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建立快速发现车前子吸收成分群的肠外翻模型,为选择车前子质量控制指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收集3个浓度车前子提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肠囊液样品,用HPLC和LC-MS"进行检测分析,并计算其有效成分京尼平苷酸的累积吸收量.结果:车前子中6种成分均可进入肠囊,在90 min后能全部检测到;不同浓度车前子中京尼平苷酸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京尼平苷酸在空肠、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车前子提取物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结论:肠囊对药物成分吸收有选择性,回肠与空肠相比可更多、更快地给出吸收成分信息,选择肠外翻法90 min的样品检测车前子吸收成分比较适宜.  相似文献   

2.
SEMAC快速发现龙胆吸收成分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建立基于肠吸收技术快速发现龙胆中吸收成分群的方法,为龙胆质量控制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分别收集3个质量浓度龙胆提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肠囊液样品,并以龙胆苦苷、马钱苷酸、当药苦苷、当药苷为代表成分,采用HPLC对4种成分进行检测,分别计算其累计吸收量。结果:龙胆中6种主要成分可进入肠囊,在90 min后均能检测到;不同质量浓度的龙胆提取物中龙胆苦苷、马钱苷酸、当药苦苷、当药苷在各肠段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龙胆苦苷和当药苦苷在空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而在回肠中大、中剂量的Ka无显著差异,且均高于小剂量,符合主动吸收;当药苷在空、回肠中大、中剂量的Ka无显著差异,且均高于小剂量,符合主动吸收;马钱苷酸在回肠与空肠中的Ka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结论:基于肠吸收的质量评价指标选择方法可以用于龙胆吸收成分群的研究,药物在不同肠段中的吸收具有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炒白芍提取物中芍药苷(Pae)在大鼠不同肠段的肠外翻囊模型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与P-gp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囊模型,以Pae为炒白芍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Pae的肠吸收动力学参数,分析Pae的肠吸收特征.结果:炒白芍提取物不同浓度时Pae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其回归相关系数的平方(R~2)均>0.9以上,符合零级吸收;其Ka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其为被动吸收.Pae在不同肠段吸收总趋势为空肠>回肠>结肠.炒白芍提取物与维拉帕米(Ver)合用时,Pae在回肠中吸收显著增加(P<0.05);口服炒白芍提取物后,在回肠段对fho 123的外排量增加(P<0.01).结论:Pae在肠道中吸收为零级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Pae可能为P-gp底物,炒白芍提取物能诱导肠道中P-gp的表达.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白芍总苷在大鼠体内胃、肠道吸收的动力学特征。方法:采用HPLC色谱法,以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为指标,测定白芍总苷分别在1 mg/ml、2 mg/ml、4 mg/ml 3个浓度下在体胃吸收情况,白芍总苷3个浓度(其中芍药苷浓度分别为40μg/ml、80μg/ml、120μg/ml,芍药内酯苷浓度14.275μg/ml、28.55μg/ml、42.817μg/ml)的肠循环液在小肠整个肠段的吸收情况,白芍总苷溶液(芍药苷浓度80μg/ml,芍药内酯苷浓度28.55μg/ml)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等各肠段的吸收情况。结果:3个浓度白芍总苷在胃内吸收量与药物浓度成正比。白芍总苷3个浓度在小肠内吸收量与药物浓度呈正比,3个浓度吸收速率常数值基本一致。白芍总苷在十二指肠、空肠的吸收量较回肠、结肠大,在十二指肠、空肠吸收速率常数值较回肠、结肠大,在十二指肠、空肠吸收半衰期较回肠、结肠短,经SPSS11.5软件统计分析显示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白芍总苷在胃内吸收可能为被动扩散机制,十二指肠可能为白芍总苷在肠段内吸收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淫羊藿肠吸收成分及其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收集高、中、低质量浓度淫羊藿提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肠囊液,采用HPLC检测肠吸收液样品中5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计算累计吸收量和吸收速率常数,比较淫羊藿提取物与肠吸收液中指标成分的比例变化情况。结果:提取物中主要黄酮类成分均可在肠吸收液中检测到,针对其中5种主要成分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苷与淫羊藿次苷Ⅱ成功建立了定量分析方法。提取液中、低质量浓度时,这5种成分分别在空肠前、中段的累积吸收量最大,而高质量浓度则后移至回肠段;3种给药质量浓度下,5种成分的肠吸收均为线性吸收(R2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吸收速率常数随着给药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提示各成分的体外肠吸收为被动运输;不同质量浓度淫羊藿肠吸收液的成分间比例与原提取物中各成分间比例存在差异。结论:淫羊藿中朝藿定A,朝藿定B,朝藿定C,淫羊藿次苷Ⅱ与淫羊藿苷5种成分均可被小肠吸收,外翻肠囊法可有效地评价各成分的吸收特征。  相似文献   

