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某部潜艇官兵长航后影响官兵睡眠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186名海军基地长航返航后的潜艇官兵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74名潜艇官兵长航后睡眠质量差,睡眠障碍发生率为39.78%,有无子女、高学历及患有慢性疾病为影响潜艇官兵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结论某部潜艇官兵长航后睡眠障碍发生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应纠正与睡眠有关的认知,形成和睡眠有关的正确的、积极的态度和信念,改善潜艇官兵长航后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降低舰员出海期间便秘的发生率。方法取120名舰员为对照组,了解某次海上生活时便秘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发生便秘的原因;从中随机抽取60名舰员为干预组,在接到出海任务即对其运动、饮食、心理等方面施行护理干预。结果便秘发生率对照组为19.1%,干预组为5.0%,两者经字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有效降低了出海期间便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与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以及影响因素。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合临床相关资料。结果除年龄、男性因素外,高血压(OR:1.138,95%CI:1.02~1.27)是颈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而HbA1c≥8%(OR:0.83,95%CI:0.69~1.031)是下肢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相关性。在糖尿病病程5年的患者中,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高于颈动脉硬化,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高血压的患者易发生颈动脉硬化,而HbA1c≥8%的患者易发生下肢动脉硬化。各动脉硬化程度虽呈等级相关,但发生时间并不一致。有些患者可能在病程的早期就已经存在下肢血管病变,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早期识别并积极干预,对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的发生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病变程度及相关因素,总结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辽河油田总医院2007—02—2011-02198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别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血管进行检查,依据其检查结果可分为A组(有下肢血管病变,PVD)86例和B组(无下肢血管病变,无PVD)112例.对出现下肢病变的患者生化指标、临床相关因素与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病变间的相关性进行观察分析。结果A组和B组的生化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合并颈动脉硬化、脑血管病变、心血管病变、高血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给予综合治疗控制血糖外,积极纠正脂类代谢紊乱,能有效延缓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颈肩综合征影响因素,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某省8家三级甲等医院534名手术室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发生颈肩综合征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生颈肩综合征者441名,发生率为83.05%;不同职称、不同工作年限、不同手术低头时间的护士颈肩综合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工作满意度、工作紧张感和急慢性咽喉部炎症是发生颈肩综合征的影响因素。结论:手术室护士颈肩综合征的现状不容忽视,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手术室护士颈肩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预测住院恶性肿瘤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风险并进行相关因素分析。方法对477例住院恶性肿瘤病人进行Wells评分及D-dimer检查,对Wells评分1分且D-dimer阳性及Wells评分≥2分的病人行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检查,并分析恶性肿瘤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结果 477例恶性肿瘤病人中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者44例,发生率为9.22%;卧床(>3 d)、吸烟史是住院恶性肿瘤病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卧床(>3 d)、有吸烟史的恶性肿瘤病人要警惕其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7.
<正>血管脂肪瘤是常见于躯干和四肢皮下软组织内的良性肿瘤,罕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其发病率约占所有椎管内肿瘤的0.14%-1.2%,占硬膜外肿瘤的2%-3%[1-4]。检索中外文献,共有百余例报道[5],其好发部位为胸椎下段水平,颈段及腰段少见。现将我院病理确诊的1例腰段椎管内硬膜外血管脂肪瘤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女,49岁,腰部疼痛伴左下肢麻木3年余,近3天加重。患者跛行,腰4-5、腰5-骶1棘突及  相似文献   

8.
