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恩庆  陈孝银 《陕西中医》2003,24(3):279-279
《备急千金要方》中有四十一首治痰饮病方剂。其方既宗经旨 ,又有创新。选方用药注重实效 ,独具特色。兹将其治痰饮病的用药规律探析如下 ,供临证参考。1 痰饮者 ,温药治之 孙思邈先生遵经旨“病痰饮者 ,当以温药和之”。根据痰饮病的病位及病情的轻重 ,灵活运用温热药。在所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第166条原文为:“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活,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统编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认为“寒作邪解,此指痰饮。胸有寒,指胸隔停滞痰饮的病理。”以寒训邪.又推之痰饮,实觉牵强。笔者细绎仲景原义.前后互参,认为“胸有寒”作“胸有实”较妥。试论如下:三寒饮当温不可妄吐《金匾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有“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论,指出了痰饮病的治疗大法。“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总的原则,治本的主要方法。(金匾要略)冶痰饮,分治…  相似文献   

3.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4.
《内经》不论痰,论水饮、积饮。仲景创“痰饮”证治,列为四饮之一而偏于治饮。巢元方分痰饮侯、痰候、饮候立论,有冷痰候、热痰候之别。宋代因《金匮》重新面世流传,医家遂多痰治之论,临床经验日渐丰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痰饮”门荟萃当时名医治痰之方,形成治痰为主的趋势,痰证论治开始脱离“痰饮”一病范围而拓展到中风等多病种的论治之中。  相似文献   

5.
《金匮》对咳嗽、喘证、痰饮的治疗,分别在《肺痿·论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两篇中论述最详。其治疗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温化痰饮法 《金匮》对痰和饮的治疗,常用温药以振肺之阳气,通调水道,固卫气以抗邪,助脾阳以运水湿,奋肾阳以化水气,使痰和饮无留滞之弊。温化痰饮法,即《金匮》谓“温药和之”之法。具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的作用。根据脏腑病变之异.又分温通阳气、温补肾阳、温肺复气等法,来调整脾肾肺三脏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6.
浅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仲景《金匮要略》的学术价值,阐述了“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临床应用,指出“病痰饮者”并非皆为“本虚标实”之证,其发病亦有阴阳、虚实、寒热之分,必须辨证施方遣药,不可拘泥。  相似文献   

7.
小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王桐萍,巫浣宜“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此乃仲景所提出的痰饮病的治疗大法。为什么痰饮病要用“温”药?“和”之应如何理解?这一法则在临床上有何指导意义?今不揣浅陋,抒此管见求教于...  相似文献   

8.
《备急千金要方》是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的代表作,为后世所推祟。其中载治痰饮方41首,其方既宗经旨,又有创新,颇具特色。笔者试图结合临证体会,分析其治痰方的制方特点,以探讨其痰饮病的治疗组方规律,以彰其治痰饮之大法,供临证参考。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痰饮证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成书以来 ,一直为医家尊为经典 ,笔者在学习过程中深感其内容博大精深 ,几尽医学之妙。现代临床痰饮为病较为多见 ,而《金匮要略》对于痰饮论述甚详 ,其理、法、方、药之完善 ,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痰饮病的辨证治疗。今不揣浅陋就痰饮之证治浅述一己之得。1 痰饮病机仲景论痰饮本于《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曰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 ,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 ,五经并行。”此为正常水液运化过程。《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思想 ,从脾不“散精”、肺不能“通调水道”、膀胱(肾…  相似文献   

10.
《金匮要略》是中医“群方之祖”,其中有些章节直接讲到耳鼻喉科疾病,论述的治疗原则,对后世有很大的启发。一、痰饮与膜迷路水肿眩晕《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二》提出:“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相似文献   

11.
略论中医古典医案的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振廉 《陕西中医》2009,30(10):1409-1410
中医医案之最早者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所载的仓公“诊籍”,其文虽在医家传记中,却是医家本人亲撰,与陈寿《三国志》及范哗《后汉书》所载华佗医案出于史家手笔不同。魏晋以后医家医案多在史传中。至唐代,医书中开始出现医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载有孙思邈经治医案,虽附于相应的医方中。《千金要方》和《外台秘要》均记载了晋代医家张苗用桃叶蒸法治愈伤寒无汗的医案。宋元以后,医案之学日趋发展。许叔微撰《伤寒九十论》,载经治医案90则,并加讨论,为最早医案专著。明代江璀集《名医类案》,为重要的医案类书。明清时期还出现了医家医案专集如《石山医案》、《临证指南医案》等。  相似文献   