6.
外翻肠囊法发现元胡止痛片吸收成分群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建立发现元胡止痛片吸收成分群的外翻肠囊模型法,研究元胡止痛片主要化学成分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收集3个浓度元胡止痛片饮片提取物给药后不同时间的肠囊液样品,用HPLC进行检测分析,并计算其有效成分的累计吸收量,同时比较元胡止痛片样品与吸收成分间比例。结果:元胡止痛片中8个成分可进入肠囊,分别为原阿片碱、盐酸巴马汀、盐酸黄连碱、欧前胡素、盐酸小檗碱、白当归素、α-别隐品碱、延胡索乙素,此8个成分在空肠、回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着元胡止痛片提取物浓度增加而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结论:肠囊对药物成分吸收有选择性,选择外翻肠囊法可评价元胡止痛片多成分的肠吸收特性。  相似文献   

7.
枳实白芍提取物配伍主成分的肠吸收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然  陈彦  王晋艳  贾晓斌  谭晓斌 《中成药》2011,33(5):791-795
目的 以枳实和白芍中主要活性成分柚皮苷和芍药苷为指标,考察枳实提取物和白芍提取物配伍后这两种成分在大鼠肠道中的吸收情况.方法 采用大鼠在体肠灌流模型,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定枳实白芍提取物配伍后柚皮苷和芍药苷在肠道吸收的变化量.结果 枳实提取物中柚皮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率分别为6.18%、5.47%、4.64%、5.12%,白芍提取物中芍药苷在上述四个肠段的吸收率分别为8.08%、7.42%、7.13%、6.66%.结论 枳实白芍配伍后柚皮苷和芍药苷与单独提取的提取物相比在大鼠肠道的吸收并未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炒白芍提取物中芍药苷(Pae)在大鼠不同肠段的肠外翻囊模型中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及其与Pgp的相互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囊模型,以Pae为炒白芍提取物中代表成分,用HPLC对其进行检测,计算Pae的肠吸收动力学参数,分析Pae的肠吸收特征。结果:炒白芍提取物不同浓度时Pae在不同肠段的吸收均为线性吸收,其回归相关系数的平方(R2)均>0.9以上,符合零级吸收;其Ka随给药剂量的增加而增加,说明其为被动吸收。Pae在不同肠段吸收总趋势为空肠>回肠>结肠。炒白芍提取物与维拉帕米(Ver)合用时,Pae在回肠中吸收显著增加(P<0.05);口服炒白芍提取物后,在回肠段对Rho 123的外排量增加(P<0.01)。结论:Pae在肠道中吸收为零级吸收,吸收机制为被动吸收。Pae可能为Pgp底物,炒白芍提取物能诱导肠道中Pgp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防风提取物对芍药苷肠吸收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外翻肠囊模型,以表观吸收系数(Papp) 为评价指标,研究防风提取物对芍药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的吸收情况;在吸收最佳的肠段,采用 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模型考察不同质量浓度的芍药苷对肠吸收的影响,以及防风提取物、P-糖蛋白(P-gp)抑 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抑制剂(丙磺舒)和抗生素(诺氟沙星)对芍药苷肠吸收的影 响。结果防风提取物对各肠段芍药苷吸收均有一定促进作用,以回肠最为显著(P<0.01);在回肠段,芍药 苷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20~80 μg·mL-1)无显著性差异(P>0.05); 与芍药苷中浓度组比较,防风提取物、盐酸维拉帕米、丙磺舒和诺氟沙星对芍药苷的Ka 和Peff 具有明显影 响(P<0.05,P<0.01)。结论防风提取物对芍药苷肠道吸收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芍药苷可能是P-gp 和MRP2 的底物,其吸收机制可能是被动转运。防风提取物促进芍药苷肠道吸收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抑制P-gp、MRP2 活性及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相似文献   

