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药物中毒性聋听性脑干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56例药物毒聋和对照组20名健康儿童ABR测定结果,发现药聋以以波Ⅰ、Ⅲ、Ⅴ消失及其潜伏期延长为主要特点,并讨论了ABR对药物中毒性聋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并分析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其他客观测听结果之间的相关性,探讨最大言语识别率在诊断听神经病中的意义。方法 106例(212耳)听神经病患者均进行最大言语识别率、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测试、耳蜗电图、40Hz事件相关电位、听性稳态反应测试,分析主客观听力测试与最大言语识别率测试的关系。应用PASW Statistics 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较好组与较差组中轻度到重度听力损失均有出现,PBmax程度在总体水平上与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类型相关;PBmax程度与镫骨肌反射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引出或部分引出声反射耳总体水平好于未引出声反射耳;ABR检查212耳中,仅有12耳能引出重复性不佳的ABR波,引出波形比例为5.7%(12/212),阈值均≥80d Bn HL,ABR可记录到波形组的PBmax程度显著好于ABR无反应组(P<0.05);-SP/AP比值在PBmax不同组别之间,其PBmax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SP/AP<0.5组及比值介于0.5-1.0组的患耳PBmax程度最好,-SP/AP比值>1时程度较差。PBmax与40Hz事件相关电位、听性稳态反应阈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听神经病患者最大言语识别率与主客观听力学特征密切相关,PBmax的测试水平是听觉通路上不同病变部位功能障碍或缺失的综合反映,间接体现了AN患者从周边到中枢一系列非同步化反应的变化。PBmax联合主客观听力测试对分析听神经病病变部位,判断病变程度具有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35例突发性耳聋患者(以下简称“突聋”)进行球结膜微循环的观察,并与40名健康人作比较,同时还对突聋的22例进行了听性脑干反应(ABR)测试.球结膜微循环观察发现,突聋患者半数以上有微血管数减少、出现缺血区并同时伴有流速减慢、红细胞聚集等特征.ABR测试结果则表明,突聋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与微循环血流障碍的程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5.
精神性聋一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病例报告 患者 ,男 ,16岁 ,与家人口角后突然双耳听力陡降 ,急诊入院。体检 :步入病房 ,神志清楚 ,不语 ,双耳廓、外耳道无异常 ,对问话及动作指令无反应。双瞳孔等大等圆 ,视觉正常 ,双耳蜗瞳孔反射消失 ,睡眠时呼唤不醒 ,心、肺无异常。专科检查 :鼻、咽、喉正常 ,双侧声带运动良好 ,纯音听阈测试 (丹麦MadsenMM6 0 2 ) :双耳极重度聋 (平均听阈 >10 0dBHL) ,听性脑干反应 (丹麦MadsenERA12 6 0 ) :双耳反应阈均为 35dBnHL ;左耳 :波Ⅰ潜伏期 1.5 2毫秒 ,波Ⅲ潜伏期 3.4 9毫秒 ,波Ⅴ潜伏期 5 .5 3毫秒 ;右耳 :波Ⅰ潜伏期 1.5 … 相似文献
6.
耳蜗电图和听性脑干反应同线描记法研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研究了在同一条曲线上同时描记耳电图及听性脑干反应的方法。经实验,同线描记法记录的耳蜗电图波形与单独描记耳蜗电图的一样,两者-SP/AP平均值比较无明显差别,该方法对测量ABR各波潜伏期无明显影响,但使ABR各波尤其是波I的识别率明显提高,这对确定波I-V间期,鉴别耳喁性病变与蜗后病变有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7.
郭小梅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21,(1):124-125,130
目的 探讨特发性突聋(idiopathic sudden deafness,ISD)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择40例特发性突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基本信息,持续治疗2周后分预后良好组29例和预后差组11例,ISD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Logistic分析.结果 预后良好组平均年龄、病程持续时间、有耳鸣、有眩... 相似文献
8.
突发性聋(突聋)也称特发性突聋(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ISSNHL),是指突然发生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多在3 d内听力急剧下降,是耳科的一种常见急性病。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也缺乏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临床上对突聋患者初始期常当作耳科急症处理,大量扩血管剂、糖皮质激素、神经营养药和抗病毒、抗凝及高压氧治疗齐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特发性突聋患者预后不良与眩晕的关系。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7例特发性突聋(ISHL)患者分为不伴眩晕组、伴眩晕组,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有效率,不伴眩晕组为81%,伴眩晕组为5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般ISHL预后尚好,伴有眩晕的ISHL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低气压缺氧条件下噪声性聋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低气压缺氧噪声性聋的治疗方法,采用模拟高原5000m、95dB SPL白噪声持续刺激4小时,造成豚鼠低气压缺氧噪声性聋的动物模型。用磷酸川芎嗪、复方丹参、地塞米松进行治疗。以ABR反应阈、耳蜗毛细胞损伤率、扫描电镜下毛细胞的形态为指标,对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发现对照组(未治疗组)与三个治疗组之间ABR反应阈阈移、外毛细胞损伤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扫描电镜发现:三个治疗组低气压缺氧噪声刺激后4、8天外毛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结果表明:上述三种药物对低气压缺氧噪声性聋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并对其治疗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白秦生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5,3(2):80-82
为评估特发性面瘫患者脑干受累的推论,观察了24例患者的听性脑干反应,发现有5例的波V潜伏期和I-V波间期明显延长。说明一些患者可有脑干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3.