12.
金匮肾气丸,出自汉·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共由八味药组成,故又称“八味丸”或“八味肾气丸”。疗效卓著,应用广泛,现将其应用范围,做一介绍: 一、原著应用《金匮要略》原书,应用本方共治5种疾病: 1.脚气病在中风历节病中,“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证。 2.短气微饮在痰饮咳嗽病中,治“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3.虚劳腰痛血痹虚劳病中,治“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之证。  相似文献   

13.
五版教材《全区要略讲义》痰饮病篇中原文“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痰饮病的治疗大法已无异议,但教材释义中的“实为治本之法”、“治本的主要方法”等句,细究涵义,似觉欠妥。新释如下,愿与同道磋商。首先,从痰饮病的形成来看,是由阳虚失运,水饮内停而致.阳虚是本,阴邪盛是标,所以痰饮病性质属本应标实之证。治疗此病当依据其性质来治疗。治本应是使阳气衰微得以改善,治标则是使痰饮之邪得以间除。单纯阳虚而无水饮停聚则不会形成痰饮病,所以痰饮病必县阳虚阴盛两方面,治疗痰饮病的正治法即应是标本兼治之法,“温药和之…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有“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条文中“微饮短气”不仅仅是独立的病理状态,更是对其它痰饮病的稳定期或缓解期的一个概括,对痰饮病的善后治疗有原则性指导意义。条文中给出的治疗方法是“从小便去之”,即指“利尿”;又根据病情的虚实、病位等,给出了“……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5.
痰饮治法方药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痰饮的治法方药,整理分析《金匮要略》中的有关内容和后世医家的相关认识。认为《金匮》奠定了痰饮治法方药的基本框架,其主要特点为用药偏温、开泄为主、温或泄适可而止;后世医家则更多考虑痰饮的治本问题,强调行气、扶正与审因,重视清热药及化瘀药的配合。指出了上述针对痰饮的治法方药对现代临床仍有价值。  相似文献   

16.
“脾胃为升降之枢”虽早已熟记,但在临证中对其真谛尚未领悟.笔者近期研读《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特别是《临证指南医案》后,方知前贤立“脾胃为升降之枢”之论,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决非臆创.叶天士等历代中医名家师宗经典,对其阐发和运用更是达到出神入化境地,实乃吾辈“读经典、做临床”之典范.现就研读《临症指南医案》胸痹案后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临证指南医案》痰饮门共载医案71则,详尽列数了叶天士治疗痰饮的处方和用药,体现了其辨治痰饮病的学术思想:对痰饮病的认识多出于先贤,却不囿于祖述,以仲景"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为大法,而在具体治法和用药上又有发挥,提出了开太阳、阖阳明、外饮治脾、内饮治肾、开阖导饮等方法。叶氏还提到关于痰饮病的调护方法,如饮食宜清淡、虚证宜静养、因时制宜等。  相似文献   

18.
分析《金匮要略》中的有关痰饮病机及治法方药的基本特点,指出其痰饮治法方药对现代临床仍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19.
程文囿,字观泉,号杏轩,安徽歙县人。约生活于清·乾隆中至道光年间。撰有《医述》16卷及《程杏轩医案》。程氏临证,注重述理。其医案因证交待明晰,并有“证必求其本,治必折其衷”之特色。记述之详略,大致依据病情而定。《程杏轩医案》有“初集”、“续录”、“辑录”共三卷。全书不分门类,以内科杂病案居多,女科案次之,其余各科病证又次之。今将此书中之女科医案予以选录、评析如下。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记叙用大承气汤急下之条文有六,后世谓之“阳明三急下证”与“少阴三急下证”。观六者其治虽同,但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则各有差异,实为异病同治之范例。分析其有关条文的实质内容,对学习和辨治急证方面有所启发。一、热灼肾水,急下救阴第320条曰:“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试问,《伤寒论》少阴病多属阳衰阴盛之候,本条仅言“得之二三日”,证只“口燥,咽干”,其实热何在,又何以“大承气汤急下”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