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硬皮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皮病是以皮肤及各种内脏器官纤维化为特征的一种结缔组织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为探讨硬皮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人们从流行病学、血管学说、胶原代谢、免疫学及遗传学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该病与种族、地域分布差异、自身抗体、细胞因子以及基因等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的热点是细胞因子与本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Graves病(GD)是一种常见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是由复杂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是GD的重要遗传因子,HLA-Ⅰ、HLA-Ⅱ、HLA-Ⅲ类中易感性基因位点、保护性基因位点及各位点之间的连锁不平衡成为HLA基因与GD相关性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如HLA-DR、HLADQ基因等。目前研究方向逐渐从单纯基因型变异的研究深入至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变异及变异氨基酸构成蛋白结构变化。因此,深入研究HLA基因对了解GD的发病机制及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何玉环 《医学综述》2010,16(17):2604-2606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的慢性肠道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其具体病因、发病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但近来一系列研究表明其发生与基因多态性所致的遗传易感性相关。人类白细胞抗原Ⅱ类基因是一个引人注意的UC易感基因,具有高度多态性,与UC发病及临床表型有关,现就人类白细胞抗原Ⅱ基因与UC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4.
苏日古嘎  王晓彦 《医学综述》2013,(23):4255-4257
大疱性类天疱疮(BP)是一种表皮下水疱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好发于老年人.本病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是自身抗原、抗体、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及炎性因子等参与最终形成水疱的复杂过程.其中HLA在BP的发病、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作用,HLA-Ⅱ类基因与BP的相关性是研究的热点之一.该文就BP与HLA基因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综述近10年HLA-Ⅱ基因与SLE的相关性研究成果,并分析了HLA-Ⅱ基因与SLE中医证型的潜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方佳慧 《医学综述》2012,18(9):1281-1283
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目前发现的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基因复合体,决定疾病易感性和个体差异。胃肠道疾病(如消化性溃疡)是人类最为常见的疾病。HLA-Ⅱ类基因多态性可以改变HLA分子、抗原和T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并因此控制对外来抗原(或自身抗原)的免疫应答,致人类疾病的易感性和临床表现不同。现就HLA-Ⅱ类基因多态性与胃肠道疾病的相关性研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7.
曹佳 《医学综述》2011,17(3):359-361
幽门螺杆菌(Hp)感染后,根据感染程度不同可发展为多种疾病。在导致这些疾病的原因中,宿主的易感性和反应性起着重要作用。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是目前发现的与疾病关联最为密切的基因复合体,决定疾病易感性个体差异。Hp对宿主的易感性及致病性与HLA-Ⅱ类基因的多个基因位点相关。而HLA-Ⅱ类基因的表达作为生物体整体反应的结果,也与Hp所致疾病有一定关联。现就Hp感染与HLA-Ⅱ类基因及其表达的相关性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可靠的HLA-Ⅱ类基因分型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进行HLA-DRB1、DQB1基因的分型,并与系列标准DNA作对照.结果:用PCR-SSP方法进行HLA-Ⅱ类基因分型时,实验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分型结果较血清学方法精细,对一些血清学特异性相同的,可借助PCR-SSP技术分出其基因型别的差异.结论:PCR-SSP方法可用于HLA-Ⅱ类基因分型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相似文献   

9.
鼻息肉与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DR和DQ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鼻息肉患者与人类白细胞Ⅱ类抗原(HLA-Ⅱ)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为临床上已确诊的鼻息肉患者30例,对照组为81例正常健康人。采用HLA基因分型技术PCR-SSP法(PCR-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检测HLA-Ⅱ类抗原。[结果]实验检测了111例的HLA-DR和HLA-DQ共18个等位基因点,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HLA-DR16和HLA-DQ8,9的等位基因抗原频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HLA-DR16的抗原频率实验组为10.00%,对照组为1.24%,相对危险度RR=8.90,P=0.03;而HLA-DQ 8的抗原频率实验组为20.00%,对照组为4.94%,相对危险度RR=4.81,P=0.01;HLA-DQ9的抗原频率实验组40.00%,对照组12.35%,相对危险度RR=4.73,P=0.001。[结论]HLA-DR16和HLA-DQ8,9与鼻息肉的发病有关,为鼻息肉的易感基因(阳性基因)。  相似文献   

10.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癌的病因,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明确。肿瘤的基因发生学说成为研究热点。研究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与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同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可以一定程度降低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本文就XRCCl基因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硬皮病及其在不同人群中遗传因素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硬皮病是一种复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有微血管受损和组织器官纤维化,根据其发病累及范围不同,主要分为系统性硬皮病和局限性硬皮病两种类型.硬皮病发病症状复杂,发病机制不明,导致治疗效果不甚理想.硬皮病发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及种族差异,表明硬皮病具有遗传易感性.近年来许多研究集中于寻找硬皮病发病的遗传因素,并已发现有多种...  相似文献   

