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肠道细菌移位研究的进展。方法 复习2000年至2005年6月关于肠道通透性的改变、肠道菌群失调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文献。结果 随着对SIRS和MODS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不仅是MODs的靶器官,更是始动器官。只有保证了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才能有效的预防肠道细菌移位。去除原发病,保证肠道的血供和氧供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早期启动肠道、建立肠内营养以及选择性的肠道去污染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结论 随着对肠道细菌移位认识的深入,我们的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可以更有效预防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并阻止向SIRS和MODS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肠移植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原因和防治方法。方法 综述小肠移植与肠道细菌移位的相关文献。结果 移植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免疫排斥反应 ,移植物抗宿主病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都会导致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 ,肠蠕动和运输功能紊乱 ,肠道内条件致病菌过度生长 ,细菌和毒素向肠外组织器官移位 ,引起受体感染。结论 小肠移植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发生率较高 ,是引起受体感染 ,影响预后的一个主要因素。提高肠移植外科技能 ,缩短缺血保存时间 ,选择性肠道去污 ,改进营养支持和免疫抑制方案 ,有望减少肠移植后细菌移位 ,降低感染并发症 ,提高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3.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肠屏障的损害(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损害是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及多脏器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SIRS状态下可导致肠道细菌和毒素的移位。而目前临床上直接观察肠屏障功能仍有较多困难 ,有关SIRS与肠屏障的研究趋势是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及探索维护其通透性、减少细菌移位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天然蒙脱石防治烧伤后肠道细菌移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天然蒙脱石对烧伤大鼠肠道细菌移位的防治作用。 方法 SD大鼠54只,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烧伤对照组与烧伤治疗组各24只。后两组大鼠预先喂服转染了质粒pUC19的示踪菌JM109,证实质粒已定植于其肠道后,制成30%TBSAⅢ度烫伤(以下称烧伤)模型。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立即喂服天然蒙脱石0. 6g d-1 kg-1,烧伤对照组大鼠不喂服药物。观察正常对照组大鼠以及烧伤对照组、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12h和1、3、5d血液、肠系膜淋巴结细菌移位情况,并行酶切鉴定;检测大鼠肠组织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用病理学方法观察整段小肠的损伤情况,测量空肠黏膜绒毛高度并计算基底膜细胞核分裂相。 结果 血液细菌培养:伤后1、5d,烧伤对照组阳性鼠数多于正常对照组,烧伤治疗组阳性鼠数少于烧伤对照组(P<0 05).肠系膜淋巴结细菌定量:烧伤治疗组伤后1、5d为(38±16)、(68±20)集落形成单位(CFU) /g;烧伤对照组伤后1、5d为( 228±67 )、( 183±29 )CFU/g,明显高于前者(P<0. 01 ).MDA、SOD含量:烧伤治疗组与烧伤对照组伤后各时相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烧伤治疗组大鼠伤后各时相点空肠绒毛高度及基底膜细胞核分裂相明显高于或多于烧伤对照组(P<0. 05或0. 01)。 结论 天然蒙脱石对严重烧伤大鼠肠  相似文献   

5.
胃肠道粘膜屏障损伤和肠道细菌移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正常居住在肠道中的原籍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穿过相对完整的粘膜上皮进入组织,到达肠系膜淋巴结、腹腔内外脏器(肝、脾、肺等)和血液。并可能造成内源性感染。肠内细菌向肠外组织迁移的这一现象,称为细菌移位(hacterial translocation.BT),或易位、迁移。  相似文献   

6.
