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肝门部Glisson蒂交替血流阻断、循Glisson鞘行肝右前叶下段解剖性切除在肝癌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15例肝右前叶下段肝癌患者中,8例采用肝门部Glisson蒂交替血流阻断、循Glisson鞘行肝右前叶下段解剖性切除术(A组)。7例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B组)行肝肿瘤局部切除术。对两组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均无死亡病例,A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第1、3、5、7天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明显低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门部Glisson蒂交替血流阻断、循Glisson鞘行肝右前叶下段解剖性切除术是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有效的肝切除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Glisson蒂横断联合肝静脉阻断术在肝脏手术中的运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20例采用Gllsson蒂横断联合肝静脉阻断术行肝脏切除患者的资料。结果其中解剖性肝切除15例,非解剖性肝切除5例。包括左外叶切除(Ⅱ+Ⅲ)3例,左半肝切除(Ⅱ+Ⅲ+Ⅳ)8例,右前叶切除(Ⅴ+Ⅷ)2例,右后叶切除(Ⅵ+Ⅷ)1例,右半肝切除(Ⅴ+Ⅵ+Ⅶ+vm)1例,局部剜除5例。20例肝脏手术中解剖性肝切除占75%(15/20),非解剖性占25%(5/20),平均手术时间220(120~380)min,平均失血量300(100~600)mL,术后并发胆瘘1例,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Glisson蒂横断联合肝静脉阻断肝切除术能够最大限度的减少肝脏出血,保护残肝功能,提高术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3.
解剖性肝切除不但能够保证足够的无瘤切缘,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保留非肿瘤肝组织.2012年2月,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运用选择性肝血流阻断技术成功为1例61岁的男性多发原发性肝癌患者行解剖性肝Ⅵ、Ⅶ、Ⅷ段切除术.术前CT检查示肝Ⅵ、Ⅶ、Ⅷ段多发占位性病变,三维重建测算左半肝体积少于最小存活肝脏体积.为了最大限度保留剩余肝脏,拟行保留Ⅴ段的解剖性肝Ⅵ、Ⅶ、Ⅷ段切除术.术中运用了两次Glisson蒂阻断技术,解剖出右半肝和右后叶的Glisson蒂,从而确定肝Ⅵ、Ⅶ、Ⅷ段的切除范围,完成了解剖性肝Ⅵ、Ⅶ、Ⅷ段切除.区域性的入肝血流阻断技术是减轻肝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对手术的顺利完成及患者术后恢复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肝外Glisson鞘内解剖选择性阻断入肝血流在完全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7月34例完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的临床资料。于肝外解剖Glisson鞘,鞘内解剖出肝动脉及门静脉,预先阻断预切除肝脏入肝血流。结果均在腔镜下完成手术,行右半肝切除12例,左半肝切除12例,右后叶切除3例,左肝外侧叶切除7例,无中转开腹。手术时间(2.7±0.6)h,术中出血量(414.7±194.0)ml,9例(26.5%)输血,术后常规不留置胃管,肛门排气时间(3.3±0.6)d,术后住院时间(8.2±3.4)d,无死亡。并发症包括腹水2例,肺部感染1例。34例随访时间1~18个月,平均8.8月,无肿瘤及结石复发。结论肝外Glisson鞘内解剖选择性阻断入肝血流操作相对简单、安全,可常规应用于完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  相似文献   

5.
治愈性肝切除治疗肝癌的主要目的是切除有足够切缘的肿瘤,同时亦保留足够的余肝体积和功能以支持病人快速康复。近年来,肝脏外科发展迅速,新的切肝技术涌现。概括而言,肝切除手术仅有5个操作步骤,即:(1)分离韧带和游离肝脏。(2)阻断第一肝门的有关分支,即阻断有关切除肝脏部分的入肝血流及胆管。(3)阻断第三肝门的肝短静脉。(4)阻断第二肝门的有关肝静脉。(3)+(4)等同于阻断有关切除肝脏部分的出肝血流。(5)离断肝实质。此外,在关腹前须彻底止血清洗。不同肝切除方法以不同的顺序联合上述5个步骤。部分肝切除可分为解剖性与非解剖性肝切除。理论上,解剖性肝切除比非解剖性肝切除的优点多。因此,非解剖性肝切除只应施行在肿瘤位于数个肝段的交界处,或肿瘤较小并且位于肝脏周边的病人。解剖性肝切除是基于肝内解剖,将肝脏分为两个半肝,4个肝区(或扇区)和8个肝段。解剖性肝切除是根据肝内解剖平面进行,故出血较少且余肝功能较好。手术可在术前或术中计划,而且手术可遵循肿瘤学的原则进行。解剖性肝切除可采取以下方法进行:(1)基于肝脏表面解剖学标志和使用术中超声引导。(2)首先控制Glisson肝蒂供应准备切除的肝段。(3)术中超声引导穿刺供应将要切除肝段的门静脉分支,并注入染料。(4)使用球囊导管通过肠系膜上静脉的属支进行性阻断门静脉或注入染料。最新的三维可视化技术在肝脏领域的应用,使解剖性肝切除手术在术前可进行更好地规划。  相似文献   

