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试题及答案题一:你对“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如何理解? 答:互根,是互相依存的意思。阴阳互根就是阴阳之间有着相互资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任何一面都不能脱离另一面而单独存在。因此,从阴和阳相互关系上看,是一个互根的整体。所谓“阴生于阳,阳生于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就是说明阴阳任何一方各依对方的存在而存在。“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此消彼长,此进彼退经常变化的,即中医所谓“阳消阴长,阴消阳长”。例如就人体而言: 机能活动 (阳)的产生,必然要消托一定的营养物质(阴),这就是阳长阴消的过程;而各种营养物质  相似文献   

2.
罗霞 《新疆中医药》2006,24(6):11-12
“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一语,出自《素问·金匮真言论》,历代医家对此多随文训释,特别是“病在阴”“病在阳”中“阴”与“阳”的释义颇不一致。大要又有二说,一说以四时之阴阳属性,分别释为湿、风、寒、暑四时(如隋·杨上善等)。此说似可从,但如联系本论上下文而深究其义理,则有文义不和之嫌。本身原文是承上文“欲知阴中之阳,阳中之阴”之句,以阐述四时阴阳消长与人体阴阳变化的关系,强调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观。故杨氏之说可谓答非所问。另一说将“冬病在阴,夏病在阳”之阴阳,以脏腑的属性予以解释,所谓“冬病在肾,夏病…  相似文献   

3.
桑林 《河北中医》1982,(4):17-18
六阴阳的相互关系 (四) 消长在一年之中,春分、秋分这两天是昼夜平均,阴阳正等,其他时间皆在阴阳消长的变化之中。昼夜长短不一,即是阴阳削长之象。《素问·厥论》说:“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这是从一年之中的时间上说明春夏为阳长阴消,秋冬为阴长阳消。从空间来说,当春夏阳长阴削之际,物类的生机从闭藏之中,荫发、生长以至茂盛之极,形成了阳长阴消的现象。秋冬阴长阳消之际,物类的生机,从清肃敛降之中,进而蕴藏于种子、根、荄之中,有的动物进入冬眠状态,从而形成了阳杀阴藏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为加快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化的步伐 ,进行了解密《内经》“气”理论探索。本文提出了《内经》中关于人体“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昼夜性阴阳消长转换规律的本质应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①在细胞水平是视交叉上核(SCN)神经细胞基因组中的clock基因的自动调控 ;②在整体水平是以SCN和 /或松果体共同自动产生震荡节律并通过多条下行神经内分泌轴系统而引导。  相似文献   

5.
丁琳琳  蔡慧君  纪云西 《新中医》2023,55(12):204-207
基于人体“内阳外阴”本体结构,从昼夜节律的阴阳机制探析不寐的病机和治则用药之法。分析 认为,不寐的病机本质在于人体阴阳失和,阳不入阴。人体阴阳的生化消长与昼夜节律的阴阳消长变化相应, 当机体打破了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后,则会导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故治疗上应善用“温潜”之法来引阳入 阴,燮理阴阳,使机体回归阴阳和合的自然状态。  相似文献   

6.
《内经》认为施治“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候,百病不治”,其施针服药择时的原则主要在阴阳昼夜消长,治宜顺势而为;疾病变化有期,贵在截之适时。现略论之,并列举历代医家择时施治经验,现代时间治疗学研究成果,说明其临床意义与科学性。阴阳昼夜消长治宜顺势而为《内经》认为人体阴阳有昼夜消长变化,临床可顺其消长之势而治。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日:“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曰:“顺天之气,而病可与期,顺者为工,逆者为粗。”所谓顺者,顺其自然之性之势也;天者,  相似文献   

7.
古典时间与煎药服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药学治疗疾病重视因病制宜,临床上辨时辨证论治,服药早晚有异,煎药方法也因人因时而异,根据病情寒热虚实性质的不同及人体阴阳气血节律的不同变化,而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岐伯曰:“顺天之时,而病可与期,顺者为之,逆者为粗”(《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其意强调了顺从大自然阴阳消长的变化而进行施治,指出人体生理功能和疾病的发生、转归与环境昼夜变化的关系,以时间定位病位(脏腑),治疗无不与四时五行密切相关,可谓时间医学理论的渊薮。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中药汤剂的煎煮服用也应顺应天时,择时煎煮服用。在这一过程中,涉及了许多时…  相似文献   

8.
阴阳平衡其实就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什么是阴阳平衡呢?看一下美丽的太极图.太极图是由阴鱼和阳鱼相抱成的,并用S线将其一分为二,它代表着阴阳双方是在不停地消长转化.这种消长转化,就是我们所说的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阳极生阴,阴极生阳.这是一种动态的平衡,是一种处在阴阳消长转化当中的平衡,这种平衡,表现在大自然就是阴阳气化的平衡,表现在人体便是阳气和阴精的平衡了.  相似文献   

9.
旦暮不同时辰阴阳药对对人体阴阳调节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一天中天人阴阳消长变化规律,于平旦气升发之时投以阳药,而在黄昏阴气始盛时给以阴药,观察其对人体阴阳的影响。结果发现这样的阴阳药对确有奇特疗效。  相似文献   