肠道细菌移位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与肠道细菌移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肠道菌移位在创伤及多器官功能衰竭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脊髓损伤患者是否发生肠道细菌移位 ,对治疗脊髓损伤具有临床指导意义。本文综述了肠动力紊乱和肠道细菌移位发生机理、脊髓损伤后的肠道病理生理改变以及机体免疫力的改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生长激素应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时二胺氧化酶(DAO)和内毒索(ET)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肠粘膜屏障损伤的关系。方法 将146例严重感染性疾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思考分为非手术组和手术组两组,再分别将此两组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监测血浆DA0和ET水平。结果 治疗组血浆DA0及ET水平在治疗后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生长激素对严重感染性疾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的肠粘膜屏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早期肠内营养对肝移植术后肠屏障及细菌移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肝移植术后病人肠屏障功能和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40名肝移植病人被随机分成早期肠内营养(EN)组、胃肠外营养(PN)组。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8天检测血浆内毒素水平、D-乳酸水平及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术前及术后第1~7天每日行外周血细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及血细菌培养。结果(1)术后第8天EN组内毒素、D-乳酸及DAO水平显著低于PN组(P〈0.01)。(2)术后第1天两组内毒素、D-乳酸及DAO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8天EN组内毒素、D-乳酸及DAO水平显著低于术后第1天水平(P〈0.05),低于术前水平(P〈0.05)。PN组内毒素、D-乳酸及DAO水平显著高于术前水平(P〈0.05),和术后第1天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3)40例肝移植病人PCR检测外周血细菌DNA片段阳性总数为25例,阳性率62.5%,术后第4天起两组有显著差异。(4)PCR大肠杆菌检出占所有细菌检出的60%。(5)40名肝移植病人27例出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其中EN组12例,PN组15例,PCR阳性组SIRS发生率为96%,PCR阴性组SIRS发生率为20%,SIRS发生组PCR阳性率为88.89%,SIRS阴性组PCR阳性率为7.69%。(6)术后血细菌培养阳性率27.5%,显著低于PCR的62.5%(P〈0.01);培养阳性者,PCR均呈阳性。(7)PCR阳性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64%(16/25),阴性组均未发生感染(0/15),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肝移植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能有效的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细菌及内毒素移位,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鼠制戚急性胰腺炎(AP)动物模型后24或72h取盲肠及胰腺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胆汁、血液作细菌学检查.通过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证实了AP时肠道细菌可移位至胰腺,病变越重,细菌移位率越高,肠系胰淋巴结、胆道是肠道细菌发生移位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胃癌患者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目的:探讨胃癌患全胃切除术后更加符合生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对235例经病理证实为胃癌而行全胃切除术患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行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FJI)78例(33.2%)、“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PR)93例(39.6%),“P”型Roux-en-Y空肠间置代胃术(PIR)64例(27.3%),随访2年或2年以上,89.2%的FJI术后患的Visick指数为I-II级;Roux-en-Y滞留综合征在FJI,PR,PIR3组中总发生率分别为0、31.3%,15.6%。结论:FJI保持了重建消化道神经-肌肉功能的连续性,恢复食物经过十二指肠生理通道,对于减少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是全胃切除术后一种较为合理的消化道重建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后3种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6例胃癌患者按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38例(A组)、J型空肠储袋Roux-en-Y吻合术31例(B组)和Orr式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37例(C组)。比较各组患者消化道重建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进食后症状、单餐进食量、体质量和相关营养代谢指标及胃排空情况。结果:消化道重建时间A组最短,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碱性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3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ux潴留综合征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C组(P〈0.05);Visick分级指数I~II级的患者比率,A组高于B、C组(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单餐进食量达到术前80%的患者比率,A、B组均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6个月3组体质量、血红蛋白、白蛋白下降程度及预后营养指数(PN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除血红蛋白外,体质量和白蛋白下降程度A、B组较C组低(P〈0.05),PNIA、B组较C组高(P〈0.05);术后1年A、B组胃半排空时间较C组明显延长(P〈0.05)。结论:非离断式Roux-en-Y术是胃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较为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上消化道重建术后胃肠动力受到影响,且手术创伤致分解代谢增强,半数以上患者在短期内存在营养不良及吸收障碍,故术后营养支持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一、上消化道重建术后营养支持治疗途径的选择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是临床上进行营养支持的两个有效途径,均能明显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功能。但经过多年的临床实际应用证实,EN较PN能更有效地维持和改善机体的营养状态。PN治疗存在诸多缺点,如代谢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肠黏膜萎缩、肠道菌群失调、肝功能损害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且费用昂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胃底贲门癌患者根治性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方法前瞻性人组2010年2月至2011年8月间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拟行根治性胃切除的123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1例,在根治性胃切除术后分别行空肠间置吻合术、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月行胃排空试验和食管下段pH值测定以评估患者食管反流情况.追踪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变化情况:于术前和术后12月评估患者肝肾功能及生活质量。