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祝新  王德杭  朱斌 《放射学实践》2005,20(5):377-380
目的探讨SENSE基础上扩散加权成像在诊断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表面扩散系数(ADC)评估肝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61例共有224个肝占位病灶患者在SENSE基础上行扩散加权成像。224个肝占位病灶中原发性肝癌80个,肝血管瘤45个,肝囊肿49个,转移性肝癌50个。应用梯度因子b值为0和50的扩散图像,并获取ADC值。结果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和转移性肝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33)×10-3mm2/s、(1.99±0.30)×10-3mm2/s、(3.80±0.37)×10-3mm2/s和(1.08±0.29)×10-3mm2/s,前三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ENSE基础上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对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表面弥散系数(ADC)评估肝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48例带有58个肝占位病变患者进行了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58个肝占位病变中30个肝细胞癌,16个肝血管瘤,12个肝囊肿.应用不同梯度因子b值(b=0, 30,1000,1100秒/mm2 )弥散图像拟合出ADC图,并获取ADC值.结果: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25±0.51×10-3、1.75±0.6×10-3 和3.15±0.43×10-3 mm2/秒,三者差异存在着显著性(P<0.01).结论:弥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法对肝细胞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但不适宜对小病灶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53例正常及10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行DWI检查,并测量ADC值.包括肝细胞癌24例,肝转移瘤31例,肝血管瘤19例及肝囊肿26例. 结果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52±0.24)×10-3mm2/s;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1.38±0.37)×10-3 mm2/s、(1.71±0.78)×10-3 mm2/s、(2.41±0.51)×10-3 mm2/s、(3.96±0.76)×10-3 mm2/s,肝恶性肿瘤与肝囊肿、肝血管瘤ADC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DWI图像上,肝囊肿呈低或等信号,肝血管瘤呈稍高信号,肝癌和转移瘤呈高信号.结论 分析DWI图像特点及ADC值在肝脏占位性病灶中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 I)及ADC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原发性肝细胞癌36例,转移瘤15例,肝血管瘤33例,肝囊肿12例进行MR I平扫及DW I,拟合出ADC图,选取病灶感兴趣区,测出ADC值,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平均ADC值如下:肝囊肿(2.90±0.68)×10-3mm2/s,血管瘤(2.01±0.53)×10-3mm2/s,转移瘤(1.57±0.42)×10-3mm2/s,原发性肝细胞癌(1.20±0.32)×10-3mm2/s。肝脏良性病变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对肝脏不同病变的ADC值进行量化分析,能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肝包虫病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在肝包虫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患者共30个肝包虫病灶(24个肝细粒棘球蚴包虫、6个肝泡状棘球蚴包虫)进行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并测量表观扩散系数值(ADC值)。结果肝细粒棘球蚴包虫、肝泡状棘球蚴包虫及邻近正常肝组织的ADC值分别是(3.50±0.35)×10-3mm2/s、(2.22±0.22)×10-3mm2/s、(1.41±0.09)×10-3mm2/s,三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Ρ<0.05)。结论扩散加权图像及ADC值的测量对肝包虫病变的诊断及病理成分的分析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扩散加权平均回波成像在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以及 散系数(ADC)评估肝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 对48例共有58个肝占位病灶患者进行了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58个肝占位病灶中肝癌30个,肝血管瘤16个,肝囊肿12个。应用不同梯度因子b值的扩散图像拟合出ADC图,并获取ADC值。结果肝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平均ADC值分别为:(1.25±0.51)×10^-3mm^2/s,(1.75±0.60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量化的扩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疾病影像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组回顾性分析120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及对照组12例正常肝脏的影像资料,应用3.0T MR 行常规 MR 及 DWI,120例患者共检出179个病灶(其中53个肝癌、61个转移瘤、32个肝血管瘤及33个肝囊肿),分析其与对照组的 DWI 图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并测量 ADC 值,比较其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果本组研究 b 值选择800 s/mm2,(1)其中33个肝囊肿呈低信号,51个肝癌、61个肝转移瘤及32个肝血管瘤呈高信号,肝囊肿的 DWI 图像信号与肝癌、肝转移瘤及肝血管瘤有显著性差异(P <0.05);(2)肝癌、肝转移瘤 ADC 伪彩图大体呈冷色系表现,肝囊肿、肝血管瘤 ADC 伪彩图大体呈暖色系表现;(3)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平均 ADC 值相互间行两两比较,总体上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但肝癌与肝转移瘤之间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通过结合背景肝,比较肝癌的病灶/背景肝 ADC 值与肝转移瘤的病灶/背景肝 ADC 值,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DWI 和 ADC 图分析及ADC 值测量可为肝脏占位性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补充信息。  相似文献   

8.