10.
(接 2 0 0 1年 10期 )3 4 四时阴阳的稳态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是贯穿《内经》始末的。五脏系统与自然界的“四时阴阳”密切相关。五脏系统的稳态一方面靠系统本身来维持 ,但同时又受到四时阴阳的影响 ,所以四时阴阳的稳态与否能直接关系到人体的稳态。四时(五时 )春夏 (长夏 )秋冬化生出风暑湿燥寒五时主令之气 ,以促进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的发展。所谓四时的稳态亦即四时阴阳变化无过亢无不及 ,适宜万物生化的状态。四时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阴阳消长过程 ,使气候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同时五时五气之间…  相似文献   

11.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因为四季阴阳消长变化在万物中体现了生长化收藏的特点,而人体的阴阳也随着四时出现节律性的变化,因此便提出了四季起居具体的养生措施,这即是四季养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人体血压的周期性变化受生物钟调控,受自然界阴阳消长影响形成恒定的昼夜节律.高血压病的发生乃阴阳失衡的体现,血压昼夜节律亦可出现异常.血压升高在卯辰时段者,此乃阴消阳长,两阳相合之际,可见于阳亢者,法当顺应阳气生发之机,调达木郁,疏理气机,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血压升高在申酉时段者,此乃阳长阴消,阴阳转化之际,可见于阴虚者...  相似文献   

13.
一、基础题(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取一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入括号内。每小题0.5分,共10分)1 《内经》“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说明了阴阳之间的哪一种关系?(  )A 对立 B 互根 C 消长 D 转化 E 平衡2 “益火之源,以消...  相似文献   

14.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语出《素问·四时调神大论》。历代医家多从养生注释,鲜有论及临床意义。因此,笔者就其临床意义及运用试作初步探讨,以示抛砖引玉。一、先从基本概念说起综合《四时调神大论》全篇及《内经》有关内容,以为其基本概念有二。(一)动静一体观。张介宾谓:“动为阳,静为阴”。“春夏养阳”之阳,为温热、上升、向外、活动之意;“秋冬养阴”之阴,为凉寒、沉降、向内、清静之意。春夏人多活动以养阳,秋冬人多清静以养阴,与四时万物动静合拍,形成人体动静相对平衡的节律,方可“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二)四时五脏阴阳观。《素问·六节藏象论》心  相似文献   

15.
浅论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对失眠症康复预防的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人与自然同纪1·1天人相应与寤寐节律《灵枢·岁露论》云:“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生活在自然环境气交之中,体内需要有一种适应的机制予以调节,使人适应于外界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以求更好地生存。古代医家很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阴阳学说揭示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界日、月、四时的密切关系,其中睡眠作为人的基本生理活动之一,具有明显的随昼夜而变更的时间节律性。《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认为,天地由阴阳构成,阴阳之间处于永恒的规律性的运动与变化之中。其中昼夜阴阳节律是最典型、最普遍以及最重要的节律[1],自然之阴阳作用与影响着人体,并决定了人体的阴阳。早在《内经》就有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衰少,夜半人气入脏,周而复始,节律变化的记载。天人正是通过阴阳达到了高度统(合)一。根据天人的这种昼夜节律,我们假设,如在平旦阳气当升之时,投以阳药,而在日暮阳气当内敛之时,给以阴药,对于人体阴阳的调节似乎更符合中医辨证论治原理和天人合一规律。故自拟了助阳的旦丸和敛阴的暮丸组成阴阳药对,并以老年功…  相似文献   

17.
许力行 《气功》2010,(9):791-795
阴阳平衡其实就是生命活动的根本。 什么是阴阳平衡呢?看一下美丽的太极图。太极图是由阴鱼和阳鱼相抱成的,并用S线将其一分为二,它代表着阴阳双方是在不停地消长转化。这种消长转化,就是我们所说的阳长阴消,阴长阳消,阳极生阴,阴极生阳。  相似文献   

18.
<正> 升降浮沉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的基本法则之一。升降浮沉与阴阳、四时、脏腑的关系升降浮沉与阴阳的关系阴阳学说是中医的理论核心,是指导中医临床各科的基本法则。升降浮沉学说是在此基础上的升华,是阴阳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之,升浮者为阳,降沉者为阴。天之阴阳有六气,地之阴阳有五行,药之阴阳有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见《素问·至真要大论》)。“气薄者为阳中  相似文献   

19.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观点,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体的一切组织结构,既是有机联系的,又可以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部分。如“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府中阴阳,则胜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府皆为阳”。(《素问·金匮真言论》)总之,人体组织结构的内外、上下、前后、左右等各部分之间,以及内脏之间,尽管关系复杂,但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故均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说明。  相似文献   

20.
从某些生理指标探讨人体昼夜的阴阳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昼夜阴阳变化对机体有明显的影响。人类受日夜的光照度、气候、温度、睡眠觉醒等变化规律的长期影响而获得遗传,从而形成了机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昼夜(24小时)节律,这种昼夜节律就不再随人的意志、或人工地改变外界环境条件而发生变化。在古代中医书籍中早有这方面的记载。如张景岳认为:“子(夜午)后气升,阳盛;午(中午)后则气降,阳衰。”《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也明确指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金匮真言论》分析了昼夜的阴阳变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日中阳盛故曰阳中之阳,黄昏阴甚故曰阳中之阴,阳气主昼,故平旦至黄昏为天之阳,此中复有阴阳之殊耳);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鸡鸣阳气未出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