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心房纤颤(房颇)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的重要因素.房颤合并脑卒中的患病率约为21.3%,且随着年龄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1].心房纤颤所致脑栓塞常为大面积梗死,病情严重,预后不良,致死率、致残率高.脑栓塞急性期(28 d)病死率为18%~30%,1年内房颤伴脑卒中患者再发率为23%[2].本文将我科2004-2007年收治的21例心房纤颤致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护理经验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状窦起搏电极行双心房起搏的有效性、安全性,并观察双心房同步起搏对伴房内/房间传导阻滞的 性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为7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阵发性房颤伴房内/房间传导阻滞的患植入冠状窦起搏电极、常规右心耳及右心尖电极,行双心房同步起搏。结果 冠状窦起搏电极均成功植入,术后双房同步起搏可使P波时限缩短,寻预防房颤发作。本组术后3月脱位1例,予成功复位。结论 应用冠状窦起搏电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AF)是心血管类疾病的常见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AF 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1-2].AF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它受血流动力学、内皮损伤、凝血系统、纤溶系统及炎性因子等多因素作用[3-5].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是患者心房纤维化导致心房重构引发心房颤动[6-7].本...  相似文献   

4.
心房纤颤(AF)是临床上显著影响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常见心律失常[1].持续性AF可引起左心房血栓形成、血栓脱落,引起致残或致死等严重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1病历摘要女,65岁。临床诊断:(1)老年瓣膜退行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动能级;(2)高血压病、3级高血压、极高危组。超声心动图报告:左房内径5.72 cm,右房内径7.5 cm×9.37 cm,右室舒张期内径2.66 cm,左室舒张期内径6.54 cm。例2:女,55岁。临床诊断:甲减性心脏病、心房纤颤、心功能级。超声心动图报告:左房内径5.46 cm,右房内径9.36 cm×6.9 cm,右室舒张期内径4.65 cm,左室舒张期内径2.15 cm。2讨论本文2例均属难治性房患者。对此类型患者行房室结-希氏束频消融阻断并植入单腔人工心脏永久起搏器,其疗效及手术安全性目前已得到公认。传统射频…  相似文献   

6.
对分段式培养教学应用于临床实习护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临床实习教学模式,不分阶段拘泥于实际动手能力[1].分段式教学模式,是在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强化理论教学.在临床中经常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分段式教学就是通过真实的临床教学来补充、完善、深化理论教学的内容,完成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2].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阵发性心房颤动与P波离散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P波离散度 (Pdisp)是心房内存在部位依从性非均一的电活动标志 ,其异常多提示心房肌的电生理特性发生变化。阵发性心房颤动有房内传导延迟与房内不应期缩短并离散的特征。对于阵发性心房颤动 ,其最大P波时限 (Pmax)与Pdisp预测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阳性预测准确度均好[1,2 ] 。为探讨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患者Pmax与Pdisp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3月我们分别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无房性快速心律失常的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同步记录 12导心电图 ,测得Pmax与Pdisp值 ,旨在为老年患者预测阵发性心房…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解读第5讲心房及心室肥大心电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心房肥大 心房肥大时的心电图表现为P波的电压增高、时限延长、电轴偏移及复极异常。P波异常不仅可反映心房肥大,也可反映心房负荷(压力、容量)增加及房内阻滞等,故有作者将心房肥大称为心房异常。  相似文献   

9.
P波离散度(Pd)是心房内存在部位依从性非均质电活动的标志,是引起房颤的重要的电生理学基础。最大P波时限延长是房内或房间传导延缓的标志,而P波离散度是近年发现和提出的预测房性心律紊乱、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体表心电图一个新指标[1] 。对预测心房纤颤的发生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3 ] 。本研究观察了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的最大P波时限(Pmax)和Pd ,并与非心房纤颤的患者比较,旨在探讨它们在预测阵发性心房纤颤方面的意义。1 对象与方法1 1 对象 选择2 0 0 1年1月~2 0 0 2年12月在我院住院及门诊的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与非心房纤颤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评价预激综合征患者心房功能和同步性特征。方法对26例预激综合征患者和3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和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检查,首先测量和计算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IVST、LVPWT、LVIDd、LVIDs、LAD、LVEF、E峰和A峰),然后获取心尖四腔切面动态图像并分析右心房游离壁、房间隔和左心房游离壁的斑点追踪图像,测量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波)和心房收缩期峰值应变率(A波)并测量心电图P波起始点至斑点追踪图像上A波起始点的时间,分别为右心房游离壁电-机械运动达峰时间(P-RA)、房间隔电-机械运动达峰时间(P-IAS)和左心房游离壁电-机械运动达峰时间(P-LA),并根据公式计算心房内和心房间同步性。比较各参数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心房同步性参数与预激综合征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预激综合征患者临床参数和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S波和A波在对照组与预激综合征患者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然而右心房房内、左心房房内和左右心房间同步性参数在预激综合征患者中均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右心房房内、左心房房内和左右心房间同步性与预激综合征均有相关性,其中左右心房间同步性与预激综合征相关性最好。结论预激综合征患者心房同步性下降且与预激综合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评价代谢综合征左室肥厚患者心房内和心房间的同步性。方法研究对象为22例代谢综合征伴左室肥厚患者(MSLVH组)、69例代谢综合征不伴左室肥厚患者(MSNLVH组)和33例正常人(对照组)。于心尖四腔观,测量左房游离壁、房间隔及右房游离壁取样点处P波起始点至Q-TVI曲线上的A波起始点的时限P-LA、P-IAS、P-RA,左房内同步性定义为P-LA与P-IVS的差值,右房内同步性定义为P-IVS与P-RA的差值,左右心房间的同步性定义为P-LA与P-RA的差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NLVH组和MSLVH组存在显著的左房及心房间的不同步,MSLVH组与MSNLVH组相比,MSLVH组左房及心房间的不同步更加明显。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存在左房及心房间的不同步,左室肥厚是导致代谢综合征患者出现左房内和心房间不同步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完全性植入性输液港(totally implantable access port,TIAP)是一种由注射座和硅胶导管组成,可植入皮下、长期留置体内的闭合静脉或动脉输液系统.1982年首次报道应用此系统[1],临床最常用于中心静脉输液.这种系统可以提供长期、安全、方便的静脉通路,用于静脉化疗、抗生素治疗和全静脉营养等[2].一般输液港均为经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后路穿刺,导管位于上腔静脉与心房交界处[3].  相似文献   

