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赤兵  白玲刘东 《现代护理》2006,12(30):2872-2873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肾功能衰竭透析患者最常见的血管通路,被称为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内瘘血栓形成,发病率为透析患者的14%~36%,内瘘血栓形成是内瘘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已往治疗需导管取栓或再次手术,给患者造成非常大的痛苦。2000年7月~2005年12月我科应用大剂量尿激酶对26例急性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透析患者进行了溶栓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一些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最常见的原因.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是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功能的关键,而尿激酶局部溶栓是创伤小、见效快的治疗方法.本院对15例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尿激酶血管内溶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老年和青年尿毒症患者建立鼻烟窝自体动静脉内瘘应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32例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中,老年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为104例(44.8%),青年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为128例(55.2%);两组患者的平均血管吻合口内径,透析时的平均血流量,内瘘的平均成熟时间,内瘘用于透析的平均时间,内瘘1个月、1年、2年和3年通畅率,血栓形成、动脉瘤、肿胀手综合征和窃血综合征的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自体鼻烟窝动静脉内瘘为老年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的最佳选择之一,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动静脉内瘘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生命线,血栓形成是动静脉内瘘功能丧失最常见的原因。尽早进行护理干预,及时进行溶栓治疗是延长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功能的关键,而尿激酶局部溶栓是创伤小、见效快的治疗方法。本院对15例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尿激酶血管内溶栓,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作为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具有使用方便、安全、血流丰富、使用寿命长、并发症低、对患者生活影响少等优点.我院有80%患者选择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而血管通路内血栓形成是影响内瘘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和护理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预防内瘘血栓形成造成闭塞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57例内瘘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静脉内瘘闭塞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动静脉内瘘作为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具有使用方便、安全、血流丰富、使用寿命长、并发症低、对患者生活影响少等优点.我院有80%患者选择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而血管通路内血栓形成是影响内瘘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正确合理的使用和护理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预防内瘘血栓形成造成闭塞尤为重要.本文就我院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57例内瘘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尿激酶溶栓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静脉内瘘是维持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但在临床工作中经常发生因各种原因引起内瘘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失去功能影响透析。我科2007年3月-2008年5月收治5例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病人,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1-2]效果明显,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4月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129例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瘘口、桡动脉、头静脉的解剖及血流动力学状况。结果 129例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103例动静脉内瘘通畅,12例血栓形成,7例狭窄,4例静脉瘤样扩张,2例血肿,1例局部感染。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监测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血管通路的无创、简便、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能明确诊断动静脉内瘘并发症,还能快速诊断其低血流量原因,从而为临床及时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分别行前臂动静脉内瘘,鼻烟窝部内瘘及上臂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8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结果88例病人手术均1次成功,术后2周以上使用动静脉内瘘均能达到血液透析要求血流量。结论动静脉内瘘首选非惯用手鼻烟窝处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其近期并发症最常见是血栓形成,远期常见为吻合口狭窄或闭塞致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0.
<正>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做好内瘘的维护,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是保证患者透析效果,提高生存质量的基本条件。临床上,非血栓性内瘘狭窄是引发内瘘失功的重要因素之一[1],主要表现为内瘘自然流量减少或透析时泵控血流量不足,最终导致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和闭塞[2]。患者在未达到足够血流量的情况下进行血液透析,严重影响了透析质量[3]。我科自2013年2月起对动静脉内瘘非血栓性狭窄的患者采取人工压力冲击法,使其受人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维持性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血栓再次形成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以本院2013年3月~2015年2月初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再通的23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3月~2017年2月初次发生动静脉内瘘血栓再通的18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提高患者内瘘的日常护理能力、改用钝针穿刺、使用红外线照射、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等一系列综合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再次血栓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内瘘血流量200 ml的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7.4%;观察组初次血栓形成后再次血栓的发生率11.2%,低于对照组的34.8%;观察组无一例重新手术建动静脉内瘘,低于对照组重建内瘘率1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初次血栓再通后,通过提高患者内瘘的日常护理能力、改用钝针穿刺、使用红外线照射、预防透析中低血压等一系列综合护理方法可一定程度防止再次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动静脉内瘘一次穿刺成功的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净化疗法中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在透析疗法中占重要地位。动静脉内瘘穿刺一次成功,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对护理人员的信任度,增加病人的安全感,而且是保证充分透析并完成治疗计划,使之顺利进行的关键。现将多年来动静脉内瘘穿刺中摸索的一些经验和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我透析中心现有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92人,其中男43例,女49例,年龄25~70岁,从1999年5月26日~1999年10月24日,共作动静脉内瘘穿刺3583例次。其中6~8周以上成熟内瘘穿刺2062例次,一次穿刺成功率为100%,1~6周不成熟内瘘穿刺1521例次,一…  相似文献   

13.
