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重症监护室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的构成、耐药性及控制措施.方法 对ICU收住的110例机械通气患者中VAP的发生情况、相关因素及病原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VAP的发病率为47.27%,其中年龄、制酸药、机械通气时间、意识障碍、抗生素的联合应用、基础疾病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危险因素,52例VAP以G-菌感染为主(64.13%),其次为G+菌(22.83%)和真菌(13.04%),病原菌存在多重耐药性.结论 危险因素的存在与VAP的发生密切相关,VAP患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G-菌,且存在明显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2.
重症监护病房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菌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苒   《中国医学工程》2010,(2):105-106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10月~2009年9月使用呼吸机的115例患者中出现45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结果。结果 115例机械通气患者中有45例发生了VAP,VAP发生率为39.1%,病死率为33.3%。共分离出病原菌206株,革兰氏阴性杆菌154株占74.8%,革兰氏阳性菌54株占21.4%,真菌8株占8.9%。结论重症监护病房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并有多重耐药;严密动态监测病原菌及耐药性以达到有效控制VAP的目的。针对病原菌的分布及来源,切断病原菌进人肺部的感染途径,缩短有创机械通气时间以达到有效控制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龚鸿昌  邓琳  余锡斌 《四川医学》2012,33(8):1480-1482
目的分析广汉市人民医院颅脑伤及开颅术后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发生VAP的病原学特点,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0年3月脑伤及开颅术后入住ICU需机械通气的142例患者中发生VAP的54例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在ICU中VAP的发生率为38.02%,发生VAP仍以G-菌为主(68.14%),其中鲍曼不动杆菌占22.12%,铜绿假单胞菌占15.04%,非发酵菌及ESBL菌的耐药性普遍增高;G+菌感染仍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为主,肠球菌亦有所增加,葡萄球菌多为MRSA及MRSE。结论入住ICU的脑伤或颅脑术后患者气道开放后,特别是使用呼吸机后发生VAP,感染的微生物以G-菌为主,且具有较强的细菌种群和耐药性。应尽快获得病原菌诊断及药敏结果合理选择抗生素,对治疗感染的患者和减少病死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原因,为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06年1~12月住院的87例重症监护室(ICu)VAP患者进行发病原因及病原菌目标性监测.结果 引起VAP发病的主要原因有: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抗酸剂的使用及疾病严重程度等;病原菌:革兰阴性菌63株(61.7%),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4株(23.5%),居首位.结论 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可有效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原学特征及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重症医学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特点及其耐药性.方法 对符合VAP诊断的44例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存活组与VAP相关性死亡组的临床资料及病原菌构成特点.结果 44例VAP患者中检出病原菌89株,以G-菌为主(75.28%),其中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38株(42.70%),鲍曼不动杆菌12株(13.48%)等;G+球菌检出12株(13.48%),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0株; 真菌检出10株(11.24%),全部为假丝酵母菌属,其中主要包括光滑念珠菌和白色念珠菌.耐药监测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病原菌呈现多重耐药性,且耐药率呈上升趋势;G-菌耐药性较为严重.存活组机械通气前抗菌药物应用时间明显短于死亡组(P<0.05),且平均每例培养出病原菌数明显低于死亡组(P<0.05).死亡组VAP病原菌中MRSA及真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P<0.05).结论 VAP病原菌以G-菌为主,呈现多重耐药性.机械通气前抗菌药物应用时间及病原菌混合感染严重程度等明显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6.
王芳 《吉林医学》2014,(27):6144-614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行机械通气患者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有效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76例行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资料;通过对可能引发VAP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并就日常护理工作、周围环境等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结果:在76例资料中,共发生14例VAP,发生率为18.4%;14例发生VAP患者,死亡1例,占发生VAP总人数的7.1%。结论:全面了解、控制引发VAP感染的高危因素,加强ICU全方位管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卫生消毒工作,是有效预防VAP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临床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5,自引:6,他引:25  
目的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病原学和耐药特点。方法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ICU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患者为对象,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V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构成及药敏试验结果。结果98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52例发生VAP,VAP发生率为53·1%;VAP发病为每1000插管日32·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史、H2-受体阻断剂、抗生素应用种类及时间、肠饲营养、APACHEⅡ评分、机械通气时间、胃液pH值、低蛋白血症、气管切开、重复气管插管、口咽部革兰阴性杆菌定植、意识障碍均与VAP发病有关。外科重症监护病房VAP最常见的病原体为鲍曼不动杆菌(18·6%),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5·7%)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2·9%)。早发性VAP病原体以革兰阳性球菌为主,晚发性VAP以革兰阴性杆菌特别是非发酵菌为主,细菌耐药率高。结论明确VAP的发病因素和致病菌,有利于合理使用抗生素和防治VAP。  相似文献   

8.