磁共振多b值DWI对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或其他方式确诊的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22例(49个病灶),其中肝癌6例(10个病灶),肝转移瘤6例(23个病灶),肝囊肿5例(8个病灶),肝血管瘤5例(8个病灶)。同时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以上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均进行磁共振常规轴面T1WI、T2WI以及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记录各病变不同b值时各病变的信号强度,观察各个病变b值-信号强度曲线和b值-ADC值曲线的差异。结果:正常肝实质随着b值增加,信号持续较低;囊肿在b值=0 s/mm2时具有很高的信号强度,随着b值的增加,其信号很快减低;而肝癌及转移性肿瘤随着b值增加,一直保持较高信号,在b值〉900s/mm2后病灶信号强度高于囊肿;肝脏血管瘤信号强度则介于囊肿与肝脏肿瘤之间。结论: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为鉴别肝脏良恶性局灶性占位性病变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肾功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在肾功能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健康志愿者15例作为对照组,慢性肾病(chron ic k idney d isease,CKD)患者32例(其中肌酐正常组12例,肌酐升高组20例)作为研究组。分别测量各例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 iffusion coeffic ient,ADC)并与血清肌酐水平及肌酐清除率对比分析。结果15例志愿者在扩散敏感梯度系数(b值)取50、100、400 s/mm2时平均ADC值分别为(405.366±35.964)×10-5mm2/s、(339.646±23.059)×10-5mm2/s、(254.532±13.676)×10-5mm2/s。CKD组病例中肌酐正常组分别ADC值为(336.622±12.879)×10-5mm2/s、(308.142±20.998)×10-5mm2/s、(211.398±14.604)×10-5mm2/s,肌酐升高组分别为(307.717±84.930)×10-5mm2/s、(265.415±57.754)×10-5mm2/s、(201.672±26.411)×10-5mm2/s,ADC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肌酐正常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的t值分别为9.720、5.190、11.093,P值均<0.05;肌酐升高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的t值分别为6.533、7.382、10.864,P值均<0.05)。肌酐升高组病例的平均血清肌酐水平为(828.490±699.350)μmol/L,肌酐升高组病例的ADC值与血清肌酐水平负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b值分别为50、100、400 s/mm2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272、-0.283、-0.023,P值均>0.05)。肌酐升高组病例的平均肌酐清除率为(15.405±14.541)m l/m in,该组病例的ADC值与肌酐清除率呈弱正相关(b值分别为50、100、400 s/mm2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0.430、0.335,P值均<0.05,ADC值与肌酐清楚率呈正相关,但相关关系不密切)。结论对肾脏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及ADC值测量是1种有一定潜力且无创的肾功能评价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在原发性肝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疗效动态评价中的作用。方法在1.5TGE Signa Twin speed MR机上,取扩散敏感梯度因子(b值)为0及800s/mm2,利用固定参数组合的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对首次行TACE治疗的25例肝癌肿块分别于术前24~48h、术后36~48h、术后7~10d、术后30~38d内各进行1次DWI,对每次的图像进行后处理,计算出每例肝癌每个时点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各个时点的ADC值进行对比研究,并结合第1次TACE术后与第2次TACE术前肿瘤的血管造影染色及碘油沉积的改变判断肿瘤的复发情况。结果术前24~48h、术后36~48h、术后7~10d、术后30~38d组的ADC值分别为(1.376±0.012)×10-3mm2/s、(1.598±0.012)×10-3mm2/s、(1.723±0.012)×10-3mm2/s、(1.684±0.012)×10-3mm2/s。术后各组肝癌组织的ADC值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术后7~10d、术后30~38d组的ADC值较术后36~48h组明显升高(P<0.05);术后30~38d的ADC值较术后7~10d组明显降低(P<0.05)。将第1次TACE术后与第2次TACE术前的造影片及碘油沉积片对比见术后30~38d ADC值下降的肝癌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复发,ADC值下降明显的复发也最为明显。结论利用MR DWI技术对肝癌组织的ADC值进行动态观察,可以评价肝癌TACE术后癌组织的坏死、复发情况。  相似文献   

11.