鼻烟窝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手术部位选择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比较在鼻烟窝与前臂部位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应 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354例自体动静脉内瘘中,鼻烟窝动静脉内瘘192例(54. 2%),前臂动静脉内瘘162例 (45. 8%);鼻烟窝和前臂内瘘患者的平均血管吻合口内径,透析时的平均血流量,内瘘的平均成熟时间,内瘘用于透析的平均时间,内 瘘4周、1年、2年和3年通畅率,血栓形成和窃血综合征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前臂内瘘患者动脉瘤的发生率和肿胀手综合征的发生 率较鼻烟窝内瘘显著增加。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的最佳选择;鼻烟窝内瘘较前臂内瘘有更多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而动静脉内瘘是其维持血透治疗最常用的一条安全、可靠和经济的血管通路。人体内可建立内瘘的血管是有限的,如何延长内瘘使用寿命,科学合理使用动静脉内瘘,保护内瘘血管,避免穿刺并发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0~2007年本院收治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维持透析患者138例,现将初期使用动静脉内瘘的穿刺方法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是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延长生命的一种主要治疗手段,而动静脉内瘘是维持透析患者最理想、最常见的透析血管通路,被认为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术后因患者未养成良好的习惯而影响内瘘成熟,以及护理人员因不熟悉病情在做瘘侧肢体测量血压、静脉输液等操作,影响内瘘的成熟及透析效果,容易引发患者的不满,甚至发生纠纷,造成护理隐患。为了弥补已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动静脉内瘘保护器具,解决患者术后动静脉内瘘的保护,也可于日常居家使用,促进内瘘成熟,避免内瘘受压,易于观察内瘘使用的结构,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建立有效的血管通路、保持血液透析通路的通畅是保证患者安全、有效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前提,虽然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公认的血液透析患者首选血管通路,但对于自身血管条件差、动静脉内瘘尚未成熟的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仍为血液透析患者的重要通路之一,据DOPPs 4研究报道,美国血液透析患者中约25%患者使用长期留置导管作为透析通路。长期留置导管存在2大问题:导管血栓形成及感染。血栓形成是长期留置导管常见的并发症,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首次透析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能否改善透析患者5年生存率。方法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设计,纳入2013年1月1日~2018年8月31日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行血液透析的患者。根据首次透析血管类型及中心静脉置管是否转换为内瘘组分为3组:动静脉内瘘组、中心静脉置管转内瘘组和长期/临时置管组。主要观察指标为3组患者5年死亡率。结果共入组360例患者,平均年龄(61.1±16.0)岁,糖尿病肾病患者113例(37.2%),男性197例(54.7%),首次透析血管通路类型中自体动静脉内瘘129例(35.8%),移植物动静脉内瘘9例(2.5%),长期置管16例(4.4%)和临时置管206例(57.2%)。3组患者5年死亡率分别为:10/138(7.2%)比9/138(6.5%)比12/84(14.3%),χ~2=80.966,P=0.116。中心静脉置管组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的中位间隔时间为47.00(11.00,86.00)天。首次透析采用内瘘为血管通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Z=2.625,P=0.008)。多因素分析显示长期/临时置管组患者5年死亡率升高[HR(95%CI)=4.992(1.224~14.840),P=0.025]。结论首次透析采用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可以显著改善患者5年生存率。透析中心应该积极增加内瘘比例,减少导管使用率,缩短建立内瘘的时间间隔,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8.
钱永梅  袁莉  田红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6):4444-4445
目的探讨下肢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及护理,以提高了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总结13例下肢白体动静脉内瘘患者的护理要点和并发症的预防。结果1例下肢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导致内瘘闭塞而放弃,其余均正常使用。结论通过下肢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大大的减少了透析患者因血管条件不好带来的穿刺痛苦,提高了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目前透析患者应用最广泛的慢性血管通路[1],但内瘘在使用过程中会因为血栓形成或内膜增生等导致失效,影响治疗及患者的生存质量[2],故有人主张造瘘最佳时机为肾功能衰竭4 期(CKD4)、肌酐清除率15~30ml/min时.但此期患者因贫血、肾性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等因素影响,心功能会有改变.本文探讨CKD4 期等待透析患者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对心功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正>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临床并发症,在永久性血液通路丧失功能中占90%,发生率0.5~0.8次/(人·年)[1]。其主要表现为:内瘘静脉侧搏动、震颤和血管杂音减弱或消失,透析时血流量不足,透析时静脉压高,回路血色变暗等等[2]。通常血栓形成时间在48 h内的患者选择尿激酶溶栓治疗仍然有较好的效果,但如何在溶栓治疗中动态检测血栓的变化并随时调整尿激酶的用量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