6.
[摘 要] 目的 探讨经Glisson蒂鞘内解剖性肝切除术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 年8 月2016 年8 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肝胆外科应用经Glisson蒂鞘内解剖性肝切除术治疗105 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病例均成功实施经Glisson蒂鞘内解剖性肝切除术,其中行肝左外叶切除术(II+III段)19例,左半肝切除术(II+III+IV段)33例,肝右前叶切除术(V+VIII段)15例,肝右后叶切除术(VI+VII段)17 例,右半肝切除术(V+VI+VII+VIII段)21 例。术后患者出现切口脂肪液化13例,肺部感染8例,胸腔积液10例,肝功能不全11例,保守治疗后均痊愈。术后无肝功能衰竭及死亡患者。随访1 年观察,12 例患者失访,剩余93 例患者复发9 例。结论 经Glisson蒂鞘内解剖性肝切除,术中选择性离断目标血管,依据肝组织缺血淤血的范围,选择正确的离断平面,实现肿瘤精准切除。该术式不仅减轻剩余肝组织的损伤,而且能够有效避免肝功能衰竭的发生,便于术后肝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在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方法 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间我院同一手术组使用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方法切除肝细胞性肝癌(HCC)45例,回顾性分析其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资料,并进行1年的随访。结果 45例患者中行解剖性肝切除占82.2%(37/45),在行三个主要肝蒂套带过程中发生胆漏、出血共6例,均以局部压迫或妥善缝合处理;术后1年肿瘤复发率15.6%(7/45);术后1年生存率为80.0%(36/45)。结论 Glisson蒂横断式肝切除体现区域性肝门阻断特点,避免肝门部脉管分别解剖的繁琐,符合肿瘤根治的原则,具有精准肝切除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背景与目的:术中出血是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叶切除术(ALH)中转开腹的主要原因,入肝血流的有效控制是ALH成功实施的关键。传统的ALH肝蒂血流阻断遵循"肝蒂优先"的思路,即先游离并离断肝蒂(具体可分为"鞘内解剖法"和"鞘外解剖法"),再行肝实质离断,但它耗时费力。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摸索出了优先解剖肝实质再离断肝蒂的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将其命名为"肝实质解剖优先"(LPDF)法。这一方法未扩大手术范围,仅调整了手术操作顺序,可简化入肝血流的阻断,有利于ALH的推广应用。本文介绍1例应用LPDF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中叶切除的病例,初步总结LPDF的技术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1例应用LPDF行腹腔镜下解剖性肝中叶切除术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肝癌病灶累及8、5段和4b段。术中游离肝周韧带,阻断第一肝门,超声刀沿镰状韧带右侧(左侧切除线)向第一及第二肝门方向充分解剖肝实质,显露适当长度的右前叶肝蒂后予结扎并离断,从而显示出右肝前叶缺血线(右侧切除线),再行右侧肝实质解剖。直至两侧切面汇合,将肝中叶及肿块整块切除。结果:手术时间为260min,术中出血量为300m L,未输血;术后第3天肠道功能恢复,术后第6天出院,未发生腹腔内大出血或胆汁漏等并发症。术后1个月门诊复查彩超发现117mm×87mm术区积液,但患者无发热、腹痛症状,白细胞数目及总胆红素正常,未予处理,术区积液逐渐吸收。结论:LPDF安全可行,它简化了腹腔镜肝中叶切除鞘外肝蒂血流阻断,值得进一步研究其在ALH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精准肝脏切除术中运用区域肝蒂阻断技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5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8例采用肝蒂横断式技术行肝脏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其中解剖性肝段切除46例,占全部手术的79%(46/58),非解剖性肝切除12例;包括左外叶切除(II+III段)11例,左半肝切除(II+III+IV段)4例,右前叶切除(V+VIII段)1例,右后叶切除(VI+VII段)10例,右半肝切除(V+VI+VII+VIII段)14例,中肝切除(IV+V+VIII段)6例,局部切除12例。