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4例(32只眼)26~55岁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羊膜植入治疗.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前平均眼压(38.5±7.2)mmHg,与术后18个月平均眼压(16.8±3.9)mmHg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期间有4只眼需药物治疗,11例有功能性的滤过泡.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羊膜植入能有效降低眼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物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non penetratingtrabecularsurgery ,NPTS)联合羊膜植入物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2 2例 (2 6只眼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羊膜植入物治疗。术后观察眼压、眼内反应和滤过泡并做前房角镜检查。随访时间平均 9.4个月。结果 术后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前平均眼压 36 .84mmHg ,术后 16 .4 5mmHg ,差异有显著性 (t=5 .86 ,P <0 .0 1)。术前平均用药 3.6 4种 (2~ 4种 ) ,术后 0 .93种 (0~ 2种 ) ,差异有显著性 (秩和检验T =10 4 ,P <0 .0 1)。随访期间眼压≤ 2 1mmHg者 2 4只眼 (92 .3% ) ,无需药物治疗而眼压正常者 15只眼 (5 7.7% ) ,需用药后眼压保持正常者 9只眼(34.6 % )。结论 NPTS联合羊膜植入术能有效降低眼压 ,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 ,术后并发症少 ,是一种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微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中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微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中远期疗效及其并发症。方法:对30例(49只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微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术,观察术前和术后视力、眼压、视野、滤过泡,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6~24(15.93±2.35)月。术前及术后24月时眼压分别为(36.84±11.02)mmHg和(18.24±1.34)mmHg(P=0.000),术前及术后使用的抗青光眼药物分别为(2.76±0.69)种和(0.59±0.89)种(P<0.05),早中期视野缺损视野指数较术前有改善(P<0.05),晚期视野缺损没有改善。术后24月70.8%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末次随访时手术完全成功率75.5%(37/49),质量成功率93.9%(46/49)。手术前后视力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微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羊膜植入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安全有效的方法,中远期疗效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MM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疗效。方法对33例37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应用MMC,术后随访36~63个月,观察视力、眼压、前房角、滤过泡等情况。结果术后3、4、5年时眼压分别为(16.51±6.25)、(17.89±5.70)、(18.66±5.29)mmHg,与术前眼压(34.32±7.8)mmHg相比明显下降(P<0.001)。手术完全成功率分别为78.37%、74.19%、70.37%,条件成功率分别为89.19%、87.09%、85.18%。手术成功率与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成和维持、滤过膜厚薄有明显关系。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联合应用MM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远期疗效显著。滤过道瘢痕化、滤过膜增厚是影响手术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证明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植入术是治疗常规手术失败后的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方法:对15例(15眼)曾按常规手术失败的青少年开角性青光眼患者施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术中使用丝裂霉素并联合羊膜移植,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泡及并发症。术后随访(9.2±3.5)个月。结果:术后1年,1眼较术前视力提高,14眼视力无改变,未发现视力下降者;患者术前平均眼压(30.18±4.38)mmHg,术后2周(11.25±2.58)mmHg,1月为(13.18±2.38)mmHg,3月为(14.27±2.55)mmHg,6月为(13.18±2.38)mmHg,1年时为(15.33±3.01)mmHg,术后各时段眼压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术后2周11眼(73.3%)为Ⅰ型功能性滤过泡、4眼(26.7%)为Ⅱ型功能性滤过泡,1眼在3月时滤过泡有轻度包裹,经用针轻挑滤过泡包膜内壁后恢复为Ⅰ型滤过泡,随访1年,15眼仍为Ⅰ、Ⅱ型功能性滤过泡;术后9眼无任何反应,5眼前房水轻度闪辉,术后3~5d消失,1眼前房轻度积血,术后6d吸收。未发生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眼内炎及滤过泡渗漏等并发症。