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Li XY  DU ML  Zhuang SQ 《中华儿科杂志》2006,44(6):470-471
2002年1月-2005年8月,我们通过对诊为新生儿或婴儿肝炎综合征的患儿临床高危筛查,确诊了遗传性酪氨酸血症Ⅰ型患儿1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Han LS  Ye J  Qiu WJ  Zhang HW  Wang Y  Ji WJ  Gao XL  Li XY  Jin J  Gu XF 《中华儿科杂志》2012,50(2):126-130
目的 探讨血、尿琥珀酰丙酮检测在酪氨酸血症-Ⅰ型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似酪氨酸血症、血串联质谱检测酪氨酸水平增高的190例患儿,进行血串联质谱琥珀酰丙酮检测、尿气相色谱-质谱琥珀酰丙酮及有机酸检测.确诊条件为临床表现、血酪氨酸增高及血或尿琥珀酰丙酮增高.结果 确诊酪氨酸血症-Ⅰ型患儿11例,男9例,女2例,年龄2个月至6岁.患儿血琥珀酰丙酮显著升高( 14.2±7.8) μmol/L(参考值1~5μmol/L).其中7例患儿进行了尿气相色谱-质谱琥珀酰丙酮检测,4例阳性,3例阴性.血酪氨酸水平为(327.3±125.8) μmol/L(参考值为20 ~ 100μmol/L).临床表现均有肝肿大.结论 血或尿琥珀酰丙酮升高是诊断酪氨酸血症-Ⅰ型的最重要依据.串联质谱检测血琥珀酰丙酮较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尿琥珀酰丙酮对诊断酪氨酸血症-Ⅰ型更可靠,气相色谱-质谱尿琥珀酰丙酮检测可能导致假阴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临床及遗传学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例确诊为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患儿的临床资料,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 女, 2岁1月龄, 因"生后至今不能独走"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康复科, 主要表现为双下肢肌张力高, 腱反射亢进, 双侧Babinski征阳性, 踝阵挛阳性。全外显子测序提示ALS2基因存在2处变异, c.1732T>C(p.Ser578Pro)和c.4832G>A(p.Arg1611Gln)复合杂合变异, 前者来源于母亲, 后者来源于父亲。两处变异均尚未被数据库收录。文献检索未见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报道ALS2基因变异所致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病例62例, 其中生后即不能行走46例, 2岁不能行走4例, 大于4岁后不能行走7例;上肢受累52例;存在吞咽障碍36例;眼球运动障碍5例。结论 ALS2基因杂合变异致婴儿起病型上行性遗传性痉挛性截瘫为早发性运动神经元退行性疾病, 该病临床表型复杂, 基因检测有助于该病诊断。  相似文献   