结果3组患者手术前、后血常规和肝肾功能指标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空肠间置吻合组、食管残胃后壁吻合组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组分别有1例(2.4%)、10例(24.4%)和7例(17.1%)患者出现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分别有1例(2.4%)、7例(17.1%)和8例(19.5%)患者于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时发现钡剂反流入食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6.9±0.2、6.8±0.1和6.9±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6)。术后1年,3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躯体功能、情绪功能、疲劳、恶心呕吐、疼痛症状、便秘及腹泻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均P〈0.05);空肠间置吻合组患者在整体健康状况、情绪功能、恶心呕吐、便秘及腹泻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优于其他两组(均P〈0.05)。结论近端胃癌患者根治性胃切除术后采用空肠间置吻合术、食管残胃后壁吻合术及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均能够满足消化道重建的需要,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其中空肠间置吻合重建术在减少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效果更为显著,是比较理想的近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术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胃切除术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86例行腹腔镜全胃切除的胃癌患者资料,根据消化道重建方式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Roux-en-Y吻合术重建消化道,研究组采用双通道空肠间置消化道重建。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并发症等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围手术指标、血液营养指标等计量资料采用( ±s)表示,独立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首次进食时间、消化道重建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手术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围术期并发症(9.8%比27.5%)和术后并发症(21.9%比47.5%),研究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营养指标及体质量的变化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胃癌全胃切除术患者采用双通道空肠间置消化道重建,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对全胃切除术后选择消化道重建术式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具有贮存、消化和调控食物排空以及抗反流等功能,而且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对调节和维持消化道的正常生理功能状态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施行全胃切除术后,即使重建消化道也会导致摄食减少、营养不良、体重下降,也有可能发生碱性反流性食管炎和倾倒综合征等。自1897年Schlatter首次成功地施行全胃切除食管与空肠吻合重建术后,至今已逾百年。针对消化道重建术后导致复杂的病理生理方面的改变,经长期不断探索,虽已有70余种消化道重建术式问世,但在术式的选择方面,始终存在着不同的见解和观点[1]。实际上,其中的纷争主要涉及是否构建空肠贮袋…  相似文献   

17.
许多消化道疾病如食管癌、胃癌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等,在手术切除病灶后需进行消化道重建。虽然目前消化道重建术式种类繁多,但不管采用哪一种术式,患者术后都会出现生活质量下降。对患者术后进行生活质量评估,可以了解各种术式的优缺点,进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本文结合近期文献报道,就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估的现状与进展作一简述。一、消化道重建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评估历史与现状自从Schlatter于1897年完成首例全胃切除术,Roux于1907年首次成功作Roux-Y吻合后,消化道重建术式层出不穷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1]。虽然通过手…  相似文献   

18.
胰十二指肠切除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思考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igestive tract reconstruc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eps follow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Traditional methods of digestive tract reconstruction,such as Whipple,Child and Cattel method,had disadvantages of bringing damage to the normal physiological structure and raising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In this review,the improvements of the digestive tract re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were introduced,and their benefits and shortcomings were also analyz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胃空肠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对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接受治疗的82例胃癌患者,按照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的不同分为治疗组(胃空肠非离断式Roux-en-Y吻合术组,41例)和对照组(Orr式空肠食管Roux-en-Y吻合术组,41例),数据经过SPSS19.0进行处理,消化道重建的时间等计量资料用(x珋±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肿瘤类型、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电子胃镜检查结果均采用%的方式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所有的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结果治疗组消化道重建时间(36.9±4.8)min显著性低于对照组消化道重建时间[(45.1±5.3)min](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消化道重建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2.4%)显著性低于对照组(34.1%)(χ~2=6.332,P0.05);治疗组患者术后1年胃炎以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2.4%,2.4%)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2.2%,17.1%)(P0.05)。结论胃空肠非离断式Roux-en-Y术对完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后消化道重建的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低,能有效的预防胃炎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自1935年Whipple报告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以来,该术式已成为治疗胰头、壶腹周围恶性肿瘤及少数良性疾病的标准术式。PD切除脏器多,手术创伤大,并发症多,至今仍可称为腹部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60余年中,外科医生对其进行了许多的改进,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使总体手术死亡率降至5%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