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连云港口岸2014—2015年鼠类调查结果的分析,掌握该口岸鼠类的种群分布、季节消长、病原携带等情况,强化病原检出的应急处置能力。方法采用夹夜法开展口岸鼠类调查与监测,并对捕获的鼠类及其体表寄生虫进行分类鉴定;解剖捕获的鼠类,利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技术对特异性核苷酸序列扩增并检测分型,确认口岸地区鼠类携带汉坦病毒的状况。结果全年共捕获鼠类92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1科3属3种,褐家鼠为优势种,占捕获鼠类的64.13%,其次为小家鼠,占30.43%,黑线姬鼠占5.44%。鼠体表寄生虫检查均为阴性,共检出鼠类携带汉坦病毒阳性8只,分型均为汉城病毒,阳性率为8.70%,其中褐家鼠6只,小家鼠2只,分别占捕获鼠种的10.17%和7.14%。结论连云港口岸地区存在一定数量鼠类携带汉坦病毒,并且部分生境鼠类中汉城型汉坦病毒的感染率较高,应加强对口岸地区鼠类的监测和控制,提高口岸应对能力,控制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在口岸地区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吉林省长白口岸鼠种类及其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及基因特征。方法采用鼠夹法和鼠笼法捕获鼠类,并进行种类鉴定。无菌条件下解剖,取肺组织检测汉坦病毒感染情况。采用RT-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M片段序列,利用DNAStar和MEGA 5.0软件进行序列分析。结果在长白口岸共捕获鼠类3科3属4种76只,其中大林姬鼠54只、黑线姬鼠16只、大仓鼠5只、小家鼠1只。共检出汉坦病毒核酸阳性样本5份,感染鼠种均为大林姬鼠,感染率为9.26%(5/54),汉坦病毒基因分型均为Amur型。结论吉林省长白口岸鼠种群中存在Amur型汉坦病毒感染,宿主为大林姬鼠,应坚持对口岸地区进行鼠类携带汉坦病毒的本底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国境口岸输入性感染性腹泻暴发病例的快速检测、排查和病原基因序列分析,为病人的诊断、治疗和口岸突发疫情的处置提供依据,保障国境口岸的卫生安全。〔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粪便样本的核酸(RNA)提取、聚合酶链反应(RT-PCR)、凝胶电泳分析以及基因序列测定、基因序列分析等过程,对造成群体腹泻的病原种类进行确认。〔结果〕9份送检的腹泻病人粪便样本中均检测到诺如病毒特异性核酸片段。经基因序列分析,确认检测到的诺如病毒基因型属基因组Ⅰ(GⅠ)。确认造成马耳他籍船舶"蓝海探索"号暴发腹泻病例的病原为诺如病毒。〔结论〕通过核酸检测等技术手段,可快速确认传染病病原种类,为疫情控制、保障国境口岸的卫生安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新疆地区鼠类中汉坦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分型.方法 于2010年对新疆3个区域(阿拉山口、石河子、乌鲁木齐)捕获鼠类(沙鼠、田鼠、褐家鼠)采集肺脏提取总RNA,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汉坦病毒M基因片段;将扩增片段克隆和测序分析,确定病毒基因型.结果 在312份沙鼠和31份田鼠样本中均未检测到目标基因,在72份褐家鼠样本中,检出阳性样本11份,占15.28%,其基因型均为汉城型.结论 首次发现新疆乌鲁木齐市褐家鼠携带汉城型汉坦病毒,应加强该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监测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鼠类及其携带病原情况。〔方法〕2009年8月,在满洲里和后贝加尔口岸地区采用夹日法和夹夜法捕鼠。采集满洲里地区鼠类脏器和血样本,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检测肝、脾组织中的鼠疫耶氏菌、土拉弗氏菌和莫氏立克次体核酸;用逆转录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的汉坦病毒核酸;分别用酶链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方法检测血标本中的汉坦病毒和鼠疫耶氏菌、土拉弗氏菌、莫氏立克次体抗体。〔结果〕2009年8月,在中方满洲里口岸地区捕鼠7种53只,总捕鼠率6.63%,优势鼠种为长爪沙鼠、达乌尔黄鼠、黑线毛足鼠;在俄方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捕鼠10种158只,总捕鼠率19.75%,狭颅田鼠、黑线仓鼠和黑线毛足鼠为优势鼠种。满洲里口岸鼠脏器样本中未检测到病原核酸,血标本中3份汉坦病毒抗体阳性。