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使用机械方法使因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冠状血管腔恢复或部分恢复到原有的大小,但淤积于内皮下的脂质斑块仍需药物来控制与清理。术后用药要以保护心血管,有利于预防新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有利于防止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与发展为原则。我们对抗凝药物、抗血小板制剂、β-受体阻断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硝酸酯、调脂药物以及钙拮抗剂等在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冠脉狭窄合并冠脉痉挛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后血运重建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31例冠脉狭窄合并冠脉痉挛的患者介入治疗前3个月单独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后配合药物治疗,均应用抗心绞痛及解除冠脉痉挛的药物,于介入治疗后1、3、6个月随诊评价疗效。结果PCI前与PCI后6个月内有显著改善。结论PC/对冠脉狭窄合并冠脉痉挛是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近期和远期疗效.方法对65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经过内科常规治疗后心绞痛仍不缓解,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病变后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术前术后进行抗血栓治疗,抗血栓药物包括阿斯匹林、塞氯匹啶或氯比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针.结果介入治疗病例、病变成功率分别是93.8%(61/65)和93.1%(108/116).1例因右冠状动脉夹层发生死亡,无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术.60例介入治疗均获成功,50例心绞痛完全消失,10例有不典型胸痛,症状在2~3 d内消失.随诊3~54个月,6例发生心脏事件,其中1例死亡,1例发生心肌梗死,4例再次行血管重建治疗(介入治疗2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结论在使用抗血栓药物包括阿斯匹林、塞氯匹啶或氯比格雷、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针的前提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和支架植入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近期疗效明显,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林英忠 《广西医学》2005,27(3):314-315
自1977年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发明以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已从当初的球囊时代进入目前的支架时代。尽管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和治疗器械的改进,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适应证不断扩大,手术成功率也不断提高,但是介入治疗仍然存在无法摒除的弱点一再狭窄,这严重制约了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从而也成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的重点和热点。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与引起再狭窄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冠状动脉本身的弹性回缩、血管重塑、血栓形成、血管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生和迁徙等。  相似文献   

5.
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有创性的操作,术中及术后可能发生血管性并发症,如急性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穿孔和心脏压塞、冠脉无再流现象、穿刺产生的血栓、血肿或假性动脉瘤、动-静脉瘘以及非血管性并发症(如低血压、急性冠脉痉挛、心室纤颤、血管迷走反射和造影剂肾病)等。并发症一旦发生,不但严重影响手术的效果,甚至直接导致手术的失败。目前对上述并发症的防治虽然取得不少进展,但这些并发症仍然是影响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CT0)病变是指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血管狭窄程度为100%或几乎达100oA的病变,包括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0级或1级,前者称完全性闭塞,后者称功能性闭塞。CT0病变的临床资料分析有助于全面掌握CT0病变患者的临床病变规律,并有助于提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CTO病变的成功率。但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的介入治疗,由于手术复杂、难度大、成功率低,成为PCI术最后一块难以攻克的堡垒。我们通过比较冠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患者,观察到冠脉介入治疗对慢性闭塞病变患者远期预后明显有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技术,评价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及支架植入术对冠脉血流储备的影响。方法 对21支(18例)有狭窄病变的冠状动脉进行PTCA术,其中16支冠脉PTCA术后植入支架。在PT-CA前后和支架植入术后,采用Cardiometric FloMapⅡ血管腔内多普勒血流速度描记仪和多普勒导丝,测量狭窄近端和远端的平均峰值流速(APV)、舒张期与收缩期流速比(DS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1月~2012年12月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45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插管成功420例,成功率为92.5%;其中161例病人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12例,桡动脉痉挛7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3例,前臂肿胀1例,桡动脉搏动减弱3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9.
216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e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创面虽然小,但由于导管直接插入动脉血管内,容易发生感染、出血(血肿)。倘若护理不当,往往由此产生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冠脉痉挛、急性和亚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科216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陈君蓉 《当代医学》2012,(27):63-64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2007年10月~2010年10月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685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670例,成功率为97.8%;桡动脉插管成功650例,成功率为94.9%.其中265例病人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3例,桡动脉痉挛30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3例,前臂肿胀4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1.