10.
桂枝汤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桂枝汤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肠外翻模型,HPLC检测不同浓度桂枝汤中甘草苷、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浓度,计算各成分的吸收参数,并分析它们在肠道不同部位的吸收特征。结果不同浓度桂枝汤中甘草苷、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各肠道均为线性吸收,R2均大于0.9,符合零级吸收速率;甘草苷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芍药苷、肉桂酸和甘草酸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均随桂枝汤浓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符合被动吸收;甘草苷在结肠中的吸收速率常数(Ka)随桂枝汤给药浓度的增加没有差异,符合主动转运;桂枝汤中甘草苷的最佳吸收部位为结肠,芍药苷和甘草酸的最佳吸收部位为十二指肠,肉桂酸在十二指肠和回肠中吸收均较好。结论肠道不同部位对桂枝汤中不同成分的吸收具有一定差异,除甘草苷在结肠部位为主动吸收外,所有被测成分在不同肠道均为被动吸收形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白芍、赤芍及其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血虚小鼠的补血作用. 方法: 采用综合放血法复制小鼠血虚模型,灌胃给予白芍水提物、赤芍水提物,检测小鼠外周血象,根据实验结果和白芍、赤芍水提物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含量,进一步采用同一实验方法进行芍药苷、芍药内酯苷补血作用比较研究. 结果: 造模第7天,2 g·kg-1白芍和2 g·kg-1赤芍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作用明显(P<0.01);造模第14天,2 g·kg-1白芍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明显(P<0.01),2 g·kg-1赤芍作用不明显,同剂量组相比,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造模第7天,120 mg·kg-1芍药苷、120 mg·kg-1芍药内酯苷对小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升高作用明显(P<0.01),60 mg·kg-1芍药内酯苷、30 mg·kg-1芍药内酯苷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有提升作用(P<0.05);造模第14天,120 mg·kg-1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红细胞、血红蛋白有较好的提升作用,与同剂量组的芍药苷相比,120,30 mg·kg-1芍药内酯苷的红细胞数升高明显,差异显著(P<0.05);30 mg·kg-1芍药内酯苷组的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 白芍的补血作用略优于赤芍;芍药内酯苷具有补血作用且补血作用优于芍药苷;白芍有较强的补血作用可能与白芍中含有的芍药内酯苷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赤芍、白芍及其有效成分芍药苷、芍药内酯苷对小鼠的抗抑郁作用及其与NO/c GMP信号转导通路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小鼠悬尾实验模型,给予赤芍水提物、白芍水提物,记录小鼠悬尾不动时间。采用相同实验方法给予小鼠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并检测小鼠大脑皮质及海马组织中NO/c GMP通路相关指标。结果:与模型组比较,2 g/kg赤芍和2 g/kg、1 g/kg白芍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2 g/kg赤芍同剂量组比较,白芍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0 mg/kg芍药苷组、20 mg/kg芍药内酯苷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及NO、c GMP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10 mg/kg芍药苷同剂量组比较,芍药内酯苷组的小鼠悬尾不动时间及NO含量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20 mg/kg芍药苷组及20mg/kg芍药内酯苷组的小鼠n NOS、GluR1mRNA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芍具有抗抑郁作用,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是白芍抗抑郁作用的物质基础;与白芍比较,赤芍的抗抑郁作用较弱,与其主要含有抗抑郁作用较弱的芍药苷,而不含抗抑郁作用较强的芍药内酯苷有关。  相似文献   

13.

Aim of the study

To establish a HPLC–MS method and investigate the pharmacokinetic properties of paeoniflorin, albiflorin and oxypaeoniflorin and the pharmacokinetics difference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e extracts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were separately administrated to rats. The concentrations of paeoniflorin, albiflorin and oxypaeoniflorin in rat plasma were determined by HPLC–ESI-MS method. The plasma samples were pretreated by protein precipitation with methanol an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was performed on a C18 column with a mobile phase consisted of 0.1% formic acid and methanol (67:33, v/v). The detection was accomplished by multiple-reaction monitoring (MRM) scanning via electrospray ionization (ESI) source operating in the negative ionization mode. Main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were estimated and the total AUC of the three compon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paeoniflorin, albiflorin and oxypaeoniflorin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harmaco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Conclusions

A specific and sensitive HPLC–ESI-MS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paeoniflorin, albiflorin and oxypaeoniflorin in rat plasma an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pharmacokinetic study. The results might be helpful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t effects of Radix Paeoniae Rubra and Radix Paeoniae Alba.  相似文献   

