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62例均于发病后1周以内完成血管造影检查,其中40例先行MSCTA检查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22例先行DSA检查后行MSCTA检查。以手术或者DsA结果为金标准,依照wH0的S-M分级标准作出AVM的5种分级。对比观察MSCTA与DsA在AVM诊断中的不同作用。结果MSCTA与DsA都能清晰显示AVM的引流血管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MSCTA区分AVM高危组比DSA更有意义。结论MSCTA优于DSA,可清晰显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钙化等细节情况,对于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MSCTA检查35例,其中20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MSCTA检查原始数据经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处理,即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三维显示(SSD)、容积显示(VR)和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MIP),分析不同重建方法 对颈部血管的显示能力,并与DSA对照分析.结果 35例MSCTA显示正常血管76支,狭窄血管64支,其中20例DSA结果 与之比较,二者对颈部血管狭窄的显示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MSCTA可作为颈部动脉血管性病变的首选无创性检查方法 ,可基本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3.
脑动静脉畸形的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0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 26例脑AVM行SCTA,准直器宽度1.0-2.0mm,层间距1.0mm,SCAT均与DSA对照。结果 26例脑AVM共有瘤巢26个,供血动脉,26根,引流静脉37极,SCTA显示瘤巢24个(92.3%),SCTA显示的瘤巢大小与DSA一致22个(84.6%),对纤细畸形血管显示能力不高是SCTA漏诊瘤巢及显示的瘤巢小于DSA的原因;SCTA显示供血动脉31根(86.1%)。引流静脉33根(89.2%),漏诊的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均分流量小,血管细;4例AVM用多层螺旋CT行SCTA显示了全部病变。结论 SCTA对脑AVM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指导治疗及随访疗效。应用多层螺旋CT行SCTA覆盖范围大,空间分辨力高,SCTA对脑AVM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指导治疗及随访疗效,应用多层螺旋CT行SCTA覆盖范围大,空间分辨力高。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三维肺血管重建技术在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在肺动静脉畸形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例肺动静脉畸形的病人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薄层螺旋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上进行三维肺血管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肺血管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 全部病例三维肺血管图像均能充分显示引流肺动、静脉的空间关系与解剖细节,可以对肺动静脉畸形病人提出明确诊断;能准确、直观地观察引流肺动脉的走行、数目、直径,以指导介入治疗。结论 MSCT三维肺血管成像为肺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破裂脑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0月~2017年5月收治的脑动脉瘤患者126例,按照病情不同分组,已经破裂的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组75例,未发生破裂的脑动脉瘤患者为对照组51例。对比两组患者CT诊断过程与意义。结果:研究组瘤体表面欠光滑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已破裂脑动脉瘤中大脑前动脉动脉瘤有46个,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有34个,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有23个。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在破裂脑动脉瘤诊断中安全可靠,且创伤小,能快速检出脑动脉瘤的具体位置及大小,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利参考依据,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和评价各种血运重建术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检查费用亦较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新方法,随着64层螺旋CT的问世,其扫描范围更大,时间及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提供了安全、无创、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宁都县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64-S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64-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诊断价值,包括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另分析其一致性、64-SCTA检查瘤体部位符合率,同时比较两种检查测定脑动脉瘤大小及诊断时间。结果:62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中经DSA检查确诊58例为脑动脉瘤,且均为单发;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64-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的敏感度为94.83%、特异度为75.00%、准确度为90.63%;Kappa检验显示:64-SCTA与金标准的一致性尚可(K值=0.566,P=0.000);瘤体部位符合率为94.83%,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SCTA和DSA两种检查瘤体短轴、瘤体长轴、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4-SCTA检查诊断时间为(15.84±3.02) min,短于DS... 相似文献
8.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方法:选择25例脑动脉瘤患者,进行SCTA检查,成像技术为表面遮盖法(SSD)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结果:25例脑动脉瘤患者术前均准确定性、定位,全部经神经外科手术证实。结论:SCTA是一种无创伤性血管成像方法,在诊断脑动脉瘤方面,具有分辨率高、快速、准确、经济等优点,可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代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滑淑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20,(10):205-20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疑似颅内动脉瘤136例其临床病历资料,皆完成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CTA、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特异度、敏感度、符合率以及对颅内动脉瘤体最大径、瘤颈最大径的检查差异比无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用于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可肯定,诊断敏感度、准确率较高,与DSA金标准相近,可作为DSA诊断辅用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我院2012年3月2013年12月收治的颈动脉狭窄患者3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本组患者分别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结果:轻度狭窄21例(63.64%);中度狭窄6例(18.18%);重度狭窄5例(15.15%);闭塞1例(3.03%)。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结果:轻度狭窄19例(57.58%);中度狭窄8例(24.24%),重度狭窄4例(12.12%);闭塞2例(6.06%)。