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为了更好地贯彻执行《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一个办法,两个规范”),本站自2006年12月开始组织实施质量管理体系(GB/T19001-2000)、环境管理体系(GB/T24001-2004)、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GB/T28001)(以下简称三体系)的认证工作,于2007年7月通过认证,至此,建立起以实施三体系管理一体化、实行管理目标综合控制为核心的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
<正>2011年12月31日,卫生部发布了《血站技术操作技术规程(2012版)》[1](以下简称《血站规程》),同时废止《中国输血技术操作规程(血站部分)》[2](以下简称《输血规程》)。《血站规程》是继《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之后又一部全国采供血工作的规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两规”)的颁布实施,国内各血站在质量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各血站建立并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以此为基础,不断提高血液供给和血液质量的保障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4.
新出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及《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两规)对我国血站的软件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目前不少血站人员的素质距离一法两规的要求尚有一定的距离,突出表现在质量体系不健全,不完善,规章制度执行不力,血站的服务职能跟不上自愿无偿献血的发展需要等。  相似文献   

5.
为贯彻落实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一法两规"),建立和完善采供血服务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确保输血安全,自1998年6月起,本站内部推行"四转"管理,提高了工  相似文献   

6.
对建立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斌 《中国输血杂志》2008,21(7):554-555
血液质量是血站生命,是血站质量管理的永恒主题。随着法律法规对采供血机构约束力度地不断加大,以及广大输血患者对血液质量要求地日益提高,保障血液质量成为采供血机构永恒的重大课题。《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作为血站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国家规章,不仅为采供血机构实现有序和有效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而且也为其优质服务提供了指导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在2006年《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一法两规)颁布实施后的头5年,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了以推进一法两规为目的的对全国血站现场督导检查(以下简称督导)。督导采用审核表和评分的方式,评价血站实验室质量体系运行的符合性、有效性,这种方式在贯彻实施一法两规、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初期,对于血站实验室全面认识质量管理理念、学习将过程方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逐步认识,人们对输血也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安全输血”成了血站人追求的更高目标。血液检测是保障血液质量、安全输血的核心,要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必须对实验的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而在检验前准确、规范的采集处理标本是保证检测质量的前提。2006年新颁布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新法规)也相继颁布实施,新法规的实施强调了质量管理体系建立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2006年《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两个规范”)的颁布实施为我国血站建立质量管理理念奠定了基础,标志着我国血液管理工作步人了体系化管理轨道。血站质量管理体系(QMS)的建立和运行旨在保障血液和献血者安全,提高患者和献血者满意度,全面提升血站服务质量。要实现这一目标需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方案。2006年底本站依据“两个规范”要素改进了血站QMS,并严格进行评价,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以《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一法两规")的颁布实施为标志,血站管理在采供血业务、人员、仪器设备及环境设施等各方面与上个世纪相比,都有了质的差别。在血站管理的诸多内容中,人员管理是重中之重,无论是学历、职称,还是实际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卫生部《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发布,建立符合国家规定的、有效的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并保证其长期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是血站当前最紧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关系到血站的进一步发展。本中心研发的《血站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简称QMIS),是以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为依据,按照GB/T19001-2000质量体系标准、GMP的总体框架,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研发成功的用于协助各级血站快速、省时省力地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监督分析体系运行的信息系统,可确保血站采供血活动符合法规和行业标准,保障献血者和受血者权益,全面提高血站的质量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2.
1 办法 卫生部令:2006年3月1日起实行《血站管理办法》,简称“一办法”。2006年4月25日和2006年5月9日起执行的《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两规范”。具有法律效力的法规使血站管理工作有了系统规范,做任何事情均有章可循,不再是制度加岗位责任制管理模式,不再是局部的有针对性的,而是一个统揽全局的管理原则和质量方针。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和措施,与国际管理模式接轨并纳入到了ISO9000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卫生部《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管理规范》(以下简称"一法两规"),本站将"一法两规"内容与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科学整合,并将整合后的质量管理体系与目标管理绩效考核结合起来,坚持不断持续改进,确保了质量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2个规范)在各自的“3.组织与人员”中,相应规定了血站和血站实验室的组织与人员的管理要求:血站必须建立与业务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内部沟通机制;规划岗位的设置;明确岗位的要求;配备适宜的人员;重视人员的结构;实施人员的培训;对关键岗位人员授权等。由于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要求高,  相似文献   

15.
血站质量手册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4.1条款规定:“必须建立质量体系的文件。质量体系文件覆盖所开展的采供血业务的所有过程。质量体系文件应包括质量手册、过程文件、操作规程和记录”。由于《规范》未具体规定质量手册应包括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编制,一些血站,特别是没有实施ISO9000标准的血站,深感茫然。我们在血站质量手册编制方面有一些粗浅认识和初步实践与体会,现将其与血站同行交流,旨在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为加强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确保献血、用血安全,卫生部相继下发了《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规范了与血站特点相适应、针对性更强的血站全面质量管理模式。各地血站依据“规范”要求纷纷建立或改进了自己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按规定进行内审和管理评审。血站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好坏、运行情况如何,除认真、规范的实施外,还要靠有效的内部评审(内审、管理评审)来监控、验证和评价。  相似文献   

17.
<正>依据《血站管理办法》(简称《办法》)及《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简称《规范》)要求,采供血机构应保存从献血者筛选、登记到血液采集、检测、制备、储存、发放和运输整个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18.
更新理念,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实现血站质量管理新跨越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2005年11月—2006年5月,国家卫生部相继发布了《血站管理办法》、《采供血机构设置规划指导原则》、《血站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4个文件,这是我国血液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表明我国血液管理的法规体系日趋完善,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是如何具体贯彻实施。作为亲历者,我们就《血站质量管理规范》的制定背景、制定过程及主要特点作一介绍,并就如何贯彻实施《规范》的关键,提出一己之见,希望对同仁们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贯彻实施《规范》有所裨益。1《规范》的制定背景1.1药品GMP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公众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全社会对血液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家卫生部加大了对采供血机构的规范化建设和整治力度,颁布了新的《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简称一法两规),要求采供血机构按照一法两规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本站按照区卫生厅的要求,在站领导的高度重视及全体员工共同努力下,于2007年10月通过了卫生厅专家对本站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情况检查验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伴随与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健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血站监督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广大输血患者对血液质量和输血安全需求日益提高,"保障血液质量"这一血站的永恒主题时下还成为社会和舆论关注的焦点。《血站管理办法》、《血站质量管理规范》和《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