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1023例患者的甲状腺癌以及淋巴结转移患者的超声诊断结果以及相关价值。方法:收集我院4年来收治的实施甲状腺癌患者的超声诊断资料以及病理诊断结果等相关的临床资料,通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资料要点。结果:通过本次研究我们发现,所有患者中乳头状癌患者占所有患者的96.78%,乳头状微灶癌患者占所有患者的44.89%。通过B超影响指标对患者诊断,约登指数为细钙化患者为61.23%,边界模糊患者为65.75%,并存患者为55.63%,供血增多患者的32.86%,低回声患者为6.56%。结论:目前乳头状癌患者在甲状腺癌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在对于甲状腺癌患者实施治疗前需要对于患者进行超声检查,能够提升对于患者的诊断价值。同时在此过程中甲状腺乳头状微灶癌Ⅵ区的淋巴结转移会出现较高的阳性率,在临床上需要对于患者进行同期的淋巴结清扫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Ⅵ区淋巴结处理的恰当方案。方法选择2007~2009年60例经术前常规B超、颈部CT检查未见颈部肿大淋巴结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60例分为2组:Ⅰ组行原发灶根治+Ⅵ区淋巴结清扫术(30例),Ⅱ组行原发灶根治+Ⅵ区淋巴结清扫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30例),术后均服甲状腺素超量抑制内分泌治疗。结果Ⅰ组Ⅵ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6.7%(11/30),Ⅵ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行同侧淋巴结清扫术,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25.0%。结论原发灶根治+Ⅵ区淋巴结清扫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值得推荐的术式,在原发灶根治术的基础上减少再次手术对甲状腺区的损伤。  相似文献   

3.
王丹  张颖毅  宋永蔚 《吉林医学》2013,34(15):2983-2984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高危因素,探讨cN0期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清扫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91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9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由术中冰冻确诊,未见腺体外侵犯及腺体内多发癌灶,均行患侧叶加峡叶切除,联合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3例见淋巴结转移,癌灶直径≥0.5 cm及腺体表面浸润者阳性率明显升高,分别为46.15%、65.21%,而癌灶直径<0.5 cm且无腺体表面浸润者转移率明显下降,仅为2.32%。结论:癌灶直径≥0.5 cm及有腺体表面浸润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常规清扫Ⅵ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甲状腺乳头状癌是甲状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甲状腺癌的70%,恶性程度相对较低,预后较好,但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本文对1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采用颈前弧形切口的区域淋巴结(Ⅱ、Ⅲ、Ⅳ、Ⅵ区)清扫术,另在清扫Ⅵ区淋巴结时,用亚甲蓝标记,预防误伤甲状旁腺,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高危因素,探讨cN0期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Ⅵ区淋巴结清扫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2011年91例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结果91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由术中冰冻确诊,未见腺体外侵犯及腺体内多发癌灶,均行患侧叶加峡叶切除,联合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术后23例见淋巴结转移,癌灶直径〉0.5cm及腺体表面浸润者阳性率明显升高,分别为18/39、15/23,而癌灶直径〈0.5cm且无腺体表面浸润者转移率明显下降,仅为1/43。结论癌灶直径〉0.5cm及有腺体表面浸润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常规清扫Ⅵ区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预防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的价值。方法:对58例CN0期甲状腺微小癌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患者均行患侧腺叶加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同时行患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5例行全甲状腺切除,双侧Ⅵ区淋巴结清扫术;22例见淋巴结转移(37.93%),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但总体轻微。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癌Ⅵ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防性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外科治疗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32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的临床资料。结果乳头状癌96例,滤泡状癌36例,证实有淋巴结转移35例(淋巴结转移率28.51%)。Ⅰ期癌31例,Ⅱ期癌42例,Ⅲ期癌10例,Ⅳ期癌49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峡部切除+对侧甲状腺大部切除术98例,其中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26例,标准颈淋巴结清扫术18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峡部切除术11例,其中行颈淋巴结清扫术1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23例,其中行颈淋巴结清扫术10例。包括双侧颈淋巴结功能性清扫术8例。随访89例,仅有8例死亡,其中死于甲状腺癌复发或转移7例。结论分化型甲状腺癌,应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推荐手术方式为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全切除+对侧大部切除术。不推荐预防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常规行Ⅵ区淋巴结清扫术;如Ⅵ区或颈部肿大淋巴结阳性,则行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甲状腺结节钙化在超声诊断甲状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3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伴钙化的甲状腺结节患者, 分析其钙化灶超声表现情况,并与标准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比,总结二者的相关性. 结果 80例甲状腺钙化结节中恶性结节48例,其中乳头状癌34例、滤泡性乳头状癌8例、髓样癌6例;良性结节32例,其中桥本甲状腺炎结节1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12例、甲状腺瘤7例.