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外周神经阻滞用于80岁以上患者下肢手术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选择两组80岁以上逆行单侧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Ⅰ组(外周神经阻滞)和Ⅱ组腰硬联合麻醉(CSEA),Ⅰ组根据部位不同选择坐骨神经阻滞,坐骨神经加股神经阻滞,腰丛加坐骨神经阻滞,使用神经刺激仪定位;Ⅱ组使用腰硬联合麻醉L3-4穿刺置管,给予等比重布比卡因液,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阻滞效果。结果两组阻滞效果无较大的差异,麻醉前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Ⅱ组麻醉后血压明显低于麻醉前及Ⅰ组,注药15min心率Ⅱ组明显增快,尿潴留明显多于Ⅰ组,术后随访患者及家属满意率Ⅰ组大于Ⅱ组。结论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外周神经阻滞,不仅满足高龄老人下肢手术要求,也因其费用低,副作用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丁华 《中外医疗》2011,30(9):92-92
本研究对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60例患儿采用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方法,麻醉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沈青  卢波  陈骏萍 《现代实用医学》2021,(2):147-149,180
近年来,外周神经阻滞(PNB)在麻醉和镇痛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普遍认为PNB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主要包括局麻药物中毒、血管损伤以及神经损伤等.已有数据统计显示,PNB相关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在0~3%之间.虽然发生率较低,但神经损伤可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受到麻醉医生的重视.关于PNB相关神经损伤的...  相似文献   

4.
吴文辉 《当代医学》2016,(23):27-28
目的:探讨高危老年患者行全髋置换术时应用外周神经阻滞方法的临床成效。方法选取85例行全髋置换术的高危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43例患者借助神经刺激仪,以外周神经阻滞方式对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对照组42例患者以连续硬膜外麻醉方式对患者行全髋置换术。对比两种方式的临床效果。结果2组患者均全部麻醉成功,不同时段内2组患者麻醉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13.98±2.11)min,维持时间(473.52±86.27)min,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16.13±3.07)min,维持时间(355.59±62.36)min,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在高危老年全髋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麻醉效果优良,且不影响患者胃肠功能,能有效稳定患者生命体征,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王铭   《中国医学工程》2015,(1):92+94
目的探究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用于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54例60岁以上的下肢骨科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分配表的方式平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7例。试验组在手术过程中采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对照组采用普通的静脉全麻。比较两组患者在麻醉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HR、SBP、DBP在麻醉后与插管时相比较均有所降低;对照组在插管时和手术中的HR明显增快;手术中与拔管时的HR、SBP、SDP明显高于麻醉后的;试验组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和完全清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的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用于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的临床效果优于普通的静脉全麻,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于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外周神经阻滞和静脉快通道麻醉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本院于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选择下肢骨科手术治疗的114例高龄患者,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分成两组,将行静脉全麻的57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行外周神经阻滞联合静脉快通道麻醉的57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两组临床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拔管时心率、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比对照组低,且拔管、自主呼吸恢复和完全清醒时间均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于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中应用外周神经阻滞和静脉快通道麻醉联合治疗能够稳定其心率和血压,且加速患者恢复,具较高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3%盐酸氯普鲁卡因与1.73%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应。方法选择120例手外伤手术病人,随机双盲分为Ⅰ组和Ⅱ组,每组60例。Ⅰ组用2%盐酸氯普鲁卡因,Ⅱ组用1.73%碳酸利多卡因,采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由一位麻醉医生操作,在腋动脉搏动最强处穿刺,有突破感后观察针头随动脉搏动,一次性于1min內注药30ml(含肾上腺素1:300000U)。观察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运动阻滞时间、痛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以及呼吸循环的变化和副反应等。结果①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起始时间、运动阻滞起始时间。Ⅰ组均长于Ⅱ组(P<0.05)。运动恢复时间、痛觉恢复时间Ⅰ组短于Ⅱ组(p<0.05)。②需要加氟芬合剂加强镇痛者,Ⅰ组为11例,Ⅱ组为4例。③两组呼吸循环变化无明显差异。④Ⅰ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Ⅱ组有2例出现轻微中毒反应,均未见有后遗症状。结论3%盐酸氯普鲁卡因与1.73%碳酸利多卡因均能安全有效地用于臂丛神经麻醉,碳酸利多卡因麻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在三种不同的神经阻滞法用于锁骨骨折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比较和选择本组患者90例,全部为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患者.根据不同的麻醉方法,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人,A组为C6横突阻滞组,B组为改良的肌间沟入路组,C组为C6横组突阻滞+改良的肌间沟入路组.结果 三组麻醉效果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采用C6横突阻滞加颈丛神经阻滞,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是锁骨骨折手术的最有效麻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90例上肢手术惠儿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氯胺酮静脉全身麻醉,B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氯胺酮,C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结果A组患儿手术前后生命体征波动大,苏醒期躁动、谵语明显、苏醒时间长、麻醉风险高;B组患儿术中生命体征较稳定,苏醒时间明显缩短,但苏醒期躁动、谵语仍然常见,麻醉风险仍然较高;C组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快速清醒且苏醒期无躁动、谵语、呕吐等表现,麻醉风险大大降低。结论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丙泊酚麻醉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具有对循环、呼吸干扰小,术中生命体征稳定,术毕苏醒快、清醒质量高,降低麻醉风险等优点,是目前小儿上肢手术较为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1.
