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烧山火”、“透天凉”的针刺手法 ,是在《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 ,针下热也 ,气实乃热也。满则泻之者 ,针下寒也 ,气虚乃寒也”基础上 ,经过不断整理和挖掘 ,将针刺的徐疾、提插、捻转、迎随、开阖、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综合在一起 ,而组成的“热补”、“凉泻”针刺手法。笔者在研究前人操作方法的基础上 ,对“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作了改进 ,实践证明其具有操作简便 ,易于掌握且同样能产生针下热或针下寒的感觉 ,从而达到热补、凉泻的目的。现介绍如下。1 热补法 不分天、人、地三部 ,将针一次插入所需深度 ,得气后 ,紧…  相似文献   

2.
“烧山火”是指通过针刺手法使阳气入内,致机体局部或全身出现有温热感的一种治疗方法。渊源于《内经》“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历经数千年,发展至今方兴未艾。我们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体会,提出“烧山火”手法的三要素和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3.
“烧山火”与“透天凉”两法,在临床上有分别温寒和清热的作用,前者能使患者产生热感,后者可以产生凉感。兹将临床运用的粗浅体会介绍如下:手法的沿革与操作方法针刺能产生寒、热的作用,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虛乃寒也。”又说:“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内经》中虽没有“烧山火”与  相似文献   

4.
“烧山火”、“透天凉”手法,是前人在《素问·针解篇》:“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则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基础上,经过不断整理和发展,将针刺的徐疾、提插、捻转、九六、开合、呼吸等单式补泻手法综合在一起,而组成的一种“热补”、“凉泻”针刺手法。其文献记载,始见于明代徐凤所著《针灸大全·金针赋》。赋曰:“一日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二日透天凉,治肌热骨蒸,先深后浅,用六阴而三出三入,紧提慢按,寒至徐徐举针,退热之可凭。”此后,对“烧山火”、“透天凉”手法,  相似文献   

5.
针下热感是指针刺入一定穴位得气后,通过行针产生热感以治疗虚、寒病证的一种手法。针刺产生热感在古典医籍中早有记载,如《灵枢·终始》篇曰:“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素问·针解篇》云:“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金代《针经指南》始称“热补”法,明代《金针赋》演变为“烧山火”针法,《针灸大成》又进一步提出“进火法”。无论是烧山火或进火法,都是古人描述针下热感的一种夸张笔法,据临床观察,实际上是针刺通过一定的操作手法,使病人在针刺的局部、循经甚至全身出  相似文献   

6.
历代针灸医家认为,针刺手法是决定针刺疗效的关键。“烧山火”和“透天凉”是针刺复合补泻手法。“烧山火”能使针下产生热感,“透天凉”则产生凉感。临床上我们应用针刺治疗扁桃腺炎时,常用“透天凉”手法施治于曲池、合谷,以疏泄蕴热;而治疗脾胃虚弱患者时,则多用“烧山火”手法施于足三里、胃俞、中脘,以补中气,这样常能获得较好的疗效。为了  相似文献   

7.
郭天保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医学入门》理论中探讨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对古人所云烧山火透天凉针刺手法加以论述,从临床实践中认为烧山火透天凉手法归纳起来不外乎“捻转提插”四个字,捻转的目的是为了诱导针感,提插的目的是为了施行补泻,而手法成功的关键是补必热,泻必凉.同时在临床运用中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8.
“烧山火”和”透天凉”针灸手法之我见太原市第二人民医院(030002)郭信烧山火、透天凉是针灸临床常用的补泻手法,古今文献对该手法的操作方法说法不一,根据自己的体会,介绍于下。阴·杨继洲《针灸大成》描述烧山火操作手法曰:“先针入五分,行九阳之数,得气...  相似文献   

9.
岐黄针疗法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陈振虎教授创立的,它源于《灵枢》九针、五刺法及经筋理论,是一种取穴精要、操作便捷、疗效显著的针刺疗法,特别对于颈肩腰腿痛治疗效果良好,在临床操作及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治疗后出现局部温热感,甚至有温热感循经传导的现象,参考历代对于“烧山火”手法的解析,提出岐黄针疗法“输刺”和“合谷刺”的复合操作手法也可能达到针下热感,从一定意义上讲岐黄针的复合刺法也是对“烧山火”手法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临证精华     
“烧山火”手法治疗胃下垂[方术来源]山东省济南市中医医院“‘烧山火’手法治疗胃下垂50例”(王萍,等.中医外治杂志,2005,(6):43/欧阳建军教授点评)[适应病症]胃下垂。[方术内容](1)取穴:足三里、梁丘、建里,除单穴外均双取,用2寸毫针。(2)方法:足三里、梁丘穴左右同时下针,针头向上微斜,气至后两手同时捻针,采用由浅至深的“烧山火”手法,针下产生热感后,循经上行达于腹部,患者能感觉到整个胃部温热舒适;建里穴进针得气后也采用由浅至深的“烧山火”手法,使患者感觉胃体有酸胀紧缩之感。留针30m in,1次/d,治疗后平卧1h,10次为1疗程,疗程间…  相似文献   

11.
先业师吴棹仙用针尤重针刺之寒热手法,认为呼吸与针刺同步进行,可控制寒热。操作手法,可概括为“提针为热,插针为寒”。治法上分午前与午后,午前为阳,午后为阴,由于男子应日,故针左手足;妇女应月,故针右手足。“烧山火”手法,阳  相似文献   