4.
窒息性胸廓发育不良(asphyximing thoracic dystrophy,ATD),又称Jeune综合征为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表现为特征性骨发育异常,常伴有肺、肝、肾、胰腺或视网膜等多系统的发育与功能异常。大多数患儿因胸廓发育不良导致呼吸困难和反复呼吸道感染,严重者生后数周内死亡。国内、外文献报道的病例多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以肾病为首要表现的病例在国内尚未见报道。由于国内儿科对该病仍缺乏认识,误诊及漏诊率较高。我院收治了以肾病为主要表现的Jeune综合征患儿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黏多糖贮积症Ⅰ型(Mucopolysaccharidosis typeⅠ, MPSⅠ)是一种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 临床表现多样, 腹外疝及泛发型蒙古斑均是MPS Ⅰ较常见的临床表现, 但由于MPS Ⅰ的罕见性, 临床诊疗过程中往往忽视腹外疝合并泛发型蒙古斑对MPS Ⅰ的提示意义。迄今为止, 国内未见儿童MPS Ⅰ合并腹外疝及泛发型蒙古斑的报道。本文报道3例MPS Ⅰ合并腹外疝及泛发型蒙古斑患儿的诊疗经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晚发性佝偻病患儿检测血清中的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了解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在晚发性佝偻病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晚发性佝偻病患儿作为受试对象,年龄为4。14岁,取血后检测血清中的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碱性磷酸酶、钙、磷的变化,同时选择年龄相仿的4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结果 40例佝偻病患儿血清中的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水平比对照组显著升高。结论血清中的骨钙素、β-Ⅰ型胶原羧基前肽的浓度对晚发性佝偻病患儿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遗传性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Ⅱ型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为严重佝偻病表现、低钙血症、1,25(OH)2D3明显增高。维生素D受体是核内生物大分子,在细胞内与1,25(OH)2D3结合对结构基因表达进行调节,维生素D受体基因上的点突变可引起遗传性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Ⅱ型。该文简要综述了近年来维生素D受体与遗传性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Ⅱ型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总结在发育儿科或儿童保健门诊因腿弯、前囟未闭、头发少等类佝偻病症状就诊的遗传性疾病的临床特点、致病基因及治疗进展,这些遗传性疾病包括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低碱性磷酸酶血症、软骨发育不全、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致密性骨发育不全和外胚层发育不全。低血磷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患儿经常以腿弯、生长迟缓就诊,生化检查血磷明显降低,临床容易诊断。该病治疗与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不同,需要用1,25羟维生素D3和磷酸盐合剂治疗。低碱性磷酸酶血症特点为碱性磷酸酶明显降低,血钙和磷正常,是由于TNSALP基因突变所致。软骨发育不全患儿除腿弯外,还存在短肢型矮小和特殊面容,血钙、磷和碱性磷酸酶等生化检查均正常,骨骼X线及FGFR3基因检测有助于诊断。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治疗中可选择补充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致密性骨发育不全患儿可因前囟大就诊,此类患儿除了前囟大以外,还伴有下颌角消失、牙齿及指甲发育差等表现,系TSK基因突变所致。外胚层发育不全患儿可因头发少就诊,易误诊为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与EDA、EDAR、EDARADD及WNT 10A 4种基因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戊二酸尿症Ⅰ型的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戊二酸尿症Ⅰ型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结果女性患儿,1岁11个月,主要表现为腹泻及抽搐。血戊二酰肉碱水平(0.78μmol/L)及尿戊二酸显著增高。二代测序发现GCDH基因两处变异,c.271+1GA(IVS4+1GA),为父源性剪切变异;c.938GA为母源性错义变异。两处变异的致病性均已有文献报道,但均是国内首次报道。结论扩充了国内戊二酸尿症Ⅰ型的基因突变谱。  相似文献   

10.
910892 儿童期代谢性骨病与晚发佝偻病/俞咏华…∥铁道医学。-1990,18(6)。-345~346 作者通过26例病例讨论儿童期代谢性骨病和晚发性佝偻病;其中男15例,女11例,3岁半~5岁10例,>5岁16例。代谢性骨病15例,其中继发于肾小管性酸中毒7例,凡可尼氏综合征、肾髓质囊性病、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症、腹型癫痫各1例,抗L佝偻病4例;晚发佝偻病11例。近年来由于肝肾等疾病引起的代谢性骨病已为人们所重视,但由于起病缓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cbIC型甲基丙二酸血症伴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型MMA)基因突变情况、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探讨基因型与临床表型及疗效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经基因检测确诊为cbIC型MMA患儿的临床资料。按发病年龄分为早发型(≤1岁)及晚发型(> 1岁)。按临床表型分为轻型、中间型及重型。治疗方法为肌肉注射维生素B12(氰钴胺)/羟钴胺、口服甜菜碱、叶酸及左旋肉碱等。结果 早发型15例(重型11例、中间型4例),晚发型(轻型)1例。发现7种已经报道的突变及2种新发突变(c.445_446delTG和c.349G> C)。c.609G> A及c.658_660delAAG为最常见的突变(13/16,81%),二者导致的复合杂合突变为最常见(4/16,25%)的基因型,患者小头畸形及眼部问题表现突出且治疗后无缓解。晚发型这例患儿治疗后临床表型正常,早发型15例患儿表型越重、疗效越差。结论 我国cblC型MMA以早发型为主,存在热点突变c.609G > A和c.658_660delAAG;患儿临床表型与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活体肝移植治疗Ⅰ型酪氨酸血症(HT Ⅰ)的手术疗效和预后.方法 2013年7月至2015年5月,4例确诊为HT Ⅰ的患儿(3男1女)在我中心接受了活体肝移植手术,手术指征均为肝硬化失代偿及AFP过高.患儿术前Child分级:B级3例,C级1例.患儿中位手术年龄4.4岁(1.9~5.9岁),供体均为患儿父母.患儿术后中位随访时间17个月(9~24个月).结果 4例活体肝移植手术供、受体均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患儿术后酪氨酸代谢恢复正常,异常代谢产物琥珀酰丙酮(SA)、琥珀酰乙酰乙酸(SAA)、延胡索酰乙酰乙酸(FAA)和马来酰乙酰乙酸(MAA)的血清水平下降到测不出水平,肝功能和AFP在随访期间都维持正常.术后电解质水平恢复正常,肾功能维持稳定.所有患儿术后均表现出追长趋势.并发症方面,1例患儿出现EBV病毒感染和急性排斥反应,1例患儿术后存在乳糜漏和反复腹水,1例患儿出院后6个月感染手足口病病毒,均得以治愈.结论 活体肝移植是治疗HTⅠ的有效方式,术后患儿的代谢异常、肝肾功能和AFP水平均恢复正常,其术后生存率令人满意,但长期随访应注意肾功能的检测.  相似文献   