通过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方法能够较为准确地对颈动脉狭窄程度进行判断与评估,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冉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7):48-49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西门子Sensation 64层螺旋CT进行扫描及Leonardo工作站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78例脑血管疾病的患者,经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显示动脉瘤8例,其中大脑后交通动脉瘤3例,前交通动脉瘤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1例,颈内动脉颅内段动脉瘤1例,大脑后动脉瘤1例,动脉瘤直径约3—16mm;62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狭窄闭塞或颅内多发血管狭窄;动静脉畸形8例。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准确、快速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法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主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采用团注追踪法CT增强扫描。以3.5~4ml/s速率分别注射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40~50ml生理盐水。计算夹层组和非夹层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的均数和标准差,并进行统计学比较。将两组的图像质量按优、良、差和失败进行分级并行比较。结果非夹层组与夹层组真腔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夹层组假腔的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夹层组真、假腔主动脉平均强化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图像质量比较,差异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团注追踪法主动脉成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主动脉疾病的需要,扫描延迟时间的选择、监测平面的设定以及后续生理盐水的使用,是主动脉CTA检查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与冠状动脉造影对比,诊断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即管腔狭窄≥50%)的准确性和局限性。方法选择在1个月内先后行64层螺旋CT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28例患者(其中男19例,女9例,年龄39~78岁,平均63.6岁)入组,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依节段计算MSCT的准确性,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6.5%、97.6%、86.8%和84.3%。若去除其中31个冠脉节段由于严重钙化而影响诊断的因素,则MSC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7%、98.6%、90.3%和93.6%。结论MSCT冠状动脉成像是一种简便易行、安全可靠、风险小的无创性检查,对诊断冠心病尤其针对筛选冠心病而言有较好的前景,但也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64层螺旋CT(MSCT)冠状动脉成像的质量及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100例患者的MSCT图像,进行成像质量评价。其中32例患者行冠脉造影,评价MSCT对冠脉狭窄的诊断价值。结果①MSCT对冠状动脉近段血管成像质量高,可评价的血管比例在90%以上,对冠状动脉远段血管成像质量相对差,可评价的血管比例在55%~75%,总的可评价的血管比例为83.6%。②M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的准确率比较高,尤其对近段血管的准确率达90%以上;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有比较高的特异性及阴性预测值。结论MSCT对冠状动脉成像质量高,对狭窄的诊断能力强,是目前冠状动脉病变最理想的无创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响肠系膜动脉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50例行全腹部MSCT动脉期追踪增强扫描,注射对比剂速率分别为3.0ml/s(23例)及4.0ml/s(27例),扫描获得原始数据后,采用容积再现(VR)、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 MIP)、薄层滑块最大密度投影(STS-MIP)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结果 50例肠系膜动脉均显示;对比剂注射速率为4.0ml/s肠系膜细小分支、肠壁血管网及吻合支的显示优于注射速率为3.0ml/s;VR及3D MIP图像可显示肠系膜动脉4-级以下分支;STS-MIP图像可显示4级以上分支至肠壁血管网,并可显示腹腔干(CA)与肠系膜上动脉(SMA)间、SMA内部及部分SAM与肠系膜下动脉(IMA)间吻合支;对于4级以下分支的显示VR及3D MIP更为直观,对于4级以上分支显示STS-MIP优于VR及3D MIP。结论 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获得良好的肠系膜动脉的图像,是一种无创、快捷、准确的检查方法,能为临床治疗肠系膜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方法对232例患者进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检查(回顾性心电门控、0.4~0.45s螺旋扫描、segment重建算法和静脉快速注射对比剂),在Vitrea工作站上采用VR、MIP、CPR、MPR等图像后处理技术,对冠状动脉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除18例冠状动脉显示不佳影响诊断外,其余病例均顺利完成检查。冠状动脉主干及主要分支显示良好,达到诊断要求。结论病人心率稳定,控制在50~90次/min之间,选择恰当的造影方法和扫描参数,64层螺旋CT可以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无创的、新的筛选手段,且早期诊断和发现病变,为临床进一步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在图像质量控制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366例.将原始数据传至工作站,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研究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成像质量的影响因素.结果 366名受检者.冠状动脉显示成功率96.7%,优良率82.2%,心率及心率波动与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呈负相关(r=0.905).当心率相对较高时,使用SSB扫描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要优于SSEG扫描.结论 合理选择CT冠状动脉造影扫描和后处理技术,可以提高图像质量和检查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64层螺旋CT小儿冠状动脉扫描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层螺旋CT自问世以来,以较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无创检查工具。大量的文献证实其在成人冠状动脉疾患的筛查中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但其在儿科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应用文献国内外甚少,笔者总结我院35例川崎病患儿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扫描结果,以资对多层螺旋CT小儿冠状动脉扫描技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显示能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MPR、CPR、VR、MIP和SSD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破VI、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能力。方法39例拟诊为主动脉病变的患者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对象,采用团注追踪法对所有患者行64层螺旋CT增强扫描,以3.5~4ml/s速率分别注射100ml非离子型对比剂和40~50ml生理盐水。39例病人均行MPR、CPR、VR、MIP和SSD重组,分别计算各种方法对破口、内膜瓣和真、假腔的显示率,以及显示破口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MPR、CPR、VR和SSD对破口的显示率分别为80.9%、85.7%、19%和9.5%,对内膜瓣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不能直接显示破口和内膜瓣。MPR、CPR、VR和SSD对真、假腔的显示率均为100%,MIP为76.2%。结论MPR和CPR对主动脉夹层显示的最好,VR和SSD次之,MIP最差。MPR和CPR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明显高于VR和SSD。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