孙伟  王琨  周令飞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1,21(12):1846-1849
目的:初步探讨背景抑制弥散成像(DWIBS)技术对肝占位性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8例患者的46个肝占位性病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肝细胞癌10例13灶,肝转移瘤7例14灶,肝血管瘤4例7灶,肝囊肿7例12灶的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成像(b=600s/mm2),测量各病灶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比较,通过背景抑制的WDI经MIP重建及黑白反转技术制作局部类PET图像,观察病灶显示效果。结果:在b=600s/mm2的图像中,肝内良性病变ADC值明显高于恶性病变,以1.6×10-3 mm2/s作为良恶性病变ADC值的界限,敏感性和特异性均>90%;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呈递增趋势;局部类PET图像,28例46个肝占位性病灶均显示清晰。结论:背景抑制弥散成像并测量病灶的ADC值对肝占位性病灶良恶性的判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颈部淋巴结的MR扩散加权成像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评价颈部淋巴结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可行性,及其在鉴别正常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4例鼻咽癌患者和14名健康志愿者进行颈部常规MR和DWI,比较两种成像技术对淋巴结的显示能力,并比较正常和转移性淋巴结ADC值差异的统计学意义。扫描采用基于敏感性编码(SENSE)技术的短恢复时间反转恢复(STIR)-平面回波成像序列(EPI)-DWI。结果DWI较常规MR能更敏感地显示淋巴结。正常淋巴结的ADC值为(0.975±0.179)×10^-3mm^2/s,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为(0.744±0.125)×10^-3mm^2/s,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移性淋巴结的ADC值明显低于正常淋巴结的ADC值。结论STIR-EPI-DWI能准确和敏感地显示颈部淋巴结,可作为淋巴结MR成像的一种新手段,并为正常淋巴结和转移性淋巴结的鉴别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评价梗阻性黄疸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 iffusion-we ighted im aging,DW I)评价梗阻性黄疸的可行性。方法25例梗阻性胆管扩张的患者,根据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升高与否分为有黄疸组(14例)和无黄疸组(11例),对照组为11例健康志愿者,行DW I检查,测量3组肝脏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 iffusion coeffic ient,ADC)值并比较其差异。结果b值差为500 s/mm2时,各组间肝脏ADC值有统计学差异(F=25.29,P<0.01),经两两比较,有黄疸组的肝脏ADC值[(1.37±0.11)×10-3mm2/s]显著低于(P<0.01)无黄疸组[(1.63±0.14)×10-3mm2/s]和对照组[(1.67±0.08)×10-3mm2/s],无黄疸组与对照组间肝脏ADC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b值差为300 s/mm2时,各组间肝脏ADC值有统计学差异(F=12.22,P<0.01),经两两比较,每2组间肝脏ADC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有黄疸组[(1.58±0.21)×10-3mm2/s]低于(P<0.05)无黄疸组[(1.78±0.19)×10-3mm2/s]和对照组[(1.94±0.13)×10-3mm2/s],无黄疸组低于对照组(P=0.047)。结论肝脏ADC值测量有可能用于评价肝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系列分析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肝脏常见局灶性病变定性诊断的价值.方法:对45例肝脏常见局灶性病变(15例肝癌,18例肝血管瘤,12例肝囊肿)行不同b值DWI (b=600 s/mm2,1000 s/mm2,2000 s/mm2),观察病灶DWI信号强度连续变化并计测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结果:肝癌不同b值DWI均表现为高信号,随b值增加,病灶信号强度无显著性改变(P>0.05);肝血管瘤DWI (b=600 s/mm2)表现为高信号,DWI (b=1000 s/mm2,2000 s/mm2)表现为高或等信号,随b值增加,病灶信号强度降低(P<0.05);肝囊肿DWI (b=600)表现为高、等或低信号,DWI (b=1000 s/mm2,2000 s/mm2)表现为低信号,随b值增加,囊肿信号强度降低(P<0.05).随b值增加,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的ADC值均逐渐降低(P<0.05).结论:不同b值DWI系列分析可能鉴别诊断肝脏常见局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15.
