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他汀类药物调脂以外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是一类疗效显著且在临床广泛应用的调脂药物.大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业已证实,他汀类药物在一级和二级预防中可明显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通常认为,他汀类药物的临床疗效可能与其抑制胆固醇合成有关,但是,其应用于不同血脂水平患者均可显著获益不能仅用调脂作用来解释;他汀类药物还具有调脂以外的其他作用,例如,抗炎抗氧化、改善内皮功能、稳定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轻左心室肥厚和心肌纤维化、抗血栓形成及抗心律失常等,统称为他汀类药物的多效性作用[1],可能与其间接抑制胆固醇合成途径中的多种异戊二烯类中间产物有关.  相似文献   

2.
他汀类药物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是新一代调脂药,可竞争性抑制胆固醇合成酶系中的关键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3-hydroxy-3-methlglutary coenzyme A,HMG—CoA)还原酶,使胆固醇合成酶受到限制。近年来的资料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不仅可调节血脂,而且有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减轻炎症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他汀类调脂药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调脂药物,通过抑制内源性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CR)而发挥药理学作用。他汀类调脂药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目前全球每年约30×106例患者服用他汀类调脂药,其中约10%因神经肌肉系统不良反应而停药~([1])。本文拟对他汀类调脂药的神经肌肉系统不良反应,如肌肉毒性、神经毒性、重症肌无力(MG)等进行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调脂效果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9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组和非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和颈动脉斑块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患者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均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P0.05);颈动脉斑块面积、斑块厚度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水平、软化甚至缩小颈动脉斑块作用,有利于脑梗死患者的二级预防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调节血脂:来自心脏病学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刊2009年第1期重点为:调脂治疗.目前以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药即他汀类药物为代表的调脂治疗,已被公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常规治疗方法;它们通过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途径而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高龄老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他汀药物的使用并与患者短期预后、不良反应的相关性。 方法  纳入年龄≥6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25例,按年龄分为高龄组(≥75岁)和老龄组(60~74岁);记录入院期间及卒中后(90±7)d他汀类药物治疗情况,评估患者短期预后[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及相关不良反应情况。对他汀药物使用与短期预后及相关不良反应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入院期间两组他汀药物使用无明显差异;卒中后(90±7)d,高龄组他汀药物使用率较老龄组低(85.0% vs 91.6%,P=0.039),高龄组3个月预后不良率(mRS 3~5分)较老龄组比例高(57.6% vs 30.7%,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无论高龄组还是老龄组,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是卒中后3个月功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0.619,P<0.05;OR=0.498,P<0.05];高龄组规律他汀药物与住院期间孤立性肝酶升高相关(OR=1.789,P<0.05)。 结论  高龄卒中患者出院后他汀类药物的依从性及3个月功能预后较老龄患者差;高龄和老龄卒中患者规律使用他汀类药物是短期功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高龄患者规律使用他汀药物与孤立性肝酶升高相关。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和脑卒中的共同病理学基础是脂质代谢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后者在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以他汀类药物为代表的调脂治疗已经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常规治疗方法,且其应用于心脏科远早于神经科.一些关于冠心病一级和二级预防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表明,他汀类药物在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同时,也使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卒中,尤其是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居高不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积极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为防治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他汀类药物的调脂、稳定及逆转斑块的作用,得到了多项临床试验的肯定,并在临床应用上逐渐推广:下面结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对他汀类药物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影响。方法 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颅内囊状动脉瘤67例,其中破裂者32例,未破裂者35例。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评估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和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关系。结果 破裂组术前使用他汀类药物4例(12.5%,4/32),未破裂组16例(45.7%,16/35)。破裂组服用他汀类药物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未破裂组(P<0.01)。纠正潜在的混杂干扰后(or值: 0.30,95%可信空间:0.12~="" 0.64)显示,颅内动脉瘤破裂与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呈显著负相关,也与高血清总胆固醇浓度有关。结论 本结果提示他汀类药物对颅内动脉瘤破裂有一定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选择186例脑梗死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对颈动脉IMT进行测定,依据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服药组和非服药组,12个月后再次进行检测.结果 服药组脑梗死患者12个月后颈动脉IMT较服药前明显减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服药组脑梗死患者12个月后颈动脉IMT较发病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有改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可作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有防治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但机制尚不明确。诸多研究证明他汀类药物可通过降脂作用或抑制异戊二烯化阻断Rho蛋白信号转导通路,增强α分泌酶活性,减少Aβ淀粉样蛋白的产生。