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讨论了中医学精概念中的几个问题 ,指出中医学的精是指人体之精 ,而非古代哲学中的宇宙本原之精气 ;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是两个内涵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概念 ,精是生命的本原 ,气是生命的维系 ,与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是一个同一的概念有别 ;人体内一般意义的精 ,有别于血和津液的一类液态精华物质 ,涵括生殖之精 ;生殖之精与先天之精在概念上是有别的 ;五脏皆藏精 ,五脏之精由其特定的成分构成、存在形式和功能 ;肾精是五脏之精之一 ,不能替代五脏之精或一身之精。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精概念的内涵释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讨论了中医学精概念中的几个问题,指出中医学的精是指人体乏精,而非古代哲学中的宇宙本原之精气,人体之精与人体之气是两个内涵独立而又有联系的概念,精是生命的本原,气是生命的维系,与古代哲学范畴中精与气是一个同一的概念;人体内一般意义,有别于血和津液的一类液态精华物质,涵括生殖之精;生殖之精与先天之精在概念上是有别的,五脏皆藏精,五脏之精收其特定的成分构成,存在形式和功能,肾精是五脏之精之一,不能替代五脏之精或一身之精。  相似文献   

3.
"宗气为后天之气"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身之气,不外乎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等诸种[1]。其中,元气又称真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它禀受于父母,发源于肾脏,由先天之精所化生,靠后天之气的滋养和补充,故被称为“先天之气”,这自不待言。宗气又称大气,是人体在出生之后,从后天获得的,它由肺所吸入的自然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然后借助肺气的宣发肃降之力而升降出入,以布达全身:注入脉道则为营气;行于脉外则为卫气;走至脏腑则为脏腑之气;流入经络则为经络之气;入于肾脏则化生为肾气,以滋养和补充日渐消耗的先天之气;如此等等。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4.
背俞穴概述     
<正>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称为背俞穴。背俞穴与相应脏腑之间气血贯注、内外相应的联系在针灸治疗中有重要意义。现将背俞穴名称、定位、应用等概述如下。1背俞穴名称及位置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但仅载有五脏背俞穴的名称和位置,至于六腑背俞穴《素问.气府论》只提出"六府之俞各六",尚未列出具体穴名和位置,至王叔和的《脉经》才补充了六腑背俞穴中的大肠俞、小肠  相似文献   

5.
赵琪  张佳佳  王军 《辽宁中医杂志》2014,(11):2309-2311
一氧化氮(NO)属于中医学气的重要物质基础,人体的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均由元气所派生。脏腑之气如心主血脉、脾胃升降、肾主生长发育、肺主气、肝主疏泄;经络之气如穴位经气的激发、针灸疗病和保健、以及太极拳、气功运气,均与NO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对五脏之精、气、阴阳的基本概念作了讨论,认为五脏之精是藏于五脏中的液精华物质,五脏之气是分布于五脏的无形而运动不息以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活动的极细微物质,五脏之阴是五脏之气的两种不同属性的部分,五脏之阳是其气中具有湿煦、推动、兴奋等作用的部分,五脏之阴是其气中具有凉润、宁静、抑制等作用的部分,并用此基本要领诠释了各脏精气阴阳的具体涵义。  相似文献   

7.
气是中医学的重要概念,其含义历来认识不一。医学的气源于哲学的气,中国古典哲学中所讲的气,是指占空间、能运动的客观存在。中医学的气学理论,一方面是关于对人体气的认识,它的核心是气有生命力,气即是生命;另一方面是关于人体以外的,与生命、健康、疾病有密切关系的大环境和辩证逻辑的理论工具。中医学人体气结构的最高层次是真气,第二层次是宗气、营气、卫气,第三层次则是脏气、腑气、经络之气、骨气、筋气等。  相似文献   

8.
《素问·痹论》中有“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忄票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  相似文献   

9.
关于“气”含义的争论 ,已经持续了将近 2 0年。综合而言大致有两种意见 :一方认为“气”的含义有二 :一指流动着的微小难见的物质 ,如水谷之气、呼吸之气等 ;一是指人体脏器组织的活动能力 ,如五脏之气、六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持此论点的被称为“两义说” ;而另一方则认为中医领域中 ,“气”始终是一个物质的概念 ,“气”不能既是物质 ,又是机能。为了叙述方便 ,本文称之为“一义说”。近年学术界似乎更倾向接受“一义说”的观点 ,但笔者认为 ,“一义说”存在诸多不足 ,值得商榷。1 “一词反义”有“逻辑错误”吗 ?“一义说”者认为 ,“…  相似文献   

