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5 毫秒
1.
目的:探讨灯盏生脉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二级预防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的脑梗死患者1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行二级预防治疗措施。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片(10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Qd)、灯盏生脉胶囊(540mg,Tid)。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 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定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同时观察两组患者6个月内卒中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IHSS评分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脂蛋白a、C反应蛋白水平、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灯盏生脉胶囊用于脑梗死二级预防,不但能够降低脂蛋白a水平、 C反应蛋白水平,还有助于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减少卒中患者再次发病,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血脂康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长期服用血脂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对32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别统计分析127例(观察组)长期服用血脂康联合阿司匹林患者及2004例(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结果脑梗死复发率观察组为8.66%,对照组为20.50%,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长期服用血脂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本研究对脑梗死患者出院后应用二级预防药物治疗情况进行用药依从性调查,分析其二级预防应用阿司匹林影响因素,寻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阿司匹林用药依从性的解决办法。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本院神经内科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选标准:①所有入选患者均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对临床药师参与1例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药师针对阿替普酶静脉溶栓、阿司匹林、甘油果糖氯化钠的用药调整方案开展药学监护,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改善明显。结论临床药师对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个体化用药监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段红利  刘骅 《首都医药》2011,(16):43-44
目的观察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0例恢复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司匹林肠溶片(75mg,睡前顿服)和蚓激酶肠溶胶囊(60万单位,一天3次),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只加阿司匹林(75mg,睡前顿服)。随访1年,观察脑梗死复发率和病死率及其不良反应,比较纤维蛋白原含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复发4例,复发率为7.1%;对照组复发11例,复发率19.0%,效果优于对照组,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未增加出血风险;治疗后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改善程度较治疗前明显;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蚓激酶联合阿司匹林在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中安全、有效,疗效优于单独用阿司匹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收治的脑梗死病例76例,随机将其分为治疗组(使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和对照组(单独使用阿司匹林预防治疗)各38例,两组均服用阿司匹林100mg,1次/日,治疗组在阿司匹林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0.2g,3次,日,治疗前及治疗1年后复查血小板聚集率血液流变学及血液流变学。随访1年,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并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中复发5例,复发率13.16%,对照组中复发8例,复发率21.05%,和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进一步降低,血液流变学改善,两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好。结论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司匹林预防脑梗死复发的效果比单用阿司匹林的效果明显,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下降及血液流变学改善,随访患者复发少,预防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于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通过临床药师宣传、讲解阿司匹林用药知识,了解临床药师对阿司匹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使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患者262例。临床药师宣传讲解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疾病的疗效、用药剂量、服用时间与疗程、不良反应鉴别及减少、减轻药品不良反应的措施。宣教干预前后,给每位患者分别进行B超检查,并测定出凝血时间、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结果:患者对阿司匹林用药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信心显著增强,患者全部相信临床药师的用药讲课。讲解干预后依从性四个检验项目(按次数服用、按剂量服药、按时服用、坚持长期用药)评分均优于干预前。胃肠道反应、出血倾向、血栓形成、肝功能异常四项指标干预后显著降低,但肾功能异常、神经系统症状及凝血障碍降低无统计意义。干预后依从性(68.3%)较干预前(23.3%)有显著提高。结论:临床药师通过讲课等形式积极干预,可以显著提高阿司匹林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长期服用血脂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复发的预防作用。方法 对327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别统计分析127例(观察组)长期服用血脂康联合阿司匹林患者及200例(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患者的脑梗死复发率。结果 脑梗死复发率观察组为8.66%,对照组为20.50%,前者明显低于后者(P<0.05)。结论 长期服用血脂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复发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张忠元  曹薇  江泓颖 《中国药房》2012,(42):4023-4025
目的:探讨适合我院的临床药师工作模式。方法:分析2010年5月-2012年4月我院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工作的成绩与不足。结果:按照“专科化结合会诊”的工作模式,我院临床药师深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等科室开展专科定点工作,在全院会诊方面,我院临床药师年会诊量近200人次。结论:在目前,临床药师数量少、临床需求大的情况下,“专科化结合会诊”的工作模式可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不但可以使临床药师深入临床,同时也可以使临床药师的作用发挥到各个科室。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复发性脑梗死患者首次发病后使用他汀类药物情况进行调查,探讨引起其临床应用不规范的主要因素。方法从医院2007年9月至2013年12月住院的670例脑梗死患者中筛选出复发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130例,调查其住院前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情况,分析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规范的原因。结果 95例(73.08%)患者出院后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规范,其中19例(14.62%)虽坚持服用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未达标,56例(43.08%)间断服用他汀类药物;20例(15.38%)未服用他汀类药物。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规范的主要原因为,患者担心不良反应(如长期服用导致肝功异常);患者对脑梗死复发认识不足;患者或家属认为无效;患者未坚持内科门诊随访,未接受专科医生指导;门诊医生随访中忽略询问使用情况;患者嫌麻烦;患者因出现副作用而停药。结论相当多的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使用不规范及未能坚持长期服用,调脂达标率较低。应对脑梗死患者加强脑卒中二级预防健康教育,以提高他汀类药物的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1.