前列腺癌的MR扩散成像初步研究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2  
目的初步评价MR扩散成像(D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可行性。方法28例前列腺癌患者及20例前列腺正常的对照组受试者行MR DWI检查,使用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序列,b值为1000s/mm2。测量正常前列腺外周带及前列腺癌区域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同时测量每位受检者膀胱区域的ADC值。结果48例中44例(91.7%)获得前列腺外周带和膀胱的ADC值。24例前列腺癌灶的ADC值为(0.35±0.06)×10-3mm2/s,20例正常前列腺外周带的ADC值为(1·35±0.30)×10-3mm2/s,前列腺癌灶较正常前列腺外周带ADC值低(t=11.99,P=0.00)。前列腺癌患者膀胱的ADC值为(1.27±0.21)×10-3mm2/s,对照组膀胱ADC值为(1.29±0.30)×10-3mm2/s,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5,P=0.48)。结论MR DWI可用于前列腺的检查。前列腺癌灶与正常前列腺外周带ADC值的差别有可能用于前列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ADC)直方图在椎体压缩性骨折时间判断中的可行性。方法:搜集42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例,在30d和90d时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在AW4.6上后处理得到ADC图,计算基于感兴趣区(ROI)的平均ADC值,对骨折整体进行ADC直方图分析,计算ADC值直方图的平均值、中位数、标准差、峰度值和偏度值。采用t检验比较30d和90d时的各参数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利用受试者特性曲线(ROC曲线)评价存在统计差异的参数诊断效能。结果:骨折30d时,基于ROI的ADC平均值,直方图ADC平均值以及中位数分别为(1.14±0.34)×10-3mm2/s、(1.22±0.38)×10-3mm2/s及(0.97±0.26)×10-3mm2/s,而骨折90d时,上述参数分别为(0.81±0.44)×10-3mm2/s、(0.75±0.42)×10-3mm2/s及(0.72±0.34)×10-3mm2/s。90d时的上述参数均低于30d时的参数,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其ADC值分别为0.811、0.902和0.870。结论:直方图ADC平均值能鉴别新鲜骨折及陈旧骨折,为临床确定骨折时间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MR扩散加权序列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定量诊断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对153例共187个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FLL)行常规MR扫描的同时增加b=0、500(s/mm2)扩散加权序列,图像经后处理拟合出ADC图,分析并比较各类病灶ADC值。结果良性FLL的ADC值分别为:肝囊肿(n=26)(3.21±0.22)×10-3mm2/s、成熟肝脓肿(n=18)(2.12±0.81)×10-3mm2/s、不成熟肝脓肿(n=7)(1.46±0.22)×10-3mm2/s、肝血管瘤(n=23)(1.92±0.36)×10-3mm2/s、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n=8)(1.75±0.26)×10-3mm2/s。恶性FLL的ADC值分别为:肝癌(n=57)(1.23±0.43)×10-3mm2/s、胆管癌(n=12)(1.47±0.35)×10-3 mm2/s、转移癌(n=36)(1.36±0.33)×10-3 mm2/s。良恶性组的平均ADC值分别为(2.40±0.79)×10-3mm2/s、(1.29±0.41)×10-3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AD...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颅内表皮样囊肿(ECs)的DWI特征,评价“T2shine-through”效应。方法手术病理证实15例ECs,其中3例术后复查残留。测量ECs、深部脑白质、脑脊液(CSF)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比较DWI与FLAIR对病灶的显示。结果(1)15例病灶DWI均呈高信号,ADC值(0.80~1.23)×10-3mm2/s,平均(1.05±0.14)×10-3mm2/s;深部脑白质ADC值(0.74~1.09)×10-3mm2/s,平均(0.88±0.09)×10-3mm2/s;CSF的ADC值(2.98~3.78)×10-3mm2/s,平均(3.31±0.21)×10-3mm2/s;ECs的ADC值低于CSF(P<0.001),高于脑白质(P=0.005),与脑灰质近似。