恶性结节患者中钙化灶微钙化比例75.0%、钙化结节边界不清晰比例83.3%、钙化结节单发比例79.2%,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甲状腺结节钙化灶有助于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甲状腺癌,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进一步认识颈Ⅵ区淋巴结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原发灶的关系,探讨临床颈侧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手术范围。方法对32例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根治原发灶的同时清扫同侧颈Ⅵ区淋巴结。结果病理检查发现,32例中有8颈Ⅵ区例淋巴结转移。随访1~3年中,有4例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再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应将Ⅵ区淋巴结看作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发病灶来处理,在根治原发灶的同时清扫Ⅵ区淋巴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显示钙化灶对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诊断意义。方法对248例行甲状腺手术患者的病理检查结果与其术前甲状腺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结果术后病理检查显示,甲状腺恶性结节64个,良性结节238个。恶性组中钙化灶及微钙化灶的构成比均显著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0个微钙化灶中,恶性甲状腺结节27个,其中15个为微小癌,12个为乳头状癌。微小癌及乳头状癌的钙化灶构成比分别为57.5%(23/40)和66.7%(16/24),其微钙化灶构成比分别为37.5%(15/40)和50.0%(12/24);恶性组64例中,≤45岁的32例有钙化灶,占50.0%(32/64),微钙化灶占37.5%(24/64);>45岁的7例有钙化灶,占10.9%(7/64),微钙化灶占4.7%(3/6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中的钙化灶是甲状腺癌的一项特异性指标,能对多数甲状腺结节做出正确的定性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极为重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李雷  张年庆  杜军 《实用全科医学》2011,(12):1869-1870
目的探讨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常规行颈Ⅵ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1月~2011年5月收治的28例初诊的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病灶根治性切除加同侧颈Ⅵ区淋巴结清扫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颈Ⅵ区淋巴结阳性8例(占28.6%);并发症2例(占7.1%),其中喉返神经暂时性损伤1例,暂时性甲状旁腺损伤1例,经治疗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cN0期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Ⅵ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常规行颈Ⅵ区淋巴结清扫是必要的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状腺微小癌(Thyriod microcacinoma,TMC)的超声结构特性,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TMC的超声结构特性.结果 TMC 30例共34个癌结节.位于右叶19个,左叶12个,峡部3个;病灶直径2~10 mm; 32个癌结节(94%)表现为边缘不规则可见毛刺;26个(76%)内可见“针尖样”微钙化;6例(20%)颈部淋巴结转移,其中2例淋巴结内出现“针尖样”微钙化.其中微小乳头状癌29例(33个结节),甲状腺微小髓样癌1例(1个结节).结论 TMC的边缘毛刺、“针尖样”钙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对诊断TMC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47例首次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PTMC,术前常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中以冰冻病理辅助诊断,104例行单侧腺叶切除术,22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术,321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257例行颈VI区(中央区)淋巴结清扫,54例行颈II~VI区(颈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内分泌治疗,门诊+电话随访。结果144例见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41例cN1期见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年龄、癌结节包膜外侵犯及癌灶多发性是影响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的独立因素,cN1期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量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呈正相关。395例成功随访,中位随访时间32(20—42)个月,15例出现复发或转移,无死亡病例。结论PTMC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详细的体检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应作为常规筛查手段,甲状腺腺叶切除或全甲状腺切除加颈中央区淋巴结清扫为主要手术治疗手段,cN1期患者应常规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超声特征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2月~2010年2月超声诊断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80例,其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35例,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45例。根据超声诊断资料和术后颈侧区淋巴结的病理结果,对超声诊断特征、不同超声积分与颈侧区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超声检查肿瘤边界不清晰、微小钙化、肿瘤位于上极和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25.0%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检出率,差异统计学有意义(P〈0.05)。②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超声积分为(3.2±0.8)分,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超声积分为(1.2±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231,P〈0.05),以超声积分≥2.5分为临界点,颈侧区淋巴结很有可能发生转移,其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7%、88.9%。结论采取超声积分对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在超声积分≥2.5分时,可能提示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影响cN。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及行预防性清扫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济南军区总医院2008年2月至2012年9月术前诊断为cN。