钟国球 《中国医药科学》2014,(4):110-111,115
目的探讨脑梗死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预防复发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5月~2012年6月经由CT或MRI确诊并收治的脑梗死患者,合计169例。随机分为临床组85例和对照组84例。所有患者均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常规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临床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而后比照两组治疗后的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及高、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并统计脑梗复发情况。结果临床组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其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临床组85例在治疗期间3例脑梗复发、复发率为3.53%;常规组84例在治疗期间9例复发,复发率为10.71%。两组比较临床组其复发率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肠溶阿司匹林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遏制血栓形成,预防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卒中是一组临床症候群,主要表现为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对人类健康危害较大。约20%~4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其发病后5年内会复发。因此临床对缺血性卒中的二级预防十分重要。我们对部分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加双嘧达莫预防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赵萍 《中国药业》2014,(15):69-71
目的:探讨影响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二级预防依从性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选择应用阿司匹林进行二级预防冠心病患者153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影响依从性相关指标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153例患者随访(1.02&#177;0.23)年,应用阿司匹林依从性好的占67.32%,依从性差的占32.68%;单因素检验8个变量差异有显著性( P ﹤0.05);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冠心病阿司匹林二级预防依从性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大、缺乏冠心病知识、阿司匹林不良反应、患者文化程度低( OR =4.44,3.52,3.23,2.65)。结论冠心病阿司匹林二级预防存在一定程度不依从性,影响因素复杂,应实施相应措施,提高其依从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的现状,特别关注阿司匹林应用方面。方法以1380例既往曾确诊患有冠心病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访谈形式收集患者信息,填写统一表格。结果(1)在1380例门诊冠心病患者中,男765例,女615例,年龄50~75岁。(2)门诊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服用率为82.6%,其中男性86.1%高于女性81.2%。随着年龄的增加,阿司匹林的服用率呈下降趋势。(3)门诊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的处方率为91.4%,总计92.6%的医生处方剂量符合《阿司匹林在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中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05)》中建议使用的剂量。个别医生的处方剂量低于75mg/d。结论目前门诊冠心病患者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的总服用率为82.6%,但服药的依从性随年龄增长存在差异,医生阿司匹林处方剂量间也存在差异,应在冠心病二级预防中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探讨2型糖尿病(T2DM)并发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内中膜(IMT)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间131例脑梗死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检查(脑DSA)的患者进行血糖分析,同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脑梗死糖尿病组颈总动脉IMT明显增厚,61例脑梗死糖尿病组查出颈动脉硬化粥样硬化斑块数135块,70例脑梗死非糖尿病组查出斑块数46块,2组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T2DM并脑梗死患者血糖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脑血管病一级及二级预防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预防失败脑梗死患者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139例阿司匹林预防失败的脑梗死患者及24例长期规律服用阿司匹林的社区体检者,采集病史,检测身高、体重、血糖、血脂、血常规等指标,其中60例无心房颤动脑梗死患者及24例社区体检者检测尿11-去氢-血栓素B2(11-DH-TXB2)浓度。比较两组间各临床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阿司匹林预防失败脑梗死患者男性、吸烟、既往脑梗死病史、心房颤动比例、尿11-DH-TXB2浓度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Logistic回归显示既往脑梗死病史、尿11-DH-TXB2浓度与阿司匹林预防失败密切相关。结论:男性、吸烟、既往脑梗死病史、心房颤动、HDL-C降低与阿司匹林预防失败有关,阿司匹林抵抗是阿司匹林预防失败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二级预防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片(20mg,1次/n)、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1次/d),同时行二级预防治疗措施,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加用脑心通胶囊(3粒/次,3次/d)。同时预防措施同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心电图的缺血改变;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果①治疗后观察组的TG,hs-CR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后观察组的心电图ST-T缺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观察组的颈动脉IM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片,阿司匹林肠溶片不但降低低密度脂蛋白,利于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和消退,改善心肌的缺血改变,有助于临床预后,能够在冠心病心绞痛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药学干预措施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某院神经内科收住的41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配备专科临床药师,实施个体化给药、开展床旁用药宣教、发放患者出院用药指导单,对照组不予干预。制定二级预防用药知识和用药依从性调查表,在出院时对2组患者进行用药知识调查,在出院3个月后对2组患者行电话回访进行用药依从性调查。结果:在二级预防用药知识方面,干预组回答为优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依从性方面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药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药学干预可以增加患者的用药知识、提高二级预防用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临床药师的干预作用。方法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我院临床药师干预前(2011年7—12月)和干预后(2012年1—6月)的各200例急性脑梗死病例,对其合理用药情况进行评价,并运用药物经济学原理对其成本效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干预前后,用药合理率分别为59.5%和86%;人均住院总费用分别为10069.80元和8627.50元,其中药费分别为5527.57元和4294.34元;平均住院天数分别为12.48d和11.61d;治疗有效率分别为74%和90%;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率分别为33.43%和48.79%。干预前后,用药合理性、住院及药品费用以及治疗效果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药师干预可促进药物的合理利用,为临床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急性脑梗死提供合理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在房颤性脑卒中后二级预防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我院近五年来88例房颤性脑卒中后的高龄患者,在抗凝治疗二级预防中随机分成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组和单用阿司匹林组,均在发生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早期使用,联合用药组首日300 mg氯吡格雷后,以氯吡格雷75 mg+阿司匹林75 mg/d;单独用药组阿司匹林100 mg/d.对两组患者进行长期密切随访,对患者脑卒中复发、TIA事件及不同类型出血事件统计分析,分别评价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相比,降低了房颤性脑卒中的发生(P〈0.05);TIA发生率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P〉0.05);而联合用药组出血事件的总发生率亦较高(P〈0.05).结论 与阿司匹林单独应用相比,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在减少高龄房颤性脑卒中复发率方面更有效,但在随访期内不能减少TIA的发生率,却增加了出血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