13.
预后不良型肾母细胞瘤的临床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告预后不良型肾母细胞瘤15例,其中间变形9例,透明细胞肉瘤型4例,杆状细胞肉瘤型2例。15例患儿均行患肾及肿瘤切除,辅以化疗、放疗。本组病例的总体生存率为57.14%,间变型为75%,透明细胞肉瘤型为50%,杆状细胞肉瘤型为0。间变形Ⅰ、Ⅱ期患儿,化疗效果较好;透明细胞肉瘤型患儿除骨转移外,尚可出现脑转移,应予放疗,且化疗至少要以长春新碱、更生霉素和阿霉素联合进行;杆状细胞肉瘤型和间变型Ⅲ、Ⅳ期患儿生存率极低,需深入探讨其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甲基丙二酸合并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合并型MMA)患儿临床表现、基因突变类型、治疗及预后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临床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11 例合并型MMA患儿的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基因检测结果及治疗效果, 分析早发型(≤ 1 岁)及晚发型(>1 岁)患儿临床表现及基因突变类型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早发型患儿9例,临床表现较重,主要基因突变类型为c.609G>A及c.658_660delAAG。晚发型2例, 突变类型分别为c.482G>A/c.609 G>A及c.394C>T/c.80A>G复合杂合突变。早发型患儿中,3例基因突变类型为c.609G>A/c.658_660delAAG复合杂合突变的患儿临床表现最重,预后差,余患儿预后相对较好。晚发型患儿经治疗后,预后较好。结论 合并型MMA患儿临床表现多样,个体差异大。早发型患儿常以抽搐、嗜睡、喂养困难及体重不增为主要临床表现,晚发型患儿起病隐匿,呈慢性病程,主要表现为精神异常、智能损害及双下肢运动障碍。早期采用羟钴胺治疗,可明显改善合并型MMA患儿临床症状,但其预后仍与临床表型及基因型有关。  相似文献   