结论:非穿透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羊膜植入术治疗常规手术失败的青少年开角型青光眼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非穿透小梁切除并植入凝胶治疗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凝胶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例(22只眼)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钠凝胶植入术。术后观察眼压、眼内反应和滤过泡,并做前房角镜检查。随访6~18个月,平均9个月。结果:术前平均眼压28.06±9.02mmHg,术后3个月平均眼压14.68±3.84mmHg,有显著差异(t=6.875,P<0.05),术前平均用药2.04±0.74种,术后0.54±0.46种,有显著差异(t=2.402,P<0.05)。术后2只眼有少量前房积血,分别于2~4天消失。术后22只眼均形成弥散滤过泡;随访中7只眼滤过泡消失,6只眼用药后眼压正常,1只眼二次行小梁切除术。前房角镜检查显示术区有透明间腔样改变者18只眼,4只眼是半透明脱色改变,小穿孔3眼。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透明质酸凝胶植入术能有效降低眼压,减少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种类,且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丝裂霉素 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 0例 2 0眼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行非穿透小梁手术 ,术中联合应用丝裂霉素 C。术后随访 4~ 8个月 ,平均 6个月。结果 :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为 ( 34.84± 6.75 ) mm Hg,术后 4个月平均眼压为 ( 1 4 .2 3± 4.1 5 ) mm Hg,术后 2 0眼均形成功能滤过泡。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浅前房、前房出血、玻璃体脱出、脉络膜脱离等并发症。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联合丝裂霉素 C能安全、有效的降低眼压 ,是一种对开角型青光眼很有应用前景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在非穿透小梁手术的应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32眼行非穿透小梁手术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通过观察眼压、滤过泡、视力、视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个月.结果 术后1周及3个月、6个月视力较术前无下降,术后1周平均眼压(10.6±4.58)mmHg,术后6个月平均(12.6±3.64)mmHg.与术前(25.36±7.92)mmH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丝裂霉素C在非穿透小梁手术中的应用对患者视功能功能影响小,限眼压效果肯定,并发症少,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实行手术 ,目的在于增加房水外流 ,传统的方法是做全层或板层滤过手术 ,前者降眼压效果明显 ,但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较多 ,后者降眼压效果较全层差 ,但并发症少 ,为进一步提高滤过手术的疗效 ,国内外采用一些辅助方法 ,如术中应用抗代谢药物 ,术后注射抗代谢药物 ,粘弹剂的应用等等 ,防止滤过泡包裹及滤过道阻塞 ,但仍有较多近期和远期的并发症发生 ,近年来开展了一种新的抗青光眼手术 ,在不切通前房的情况下 ,打开Schlemm氏管外壁 ,去除外层小梁网及附近透明角膜组织 ,仅留一层菲薄小梁及狄氏膜窗 ,起到房水引流作用 ,称… 相似文献
11.
羊膜在兔眼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后的抗增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羊膜在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NPTS)后抗增殖的作用效果.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羊膜组和丝裂霉素组(MMC组),另一眼作为对照组,行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分别在术中应用羊膜或MMC,对照组巩膜瓣直接缝合复位.术后观察滤过泡(高度、范围、持续时间)、角膜上皮、结膜充血情况、前房反应及有关并发症.分别于术后3d,7d,14d,30d对滤过区结膜组织行光学显微镜观察,术后1个月的病理切片测量术区瘢痕厚度、成纤维细胞面积,并行成纤维细胞计数.取术后14d的滤过区结膜下组织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羊膜组和MMC组兔眼NPTS后可以形成功能性滤过泡,持续时间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病理切片及电镜结果显示,羊膜组与MMC组滤过泡结膜下组织细胞数量减少,胶原形成减少,瘢痕组织较为疏松,可见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空腔存在.但在MMC组可见大量的胶原纤维断裂溶解,细胞固缩坏死.羊膜组与MMC组成纤维细胞面积和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且瘢痕厚度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实验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非穿透小梁切除手术中应用羊膜可以抑制瘢痕形成,维持滤过道的畅通,其作用效果与MMC类似.MMC对结膜上皮及结膜下组织具有毒性作用,容易导致并发症,而羊膜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滤过手术联合羊膜植入物对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32例 (39眼 )难治性青光眼随机配对分为滤过手术联合羊膜植入物组 (实验组 ,2 1眼 )和单纯行滤过手术组 (对照组 ,18眼 )进行疗效观察。