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病不同危险分层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方法:115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心血管危险分层分为低危组(n=7)、中危组(n=28)、高危组(n=34)和极高危组(n=46),以同期20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ZL-104型微循环检测仪和微循环图像分析系统检测各组甲襞微血管视野清晰度、管袢长度、管袢数、畸形管袢数、交叉管袢数、输入支管径、输出支管径、袢顶直径、血流速度、红细胞聚集程度、白细胞数、白微栓、袢周渗出、出血、甲襞微血管乳头及乳头下静脉丛的统计学差异。结果:低危组甲襞微循环各项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危组到极高危组甲襞微循环渐次出现明显的形态、流态和袢周状态的变化,且与低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上主要表现为:视野清晰度变差、微循环管袢数减少、畸形管袢数占比增加、输入支管径变细;流态上主要表现为:微血管内血流速度减慢、红细胞聚集增多;在袢周状态上主要表现为:微血管袢周渗出增多。且有高血压危险分层越高,上述改变越严重的趋势。结论:高血压病患者出现与危险分层相关的甲襞微循环改变。甲襞微循环变化对高血压病患者病情评估、治疗与预后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中药松龄血脉康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选择Ⅰ、Ⅱ期高血压病例 80例 ,治疗组 (松龄血脉康组 ) 45例 ,对照组 (得高宁组 ) 3 5例 ,观察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血压、血液流变性及甲皱微循环的改变。结果 :治疗一疗程 ( 3 0天 )后 ,主要临床症状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86.7%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 65.1% ,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而血液流变学主要指标(全血粘度 ,血浆粘度 ,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和变形指数 ) ,治疗组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5~ 0 .0 1)。结论 :中药松龄血脉康治疗高血压病 (Ⅰ、Ⅱ期 ) ,疗效确切 ,能有效改善主要临床症状 ,降低血液粘度 ,改善微循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在常规降压药物应用的基础上,同时进行血液稀释治疗,并观察对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其中Ⅱ期以上62例占77.5%。全部病人应用血液稀释疗法的“四联”方案。低分子右旋糖酐200 ml,加用丹参注射液每次20~30 ml,加川芎嗪注射液80~120ml每日一次,肝素钠注射液30~50mg加生理盐水40ml静注每日一次,尿激酶3~5万U加生理盐水40 ml静注每日一次,同时口服降压药物如心痛定等,每1~2周观察血流变及甲襞微循环1~2次。结果 高血压病患者血液稀释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及血流变进行检测有明显差异。结论 血液稀释治疗对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粘滞性、变形性、凝固性等均获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4.
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检测了109例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并与58例健康中老年人作对照,以探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轻中度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9例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并与58例健康中老年人作对照;比较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值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老年期组甲襞微循环的管周状态、流态及总积分比老年前期组高。结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在治疗过程中辨证运用活血化瘀法以改善微循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男性高血压病者的血流变与甲襞微循环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86例男性高血压病者的血液流变及甲襞微循环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高血压病的血流变与甲襞微循环有显著异常,尤其伴有高脂血症患者更有显著性差异,其相关密切,互为因果,可为高血压病的病情、疗效判定及其预后提供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对50例高血压病组用硝苯吡啶不同剂量(5、10、20mg)及25例正常血压组,用硝苯吡啶10mg药前及药后1、2、3、4h同步进行甲襞微血管管径输入枝、血压、心率、温度4项参数同步观察。认为甲襞输入枝管径、血压、心率无论是正常血压组或是高血压病组,用药后均有显著差异,而输入枝管径的恢复时间随高血压分期而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8.
高血压病人中医辨证分型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用中医辨证分型理论分为4型的134例高血压患者行甲襞微循环检查,结果表明微循环的障碍程度从肝火亢盛到阴虚阳亢型、痰浊壅盛型、气血瘀滞型逐渐加重,肝火亢盛型为轻度微循环障碍,阴虚阳亢型特点是微血管内流速较快,数目增多,管径最细,长度最长,颜色最浅;痰浊壅盛型特点是微血管模糊不清,畸形最多最重,排列不整,流速较慢,颜色较暗,乳头较浅;气血瘀滞型特点是流速最慢,颜色最暗,乳头最浅,袢顶最宽,红细胞聚集最严重。提示:微循环检查可为中医辨证施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216例高血压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文/郄丽娜,乔中本文对216例已确认的高血压病患者做了12项甲襞微循环的观察与统计,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216例高血压病患者均为我院1989~1990年门诊住院病人,符合1974年全国心血管病防治会议高血压...  相似文献   

10.