马薇涛  王春晓 《广东医学》2008,29(10):1680-1681
目的观察比较氯胺酮静脉麻醉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小儿上肢手术的效果、麻醉后复苏时间,麻醉后并发症。方法40例择期上肢手术的患儿,年龄3~7岁,ASAⅠ~Ⅱ级,手术时间30~90 min,随机分为两组,B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K组:采用氯胺酮静脉麻醉,B组使用0.375%罗哌卡因0.5 ml/kg神经阻滞,丙泊酚2~4 mg/(kg·h)维持镇静;K组使用丙泊酚2~6 mg/(kg·h),氯胺酮2~6 mg/(kg·h)静脉麻醉维持,两组手术过程如患儿出现体动或哭闹即追加氯胺酮1 mg/kg静脉推注,观察记录麻醉前后两组生命体征,麻醉结束后两组患儿苏醒时间,疼痛出现时间,术后麻醉并发症恶心、呕吐及烦躁的发生情况,以及两组手术过程麻醉药物用量。结果麻醉手术过程的情况:B组整个手术过程各项生命指标平稳,患儿无明显躁动。K组在麻醉诱导期,手术过程中出现体动、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等波动发生率高,且B组氯胺酮用量(50±15)mg明显少于K组(130±45)mg;麻醉复苏情况:B组患儿(25±9)min较K组患儿(110±65)min短;术后B组镇痛时间(6.1±3.9)h较K组(3.8±2.1)h长;恶心呕吐发生率B组(5±2.1)%较K组(21±3.5)%低。结论在神经刺激定位仪辅助下,小儿上肢手术可以在镇静条件下采用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定位准确,麻醉复苏快,0.375%罗哌卡因作为神经阻滞药物能够提供满意的麻醉和较长时间术后镇痛,同时相应的麻醉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神经阻滞(lumbosacral plexus block, LPB)与髂筋膜间隙阻滞(fascia iliaca compartment block, FICB)在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全身麻醉复合腰骶丛阻滞组(LPB组,n=50),全身麻醉复合髂筋膜间隙阻滞组(FICB组,n=50)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n=50)。3组患者全身麻醉诱导和维持用药相同,术后采用持续静脉自控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 PCA)至术后48h。全身麻醉诱导前LPB组行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FICB组行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阻滞。记录术中舒芬太尼使用量,术后1、8、12、24、48h患者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 VAS),术后不良反应和患者满意度,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操作时VAS评分及穿刺成功率。结果 LPB组和FIC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帕瑞昔布钠使用人次明显少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在术后1、8、12、24、48h 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LPB组和FICB组48h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G组(P<0.05)。LPB组在术后8、12、24h的VAS评分明显低于FICB组。LPB组操作时间明显长于FICB组(P<0.05),穿刺成功率明显低于FIBC组(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腰骶丛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均可以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腰骶丛神经阻滞镇痛效果更佳且镇痛时间更长,但腰骶丛神经阻滞操作难度较大,失败率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平稳地控制进针速度缓解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性疼痛的效果。方法收集140例需要实施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并且采用双盲随机法分为7组,分别以自行开发研制的具备同时自动注射以及自动进针的自动注射仪、微机控制局部麻醉给药系统(C-CLADS)以及传统注射法实施麻醉注射。自动麻醉注射仪的进针速度设定为5种类型,分别是:0.10、0.25、0.50、0.75以及1.00 mm/s。比较自动注射仪麻醉的不同进针速度之间以及自动注射仪、C-CLADS、传统注射法之间的注射性疼痛、麻醉效果差异。