本文综述了他汀类药物及Rho/ROCK途径与AD的关系,探索了他汀类药物通过Rho激酶抑制途径,影响Aβ前体蛋白(APP)代谢,发挥其对AD防治作用的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静脉溶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发病后6h内入院就诊的AIS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入院后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根据术前他汀类药物治疗情况分为A组和B组各45例,A组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B组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观察2组预后及颅内出血的几率。结果B组溶栓效果良好率、病死率等与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溶栓前舒张压和收缩压与A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溶栓前TG、TC、LDL-C分别为(1.26±0.51)mmol/L、(4.20±1.38)mmol/L、(2.91±1.06)mmol/L均较A组低,HDL-C为(3.06±0.58)mmol/L较A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前服用他汀类药物对AIS溶栓治疗效果及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使用情况,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原因。方法选择2016-07—2017-07在郑州大学附属洛阳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时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服药组212例和未服药组475例,对影响患者他汀服药依从性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本研究中他汀服药率为30.86%,影响他汀依从性的独立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抗血小板药物应用、吸烟史(P0.05);未服他汀类药物的原因中,前5位为病情恢复血脂正常、自觉服药无作用、经济原因、担心不良反应、医生未建议。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他汀类药物服药率低,服药剂量不达标;应进一步普及指南要求,提高患者他汀类服药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与他汀类药物的关系已经在近几年的流行病学研究中被确认,并逐渐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有研究发现在脑卒中治疗中,早期或大剂量使用他汀类药物能显著获益,这除了他汀类药物有效的降脂效果外,其多效性效应起到了重要作用,对认清脑卒中和他汀类药物之间关系非常必要。尽管有报道称他汀类药物有可能会增加颅内出血风险,又或者存在肌病及转氨酶升高等不良反应,但他汀类药物还是安全的,且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而言,服用他汀类药物带来的获益更明显。现就近年有关脑卒中与他汀类药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抗血小板聚集、抗凝及血脂调控药物是临床治疗与预防缺血性卒中(ischaemic stroke,IS)的重要措施,而氯吡格雷、华法林及他汀类药物是其中常用的治疗药物;然而,遗传因素可导致药物代谢酶、转运体及作用靶点等药物反应相关蛋白活性出现个体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本文将探讨氯吡格雷、华法林及他汀类药物治疗IS的遗传药理学,并分析影响药物疗效及毒副作用的基因多态性,以利个体化的IS治疗与预防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临床常用的调脂类药物包括3-羟-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苯氧乙酸衍生物(贝特类)、烟酸类和胆汁酸结合树脂,各类药物各有其特点,以HMG CoA还原酶抑制剂使用最为广泛;抗氧化类主要有天然抗氧化剂如VitC、VitE和β-胡萝卜素和合成抗氧化剂如普罗布考(又名丙丁酚),而后者的应用得到了大量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因此,选用调脂与抗氧化类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应依据循证医学的结果,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我院2013-10—2014-10收治的8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观察组(43例)。对照组使用他汀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同时使用丁苯酞治疗。统计2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ADL评分及MoCA评分,记录不良反应,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ADL评分及MoCA评分[(7.25±3.18)、(86.13±9.37)及(23.52±4.1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能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他汀类药物是使用最广泛的降胆固醇药物,研究认为他汀类药物调控神经退行病变相关的信号通路,可能对帕金森病产生有益的作用。文中综合近年的研究文献并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帕金森病的利弊。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应用现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北京市部分二级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应用现状,为改进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况调查,研究对象为北京市4家二级医院中诊断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住院患者,调查患者住院期间以及出院3个月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现况。结果:入选患者共458例,其中408例完成了3月随访。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比率为35.6%;出院3月,他汀类药物的用药比率降为22.3%,与住院期间相比有明显差异(p<0.001);而依从性差的原因与患者的性别、经济负担、学历、危险因素的存在与否及脑血管病亚型(脑梗死或TIA)均无明显相关。3月随访发现缺血性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为4.9%(20例),冠脉综合征0.5%(2例),且22例血管事件复发患者中仅有9.1%(2例)坚持他汀治疗。结论:北京市部分二级医院脑血管病医生对他汀类调脂药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但与卒中降脂指南尚有距离,同时我们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他汀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依从性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的不同危险因素分层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方法 从2009年4月至2010年1月前瞻性登记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连续入院的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收集其临床特征及可能影响他汀类药物依从性的因素,随访发病后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纳入缺血性卒中和TIA患者369例.住院期间有52.8% (195/369)的患者应用他汀类药物.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25.0% (16/64),44.1% (30/68)和71.4%(135/18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与糖尿病病史(P =0.032,OR=1.789,95% CI 1.052~3.043)及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存在相关(P=0.000,OR=5.308,95% CI3.340~8.434).3个月时他汀类药物总体应用率为22.3%(81/363),明显低于住院期间他汀类药物的应用率(P=0.000).3个月时高危组、极高危Ⅱ组及极高危Ⅰ组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指南符合率分别为9.7% (6/62),25.8% (17/66)和29.4%( 55/187).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3个月随访时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与出院医嘱相关(P =0.000,OR=34.852,95% CI14.673 ~ 175.452).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缺血性卒中和TIA二级预防中的依从性差,与指南存在差距;出院医嘱是二级预防中他汀类药物依从性好的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