14.
该研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法(HPLC-Q-TOF-MS /MS)以及HPLC-DAD法从定性定量2个方面分别探讨中药白芍饮片与赤芍饮片化学成分以及含量差异,定性采用Q-TOF-MS法,负离子模式扫描,鉴定出白芍38个成分,赤芍30个成分.定量采用HPLC-DAD法,分析14种主要成分(没食子酸、原儿茶酸、芍药苷亚硫酸酯、原儿茶醛、没食子酸甲酯、氧化芍药苷、儿茶素、芍药内酯苷、芍药苷、没食子酸乙酯、苯甲酸、五没食子酰葡萄糖、苯甲酰芍药苷、丹皮酚)的含量,在考察的浓度范围内测定的成分线性关系良好(r> 0.999 0),回收率(n=6)均在96.0% ~ 101.2%,RSD均小于2.78%,并且8种成分在白芍和赤芍中分布存有差异.结果表明,通过HPLC-DAD-Q-TOF-MS/MS联用技术,为鉴定白芍与赤芍的成分提供了一种快速、高效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为综合评价白芍与赤芍的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心通胶囊在小肠中的吸收特性.方法:应用外翻肠囊法制备肠吸收液,UPLC检测不同肠段中化学成分含量,比较脑心通胶囊中化学成分在各肠段的吸收情况;绘制时间-累积吸收曲线,观察累积吸收浓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阿魏酸、丹酚酸B、芍药苷在回肠和空肠后段的累积吸收浓度高于空肠前段和中段;阿魏酸、芍药苷、丹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素A在3h内吸收均未达到饱和状态.结论:阿魏酸、芍药苷、丹酚酸B、羟基红花黄色素A为全肠段吸收,阿魏酸、芍药苷、丹酚酸B可能存在部位特异性吸收.  相似文献   

16.
一测多评法测定白芍中芍药苷与芍药内酯苷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6,他引:3  
目的:建立白芍中芍药苷和芍药内酯苷的一测多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HPLC和UPLC法,以芍药苷为内标物,建立其与芍药内酯苷的相对校正因子,并进行含量测定,实现一测多评.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16批白芍中芍药苷、芍药内酯苷的含量,验证一测多评法的准确性.结果:建立的校正因子重现性良好,采用校正因子计算的含量值与外标法实测值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对照品缺乏的情况下,以外标法测定芍药苷,利用相对校正因子实现对芍药内酯苷的含量测定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制川乌对白芍中芍药苷经皮转运的影响,从经皮转运角度研究制川乌-白芍配伍协同增效作用机制。方法:以昆明种清洁级小鼠为实验对象,分别经皮给予白芍凝胶、制川乌-白芍凝胶和白芍-氮酮凝胶,采用皮肤微透析取样技术,建立HPLC测定透析液中芍药苷的浓度,流动相乙腈-0.1%磷酸水溶液(14∶86),检测波长230 nm;利用DAS 2.0软件计算局部药动学参数,采用扫描电镜考察药物对小鼠皮肤角质层的影响。结果:白芍凝胶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平均滞留时间(MRT_(0-t)),半衰期(t_(1/2)),达峰时间(T_(max))和药峰浓度(C_(max))分别为(3.28±1.01)mg·L~(-1)·h,(3.95±0.32)h,(0.92±0.44)h,(2.00±0)h和(0.72±0.24)mg·L~(-1);白芍-制川乌凝胶组MRT_(0-t),AUC_(0-t),t_(1/2),T_(max)和C_(max)分别为(3.35±0.08)h,(10.64±1.24)mg·L~(-1)·h,(1.32±0.67)h,(1.00±0)h和(3.06±0.38)mg·L~(-1),白芍-氮酮凝胶组AUC_(0-t),MRT_(0-t),t_(1/2),T_(max),C_(max)分别为(59.82±13.51)mg·L~(-1)·h,(3.67±0.08)h,(0.89±0.16)h,(2.67±0.29)h和(13.24±4.14)mg·L~(-1)。与白芍凝胶组比较,制川乌-白芍凝胶组AUC_(0-t)和C_(max)均显著增大,T_(max)明显缩短。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制川乌作用皮肤后,角质层细胞间隙明显增加,且与氮酮对皮肤的作用类似。结论:制川乌-白芍配伍能显著提高芍药苷的透皮吸收,达到配伍"增效"的目的,这可能与制川乌降低角质层的屏障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