12.
口腔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众多基因异常表达的复杂过程,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对近年来几种与口腔癌关系密切的癌基因(ras、erbB、c-myc、survivin、hTRT等)和抑癌基因(p53、Rb、p16、nm23、FHIT、PTEN等)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全面从基因组水平(如基因通路,基因网络等)研究口腔癌的发病机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研究14-3-3σ、P53和IKKα基因在散发性乳腺癌中mRNA表达情况,探讨这三个基因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定量PCR法检测14-3-3σ、P53和IKKα基因mRNA表达水平。结果:采用相对量分析法,14-3-3σ、P53和IKKα基因的△△CT依次为0.77、1.96和0.02,根据样本平均相对含量%=2-△△CT,得出14-3-3σ、P53和IKKα基因在癌症组平均转录表达量依次是非癌组的58%、25%和98%,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14-3-3σ和P53基因在乳腺癌组织中是低表达的,IKKα基因mRNA表达水平不受影响,三个基因在乳腺癌的发生中是相互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识别胆道闭锁(BA)发病相关的枢纽基因。方法:从基因表达汇编(GEO)数据库下载BA基因芯片数据集GSE46960,利用WGCNA构建基因共表达网络,识别与BA相关的模块与枢纽基因,对关键模块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通过WGCNA分析构建了20个基因共表达模块,确定与BA显著相关的模块为黄色模块(r=0.69,P<0.05),将黄色模块中的基因按基因连通性及基因显著性的不同阈值进一步筛选出16个枢纽基因。对黄色模块进行GO及KEGG分析显示,与BA显著相关的基因主要富集在细胞外基质(ECM)、细胞黏附分子、色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结论:利用WGCNA方法识别出与BA相关的关键模块和16个枢纽基因,其中新发现有12个基因可能与BA发病相关,可能帮助阐明BA发病的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相关多药耐药基因产物在胃癌个体化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胃癌多药耐药基因及其产物表达对化疗效果的影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新近的有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联合检测P-糖蛋白、谷胱苷肽-S-转移酶、拓扑异构酶、肺耐药相关蛋白等基因及基因产物,对化疗方案的制定及药物的选择意义重大,为开展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MDR1、BCRP、CXCR4在耐药白血病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博 《当代医学》2011,17(4):13-14
目的本研究选择与白血病耐药密切相关的MDR1、BCRP及CXCR4为研究对象,在临床病例中进行检测,为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白血病化疗耐药、白血病化疗敏感患者及正常人MDR1、BCRP及CXCR4的表达。结果 MDR1、BCRP、CXCR4基因的表达量在耐药组、敏感组及正常对照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CXCR4与MDR1基因的表达量有显著正相关性,R值为0.366;BCRP基因的表达量在ALL患者中高于AML患者,P〈0.05;MDR1基因的表达量在老年组高于儿童少年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MDR1、BCRP、CXCR4对于指导白血病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秀 《医学综述》2011,17(11):1648-1651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关于前列腺肿瘤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表明,基因异常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前列腺恶性肿瘤中常见的相关基因包括遗传易感性基因、肿瘤抑制基因、转移基因、转移抑制基因等。基因异常在肿瘤形成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肿瘤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并能促进肿瘤细胞对周围及远处器官的浸润或转移。现就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主要的相关基因异常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了解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8.
乔科平  李红燕 《海南医学》2016,(23):3883-3886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和生活质量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该病的发病原因和确切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多数研究认为PD是由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多基因疾病.最近,与迟发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帕金森病相关的液泡分拣蛋白35同源基因(VPS35)为PD的发病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对VPS35基因的研究将有助于该病的基因诊断、病理生理学机制的阐明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抗增殖蛋白家族成员TOB1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体外侵袭与转移的生物学作用与机制。方法采用脂质体介导的质粒转染和G418筛选培养法获得稳定高表达TOB1的高转移性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通过人工基底膜侵袭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TOB1过表达对MDA-MB-231细胞体外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的影响。采用super array基因芯片法检测TOB1引起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外源性TOB1高水平表达使MDA-MB-231的体外侵袭能力显著降低(P〈0.05),同时抑制MDA-MB-231的体外迁移能力;TOB1表达水平的增加引起MDA-MB-231细胞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BRMS1表达的明显增加,同时显著抑制肿瘤转移相关基因HSP90、FXYD5、RHOC、S100A4等的表达(均P〈0.05)。结论 TOB1过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体外侵袭、转移,涉及的机制可能与TOB1对多种重要的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