结果 全组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40(80~430)min,平均失血量420(50~800)mL,术后并发胆瘘2例,腹腔出血1例,均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 区域肝蒂血流阻断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肝脏热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残余肝功能,有利于术后患者肝脏功能的恢复,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腹腔镜肝切除技术的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优化腹腔镜肝切除中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及肝实质离断技术。方法以10头猪为实验动物,以肝门阻断钳或可拆卸肝门阻断钳及鞘内解剖优化腹腔镜下入肝血流阻断技术;在没有任何入肝血流阻断的情况下,分别进行肝脏局部切除、左外侧叶及左内侧叶的序贯切除,肝实质离断采用超声刀、LigaSure、微波刀、双极电凝、外科夹及内镜切割闭合器完成,比较不同器械离断肝实质的效果和安全性。结果肝门阻断钳或可拆卸肝门阻断钳行入肝血流全部阻断或部分阻断后,缺血部分肝脏颜色变化明显;鞘内解剖左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后,左、右半肝间的缺血线明显;各种常用肝实质离断器械均有其适用范围,对其的优化使用可提高断肝效率,减少出血。结论通过动物实验优化的腹腔镜入肝血流阻断技术以及肝实质离断技术,可为腹腔镜解剖性广泛肝切除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性肝癌8例,肝内胆管结石4例,所有患者病变均局限在右肝肝叶或右肝仅一肝段中,术中均采用肝叶血流阻断行右肝解剖性肝切除。结果:12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其中行肝V段切除1例,肝VII段切除2例,肝VIII段切除3例,右后叶切除4例,右前叶切除2例;平均手术时间(263.33±27.99)min,术中出血量(397.50±85.29)mL。术后并发胸腔积液1例,胆汁漏1例,经保守治疗治愈。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肝叶血流阻断在右肝解剖性肝切除中可有效控制术中出血的同时减轻对肝脏功能的损伤,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技术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介绍完全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技术。方法 完全腹腔镜下解剖、阻断相应肝段、肝叶的入、出肝血流,按解剖学标志切除肝段、肝叶共35例,其中原发性肝癌16例、肝脏血管瘤11例、其它8例。结果 35例手术在完全腹腔镜下完成,左半肝切除( 、、段) 7例、左外叶( 、段)切除14例、肝方叶( 段)切除1例、右前叶下段( 段)切除2例、右后叶下段( 段)切除3例、右叶下段( 、段)切除4例、右后叶( 、段)切除3例、右前叶下段并右后叶( 、、段)切除1例。手术时间2 6 7.77±12 2 .6 9m in,出血量4 80 .0 0±5 75 .90 m l。术后住院5 .6 7±2 .0 6天。未发生胆漏、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在现有条件下,腹腔镜解剖性肝切除较好地解决了腹腔镜下肝段以上肝切除时出血、气栓等问题,可安全用于左半肝及肝右叶部分肝段的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久美蓝染色法在精准肝切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8月解放军总医院对21例肝癌患者采用美蓝染色后行精准肝切除的临床资料.首先在肝门部解剖出拟切除肝段的肝蒂,然而在Glisson鞘内门静脉远端注射美蓝后结扎该段肝蒂,使拟切除肝段染色,按染色的界限行肝段切除.结果 Glisson鞘内注射美蓝染色的成功率为100%,美蓝在拟切除肝段的肝实质内停留(80±23)min.21例患者均行精准肝切除,其中右半肝2例,左半肝1例;右后叶2例,右前叶3例,左外侧叶1例;肝Ⅷ段2例,肝Ⅶ段3例,肝Ⅵ段1例,肝Ⅳ段2例;联合肝段切除4例.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36±6)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3/21),平均术后住院时间为(12±3)d.结论 注射美蓝后结扎肝蒂的染色方法成功率高,染色时间持久,对肝实质离断过程中的切面选择具有引导作用,有助于提高解剖性肝切除的精准性.  相似文献   