(2)15例病人中,在FLAIR上6例病灶轮廓清楚,DWI上12例病灶轮廓清楚,对病灶轮廓勾画存在显著性差异,P=0.025(χ2值5.00)。(3)5例复查病人中,2例DWI上没有显示高信号病灶,3例病变区小的高信号病灶。结论颅内表皮样囊肿ADC值降低不明显,与DWI高信号不匹配,是由于增强T2效应。DWI能最好的显示病灶,对小病灶检测、术后评估优于其它成像序列。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胃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R)、Ki-67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胃癌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同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胃癌中EGFR及Ki-67的表达,分析ADC值(包括平均ADC值和最小ADC值)与EGFR、Ki-67表达的关系。结果:平均ADC值及最小ADC值在不同EGFR表达状态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EGFR表达中阴性组的平均ADC值和最小ADC值均高于EGFR阳性组[(1.106±0.196)×10-3mm2/s和(0.918±0.164)×10-3mm2/s,P<0.001;(0.989±0.198)×10-3mm2/s和(0.835±0.170)×10-3mm2/s,P=0.002]。EGFR表达与平均ADC值、最小ADC值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r=-0.432,P<0.001;r=-0.382,P=0.001),而Ki-67表达与ADC值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胃癌ADC值与肿瘤细胞EGFR表达间存在相关性,ADC值有望作为临床治疗胃癌时辅助评估EGFR表达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在MRI体素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上的特点及临床价值。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未经放化疗的40例宫颈癌患者行9个b值(0~1000s/mm2)IVIM-DWI扫描。测量并计算宫颈癌组织和自体子宫肌层的单指数成像ADC值,IVIM-DWI定量参数值,包括纯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按子宫颈癌组织学及临床分期进行分组,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各组子宫颈癌和正常子宫肌层的上述参数。结果:宫颈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6±0.13)×10-3mm2/s、(10.78±4.42)%、(0.88±0.35)×10-3mm2/s、〖JP3〗(16.31±15.39)×10-3mm2/s,〖JP〗均低于正常子宫肌层组(P<0.05)。宫颈低分化鳞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4±0.14)×10-3mm2/s、(10.85±6.02)%、(0.93±0.39)×10-3mm2/s、(22.12±20.69)×10-3mm2/s;宫颈中分化鳞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8±0.11)×10-3mm2/s、(12.37±5.01)%、(0.86±0.25)×10-3mm2/s、(13.71±9.12)×10-3mm2/s;宫颈腺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6±0.16)×10-3mm2/s、(7.68±3.76)%、(0.80±0.41)×10-3mm2/s、(8.82±3.88)×10-3mm2/s;各组数值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宫颈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6±0.13)×10-3mm2/s、(7.82±4.73)%、(0.87±0.25)×10-3mm2/s、(17.39±20.88)×10-3mm2/s;晚期宫颈癌组ADC、f、D、D*值分别为(0.75±0.14)×10-3mm2/s、(12.21±5.22)%、(0.87±0.39)×10-3mm2/s、(15.78±12.39)×10-3mm2/s。早期宫颈癌组f值明显低于晚期宫颈癌组(P=0.014),有统计学意义;ADC、D、D*值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IVIN-DWI定量参数分析中,宫颈癌组ADC、f、D、D*值与正常子宫肌层具有不同,宫颈低分化鳞癌组、宫颈中分化鳞癌组及宫颈腺癌无差别。早期宫颈癌f值明显低于晚期宫颈癌组。研究结果显示IVIM参数能定量反映宫颈癌组织特性,在宫颈癌MR诊断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