12.
1何谓“烧山火” “烧山火”针刺手法出自金·窦汉卿《针灸赋》,属于复式补泻手法中的补法。操作方法为:将针依次刺入腧穴应刺深度上1/3(天部)、中1/3(人部)、下1/3(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慢慢将针提到人部。由浅入深紧按慢提,如此反复。在操作过程中,配合呼吸补泻之补法,患者觉针下热感乃至全身时出针,并揉闭针孔。即三进一退,紧按慢提,行九数,呼气进针,吸气出针,出针扪穴。引经通气,益阳补虚,使阳气内进,阴气外出,用于治疗冷痹顽疾、虚寒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正烧山火为针刺复式补法的代表,起源于《素问·针解》:"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其名称及具体操作首见于《金针赋》:"一曰烧山火,治顽麻冷痹,先浅后深,用九阳而三进三退,慢提紧按,热至,紧闭插针,除寒之有准"。后世各代医家对其操作手法虽各有见解,但均以受针刺者针刺局部及全身产生热感为准,《针灸大成·南丰李氏》中将烧山火主治总结为"久患瘫痪,顽麻冷痹,遍身走痛及癞风寒疟,一切冷症"。《医学入门》  相似文献   

14.
"烧山火"针法探微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吴节  蔡雪梅  奎瑜 《四川中医》2005,23(2):29-30
一种针法的发展,在于继承和创新。作者在近20年的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在原《金针赋》“烧山火”手法的基础上,结合多种补泻及得气、守气手法,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烧山火”手法.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探讨了“烧山火”手法产生的源流及作者对其针法精髓的理解,并详细介绍了作者创新后的“烧山火”手法的操作。  相似文献   

15.
宋淑华 《陕西中医》2007,28(3):331-331
目的:观察“烧山火”针刺手法治疗肾阳虚型不孕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双侧子宫穴、关元穴,应用烧山火手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96%。提示:子宫穴、关元穴为冲任要穴,“烧山火”针刺手法可鼓舞阳气,温补冲任,促进孕育胎儿。  相似文献   

16.
正甘肃中医学院教授郑魁山是甘肃省名老中医,被誉为"西北针王",其独特的"郑氏家传针法"历经四世传承,至郑魁山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针灸手法操作体系,其中热补法是对传统手法"烧山火"的简化。郑老临证尤善用热补针法治疗五官科疾病,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临床经验介绍如下。1热补针法操作在传统针刺手法中,"烧山火"操作难度最大,许多针灸学者只闻其名,不见其实,甚至终生未见其效。  相似文献   

17.
杨洁  周海燕  冯跃 《四川中医》2009,(11):32-34
目的:在针灸理论指导下,比较研究传统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对阳虚、热证模型家兔血清糖皮质激素(GC)、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的影响,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科学实验依据。方法:日本大耳白兔42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A组)、阳虚模型组(B组)、阳虚烧山火组(C组)、阳虚透天凉组(D组)、热证模型组(E组)、热证烧山火组(F组)、热证透天凉组(G组)。分别采用传统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交叉治疗,用ELISA法检测血清GC、ACTH含量。结果:两种手法均可升高阳虚模型家兔血清GC含量(P〈0.01,P〈0.05)和ACTH含量(P〈0.01,P〈0.05),且“烧山火”有优于“透天凉”的趋势(P〉0.05);均可降低实热模型家兔血清Gc含量(P〈0.05,P〈0.01)并升高ACTH含量(P〈0.05),且“透天凉”有优于“烧山火”的趋势(P〉0.05)。结论:传统补泻手法“烧山火”、“透天凉”对阳虚证、实热证模型家兔确有治疗效果,其效应上存在一定差异,治疗阳虚证“烧山火”优于“透天凉”,治疗实热证“透天凉”优于“烧山火”,故临床应用时仍建议辨证论治的选用补泻手法。  相似文献   

18.
张锡利 《湖南中医药导报》2002,8(6):346-346,349
予烧山火法治疗面神经炎后遗症60例,有效率为93.33%,优于对照组73.33%;观察表明烧山火手法可以减少针刺激数,且提示病程越短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9.
白玉珣  周志杰 《陕西中医》2001,22(11):680-680
胃下垂是消化系统一种慢性疾病 ,笔者运用“烧山火”补法在中脘、足三里 (双 )穴施术 ,配合服用补中益气汤治疗 ,取得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 86例 ,男性 32例 ,女性 5 4例 ,年龄最大者 64岁 ,最小者 1 9岁 ,平均年龄41 .5岁 ;本组 86例患者均经 X线钡餐透视检查 ,其中轻度下垂 37例 ,中度 43例 ,重度 6例。  治疗方法  86例患者全部针刺中脘、足三里(双 )穴。针中脘穴须直刺 ,得气后施用“烧山火”手法 ,使针下产生推拉上提的感觉 ,直至剑突下。针足三里穴须双侧同时下针 ,针尖向上微斜 ,得气后两手同时捻针运用 ,“烧…  相似文献   

20.
"烧山火"手法研究进展及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烧山火”是一种复式补法,能治疗许多病证诸如:寒证、痹证及顽固的慢性疾病等,是行之有效的一种临床针灸手法,但临床上真正掌握此手法的少之又少,操作成功的医家又有各自不同的操作方法,笔者将从5个方面来探讨“烧山火”手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