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在传染病危重患者静脉输液和抢救中的优势及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总结106例传染病患者应用PICC的临床资料,分析PICC在传染病输液治疗和抢救中的优势、并发症及护理对策。结果PICC留置时间为1~137 d,静脉炎发生率8.5%,局部渗血65.1%,经护理干预后继续留置。结论PICC解决了患者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减少护患纠纷及护理人员被感染的机会,确保了危重患者静脉治疗和抢救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长期输液患者中的效果。方法经病人外周静脉将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方便各种输液。结果13例患者12例置管成功,行大剂量输液后无一例外发生药物外渗及导管并发症。结论治疗早期行PICC置管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确保治疗完成:而护理技术的提高,正确有效的导管植入和护理是PICC留置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院外管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置管操作简单易行、留管时间1年以上、极少引起并发症的中心静脉输液工具,为危重、抢救、长期需要输液、肿瘤化疗等患者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长期的无痛性静脉通路 [1],可有效减少反复静脉穿刺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实现了"一针治疗".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是一种置管操作简单易行、留管时间1年以上、极少引起并发症的中心静脉输液工具,为危重、抢救、长期需要输液、肿瘤化疗等患者提供了一条便捷、安全、长期的无痛性静脉通路,可有效减少反复静脉穿刺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实现了“一针治疗”。  相似文献   

5.
王娟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5):8678-8678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20例老年危重患者行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选择肘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进行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结果:本组均一次置管成功,导管保留时间为39-122 d,静脉注射脱水药、抢救、治疗用药,快捷而准确,无一例外渗、感染发生。结论:PICC操作简便,安全,穿刺成功率高,留管时间长,正确应用PICC,可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PICC管的临床应用和护理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插入导管,其导管尖端定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危重患者的抢救、血液病的化疗、静脉营养疗法以及胸腹腔的引流和治疗等。它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输液通道,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临床护理的工作效率及质量。本文试从PICC的临床应用、置管的护理要点、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等方面进行综述,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经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已广泛用于临床.由于儿童静脉特点的限制,使PICC技术在儿科的应用受到了局限,尤其对于危重患儿,由于长期、反复输液治疗及疾病危重期的影响,致使其PICC置管成功率更低.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本院根据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协会(INS)制订的超声导引下改良塞丁格技术(MST)进行上臂PICC置管的护理流程给11例危重患儿置管取得了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ICC在危重新生儿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对策。方法:对58例新生儿采用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结果:58例患儿均置管成功,其中导管尖端异位4例,置管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8例,血栓性堵管6例。PICC留置时间为3~62 d,平均22 d,82.1%患儿完成输液计划。结论:成熟的PICC置管技术及正确的维护方法在防治并发症方面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在视锐5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对16例危重患者行PICC。结果 16例危重患者均成功置入PICC导管,无1例出现并发症。结论视锐5超声引导下应用改良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较常规置管具有准确定位靶向血管、提高穿刺成功率;同时能满足危重患者治疗及抢救的需要,有效提者抢救成功率和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0.
PICC导管在ICU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危重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和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2例危重患者在ICU中救治时应用PICC的效果和护理体会。结果82例患者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3%。结论PICC为危重患者救治提供了一个可靠、安全的静脉通路。保持导管通畅和预防导管感染,是保证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有效使用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3例狂犬病患者的急救护理体会和防护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8年4月~2011年4月收治的3例狂犬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救治经验和医护人员的防护措施。结果 3例狂犬病患者经救治后生命体征平稳,均转至传染病医院作进一步治疗;医护人员在救治的过程中有1位护士发生针刺伤,经对症治疗后没有出现狂犬病症状,其余医护人员没有受到传染。结论狂犬病患者病情危急,且具有一定的传染性,医护人员在采取有效救治措施的同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保障自身的安全,以利于救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2.