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下腹部和下肢手术5526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下腹部、下肢手术时的麻醉效果及副作用。方法 选择近3年我院下腹部、下肢手术病人5526例,腰麻用药为0.375%布比卡因重比重或轻比重液,麻醉效果不足时经硬膜外导管追加1.5%利多卡因;术中连续监测呼吸循环状况,评价麻醉效果。结果 腰麻后阻滞平面满足手术要求的时间平均不到lOmin,下肢运动阻滞可达BromageⅢ级;麻醉成功率为98.5%,术后头痛发生率为0.23%,与其它各科相比产科病人麻醉后低血压发生率高,出现时间早,而70岁以上老年人低血压发生率与70岁以下病人相比无显性差异。结论 腰麻一硬膜外联合麻醉起效快、作用完善可靠、副作用少,用于下腹部、下肢手术无严格年龄界限,但剖腹产病人要采取适当措施,慎防麻醉后低血压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硬膜外镇痛与静脉镇痛对下肢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某大学附属医院行下肢关节置换术的12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分成硬膜外镇痛组和静脉镇痛组,每组60例。硬膜外镇痛组术中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术后用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静脉镇痛组术中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用舒芬太尼静脉镇痛。比较两组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的变化以及术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浓度等凝血相关指标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时间点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D-二聚体浓度随时间有变化(P0.05),硬膜外镇痛组较静脉镇痛组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高(P=0.015)。结论下肢关节置换术后行静脉镇痛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低于硬膜外镇痛,医护人员可以根据不同的镇痛类型,加强抗凝药的使用及肢体活动情况的管理,防止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科脑出血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分析可能影响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相关因素,制定出护理对策.结果 脑出血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20.35%,发生部位以左下肢最高.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相关的因素有5个,分别是高龄、糖尿病、应用甘露醇、股静脉置管、患侧肢体瘫痪.根据这5个影响因素制定了相应的护理对策.结论 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术后体征,包括皮肤颜色、温度、脉搏等;加强高龄、长期卧床、存在高凝状态的脑出血手术患者的术后护理,并及早给予肢体的功能训练,必要时遵医嘱应用抗凝药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癫痫相关头痛发生情况,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05例癫痫患者人口学及临床资料,依据患者主观感觉评定是否有癫痫相关头痛及严重程度。采用相关分析探讨不同种类的癫痫相关头痛程度与人口学、临床相关因素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癫痫相关头痛的发生率为66.7%,其中发作间期头痛为39.0%,发作前头痛为19.0%,发作中头痛为19.0%,发作后头痛46.7%。秩相关分析显示不同种类癫痫相关头痛的发生密切相关。结论:癫痫相关头痛发生率高且易被医生忽视,其与人口学、临床相关因素无相关关系;不同种类的癫痫相关头痛常同时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尿道电切术后发生膀胱颈挛缩(BNC)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2月至2013年3月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431例,其中发生BNC 27例,探讨膀胱颈挛缩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431例患者中发生BNC 27例,发生率为6.26%;膀胱颈挛缩的影响因素包括自身因素与客观因素两种,自身因素包括前列腺体积,术前合并前列腺炎;客观因素包括切除前列腺组织量,电凝次数,电流强度及电凝操作时间。结论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发生膀胱颈挛缩主要受患者自身情况与手术操作等因素影响,因此术前应严格检查手术指征,同时医生要熟悉手术操作与器械使用方法,积累丰富的手术经验,以减少对于患者的损伤及BNC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下肢残留麻木的发生率和影响因素。方法于2001-01/2005-02选择南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后路髓核摘除术,术后常规应用美洛西林6g预防感染,地塞米松10mg和速尿20mg脱水,止血敏3g和止血芳酸400mg止血。术后3d开始直腿抬高锻炼以减轻术后神经根粘连,1周后用五点支撑法锻炼腰背肌,3周后在腰围保护下下地活动,腰围使用1个月,术后3个月恢复轻工作,半年恢复原工作。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腰椎间盘CT扫描,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腰椎29分评分法(JOA)进行评分,术中记录受压神经根直径。术后10d,1,3,12个月进行随访,记录下肢麻木发生率。结果纳入患者80例,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下肢麻木发生率76%,术后10d,1,3,12个月下肢残留麻木率分别为34%,25%,22%,21%。术后12个月旁侧型突出、中央型突出、极外侧型突出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分别为21%,9%,67%。术后12个月椎间盘钙化的患者下肢残留麻木发生率为65%。术后下肢残留麻木与手术年龄、受累神经根直径有关,与病程和术前JOA评分无关。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部分患者残留下肢麻木,术后12个月麻木发生率为21%,推测神经组织的潜在恢复能力影响下肢麻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骨外科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甄别其发生的主要因素并建立有效的综合干预策略。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2014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达州市中心医院骨外科手术后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252例,进行病情资料收集及分析。根据是否发生DVT将所有病例分为对照组和病例组,其中未发生DVT的患者173例为对照组,累计确诊为并发下肢DVT的患者79例为病例组,分析与下肢DVT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并综合分析其干预策略。