13.
心房纤颤(atrial fibi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近年来有研究证实,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ngiotensinⅡ receptor blockers,ARB)有减少和预防AF复发的作用[1].现从AF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机制和临床防治等方面阐述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房颤合并糖尿病对于患者的安全具有严重的影响,在临床中很多患者呈现为不稳定房颤.与正常人相比,心房激动频率较高,在300~600 次/min,心跳频率呈现不规则跳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出现房颤合并糖尿病的病发率不断升高,与正常人心跳相比不仅速率较快而且不整齐,使患者的心房逐渐失去自动收缩的能力[1].  相似文献   

15.
心房-食管瘘是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时,消融的放电损伤过重和消融部位不当对心房造成过度损伤,穿透心房和位于左心房后壁的食管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反复血管栓塞(尤其是脑栓塞)、败血症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和消化系统症状[1-4].目前仅见于治疗房颤的环肺静脉射频消融过程中[5],是极其少见而且预后极差的并发症.有研究[6]报道其发生率为0.012%,然而一旦发生,几乎都是致命的.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我国南方地区风湿性心脏病仍高发,风湿性心脏病是房颤最常见病因,尤其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占63.76%[1].近年来积累的证据提示,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与房颤的发病有密切关系[2],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心房重构,尤其是心房结构重构有关.为此,我们测定了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患者循环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的水平,并探讨其与房颤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小儿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由心房或房室交界处异位兴奋灶快速释放所产生的一种心律失常,若不及时治疗易致心力衰竭[1].  相似文献   

18.
诺卡菌属于放线菌属,包含 50 余种[1].现阶段,诺卡菌属有 9 种类型,其中皮疽诺卡菌临床较为少见,作为兼性需氧菌,常引起急性或亚急性化脓性感染,多发生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1-2],该菌感染后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具备特异性,易被临床忽视[2].2020 年 12 月,本院微生物室从 1 例患者脑脊液标本中分离获得皮疽诺卡菌,现将细菌分离及对患者的诊疗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输注的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55,自引:5,他引:50  
血小板输注可追溯到1910年[1].1960年以来,因血液分离技术的进展和塑料采血袋的使用,特别是血细胞分离机的应用,血小板输血飞速发展,成为现代成分输血的重要内容[2,3].血小板的制备、保存、临床应用方面均取得了相当的经验和进展[4,5].尽管如此,迄今血小板的临床应用指征尚未有共同认可的具体标准,有些输注达不到预期效果,血小板消耗增加的机制尚不明了,这些都需进一步研究和探索[6].同其他血液成分一样,血小板在制备、保存、特殊制剂、代用品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血小板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大孔树脂对大蓟总黄酮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蓟为为菊科管状花亚科菜蓟族蓟属植物的干燥地上部分或根[1], 我国各地均产.临床常用于治疗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等症[2].已有研究报道其止血的有效成份为黄酮类化合物[3], 且治疗效果确切[4].大孔树脂是20余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非离子型有机高分子聚合物吸附剂,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吸附作用同表面吸附、表面电性或形成氢键等有关[5].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方面显示出其独特的作用,对黄酮类物质的分离与纯化也有大量成功的应用[6-7].大蓟总黄酮的提取方法通常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加热提取等方法[8], 所得粗提取黄酮的量低.为提高大蓟蓟中酮类化合物的质量分数,本研究选择5种大孔树脂对大蓟黄酮类化合物进行纯化,为大孔树脂分离纯化大蓟总黄酮类化合物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