对原发性心肌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状况进行初步观察,结果显示:18例患者中有16例均有不同程度的甲襞微循环异常改变(88.9%),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均数3.92±1.55,以流态异常和血管袢畸形最为常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高血压病人外周动脉节段性压降及其对微循环的影响。方法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 3 0例 ,正常血压 3 0例。袖带血压计测量肱动脉、桡动脉、指动脉血压 ,弹簧压片法测量甲襞毛细血管压 ,并计算节段性压降 (△P)。激光Dopple血流仪测量食指皮肤血流量 ,并计算皮肤血流阻力。结果 :( 1)高血压组和对照组△P分配 :在肱动脉与桡动脉节段之间△P几乎没有变化 ,最大△P均发生于指动脉与毛细血管之间 ;高血压组在桡动脉与指动脉之间提早出现初始△P(P <0 .0 5 ) ,而正常血压组在小动脉水平△P变化无显著性。 ( 2 )高血压组毛细血管压升高与毛细血管前微动脉最大△P呈负相关 (r =-0 .78)。 ( 3 )高血压组毛细血管压升高 ,皮肤血流阻力增加 ,而皮肤静息血流无明显改变。 ( 4 )毛细血管压与肱动脉舒张压 (≥ 10 0mmHg)正相关 (r =0 .5 2 )。结论 :高血压病人外周小动脉段提早出现初始△P ,存在阻力血管段延长 (包括毛细血管前微动脉和小动脉 ) ,这是对上游压—流适应性改变和对下游微循环调控的代偿。皮肤毛细血管压升高是高血压微循环血流动力改变主要参数 ,可作为降压治疗外周效应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2.
采用田牛加权积分法,对正常及高血压病人各30例作了球结膜微循环检查;并同时测定微血管灌流百分比.结果:1.病人组总积分、形态积分、流态积分高于正常,而周围状态积分则与正常人无明显差异。2.灌流百分比低于正常。3.灌流百分比与形态、总积分值显著负相关。结论:高血压病可表现为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而上述指标则是衡量微循环病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采用显微电视和微机图像处理系统对60例高血压病人、30例血压正常者,进行球结膜微循环定量分析。结果,高血压病人组:微动脉口径(A_3、A_4)缩小;单根和区域血管灌流(V_3、Q_s、Q_L ASR)减少;毛细血管扩散距离(DD)增大。硝苯吡啶治疗后,微动脉口径、区域灌流和毛细血管交换等指标均有较好改善。还发现,微动脉(A3、A_4)口径与舒张压之间呈良好负相关(r=-0.86、-0.62,P<0.01);微动脉面积密度与舒张压之间呈负相关趋向;而微静脉面积密度与舒张压之间则呈正相关趋向。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中风偏瘫肩—手综合征(SHS)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及针刺对其的影响,检查26例SHS患侧针刺前后及20例对照组的甲襞微循环。结果表明,SHS患侧甲襞微循环各类积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且其总积分值和肩痛及手肿轻重程度有关。针刺后其流态、管周状态及总积分的积分值均显著下降(P<0.010.001)。结果提示,SHS患侧甲襞微循环存在明显障碍且和临床表现轻重程度有关;针刺治疗能使其微循环障碍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变异性与微循环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高血压病 (EH)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 (ABPV)、甲襞微循环变化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以 3 0例年龄相当、血压正常的健康者作对照组观察了 67例EH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异性(ABPV)、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 :发现高血压病组微循环的管袢形态、血流流态、袢周状态积分值及总积分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组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值仅与年龄呈弱相关 (r=0 .3 75 ,P <0 .0 5 ) ,与偶测血压 (CBP)、动态血压的各参数平均值 (ABP)、ABPV无显著性相关。高血压病组总积分值主要与CBP、ABP呈显著正相关 ,与 2 4h、夜间的ABPVs、ABPVd呈显著负相关 ,其中与 2 4hABPs关系最为显著 (r =0 .60 4,P <0 .0 1)。结论 :高血压病昼夜血压水平与血压的变异性 ,对微循环恶化改变的发生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观察31例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并同31例相匹配的正常人做为对照,结果发现:色变组的管袢数为4.18±1.61,对照组为5.30±2.11。二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指标如管径、管袢长度、形态和流态积分值、袢周积分和总积分值,二组间无差异;色变组有14例出血和/或渗出,而对照组只有5例,其意义尚需进一步观察。根据其结果可以认为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眼底微循环的改变纯系局部的而不伴全身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 (EH)患者血浆内皮素 (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与甲襞微循环的关系。方法 :老年EH患者42例 ,对照组 38例 ,分别检测血浆ET、CGRP浓度及甲襞微循环。结果 :老年EH患者血浆ET及CGRP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 ,具有十分显著性意义 (P <0 .0 1) ,且ET水平与甲襞微循环损害呈正相关(r =0 .7832 ,P <0 .0 1) ;而CGRP水平与甲襞微循环损害呈负相关(r =-0 .75 2 6 ,P <0 .0 1)。结论 :老年EH患者血浆ET及CGRP水平与甲襞微循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针刺对经脉穴位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对经穴及非经穴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aserDopplerFlowmeter,LDF)检测30例健康人针刺前后十二经脉循经经穴、经穴旁开和在经非穴微循环血流量的变化。结果:人体穴位血流量高于经穴旁开和在经非穴(P<0.05);针刺时,十二经脉循经线上经穴的微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经穴旁开的血流量增减不明显,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针刺时,十二经脉在经非穴的血流量虽有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经穴的血流量与在经非穴的血流量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络的循经感传现象是可以客观检测的,微循环检测可以为经络的生理机制研究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9.
“芬舒雅”吸入剂能扩张小白鼠脑膜及家兔球结膜的微小动、静脉,增加微血管密度,并使全血粘度和血浆粘度下降,血沉减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