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血压早期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已经发生改变,其并发症的发生主要与此有关。早期识别动脉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助于识别并发症危险性较高的个体。脉搏波传导速度(PWV)被认为是能准确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早期指标。本研究观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PWV的变化,并探讨其与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北京市东城区社区人群外周动脉粥样硬化(EcAS)的发生、分布规律及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对社区人群进行外周动脉超声检查并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EcAS以复合性斑块最多见,发生率为46%,其次为单纯性斑块39%,单纯IMT增厚13%,三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S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锁骨下动脉(SA)、颈动脉(CA)、股动脉(FA)、腹主动脉(AbAO)和髂总动脉(CIA),分别为70%、66%、53%、52%和48%,SA、CA粥样硬化发生率显著高于AbAO、CIA和FA(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年龄.结论 EcAS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SA、CA、FA、AbAO和CIA,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年龄.  相似文献   

3.
王磊  董晓林  崔莹 《山东医药》2003,43(13):35-36
长期血压升高可致动脉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 ,而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与高血压病 (EH )、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因素有关。超声测量颈动脉IMT可反映冠状动脉及全身动脉粥样硬化状况 ,是动脉硬化的无创有效检测方法[1] 。 2 0 0 12 0 0 2年 ,我们采用超声检测了 5 86例EH患者的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取EH患者 5 86例 ,男 361例、女 2 2 5例 ,年龄 2 6~ 85岁、平均 (60 .5 6± 12 .73)岁 ,均符合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 (ISA)制定的高血压诊断及分级标准。其中EH1级 172例 ,血压(…  相似文献   

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中国老年人的常见病,是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人群发生心脑血管意外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发病年龄逐渐年轻化。流行病学研究和临床试验证实动脉硬化是一项独立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无论是猝死、心肌梗死、还是脑卒中,都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由于颅内、外动脉在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方面存在差异,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如性别、年龄、高血压、糖尿病等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及早识别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对于积极防治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和降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针对危险因素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许多研究结论并不一致.文章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同的分子学变化。内皮细胞受损时,凝血、抗凝血和纤溶功能出现异常,导致动脉或静脉血栓形成。动脉壁上的血栓如果发生得较缓慢,和其它因素一起形成了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脂蛋白(a)、纤溶酶原、抗凝血酶-Ⅳ等分子物质与两者的发病及相互转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通过胰岛素受体发挥其生理作用,人胰岛素受体是一种高分子的跨膜蛋白,胰岛素受体基因表达的改变可使胰岛素受体的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使胰岛素受体功能发生变化,导致胰岛素抵抗、继发糖脂代谢紊乱、高血压以及微动脉损害,这些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导致冠心病和脑血栓形成等多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胰岛素受体基因多态性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血糖以及动脉粥样硬化间的关系近年得到进一步证实,本文就此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患者在临床发生明显的心脑并发症之前,外周动脉已发生一系列变化,如内皮功能受损、动脉缓冲功能降低以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高血压患者动脉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异常对患者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发展和预后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高血压患者在冠心病、脑卒中、猝死等严重血管事件发生前均伴有血管结构和功能早期改变,因此认识和识别亚临床血管病变已成为当今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评估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并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利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筛查出颅内外动脉狭窄患者131例,记录其血管疾病相关病史,并探索各危险因素的影响。结果 131例动脉狭窄患者中,114例(85.5%)有颅内动脉狭窄,26例(19.8%)有颅外动脉狭窄,颅内动脉狭窄明显高于颅外动脉狭窄(χ2=118.790,P=0.000)。其中大脑中动脉是最常受累的动脉(64.2%)。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吸烟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高危因素,提示对上述高危患者应常规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结构和功能变化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可以称之为“病态血管综合征”。本文阐述其发生机理,血管病变的特征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血管老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年龄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与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所有已知的危险因素中,对年龄的作用了解地相对较少。已有的研究表明老年伴随血管老化,与年龄相关的动脉老化通常出现在阻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事件之前,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分离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中,可发现衰老形态的细胞;给不同年龄段的动物喂以相同的致粥样硬化饮食,虽然会出现程度相同的高脂血症,但老年组动物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明显比年轻组严重。提示血管老化是年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形成的关键环节。本综述结合近年来的文献报道,探讨了血管老化的病理学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正>动脉粥样硬化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冠心病、脑卒中、腹主动脉瘤和外周动脉疾病)发生、发展的直接原因。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本质上是一种慢性炎症增生性疾病〔1〕。在长期的促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子(如吸烟、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的作用下,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或功能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由脂质、钙盐和炎症细胞构成〔2〕。随着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  相似文献   