术后观察视力、视野、眼压、眼内反应及滤过泡。随访时间平均为 1年。结果 ①视力、视野 :两组术后与术前均无明显改变。②功能滤过泡数 :实验组 15眼 (71% ) ,对照组 8眼 (44 % )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③眼压 :术后 3月、6月、9月、12月实验组与对照组眼压分别为 2 .2 1± 0 .32kPa ,2 .2 7± 0 .2 9kPa ,2 .5 0± 0 .84kPa ,2 .19± 0 .83kPa和 2 .38± 0 .37kPa ,2 .71± 0 .80kPa ,2 .99± 0 .64kPa ,2 .89± 1.0 0kPa ;其中术后 3月时两组眼压相比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6月、9月、12月时两组眼压相比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④手术成功率 :实验组 86% ,对照组 5 6% ,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滤过手术联合羊膜植入物能显著手术提高成功率 ,有效降低眼压 ,且作用持久 ,无明显并发症 ,但其远期疗效尚需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双层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5例40只眼原发性青光眼,其中22眼为闭角型青光眼、18眼为开角型青光眼,进行常规小梁切除术,并在巩膜瓣下植入双层羊膜.观察术后眼压、视野、视力等情况,进行了术前术后对比,并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疗效.结果:术前术后眼压对比,术后眼压均有降低,视野及视力保持不变或改善,随访期间视力、眼压、视野维持良好.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双层羊膜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可防止术后组织瘢痕形成,使滤过通道保持畅通,是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改良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持续性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患者23例(26眼),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成功率.结果 所有病例手术前后均未发生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眼内出血及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术后患者的视力得到明显的提高,有2例2眼患者出现术后低眼压.结论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小梁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效果。方法将接受小梁切除术的各类型难治性青光眼38例(44眼)分为3组,A组为治疗组(16眼),巩膜瓣下行羊膜移植术(AMT)联合应用MMC;B组为MMC组(14眼),巩膜瓣下联合应用MMC;C组为对照组(14眼),常规行单纯小梁切除术;3组病例均留置可调整缝线。术后1周、2周、1个月、6个月、12个月观察记录术眼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结果术后眼压、滤过泡、前房深度情况及并发症治疗组、MMC组均好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并发症:治疗组少,主要有术后浅前房;MMC组主要有薄壁滤过泡、滤过泡渗漏等。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及生物羊膜移植可调整缝线是治疗难治青光眼的一种有效方法,羊膜植入不仅有抗新生血管和抗瘢痕形成的作用,而且早期还有机械引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评价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治疗青光眼的近期疗效。方法 25眼(20例)青光眼患者行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术,随访6个月,观察术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压、滤过泡形态、眼底、视野、术后前房深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25眼(20例)术后平均眼压(11.42±2.14)mmHg,眼压在6~21 mmHg者23眼,眼压控制成功率为92.0%;最佳矫正视力提高15眼(60.0%),术后功能性滤过泡24眼(96.0%),6眼(24.0%)发生浅前房,1眼出现(4.0%)前房出血,2眼(8.0%)脉络膜脱离,眼底及视野未出现明显变化。结论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及青光眼引流器植入能有效降低青光眼患者眼压,促进功能性滤过泡形成,从而提高青光眼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生物羊膜植入在兔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NPTS)中的抗瘢痕作用。方法选取新西兰白兔14只28眼,每只兔双眼均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随机选取1眼,将4mm×12mm生物羊膜植入巩膜瓣和结膜瓣下(实验组),另一只眼为对照组。观察术后结膜、角膜、前房及滤过泡情况;并于术后10、20d分别处死4、10只白兔取眼球手术区组织HE染色,于光镜、电镜下观察瘢痕形成情况。结果术后10d实验组12只眼(85.2%)见弥散的滤过泡,对照组9只眼(64.3%)见滤过泡,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d,实验组8只眼(80.0%)有滤过泡,对照组2只眼(20.0%)有滤过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组滤过区纤维组织明显减少,术后20d仍有空腔存在;对照组滤过区见大量纤维瘢痕组织形成,术后20d滤过腔基本消失。结论生物羊膜在兔眼NPTS中有抗瘢痕作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动物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