张呈辉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6,(3):288-290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耳蜗电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9例(148耳)突聋患者进行耳蜗电图测试,测得-SP、AP振幅及-SP/AP值,分析引出耳蜗电图耳的不同听阈曲线类型分布,并比较各型听阈曲线耳中-SP/AP≥0.4与-SP/AP<0.4者的疗效。结果148耳中47耳(10耳全聋,37耳平均听阈为88.93±16.72 dB HL )未引出耳蜗电图,101耳引出耳蜗电图(平均听阈为57.90±17.91 dB HL ),其中听阈曲线为低频听力损失型27耳(低频组),高频听力损失型38耳(高频组),平坦型听力损失型36耳(平坦组);低频组中-S P/A P≥0.4者与-SP/AP<0.4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坦组及高频组中-SP/AP≥0.4者疗效优于-SP/AP<0.4者(P<0.05)。结论突聋患者中全聋及极重度聋者耳蜗电图不能引出,低频听力损失型-SP/AP≥0.4者疗效与-SP/AP<0.4者无统计学差异,平坦型及高频听力损失型-SA/AP≥0.4者疗效优于-SP/AP<0.4者。 相似文献
14.
《中华耳科学杂志》2016,(1)
目的探讨5-磷酸二酯酶(PDE5)抑制剂对豚鼠噪声性聋的影响。方法豚鼠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噪声暴露组和西地那非给药组,每组15只。西地那非组及噪声组豚鼠在白噪声暴露1周后分别腹腔注射西地那非10mg/(kg.d)及生理盐水4 ml/(kg.d),连续给药4周。分别测试噪声暴露前1天、噪声暴露后1、2及4周听性脑干反应(ABR)阈值及80dB HL下ABRⅠ波潜伏期,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噪声暴露后4周豚鼠耳蜗毛细胞的形态变化。结果与噪声暴露前相比,西地那非组ABR阈值及Ⅰ波潜伏期均小于噪声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扫描电镜显示,噪声组豚鼠耳蜗内、外毛细胞均出现听毛紊乱、融合及缺失;而西地那非组耳蜗病变较轻,听毛仅有轻微倒伏、融合现象。结论西地那非能够减轻噪声对豚鼠耳蜗毛细胞的损害,降低噪声性听觉损伤引起的ABR阈值升高,缩短其引起的Ⅰ波潜伏期延长。 相似文献
15.
以特发性突聋为首发症状的相关疾病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特发性突聋(idiopathic sudden hearing loss,ISHL)又称突发性聋(sudden deafness,SD)、特发性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聋(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ISSNHL),简称突聋,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发病率为1~2/10000,近来有学者认为这个数字过于保守,全球实际发病要远大于此。该病如不能及时有效治疗,可遗留不同程度的听力残疾。 相似文献
16.
畸变产物耳声发射对耳蜗性聋和耳蜗后性聋的鉴别诊断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鉴别诊断耳蜗性聋和耳蜗后性聋的意义。方法 采用ILO96耳动态分析仪对49例耳蜗性聋和4例耳蜗后性聋进行DPOAE测试。结果 耳蜗性聋组的DPOAE图显示出DPOAE幅值随纯音听阈的升高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并显示出很好的频率特异性,当纯音听阈>50dBHL时,DPOAE消失。耳蜗后性聋组的DPOAE图显示出的DPOAE幅值变化不明显,仍在正常范围,与纯音听阈长吭程度缺乏相对应关系。结论 DPOAE是一种有效的辅助性鉴别诊断耳蜗性聋和耳蜗后性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儿童感音神经性聋77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77例感音性神经性聋患儿的病因,前庭,听功能进行分析,中重度以上耳聋者109耳,平衡及半规管异常者占88.9%。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19例38耳均呈重度聋,为胚胎发育性疾病,平均年龄7.1岁,在言语形成期以后发病者有一定的言语表达能力,若早期发现进行相应的防范,可保存听力,当听力重度障碍应辅以助听器,帮助言语康复;药物中毒性聋15例中,13例26耳中重工聋且呈聋哑状态,平均年龄2.8岁,此种后天获 相似文献
18.
梁兴群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1994,2(3):153-155
耳蜗性聋后听皮层的频率重组梁兴群综述倪道凤审校同其它感觉系统一样,听觉系统的发育和完善是从外周至中枢的方向进行的,听觉中枢的各个音调频率代表区的建立不仅有赖于耳蜗听觉感受器(柯替氏器)结构的完整性,更主要的取决于起源于这种感受器的神经传入冲动的产生和... 相似文献
19.
分析感音神经神经性聋512耳的0.5k、1k、2k和4kHz纯音听阈级与短声诱发ABRⅠ、Ⅴ波潜伏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各频率的有效刺激级(ECL)与Ⅰ、Ⅴ波潜伏期均有很好的相关性。与正常耳比较。显示感音神经性聋耳在能引出ABR时,就有重振现象。4kHz纯音主观听阈大于50dBHTL的感音性听力减退耳,ABR波Ⅴ潜伏期比同一有效刺激级的正常组短,Ⅰ-Ⅴ波间期与正常组一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内皮素(E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一氧化氮(NO)在特发性突聋(ISSHL)中的作用,探讨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在ISSHL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对60例ISSHL患者治疗前、后以及56例健康对照者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ET和CGRP,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NO.结果 ISSHL患者ET水平高于健康对照者(P<0.01),CGRP和NO水平低于健康对照者(P<0.05).治疗有效组治疗后的ET水平明显降低(P<0.01),CGRP水平明显升高(P<0.05),同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NO水平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P<0.05),仍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无效组治疗后的ET水平有明显降低(P<0.01),仍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CGRP和NO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在ISSHL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测定外周血ET、CGRP及NO水平可以为ISSHL的病情判断和准确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