊断冠心病的一种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3.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and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are effective therapeutic modalities for patients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However, many patients referred for CABG nowadays had experienced failed percutaneous interven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运动试验中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 (QTcd)与ST段下移标准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 89例运动试验同期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患者 ,将其分为冠状动脉造影阴性组 (n =63 )、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 (n =2 6)。分别测量缺血型ST段下移的最大值及运动后QTcd值。使用SPSS软件包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  结果 :与ST段下移标准比较 ,QTcd≥ 5 0ms诊断冠心病的特异度较高 (68 2 5 %vs 80 95 % ,P <0 0 5 ) ,而敏感度较低 (76 92 %vs 61 5 4% ,P <0 0 5 ) ,但两种方法ROC曲线下的面积无统计学差异 (0 85 6vs 0 899,P >0 0 5 )。  结论 :运动试验中QTcd与ST段下移标准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15.
冠心病静息心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探讨静息心率在冠心病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对 119例冠心病患者同时进行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造影及静息心率的测定。结果 :冠心病组静息心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79.11± 7.86vs 71.0 5± 6 .87次 /分 ,P <0 .0 5 ) ,在急性心肌梗死 (86 .77± 6 .76 )及不稳定型心绞痛组 (78.91± 8.30 )静息心率升高更明显 (P <0 .0 5 ) ,相关分析显示静息心率与冠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静息心率与左前降支的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5。结论 :静息心率可能与动脉硬化的发生及冠心病的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6.
17.
Objectives To analyze the results of coronary angiographies (CAG) in patients with single aortic valvular heart diseas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ortic valve disease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CAD). Methods 105 patients with single aortic valvular heart disease before surgery underwent angiography. The data of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ngiographi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51 patients had symptoms of angina pectoris among 105 patients with single aortic valvular heart disease. Seven of them were confirme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y angiographies. Although the incidence of angina in aortic valve stenosi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aortic valve regurgitation, the probability of combination of CAD in aortic valve stenosis group was similar to the later. However, the probability of combination of CAD in degenerative aortic valve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groups of rheumatic, congenitally bicuspid aortic valves, and other causes (p < 0.01 ). Conclusions Angina pe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支架对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35例明确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均口服钙离子拮抗剂,硝酸脂类调脂类药物,并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血管内超声(IVUS).其中12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术后随访1~3年,6~9个月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5例患者中3例未见明显狭窄,32例有32%~75%的固定狭窄.12例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根据发病时心电图,结合冠状动脉造影及IVUS判断9例痉挛在右冠状动脉,痉挛部位2例在近段,5例在中段,1例在远段,近段合并远段1例,固定狭窄40%~75%;3例痉挛在左前降支,痉挛部位在近段,2例在中段,固定狭窄50%~75%.犯罪病变多为边缘不光滑,呈偏心稳定的纤维性斑块,伴血管正性重构.12例患者相应冠状动脉成功置入(3.0~405)mm×(16~36)mm药物涂层支架,完全覆盖病变.术后随访1~3年,1例患者仍有胸痛发作;2例患者偶有胸痛,但程度及持续时间较术前明显减轻;9例患者无明显症状.6~9个月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11例患者支架段有轻度内膜增生,未见再狭窄;1例患者支架内50%~60%再狭窄,但仅偶有胸痛症状;其他部位无明显变化.结论:正规合理的物治疗对多数变异型心绞痛患者有效,但对少数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可考虑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术,近期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