10.
肖振卫 《山东中医杂志》2008,27(10):713-714
气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虽然关于中医学气学理论的形成目前还存在“医学的气源于哲学的气”和“中医学气学理论并非源于哲学的气学说……中医学的气理论源于古人对呼吸之气及人体‘热气’的观察与体悟……古人正是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观察和推理,形成了中医学的气概念……中医学的气概念有气自己的生成之源,并非脱胎于古代哲学的气概念”的不同认识,但是中医学气理论与哲学气理论既具有密切关系又不完全相同这一认识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1.
论脏病治腑     
一、脏腑气相通虽然内脏有脏腑之分,但是脏腑的功能并不是孤立的。《素问·五脏别论》指出:脏是“藏精气而不泻”,腑是“传化物而不藏”也就是说五脏是贮藏精气的。但是,五脏之“气”的作用必然要和六腑发生密切联系,这样才能体现脏和腑的综合功能。它们在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方面,存在着特殊相合关系。这种关系是根据阴阳相合的道理,以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一阴一阳的相互表里配合的观点来说明的。经络为脏腑相互联络的通路,人体的十二经脉各配合了一个脏器,在相互联系中,阴阳表里,相输应,使脏之气行于腑,腑之  相似文献   

12.
中医学认为,肝在五行六气中属木,主风,为十二经络中足厥阴之脉,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和藏血。肝以阴血为体,具有调节一身气血的功能。肝藏一身之血,阴血充足则肝体得养,具备正常的体阴之性;肝主疏泄,调节情志,肝气条达则一身气机疏畅而五脏之气协调。  相似文献   

13.
伤寒六经的实质及气一元论观探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体生命活动是气的运动,阴阳是驱动气运行的原动力,其运动方式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权分立的螺旋状运动,而五脏各有所主,通过经络、气血将脏腑及组织器官成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稳态运动系统。伤寒六经代表这个系统中不同层次的抗病能力,六经既反映了人体阳气的层次性分布,双反映精气血津液等的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4.
徐宁  孙广仁 《光明中医》2009,24(9):1648-1650
对<内经>中有关"脉气"、"经气"、"络气"的内容进行分析,认为脉气是由营气、胃气、脏腑之气、真气、宗气组成.组成脉气的气合则为人体之气,因此脉气当是人体之气分布于经络系统的部分,可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脉气以有胃气为贵,随四时气候的变化而变动.脉气分布到经脉的部分称为"经气";分布到络脉的部分称为"络气".外感和内生邪气也可进入脉中,因此在疾病过程中脉气的变化可以反映人体正气与致病邪气双方的力量变化,在疾病的诊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从升降气机探源中药“四气五味”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经典认识人与自然以"元气一元论"为基准,从而阐释正常人体的升降气机。阴阳升降失常,四时五脏之气失衡无序,因而人体之所发病。中药治病,全因四气五味纠助其气机流畅,恢复元气升降之偏性,元气周流一身,诸病则能自愈。  相似文献   

16.
在中医学中,心的地位十分重要,人体是一个以心为主宰、以五脏为中心的有机整体。今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心之内涵作如下浅析,以抛砖引玉。1形、气、神三位一体的中医学中医学是形神合一的医学。形即形体,神即精神、意志等脱离于形体而存在的、无形的东西。《内经》认为人若常住于世,则须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一般认为,"阳气""阴气"分别指"具有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作用的气"和"具有凉润、宁静、抑制、沉降作用的气"。然而笔者在阅读《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的过程中发现,这样的概念无法完全解释原文。笔者认为《内经》中"阳气""阴气"中之"阳""阴"常取其部位的含义,其中"阳"可泛指体表、阳经、六腑,"阴"可泛指体内、阴经、五脏;"气"因其分布部位的不同而拥有不同名称,"阳气""阴气"分别指代"分布于阳位之气""分布于阴位之气";阳气、阴气相互贯通、互相流动,许多生理现象为阴阳之气正常流动产生,许多疾病的发生亦为阴阳之气分布异常所致,而针灸的治疗机理则为调节阴阳之气的分布。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学认为"人以胃气为本",胃气强则五脏俱盛,胃气弱则五脏俱衰。有胃则生,无胃则死。胃气属于六腑之气,肺气则为五脏之气,"胃气者,肺气之母也",二者均由水谷之气,吸收自然界之清气和肾中精气结合而成,分布于脏腑系统之中。1文献源流人以"胃气"为本,"胃气"的充沛与否关系到人体生理功能的维持和防病却疾的成效。历代医家论病释理、立法处方、遣药养护,无不重视"胃气",究其理论渊源,皆出于《黄帝内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医理论中的免疫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蕴藏着丰富的免疫学思想和内容。现代医学的免疫功能表现为防御、自稳、监视3个方面。而中医学中与此功能相类似的无疑是“正气”。如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之所在,正气必趋。正气又以卫气、元气、脏腑之气等为主。卫气的主要功能就是护卫机体,抗御外邪;元气对人体生命活动至关重要,“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人体各脏腑必赖元气激发才能发挥正常功能和抗御外邪。历代医家特别注重脏腑免疫思想,《诸病源候论》曰:“脏气实者,邪不能伤”。  相似文献   

20.
从瘀论治血管性头痛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性头痛属中医学头风范畴。血管性头痛的病因多端,病机虽较复杂,但不外乎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因于外感者,“盖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所在。凡五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六淫之邪外袭,上犯巅顶,邪气稽留,清阳之气受阻,气血不畅,阻遏经络,经络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