Medical staff traditionally perform most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 (PICCs) insertions in our tertiary Australian center. Centers that run ward-based PICC services have higher malposition and reattempt rates than fluoroscopy-guided insertion. Patients with repeated line requirement and preexisting central venous stenosis or occlusion make these technical difficulties more difficult to overcome without fluoroscopy. A fluoroscopy-guided PICC insertion service by nonmedical staff such as nursing staff may be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the current model of care. Practical and theoretical PICC insertion training was completed using a standardized in-house education package including line placement under supervision. Data were collected on the first 50 unsupervised nurse–inserted PICC lines to assess insertion success, line tip positioning, and long-term outcomes. In the 50 patients assessed, there was 100% insertion success and 0% malposition. There were no insertion complications and a long-term complication rate of 5.12 complications per 1000 catheter-days, which is comparable to existing literature. Complication rates were either at or below expected ranges described in literature, and malpositio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hen inserted under fluoroscopy guidance than prior literature for ward-based services. We propose that a fluoroscopy-guided PICC service performed by nursing staff will be cost-effective and have flow-on effects to improve radiology team productivity and ward access, with similar clinical line outcomes to medical staff insertion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双腔Power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深静脉导管的患者舒适度及活动度,探究更有益于患者舒适的置管方式。方法便利抽样选取2015年1-7月入住北京协和医院外科确诊为胰腺癌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ower PICC组50例,深静脉组46例。两组均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制定的视觉模拟评分法~([1])让患者进行舒适度的自评价,同时比较两种不同置管方式对患者输液部位活动度的影响。结果耐高压型双腔Power PICC组患者舒适程度高于深静脉导管组(P0.05);耐高压型双腔Power PICC患者置管后输液部位在输液时活动良好者占84%、非输液时占96%,而深静脉导管置管后输液时活动良好者仅有54.3%、非输液时占71%,整体上耐高压型双腔Power PICC组患者输液部位活动度明显优于深静脉导管组(P0.05)。结论耐高压注射型双腔Power PICC在舒适度及活动度方面优于留置深静脉导管,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在管路维护过程中须加强对置管患者的舒适护理,优化护理流程,提高护理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深静脉置管在白血病化疗中的应用与护理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新娟 《护理研究》2008,22(7):1789-1791
对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插管及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白血病病人化疗应用中的优缺点及护理方法进行综述,为广大护理工作者在进行该项操作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的建立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建立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解决置管患者住院期间导管的质量监控和出院后的延续护理问题,提高医院静脉输液质量。方法确定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的人员组成及人员要求,制定工作制度与职责、工作流程和操作规范、质控标准,开展门诊导管维护、疑难患者PICC置管、健康教育、院内外会诊、培训指导、监控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等工作,进行静脉输液专业化管理。结果开设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后完成PICC疑难置管108例次;导管维护3820例次;院内、外护理会诊55例次;接受院内护士培训290名;接受院外进修护士8名;接待院外参观46人次。实施全院静脉输液质量监控后中心静脉感染率为0.06%~0.24%,提高了输液的安全质量。结论开设静脉输液导管护理门诊充分体现“以患者为中心”,增加了置管患者的满意度,减轻了病房工作压力;提供了护士专业发展机会,提高了护士工作积极性;建立了事前控制的输液安全管理网络;为不断深入地进行静脉输液治疗方面的研究探索提供了平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化疗患者应用PICC和静脉输液港的护理质量,为护理管理者明确PICC和静脉输液港应用中护理薄弱环节、以改善工作方法为临床筛选优质静脉化疗途径提供依据.方法 将由同一组护士护理的化疗患者120例随机分为PICC组、静脉输液港组,每组60例.采用自行设计中心静脉通道护理质量评价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分为4部分:护士服务风貌、护士中心静脉通道基础护理水平、护士应用中心静脉通道应急护理能力、患者中心静脉通道应用效应.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根据调查内容确定评判对象的因素集合、确定等级因素、建立评判矩阵、进行复合运算后,把每个评估项目的等级分累加得出K值,作为最终比较PICC和静脉输液港总护理质量评价的参考依据.结果 PICC组等级分累加K值=4.18,静脉输液港组等级分累加K值=4.37,两组护理质量评价等级介于较好和很好之间;但静脉输液港组K值> PICC组,表明静脉输液港总的护理质量强于PICC组.结论 护理管理者通过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有效检测PICC和静脉输液港的护理质量,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系数评价PICC和静脉输液港的护理质量有利于管理者临床护理中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管理者抓住护士群体中的薄弱环节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从而确定培训目标和内容,对优化护理队伍结构起到积极的作用,为临床筛选优质静脉化疗途径提高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成都市肿瘤科医护人员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认知现状,为今后开展PICC相关知识培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9年12月-2010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成都市5家三甲医院的肿瘤科医护人员309名(医生134名,护士175名)进行PICC认知态度现状调查。结果成都市三甲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PICC认知呈中等偏低的水平,护士PICC知识的掌握高于医生(P<0.05),护士PICC态度得分优于医生(P<0.05)。94.84%的医护人员知道PICC技术;只有8.38%的肿瘤科医护人员接受过PICC专业培训。不同文化程度、年龄、工龄、职业与PICC认知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甲医院肿瘤科医护人员对PICC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但总体认知仍有待提高,需加强PICC相关知识培训,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PICC认知水平,以利于肿瘤专科开展PICC技术,促进肿瘤护理的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PICC置管中存在的护理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减少PICC置管过程中的护理问题,降低置管的风险。方法对我科102例PICC置管病人发生的13起护理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并制订防范措施。结果发生护理问题的原因包括:置管护士资质、经验不足;置管前未履行有效的告知;置管后护理维护不规范;非专业人员维护置管等。结论实施严谨的操作流程和有效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置管护理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旋腕运动预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的240例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旋腕运动,比较2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施旋腕运动能加快肱二头肌静脉血回流速度,能显著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