〔结论〕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斯克口岸地区鼠类构成不同,中方鼠类中存在汉坦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山东口岸送检的鼠类种类以及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以2016年1月—2019年8月董家口、青岛机场和威海等山东口岸送检的鼠类为研究对象,对鼠类进行形态学鉴定,用实时荧光PCR或RT-PCR法检测汉坦病毒、鼠疫杆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伯氏疏螺旋体核酸。结果 2016年1月—2019年8月共接收山东14个口岸送检鼠类5种260只,褐家鼠、小家鼠、黑线姬鼠、小麝鼩和黑家鼠分别为137、73、46、3和1只;在8只褐家鼠、4只小家鼠、7只黑线姬鼠和1只小麝鼩的肺组织样本中检测到汉坦病毒核酸,在1只小家鼠和1只黑线姬鼠的肺组织样本中检测到伯氏疏螺旋体核酸,5种鼠类的病原体携带率分别为5.84%、6.85%、17.4%、33.3%和0。结论褐家鼠和小家鼠是山东口岸送检较多的鼠类,携带病原体的鼠类主要是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应加强山东口岸褐家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及其携带病原体的监测和防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黑龙江省中俄边境6个口岸鼠类动物的种类和携带汉坦病毒情况及病毒基因分型,为口岸防控肾综合症出血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夹夜法和鼠笼法捕获鼠类,荧光定量PCR(TaqMan探针法)对鼠肺标本进行检测。结果此次调查共捕获鼠类动物295只,经鉴定隶属3科8属10种,其中黑线姬鼠为优势种群,占42.37%。检测出汉坦病毒核酸阳性鼠肺标本22份,鼠总带毒率为7.46%,其中,汉滩型15份,汉城型共7份。在调查的6个口岸中逊克、抚远、黑河、东宁和绥芬河5个口岸发现了汉坦病毒核酸阳性标本。结论本次共调查黑龙江省中俄边境6个口岸,其中有5个口岸发现了汉坦病毒核酸阳性标本,北部边境逊克、抚远和黑河3个口岸均发现了汉坦病毒核酸阳性标本,东部边境东宁、绥芬河、牡丹江3个口岸中东宁和绥芬河发现了汉坦病毒核酸阳性标本,黑龙江省口岸肾综合症出血热防控形势依然严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长春龙嘉国际机场口岸鼠类本底情况及鼠类携带病原体的情况,为口岸传染病监测和媒介生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5月—2015年4月采用夹夜法捕捉鼠类,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汉坦病毒、鼠疫菌、伯氏疏螺旋体,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法检测抗汉坦病毒Ig G抗体。结果共捕获鼠93只,经分类鉴定隶属于2目3科4属7种,年平均鼠密度0.86%,检测出汉坦病毒阳性鼠1只,平均带毒率为1.08%,抗汉坦病毒Ig G抗体阳性鼠12只,阳性率为12.90%,鼠疫菌、伯氏疏螺旋体未检出。结论本次调查显示,长春龙嘉机场口岸鼠密度未超过国家标准,但鼠类感染汉坦病毒率较高,因此,应加强防鼠灭鼠和鼠类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有效防止其在口岸地区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分子鉴定技术,对辽宁大窑湾口岸截获的1只鼠样本(从来自塞尔维亚的原木的集装箱中采集)进行种类鉴定。方法提取已风干鼠样本的基因组DNA,采用动物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Ⅰ(COⅠ)的通用引物(COⅠ-1和COⅠ-2),进行靶DNA扩增并进行核酸序列分析。结果截获鼠样本的DNA条形码序列与Gen Bank中贪食睡鼠(Glis glis)的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鉴定为贪食睡鼠。为国境口岸首次截获该鼠种。结论加强出入境交通工具及集装箱鼠类监测工作,保障国境口岸的卫生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福建口岸鼠间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巢式RT -PCR对鼠肺进行汉坦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2010年福建口岸鼠类监测共捕获的839只啮齿动物,褐家鼠为优势鼠种(58.52%),检出汉城型汉坦病毒(Seroul virus,SEOV)核酸阳性49份,带毒率5.84%,带毒鼠种为褐家鼠(5.24%)和黄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