结果 (1)注射疼痛:自动注射仪0.10 mm/s或0.25 mm/s进行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所产生的疼痛程度较为轻微,VAS疼痛值测试分别为0.10和0.40;0.50、0.75以及1.00 mm/s的注射疼痛均较为明显,其VAS疼痛值分别为3.50、5.15及5.10。C-CLADS、传统注射法的注射疼痛较为明显,其VAS为0.95、4.52。(2)麻醉效果:自动注射仪以0.10mm/s的进针速度实施麻醉,其麻醉持续时间仅约为90.65 min,自动注射仪的其他进针速度或其他麻醉方法麻醉的麻醉持续时间范围为146.05~150.75 min。自动注射仪以0.10 mm/s或0.25 mm/s的进针速度麻醉以及C-CLADS、传统注射法麻醉所获得的麻醉效果良好,自动注射仪的其他进针速度麻醉,在术中仍然可能存在痛感。结论以自动注射仪实施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注射可以精确调控进针速度,以0.25 mm/s慢速进针显著减轻注射性疼痛并取得最佳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妍  别爱玉 《当代医学》2010,16(32):104-105
氯胺酮目前仍被广泛用于小儿麻醉,有些短小手术在单纯氯胺酮麻醉下即可完成。神经阻滞麻醉抗伤害性刺激反应的效果确切、完全,复合神经、安定镇痛或静脉全麻,优势更为显著[1]。随着麻醉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阻滞麻醉在儿科应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证实。我们把单纯氯胺酮麻醉与氯胺酮复合骶管阻滞麻醉两种方法应用在小儿下腹部手术中,观察这两种方法对小儿术中及术后的影响,并进行了临床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外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高血压患者行下肢手术中对患者造成的应激反应对比,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100例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神经阻滞组)和B组(腰-硬联合麻醉组),观察两组患者出现的手术应激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开始1 h、拔管时的肾上腺素、血浆皮质醇、内皮素、心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皮时的内皮素比较、拔管时的平均动脉压比较P〈0.05;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比较(t=14.552 1),P=0.000 0);阻滞完善时间比较(t=3.6000,P=0.000 5);romage评分比较(t=35.7771(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在高血压患者行下肢手术造成的应激反应相比外周神经阻滞麻醉较小,且麻醉起效时间快,阻滞完善迅速、效果良好,可作为高血压患者行下肢手术中的常用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章蔚  方才  谢言虎  疏树华 《安徽医学》2011,32(7):918-921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C组)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两组,每组30例。C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腔置管,腰麻药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3 ml,不足者酌情硬膜外腔追加0.75%罗哌卡因;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4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25~30 ml,坐股神经阻滞剂量20~25 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血流动力学、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补液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C组麻醉后10 min(T10)、麻醉后20 min(T20)MAP下降(P〈0.05),T20HR下降(P〈0.05),C组T20MAP、HR低于N组(P〈0.05);C组麻醉准备及操作时间(Tr)、感觉完全阻滞时间(T1)、运动完全阻滞时间(T2)、感觉恢复时间(T3)、运动恢复时间(T4)低于N组(P〈0.05),术后首次排尿时间(Tu)长于N组(P〈0.05);N组并发症少于C组。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尤其适合相对长时间患者。  相似文献   

17.