13.
为了评价无其它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及粥样斑块的青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用B型超声对 45例 35岁以下的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和 2 0例健康对照者在反应性充血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进行了检测。结果发现 ,青年高血压病患者前臂加压后肱动脉内径增加的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 (前者为 12 .32 %± 4.94% ,后者为 16 .6 3%± 5 .87% ,P <0 .0 1) ,而在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前者为 18.94%± 6 .5 0 % ,后者为 2 1.0 2 %± 6 .6 5 % ,P >0 .0 5 )。提示青年高血压病患者虽然没有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的证据和其它易患因素 ,但已经存在显著的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4.
马明怡  惠红  张晓卉 《心脏杂志》2021,33(2):214-217
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所致的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主要机制是血管发生了动脉僵硬、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和闭塞。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和踝肱指数(ABI)是评估动脉硬度的早期重要指标,也是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检测参数之一。本综述旨在探讨PWV和ABI对高血压患者动脉硬化的早期诊断,以利于指导高血压患者心血管疾病早期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15.
巨噬细胞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多重作用。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与病变部位动脉的淋巴管的形态和功能改变有关,但其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文章主要对动脉粥样硬化中巨噬细胞的来源、分型、标志物及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功能作用,淋巴管的起源、结构功能及标志物,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不同时期动脉壁淋巴管生成的变化,淋巴管生成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功能作用,巨噬细胞的淋巴管迁移及其参与淋巴管新生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以期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诊断及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超声检查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具有独特的优点。它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管径、斑块形态、大小、回声特点及对各部位血流速度测定,确定斑块的性质和动脉粥产硬化程度,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人腹主动脉分支部内膜增龄性变化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年龄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关系 ,选取出生 1日至 77岁之间各年龄段尸体解剖例的腹主动脉与肠系膜下动脉之分支部 30例 ,用透射电镜观察其血流分流处尖端与分支部近心端侧壁内膜的增龄性变化。结果发现 ,随着年龄增加 ,血流分流处尖端的内膜厚度无明显变化 ,平滑肌细胞由合成型变为收缩型 ,且数量减少 ,无一例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而分支部近心端侧壁内膜随年龄增大而增厚 ,平滑肌细胞多保持合成状态 ,数量略增 ,出现脂质沉积、水肿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提示分支部近心端侧壁内膜的增龄性变化是其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形态学基础 ,很可能与此处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18.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无症状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最终导致斑块的形成.当斑块不稳定糜烂破裂触发血栓形成,阻塞血管,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目前,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主要通过对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的监测和控制.在严格控制危险因素以及强化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剩余风险对临床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更早期检测预防动脉粥样...  相似文献   

19.
外周血单核细胞及其激活在早期和晚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动脉高血压常伴随着单核细胞功能的变化,促进薪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的表达,导致更多的单核细胞迁移,薪附至靶器官血管壁中,造成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1].现有报道抗高血压药物除了降低血压之外,还具有多效性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及治疗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干部病房212例≥75岁的原发性高血压3级住院患者,依据原始病历记载情况,将212例高血压患者分为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118例及非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94例,对两组基线资料及治疗前后动脉参数情况进行χ2或t检验,比较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同时,进一步对两组基线资料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老年高血压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因素。结果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与非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组年龄、病程、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IGR及高尿酸血症比例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吸烟、肥胖在两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高脂血症、糖尿病及IGR是高血压合并外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度危险因素(P<0.01)。结论积极防治,早期强化降压、降糖、调脂治疗及生活方式的干预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