14.
在肝脏解剖学的传统概念中并无肝中叶之分,由于肝脏左内叶和右前叶位于肝脏的中央区,且毗邻重要血管,解剖部位的特殊性,临床上常将上述两叶合称为肝中叶,按照Couinaund分段包括Ⅳa,Ⅳb,Ⅴ,Ⅷ段,虽然尾状叶也位于肝脏的中央区,但其手术及解剖的特殊性,一般不纳入肝中叶的范畴。在解剖上肝中叶位于第一、二肝门之间,与下腔静脉紧密相邻,肝中叶的脏面为第一肝门,即肝动脉、门静脉、胆管和淋巴管的汇集口,  相似文献   

15.
肝癌解剖性肝切除的初步经验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总结行解剖性肝切除的经验及结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5年6月期间,我们对93例肝细胞癌患者进行解剖性肝切除,对相应外科技术进行改进以减少术中出血、输血及术后并发症。切肝采用血管钳钳夹肝组织,暴露肝内管道后再结扎,选择性阻断出、入肝血流;对13例巨大肿瘤行半肝切除时采用肝脏悬吊法,切肝时采用间断Pringle法阻断肝门。结果93例肝癌患者中82例(88%)伴有不同程度的肝硬变,平均出血量300ml(100~6000ml),71%(66/93)病例不需输血。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4%(32/93),膈下积液多发,共8例。术后30d内无手术死亡。结论解剖性肝切除可能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门部格利森蒂血流阻断在解剖性肝右叶肝癌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颐性分析38例肝右叶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20例采用肝门部格利森带血流阻断(A组)进行解剖性肝切除;18例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B组)进行肝肿瘤局部切除;对2组术中出血、术后肝功能及胆瘘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病例均无死亡病例,A组无出现腹水病例...  相似文献   

17.
随着腹腔镜设备和器械的快速进步,以及三维重建、术中超声定位和吲哚菁绿荧光染色实时导航技术的应用,腹腔镜肝切除向精细化和可视化方向发展。同时,以Laennec包膜为代表的肝脏解剖结构的深入研究和肝癌综合转化治疗的蓬勃发展,腹腔镜下肝切除理念也出现了相应改变。Glisson系统为中心肝切除理念完全以病人Glisson蒂个体化解剖特点为依据确定手术方案,术中紧紧围绕病变相关的目标Glisson蒂进行显露、结扎、横断或穿刺,进而完成目标病变的切除,可有效保护正常肝实质的Glisson蒂,保留更多的有效肝实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入肝血流阻断肝切除方式的安全性及其对肝脏的损伤程度.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肝癌肝切除病例资料.接受全肝入肝血流阻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和保留半肝动脉阻断者各30例,比较其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三种方式手术时间、出血量无差异,但半肝阻断组术中发生2例门静脉分支损伤,1例发生大出血.后两种方式术后1 d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上升较少、术后7 d恢复较快.结论 保留半肝动脉入肝血流阻断的肝切除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适合于肿瘤位于半肝内(除尾状叶肿瘤),与第一、二、三肝门关系不密切,特别是合并严重肝硬化的病人.  相似文献   

19.
肝门板的概念于1957年由Couinaud首先提出。历经60多年的探索与实践,与其相关的肝门板显露技术包括下降肝门板技术、Glisson鞘外肝蒂解剖技术等已在开放与腹腔镜下解剖性肝切除的血流阻断与处理、肝门部复杂肿瘤的切除,以及肝胆管结石和高位胆管损伤狭窄修复手术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且为减低围肝门区手术难度,增加手术安全性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保障,已成为肝胆外科医生的临床必修课。  相似文献   

20.
选择性肝血流阻断切肝术(附213例报道)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选择性肝血流阻断切肝术在防止术中肝脏大出血及术后肝功能衰竭方面的作用。方法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肝硬化情况,采用半肝血流阻断,半肝全血流阻断,交替半肝血流阻断,交替半肝全血流阻断,单纯门静脉阻断及肝褥式缝合等区域性肝血流阻断技术切除肝肿瘤共213例。观察肝门阻断时间、出血量、术后肝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半肝血流阻断144例,其中左肝门阻断32倒,右肝门阻断112例。半肝全血流阻断39例,其中右肝门 右肝静脉阻断26例,左肝门 左、中肝静脉阻断13例。交替半肝血流阻断7例,交替半肝全血流阻断5例,单纯门静脉阻断8例,局部褥式缝扎10例。肿瘤切除率100%, 第一肝门及肝静脉分离均成功。无一例发生肝静脉破裂出血及空气栓塞,术后无一例发生肝功能衰竭。术后胆漏6例,保守治疗痊愈。结论区域性肝血流阻断切肝术是一种安全、简便的方法,对防止肝静脉破裂出血,降低术后肝功能衰竭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