宋兵 《当代医学》2021,27(14):113-11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与神经阻滞麻醉联合在小儿全身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本院采用手术治疗的100例患儿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入院编号,采用奇偶数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患儿各项指标、疼痛评分、麻醉苏醒时间、躁动评分情况及躁动发生率.结果 麻醉诱导后,两组患儿心率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麻醉诱导前后,两组平均动脉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儿不同时期疼痛评分及躁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但麻醉苏醒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躁动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神经阻滞麻醉能起到良好止痛效果,减少躁动情况的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廖志敏  张晋峰  张兰  罗朝志 《四川医学》2007,28(10):1128-1130
目的甲磺酸罗哌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在神经阻滞麻醉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的比较。方法ASAⅠ-Ⅱ级实施臂丛神经阻滞或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78例(其中4例因操作失误改用全麻),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A组,n=39)与盐酸罗哌卡因组(B组,n=39)。监测血压、心率、SpO2、局麻药毒性反应及不良反应,测定感觉及运动神经阻滞显效及完全阻滞的时间、持续时间。结果术中生命体征平稳,无局麻药毒性反应发生。两组痛觉及触觉的显效时间分别为(5.14±0.82)min和(5.41±1.38)min(P〈0.05),痛觉安全消失时间(20.00±8.74)min和(20.43±8.51)min;A、B组分别有90.32%及87.1%的患者触觉安全消失(P〉0.05)。两组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分别为(5.68±1.73)min和(5.27±1.15)min(P〈0.05);分别有41.94%和35.48%的例数达到完全阻滞的效果(P〉0.05);运动完全阻滞时间分别在(21.88±9.98)min和(15.00±5.35)min(P〉0.05)。术后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分别为(521.41±162.67)min、(575.86±196.5)min(P〉0.05)。结论甲磺酸罗哌卡因具有与盐酸罗哌卡因相似的安全性、神经阻滞的麻醉效能、作用时效,相似感觉与运动神经分离特点等,能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可安全有效的应用于临床神经阻滞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时,神经鞘膜下注射(IPS)及鞘外注射(OPS)的阻滞效果及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为超声引导下腘窝坐骨神经阻滞最佳路径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选取2018年1—6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择期或急诊行踝关节骨折手术患者60例(骨折部位均不累及内踝),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IPS组及OPS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引导侧入路腘窝坐骨神经阻滞,使用0. 5%罗哌卡因20 m L,所有手术均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完成。比较两组患者操作相关情况、阻滞完全时间、感觉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术后数字评分法(NRS)评分、术后首次觅求阿片类药物时间及各时间段内舒芬太尼消耗量以及两组患者阻滞及镇痛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IPS组操作时间及进针次数少于OPS组[(3. 6±1. 0) min比(4. 5±1. 1) min,(2. 9±1. 1)次比(4. 3±1. 0)次](P <0. 01),而两组操作引起的NRS评分及患者对麻醉操作的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OPS组有2例患者阻滞后30 min未达到阻滞完全指标,IPS组阻滞完全时间快于OPS组[(19. 3±3. 9) min比(28. 6±3. 0) min](P <0. 01)。IPS组患者感觉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长于OPS组[(21. 3±5. 3) h比(18. 3±3. 7) h,(16. 2±4. 2) h比(13. 9±2. 9) h],术后虚弱感评分高于OPS组[2. 0(1. 0,3. 0)分比1. 0(0. 8,2. 0)分](P <0. 01)。两组患者在术后12 h内均未使用阿片类药物,IPS组术后阿片类药物使用总量低于OPS组(P <0. 05)。两组患者均未见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与神经OPS相比,超声引导下腘窝处坐骨神经阻滞神经IPS起效更快,感觉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更长,两者可提供相似的术后镇痛效果,避免了术后12 h内阿片类药物的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上肢手术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低浓度组、中浓度组以及高浓度组,每组60例,分别给予低浓度、中浓度及高浓度罗哌卡因,观察并对比3组患者不同部位神经完全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等.结果 高浓度组患者肌皮神经(100.0%)、桡神经(100.0%)以及尺神经(81.7%)完全阻滞率明显高于中浓度组(93.3%、91.7%及71.7%),中浓度组患者肌皮神经(93.3%)、桡神经(91.7%)、正中神经(91.7%)以及尺神经(71.7%)完全阻滞率明显高于低浓度组(85.0%、86.7%、83.3%及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以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在0.3%~0.5%区间内浓度越高,神经阻滞效果越好,起效越快,镇痛持续越长,但术后恢复时间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