15.
1,25-(OH)_2D_3受体缺陷性佝偻病,也称VitD依赖型佝偻病Ⅱ型,是靶器官对抗1,25-(OH)_2D_3的遗传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佝偻病、低钙血症、低磷血症继发性甲旁亢,血硷性磷酸酶活性增高及1,25-(OH)_2D_3增高。脱发是此病的另一重要特征。由于受体缺陷的程度不同,对抗VitD程度也不同。近来,用大剂量1α-(OH)D_3加钙剂口服治疗,发现可促进部分病例的佝偻病改变获得康复,血1,25-(OH)_2D_3恢复正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现象消失,但脱发无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儿童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临床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转归。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7年2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肾脏风湿免疫科经病理证实的22例IMN患儿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等资料。结果 22例患儿中男12例,女10例,发病年龄3~15岁。临床表现:血尿蛋白尿4例(18.18%);原发性肾病综合征18例(81.82%)。初次肾活检结果:膜性肾病Ⅰ期8例(36.36%)、Ⅰ~Ⅱ期5例(22.73%),Ⅱ期5例(22.73%)、Ⅱ~Ⅲ期1例(4.54%)、不典型膜性肾病3例(13.64%)。22例患儿肾组织M型磷脂酶A2受体(PLA2R)阳性者12例(54.54%),83.33%(10/12)PLA2R阳性的患儿起病年龄≥10岁。治疗方案:4例血尿蛋白尿患儿中2例给予激素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治疗,2例仅给予ACEI治疗,均获得完全缓解。18例肾病综合征患儿全部予以激素、ACEI治疗,激素耐药者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发现22例患儿中18例(81.82%)获完全缓解,3例(13.64%)获部分缓解,1例(4.54%)失访。结论 儿童IMN临床多表现为肾炎型肾病综合征,以激素耐药型为主。病理表现以Ⅰ~Ⅱ期多见。儿童IMN的PLA2R阳性以青少年为主,小年龄儿童阳性率较低。激素联合ACEI、免疫抑制剂治疗缓解率较高。  相似文献   

17.
韩秀丽等  Shalev  H 《新生儿科杂志》2001,16(4):189-189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 (CD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髓病变 ,CDAⅠ型电镜检查的特有改变为骨髓原红细胞核呈海绵状伴广泛核膜破坏。本病常表现为中度贫血 ,严重者可有胎儿水肿。新生儿持续性 ,肺动脉高压 (PPHN) (与肺血管抵抗抑制肺血流有关 ) ,动脉导管和卵圆孔未闭致的向左分流 ,表现低氧血症 ,紫绀和酸中毒。现报道同一家族的 3例CDAI型患儿 ,由于新生儿期严重贫血导致PPNH。病例 例 1 ,男 ,父母亲健康 ,有血缘关系 ,孕期无并发症 ,产前有呼吸窘迫史。患儿为足月产 ,体重适于胎龄儿 ,因紫绀及呼吸表浅生后阿氏评…  相似文献   

18.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异常性贫血(CDA)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骨髓病变,CDAⅠ型电镜检查的特有改变为骨髓原红细胞核呈海绵状伴广泛核膜破坏.本病常表现为中度贫血,严重者可有胎儿水肿.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与肺血管抵抗抑制肺血流有关),动脉导管和卵圆孔未闭致的向左分流,表现低氧血症,紫绀和酸中毒.现报道同一家族的3例CDAI型患儿,由于新生儿期严重贫血导致PPNH.  相似文献   

19.
糖原贮积症Ⅱ型(GSDⅡ)是一种主要由酸性α-葡萄糖苷酶(GAA)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累及心脏、骨骼肌等脏器。本文报道3例经GAA基因分析确诊的GSDⅡ患儿的临床特点和基因突变结果,1例为婴儿型,年龄为4个月,患儿表现为体重不增,呼吸困难,肌张力低,ALT、CK升高,心脏彩超示肥厚型心肌病。2例为晚发型,年龄分别为8岁、13岁,晚发型患儿均表现为持续肝酶升高,其中1例患儿伴反复呼吸道感染,肺功能示限制性通气障碍;另1例患儿伴肌酶升高明显,而肌电图正常。外周血GAA基因检查结果显示3例患儿中共检测出6种致病突变,其中c.2738CT、c.568CT为未见报道的新突变。外周血GAA基因检测是有效的诊断该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患儿,男,66?d,因发现皮下结节46?d,腹胀10?d入院。患儿主要临床表现为全身脂肪组织减少,皮下结节,胰岛素抵抗型糖尿病,高三酰甘油血症,肝脂肪变性,最终确诊为先天性全身性脂肪代谢障碍1型。经改用含中链脂肪酸比例高的配方奶及先后予胰岛素注射、二甲双胍口服后病情好转。基因检测显示AGPAT2基因存在c.646A > T纯合突变,其父母均为该突变的携带者。该病例为国内报道的起病年龄最小、且以多发皮下结节为首发症状的先天性全身性脂肪代谢障碍1型患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