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天柱穴治疗偏瘫50例即时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正> 笔者从1981年至1989年参考薛天博“机体调节疗法”,采用针刺人迎穴的方法治疗234例脑梗塞所致的偏瘫,疗效较佳,总结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148例,女86例。45~60岁146例,61~75岁62例,73~80岁26例,可见本病证多见于45~ 75岁老年人。234例中有高血压史者174例,冠心病史者31例,低血压症者29例。病人来诊时神志均清醒,其中左侧偏瘫142例,右侧偏瘫42例,以上病例生活均不能自理。操作方法(一)部位令患者仰卧位,颈下放一枕头,使头尽力后仰,将颈前部充分暴露,在喉头结节上缘引一横线,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手指触及有很强搏动的颈动脉处做标记消毒。(二)针刺用左手食捐和中指,把胸锁乳突肌和颈动脉拉向外侧,右手拇指和食指持针的尖端,在标记部位,把针直刺4~5cm 深,则有(酸麻热胀)传感,捻针约1分钟(视病情而定,一般不留  相似文献   

3.
头穴治疗偏瘫的不同疗程,刺激量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相似文献   

4.
头穴为主治疗偏瘫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建华 《针刺研究》1993,18(3):172-173
以针刺头穴为主,随症加体穴的方法,治疗50例偏瘫患者。笔者认为,病灶部位越接近皮肤表面则疗效愈显著。病程越短疗效越高。透刺百会、悬颅穴与针刺头针运动区相比无明显差别。CT 定位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6.
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具有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笔者采用王岱教授所创的“跳动穴”理论治疗中风偏瘫100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已确诊为中风并经CT和MRI证实脑血管意外的偏瘫患者100例,诊断  相似文献   

7.
<正> 我们采用优选全息穴结合中医传统体穴,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症,临床疗效满意。在治疗中,我们将中风后遗偏瘫症110例随机分三组观察,即全息治疗组、全息加传统体针组、传统体针组(参见表1)。经过对比,全息加传统体针组明显优于其它两组。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透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采用透穴法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6.25%和8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透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疗效好,疗程短,见效快。  相似文献   

10.
于致顺教授头穴治疗中风选穴的经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从1972年开始,应用焦氏《头针疗法》中的相应治疗区治疗中风偏瘫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但在治疗过程中发现:不但用健肢侧的“运动区”、“感觉区”等对瘫痪及感觉症状等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用患肢侧的这些部位也收到了良好效果;不但用运动区能治疗运动障碍,在远离运动区的其它部位,对运动障碍的改善也很显著。从而,于老对这些刺激区的划分,主治及命名开始怀疑。经查寻文献发现:早在《普济方》记有“忽中风言语蹇涩,半身不遂……风在左灸右,右灸左,穴百会、耳前发际……神效”,《针灸大成》引《乾坤生意·中风瘫痪针灸秘诀》  相似文献   

11.
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16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巧莲  毕天敬 《中医研究》1992,5(3):47-48,F003
一般资料中风偏瘫患者166例。其中男性96例,女性70例;年龄41—50岁者16例,51—60岁者84例,61—70岁者56例,70岁以上者10例。脑出血46例,其中35例  相似文献   

12.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彭旭明,靳瑞、张家维、赖新生(指导)主题词中风偏瘫/针刺疗法,颞穴/临床应用中风偏瘫是指中风经救治,所遗留的半身不遂,一侧肢体活动不利,从而导致患者生活障碍,丧失工作能力,针刺颞穴治疗...  相似文献   

13.
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165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有年轻化的趋势。4年来,我们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本病165例,取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165例患者中门诊120例,住院45例;男91例,女74例;年龄最小29岁,最大68岁,以36~56岁多见;病程最短2个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早期用隐白穴针刺出血配合常规药物治疗脑梗死后偏瘫与常规药物治疗中风后下肢偏瘫的效果。方法:早期针刺隐白穴,同时常规药物治疗中风偏瘫患者28例,并与单纯常规中西药治疗28例患者对照。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肌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肌力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早期用隐白穴配合常规药物治疗缺血性脑梗死后下肢偏瘫效果优于只用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针刺夹脊穴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目的:比较不同取穴法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采用针刺夹脊穴,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每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同时以修订的Ashworth量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作观察指标,观察评定两组的治疗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7%,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针刺夹脊穴在缓解中风患者肢体痉挛方面优于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6.
头穴针刺不同次数对中风偏瘫病人皮肤痛阈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目前利用头穴治疗中风偏瘫的效果已得到充分肯定,实践证明针刺头穴作用有明显的时间性,头穴效应有产生、发展和衰减的过程,并随时间的变化而表现出一定的趋势,其特点是效应的产生、发展的潜伏期短,常在数分钟内立即出现并很快发展到高峰,其针刺效应的衰减时间也因之而出很快,因此中风病人瘫侧肢体常在每二次针刺治疗的间隔时间内常出现“反跳现象”。本实验旨在观察每天不同针刺次数对中风病人疗效的影响,并针对偏瘫病人肌肤不仁的特点,选用皮肤病阈做为实验指标。观察对象及方法一、观察对象:随机选择我附属医院患者,经CT证实为脑梗塞所致偏瘫并无严重合并症的60例,其中男性37例,女性23例,发病年龄在24~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4岁,病程为3天~8个月,右侧偏瘫者38例,左侧偏瘫  相似文献   

17.
脊背俞穴合患肢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7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求针刺治疗脑卒中偏瘫的有效方法.方法:应用针刺脊背俞穴合患肢局部取穴治疗脑卒中偏瘫.结果:经两个疗程共20次针刺治疗,基本痊愈占24.66%,显效占42.46%,有效占23.29%,无效占9.59%,总有效率占90.41%.结论:脊背俞穴合患肢穴针刺是治疗脑卒中偏瘫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陕西中医》2014,(7):897-898
目的:观察针刺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针刺运动疗法治疗本病139例,并与空白组、针刺组、运动组对比。结果:针刺运动组较空白组、针刺组、运动组有效率高,改善运动功能所用天数最少。结论:针刺运动疗法能达到不同分期偏瘫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们采用长针透刺的治疗方法,收治70例中风偏瘫病人,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0例患者中,男46例,女24例,年龄33~85岁.其中50岁以下8例,50~59岁17例,60~69岁28例,70岁以上17例.有高血压病史27例,脑血栓病史6例.诊断为脑血栓形成62例,脑溢血8例.患者时间最短者3小时,最长时间13个月.主要症状均为半身不遂.  相似文献   

20.
中风偏瘫为临床常见病。笔者近几年来应用针刺头穴与灵骨、大白穴治疗本病 ,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 2 0例中男性 70例 ,女性 5 0例 ;年龄 38~ 72岁。其中脑出血 1 9例 ,脑血栓形成 1 0 1例。治疗方法先将病灶侧头部运动区和感觉区分别分为 5段 ,常规消毒后用 2 8号 2寸不锈钢毫针从上向下依次刺入帽状腱膜下 ,以使局部有麻胀感为佳 ,留针 1 h。再将健侧灵骨、大白穴常规消毒 ,用 2 8号 2寸毫针刺入 ,捻转得气后嘱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 ,留针 1 h,每 1 0 min行针 1次。上法每日治疗 1次 ,7日为 1个疗程。治疗效果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