王龙梅  俞兴群 《安徽医学》2017,38(3):301-303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老年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及危险因素,为防治老年患者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 10月至2015年 12 月ICU收治的机械通气48 h以上的80例患者,36例患者发生VAP(VAP组),44例患者未发生VAP(非VAP组),分析VAP患者病原菌分布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V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鲍曼不动杆菌(26.0%)、肺炎克雷伯菌(16.0%)、金黄色葡萄球菌(16.0%)、铜绿假单胞菌(10.0%)、溶血葡萄球菌(8.0%)等.两组患者在机械通气≥5 d、APACHE Ⅱ评分≥15 分、意识障碍、误吸、留置胃管、营养状况、抑酸剂、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其中机械通气时间≥5 d、误吸、意识障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是发生VAP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AP主要致病菌为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VAP的危险因素有机械通气时间≥5 d、误吸、意识障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等.  相似文献   

9.
李翠 《海南医学》2007,18(7):59-60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机械通气治疗后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发病特点. 方法 回顾分析近年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内收治的48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构成以及药敏结果. 结果 VAP的发生率为36.4%,共培养出细菌76株,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GNB)50株(65.8%),革兰氏阳性球菌(GPC)14株(18.4%),真菌12株(15.8%);COPD并发VAP居首位的细菌是铜绿假单胞菌. 结论 COPD有创机械通气并发VAP以GNB为主,真菌不容忽视.VAP发生后细菌的耐药率普遍较高.在经验治疗VAP的同时应重视病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10.
呼吸机相关肺炎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致病因素、病原菌分布、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VAP患者临床资料、致病菌及治疗方案等.结果 VAP发生率为5.5%,病死率为22.2%.主要致病菌为革兰阴性杆菌(66.0%),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占25.5%,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占8.5%,主要为白色念珠菌.结论 对机械通气患者采取积极有效预防,及时有效应用抗菌药治疗和综合治疗,可以减少VAP发生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王启瑚 《中外医疗》2013,(31):21+23-21,23
目的分析重症医学科(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学感染因素,探讨有效控制VAP发生率的措施。方法以该院于2009年10月—2013年1月收治的重症医学科机械通气患者126例为监测对象,其中发生VAP例数为59例。结果该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为46.83%。共检出93株病原菌,G-杆菌72.04%、G+菌10.76%、真菌17.20%。结论重症医学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病原学感染因素主要为革兰阴性菌,临床上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病原菌合理的使用抗生素,避免病原菌耐药性的增加,有效控制VAP的发生与恶化。  相似文献   

12.
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学分布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迎俊  陆忠良  赵玉良  何清  周联生 《河北医学》2007,13(11):1300-1302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肺炎(VAP)发生率、病原菌分布情况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5月至2006年4月使用呼吸机的115例患者中出现45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原菌分布以及药敏结果。结果:115例机械通气患者中有45例发生了VAP,VAP发生率为39.1%,病死率为33.3%。共分离出病原菌206株,革兰氏阴性杆菌154株占74.8%,革兰氏阳性菌54株占21.4%,真菌8株占8.9%,结论:革兰氏阴性杆菌是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并发肺部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临床医师可根据药敏试验合理选用抗菌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及病原微生物分布特点,为VAP的防治提供细菌学依据.方法:对在ICU行机械通气发生VAP的36例患者的发病时间、病原学检查进行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病率为67.92%,病死率为47.3%%,VAP的发生与机械通气时间相关,以革兰氏阴性菌感染为主,其中革兰阴性细菌(G-菌)占67.16%,革兰阳性细菌(G±菌)占17.9%,真菌占14.93%.结论: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高,病死率高,严格无菌操作,加强护理,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缩短机械通气时间,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利于VAP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赵惠敏 《四川医学》2012,33(5):850-852
目的分析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回顾我院ICU病房2009年7月~2011年2月使用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中出现VAP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病原菌分布和药敏结果。结果本组共分离出致病菌316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G-)213株(67.4%),革兰阳性杆菌(G+)91株(28.8%),真菌12株(3.8%)。VAP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主要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为主,检出率分别为24.1%、17.4%、11.7%。主要病原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噻吩、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均有较高的耐药性,而且均存在严重的多重耐药性。结论我院综合ICU病房VAP患者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应加强对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的病原学和耐药性的监测,临床分离细菌的耐药性较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应覆盖耐药菌。临床工作者应在本地病原学监测和耐药性分析的指导下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5.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与防治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危险因素,提高对VAP的认识.方法 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月入住重症监护室行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诊断标准分为发生VAP组和未发生VAP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相关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和预后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收集138例,发生VAP组67例(48.6%),未发生VAP组71例(51.4%).发生VAP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长于未发生VAP组(机械通气时间大于或等于10 d者,发生VAP组占82.1%,未发生VAP组占17.9%),深静脉穿刺留置导管的比例也高于未发生VAP组.发生VAP组共培养出病原菌216株,其中G-杆菌134株(62.04%),G+球菌34株(15.74%),真菌48株(22.22%),发生VAP组死亡23例,未发生VAP组死亡5例(P<0.05).结论 VAP的发生可以显著提高病死率,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0):108-111+115