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及患侧Ⅲ、Ⅴ区(+)Ⅱ区淋巴结清扫162例的临床资料,统计年龄、性别、肿物大小、有无侵及甲状腺被膜情况、原发灶数目、肿瘤单双侧、颈部淋巴结转移、手术并发症,探讨临床特征与颈部淋巴结转移关系。结果162例患者中74例(45.7%)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71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43.8%,45例颈侧区(Ⅲ、Ⅴ区(+)Ⅱ区)淋巴结转移阳性,转移率为29.6%。年龄、肿瘤有无浸润包膜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术后并发喉返神经麻痹发生率为0.62%(1/162),系肿瘤侵犯喉返神经切断喉返神经所致,其中1例(0.62%)术后颈部切口出血,行手术止血,2例(1.23%)皮下淤血,保守治疗治愈。2例(1.23%)术后乳糜漏,均为左侧清扫患者,行持续负压吸引、左颈静脉角局部加压包扎治疗后治愈。59例(36.4%)患者术后出现低钙血症,血甲状旁腺盯H低于参考值下限,治疗后恢复正常。无永久性甲状旁腺损伤并发症发生。结论对~NoPTMC行甲状腺全切并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高危患者行患侧II、V区(+)Ⅱ区淋巴结清扫具有重要意义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病理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结合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分析其超声表现特征,以提高甲状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73例乳头状癌的术前超声表现,病灶大小、回声、边界、钙化、内部的血流、颈部淋巴结转移及伴随疾病等.结果 甲状腺乳头状癌年龄平均46.7岁,男女比例为1∶5.41;173例共203个癌灶,乳头状癌灶与微小乳头状癌灶低回声、边界不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前者在血流丰富程度、微小钙化出现率、术前超声诊断率方面均高于后者(P值分别为<0.01、<0.05、<0.01);17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多灶性33.53%(58/173),其中乳头状癌与微小乳头状癌多灶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后者(P<0.01);微小乳头状癌不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术前诊断率较合并其他疾病者高(P<0.05),乳头状癌有无合并甲状腺其他疾病对诊断率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 综合考虑甲状腺结节直径大小、边界、回声、微小钙化、颈淋巴结转移、结节内血流及伴随疾病等指标能更好地诊断原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再次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淋巴结转移再次手术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0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的乳头状甲状腺癌再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次手术除1例因癌肿侵犯包绕颈总动脉和臂丛导致无法完全切除外,其余均获成功。其中淋巴结肿块单纯切除术3例;甲状腺一侧全切,对侧残留腺体切除2例;患侧残留腺体切除加颈淋巴结清扫2例;一侧肿块切除,对侧全切加颈淋巴结清扫2例。术后均未发生新的并发症。结论乳头状甲状腺癌由于易经淋巴道转移的特点,可导致甲状腺癌的复发,应积极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行再次手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特征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取回顾性方法对宁波市鄞州区第二医院超声科2011年1月~2012年1月120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术前超声诊断资料与术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的肿瘤边界、钙化、肿瘤位置、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的肿瘤边界、钙化、肿瘤位置、甲状腺被膜与肿瘤关系情况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不同超声积分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不同超声积分比较具有明显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超声积分为2.5作为临界点,积分≥2.5分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侧区淋巴结很有可能发生转移,临床诊断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是86.0%、90.0%。结论临床中对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应用超声积分能够有效地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进行诊断,在临床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的表现特点。方法收集57例术前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且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描述并分析和归纳其特征性表现。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前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微癌52例(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7例),甲状腺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91.2%。二维超声发现直径4~10mm的结节68个,其中61个(89.7%)呈实性低回声,57个(83.8%)结节内有微钙化灶,49个(72.1%)边界不清,45个(66.2%)形态不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发现55个(80.9%)结节内少量点状血流信号,结节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实性低回声结节,并存在结节内微钙化灶。病变早期小结节及有良性疾病病灶并存时,应注意与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相鉴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微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的表现特点.方法 收集57例术前接受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且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超声声像图进行回顾性描述并分析和归纳其特征性表现.结果 57例患者中,术前超声诊断甲状腺乳头状微癌52例(其中伴颈部淋巴结肿大7例),甲状腺腺瘤2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术前超声诊断与术后病理学诊断的符合率为91.2%.二维超声发现直径4~10 mm的结节68个,其中61个(89.7%)呈实性低回声,57个(83.8%)结节内有微钙化灶,49个(72.1%)边界不清,45个(66.2%)形态不规则.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发现55个(80.9%)结节内少量点状血流信号,结节周边无明显血流信号.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实性低回声结节,并存在结节内微钙化灶.病变早期小结节及有良性疾病病灶并存时,应注意与甲状腺腺瘤和结节性甲状腺肿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