结果患者的年龄因素、是否合并慢性基础病、使用机械通气情况、病情等为下肢DVT发生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骨外科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因素主要与住院患者年龄、手术持续时间、是否合并慢性病或肺内感染、术后制动时间等相关。应在识别危险因素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更为有效的康复及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彩超对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86例脑梗死患者及67例有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而无脑梗死的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其颈总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情况进行比较,探讨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与斑块类型的比较,脑梗死组较对照组斑块发生率高(P<0.05).梗死组软斑及溃疡斑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主要与颈总动脉斑块类型及狭窄程度相关.本方法能够为临床提供判断颈总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对不稳定斑块进行早期治疗及有效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骨科住院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为其预防、管理提供依据。方法根据文献资料和专家意见制定调查表,对我院2019年1月25日的骨科住院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统计分析我院骨科住院患者下肢DVT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对下肢DVT危险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研究对象819例,123例患者发生DVT,患病率为15.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指数、创伤、并存病个数、糖尿病、高血压、下肢肿胀与DVT形成具有相关性(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创伤、高血压及下肢肿胀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骨科住院患者下肢DVT患病率高,影响因素较多,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创伤、高血压、下肢肿胀。医务人员应引起重视,熟悉其危险因素,早期识别,积极预防,以避免肺栓塞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比重0.5%布比卡因导管针(spinocath)法连续腰麻行老年人骨科下肢手术的临床效果、麻醉用药量、血流动力学改变及术后并发症。方法 60例择期骨科下肢手术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分别接受连续腰麻(CSA组)、腰-硬联合麻醉(CSEA组)。记录2组麻醉药的用量,麻醉效果,加用辅助药情况,麻醉后血压、心率的变化及有无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种麻醉均能满足手术需要,诱导期局麻药用量CSA组2 mL,CSEA组2.8 mL,维持期更是相差10倍以上,组间有显著性差异。CSEA组低血压的发生率高(12/30 vs 2/30),与CSA组有显著性差异。术后并发症两组麻醉均未发生。结论导管针法连续腰麻用于骨科下肢手术麻醉效果完善,用药量少,血流动力学稳定,术后并发症少,尤其适用于心血管功能不稳定的老年病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验证中国吞咽障碍指数(C-DHI)量表应用于老年人群行吞咽障碍风险筛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将DHI量表进行汉化,形成我国的C-DHI量表,并对其行信效度评价验证其质量及可靠性;纳入某基层养老机构146例老人,进行C-DHI筛查及营养综合评定,并分析影响C-DHI的相关因素。结果 C-DHI量表信效度良好,该机构老年人群吞咽障碍风险的发生率为100%,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为100%,一般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血清白蛋白(ALB)的标准回归系数=-0.210,P=0.018; MNA-SF的标准回归系数=-0.342,P=0.002;营养诊断的标准回归系数=-0.217,P=0.046;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标准回归系数=-0.243,P=0.0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C-DHI量表与ALB、营养状况、ADL呈负相关。结论 养老机构老人吞咽障碍风险发生率高,营养状况不容乐观,C-DHI的得分越高,老人的吞咽障碍的发生风险越高,活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越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溢血术后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影响因素和相应护理对策。方法:总结我科近5年脑溢血手术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脑溢血术后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机率与患者偏瘫程度、年龄和性别有关,偏瘫重、年龄大、男性发生率高。结论:加强对脑溢血术后患者的护理,并重视高危患者下肢血栓观察,加强有效预防,可有效减少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 (CDFI)来探讨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病变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 15 0例糖尿病患者 ,4 8例正常对照组 ,进行 CDFI下肢动脉检查 ,观察血管内径、流速、流量、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 ,并给予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生化检查。结果 糖尿病组下肢动脉病变 10 8例 (72 .0 % )较对照组下肢动脉硬化病变发生率明显增高 (P<0 .0 1) ,单支血管病变发生率占检出者 4 6 .3% ,双支以上血管病变发生率占检出者 4 4 .4 % ,糖尿病病程大于 5年以上患者下肢血管病变发生率占检出者 79.6 % ,斑块检出率占检出者 80 .5 % ,糖尿病组流速、血管内径、血流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 (P<0 .0 1) ,下肢动脉病变与高血压、冠心病、周围神经病变、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脂及总胆固醇 /高密度脂蛋白比值呈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有明显损伤、动脉硬化发生率高。彩色多普勒超声早期诊断下肢动脉病变准确、可信有重要临床价值 ,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冠心病等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