目的观察分析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3月ICU收治的实施机械通气治疗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VAP诊断标准分为观察组(VAP患者)及对照组(未发生VAP患者),观察并对比两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特点、病原菌具体分布情况及预后。结果观察组留置胃管、深静脉导管、抑酸剂与H2的应用、高龄、机械通气时间3 d、营养不良、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慢性肺疾病等危险因素占比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留置胃管、深静脉导管、抑酸剂与H2的应用、高龄、机械通气时间3 d、营养不良、肾上腺皮质激素应用、慢性肺疾病是ICU患者机械通气VAP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观察组患者病原菌培养菌株为235株,其中146株(62.1%)革兰阴性菌(G-杆菌),37株(15.7%)革兰阳性菌(G+球菌),其余52株(22.1%)为真菌;观察组死亡率(34.2%)高于对照组(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杆菌对头孢他啶、亚胺培南/西司他汀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有着相对较低的耐药性。G+球菌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且二者对万古霉素的敏感性为100.0%。结论 ICU使用机械通气治疗患者VAP发生危险因素多,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尽量将机械通气时间减少,对ICU内消毒隔离等基础措施进行加强,以有效控制VAP发生,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菌组成及相关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分析137例ICU内确诊的V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下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的结果 .结果 VAP的发生率为53.10%;137例患者共检出334株致病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08株(62.28%),革兰阳性菌55株(16.47%),真菌71株(21.25%);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菌和白色假丝酵母菌是VAP的主要致病菌;药敏结果 显示感染菌株多重耐药,肠杆菌科革兰阴性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无一耐药,非发酵菌革兰阴性菌对常用的抗生素均具有较高的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无一耐药. 结论 ICU内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真菌比例较高,混合致病菌感染比例高;积极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E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方法对46例VAP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回顾性研究与统计学分析。结果98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中46例发生VAP,VAP发生率为46.9%;VAP组上机时间明显长于非VAP组;共检出病原菌134株,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头孢菌素及亚胺培南等各种常用抗生素耐药情况均十分严重。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23株,其中耐甲氧西林株(MRSA)20株,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全部敏感,但对其他抗生素耐药严重。结论VAP是机械通气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防治VAP应重视消毒、无菌操作以及根据该病区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选择最佳经验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是重症监护病房 (ICU )中最常见的院内感染 ,近几年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VAP逐渐增加。探讨VAP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 ,为治疗VAP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 2 0 0 2年 7月~ 2 0 0 3年 12月中心ICU科收治的 97例有创机械通气超过 4 8h患者的临床资料 ,对 39例VAP患者的微生物学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用无菌吸痰管或经纤维支气管镜从下呼吸道采集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做耐药试验。 [结果 ]VAP的发生率为 4 0 .2 %,病死率为6 1.5 %。共分离出病原菌 2 11株 ,其中革兰阴性菌占 80 .1%,铜绿假单胞菌居首位 ;革兰阳性球菌占 9.5 %;真菌占 10 .4 %;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菌集中于产气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菌 ,革兰阴性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表现出较高的耐药率。 [结论 ]中心ICU科中VAP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并有多重耐药 ;严密动态监测病原菌及耐药性以达到有效控制VAP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变化,并分析原因及对策,指导VAP的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应用.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住我院ICU行有创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从中筛选出符合VAP临床诊断标准的病例,回顾性分析VAP的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结果 符合条件的痰标本共分离病原菌167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9.0%(132株),鲍氏不动杆菌36株(21.6%)、铜绿假单胞菌26株(15.6%)、大肠埃希菌20株(12.0%)、肺炎克雷伯菌17株(10.2%),其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革兰阳性菌占18.6%(31株),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10.8%),对万古霉素仍敏感外,对头孢菌素以及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很高.结论 VAP主要病原菌为Gˉ杆菌且存在严重的耐药现象,对机械通气患者应严密监测病原菌,合理选用抗生素,加强管理,综合防治VA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