《河南医学研究》2007,16(3):285-285
在全军重点科研基金资助下,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内科贾国良教授等,历时4年完成的《冠状动脉磁性支架防治PCI术后再狭窄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出了血管内磁性支架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并利用磁性支架防治介入治疗(PCI)术后冠状动脉再狭窄。日前这一研究成果荣获2006年度军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58例,均行PCI;稳定性心绞痛(SP)组:45例,择期仅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有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而未行PCI,且两组病例均严格执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并以冠脉造影正常病人31例作为正常对照组(N);所有病人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别测定术前1d、术后3d、术后14d的血清T3、T4及TSH。[结果] PCI术前1d、术后3d,ACS组血清T3、T4较SP组及N组降低明显(P<0.01),且术后3d较术前1d降低更显著(P<0.01),术后14d恢复正常,而血清TSH则变化不明显。SP组与N组血清T3、T4、TSH则在术前术后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①ACS早期即出现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介入治疗早期可加剧甲状腺功能紊乱,但随血管开通、调脂抗炎治疗,逐渐恢复正常;②冠心病患者检测甲状腺功能有利于病情判断,并且可能有助于对心绞痛患者进行危险分层评估,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文探讨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冠脉多支病变的疗效。方法对38例冠脉多支病变78支血管行球囊预扩张术,置入支架88枚,其中 LAD35枚,LCX22枚,RCA31枚。结果术后 CA 证实狭窄消失或残余狭窄<20%,TIMI 血流Ⅲ级。支架置入的成功率94.8%。1例出现穿刺部位出血,无其他并发症,随诊1~18个月,6例术后3~16月再发心绞痛。结论 PCI 治疗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65岁以上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方法82例平均年龄(72.5±7.5)岁的老年ACS患者,男58例,女24例,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证实病变,根据造影结果对“病变血管”进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或支架置入术。结果82例中,79例介入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6.3%;138处靶病变,133处治疗成功,成功率为96.4%。支架完全覆盖靶病变,扩张满意,血管腔残余狭窄<20%,TIMI血流3级达到率96%。病变直径狭窄由89.5%±8.6%减轻至3.2%±8.6%(P<001)。结论老年ACS患者及早、充分、持续地开通“病变血管”,恢复前向血流,可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挽救生命,防止左心室重构,明显改善老年ACS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途径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本院2006-06~2008-03的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200例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96例,成功率为98.0%;桡动脉插管成功194例,成功率为97.0%。46例病人成功经皮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心律失常2例,血管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12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6例,前臂肿胀4例,桡动脉搏动减弱5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CAG和PCI血管穿刺部位并发症少,患者术后体位不受限制,活动不受限制。  相似文献   

16.
冠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作为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有创诊断技术,被认为是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金标准”[1].虽然通过CAG可直观了解病变血管的狭窄程度,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归因于X线投照角度、参照血管误差、患者投照体位局限及术者肉眼分辨能力限制等,因此,CAG并不能准确判断冠脉狭窄病变与心肌缺血的关系.研究表明,是否存在可诱发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狭窄是影响冠心病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对于不诱发心肌缺血的冠脉狭窄性病变,单纯药物治疗的预后良好,而存在者则血运重建的获益有限,还将带来支架置入数量增多、医疗费用增加、支架相关并发症等问题[2].因此,准确判断是否存在可诱发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狭窄对冠心病介入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张培花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33):998-999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主要治疗方法,手术创面虽然小,但由于导管直接插入动脉血管内,容易发生感染、出血(血肿)。倘若护理不当,往往由此产生心律失常、低血压休克、冠脉痉挛、急性和亚急性动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痛苦,严重时危及患者生命。现将我科367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患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脉成形术是指通过各种方法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从而达到解除狭窄、改善心肌血供的一种治疗手段。介入相关材料不断发展,从裸金属支架到药物洗脱支架,再到近年流行的药物涂层球囊。金属支架的发明很大程度解决了冠脉狭窄的问题,但是长期抗血小板治疗带来的副作用以及支架内再狭窄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药物涂层球囊与传统支架相比拥有不少理论上的优势,因此成为冠脉介入治疗的新选择。它能够向血管内膜均匀地涂布抗增殖药物,在减少内膜增生的同时不留下任何植入物,从而使血管保持原有的解剖结构和功能。目前,多数临床试验证明药物涂层球囊治疗支架内再狭窄与药物洗脱支架拥有类似的效果,并且不会引入额外的支架,因此更能体现不植入永久性支架的理念。此外,在治疗小血管病变、分叉病变、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弥漫性病变时,药物涂层球囊也体现出相应的优势。现本文就药物涂层球囊在不同冠脉病变中应用的有效性及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经桡动脉对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at2009年10月~2012年12月的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1324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桡动脉穿刺成功1324例,成功率为100%;桡动脉插管成功1320例,成功率为99.70%,其中623例病人成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血管迷走反射2例,桡动脉痉挛21例,术后穿刺部位小血肿2例,前臂肿胀7例,未见其他不良并发症。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安全可行,不仅创伤小,且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行冠脉造影的价值及基础病分布情况.方法:我院冠脉造影术病人66例,采用股动脉途径或桡动脉途径穿刺成功后,常规经动脉鞘注入3000U肝素,分别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造影剂用优维显370.术中用时平均约45分钟.结果:阳性52例(其中单支病变23例,两支以上病变29例),阴性14例,冠脉造影显示>50%狭窄40例,<50%狭窄8例.患者造影术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冠脉造影术是利用心导管对冠状动脉血管的放射学检查,可以为冠心病患者提供可靠的解剖和功能信息,为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术的方案选择提供科学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