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晚期食管癌术前BPF化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术前行BPF方案化疗在中晚期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07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行术前BPF方案化疗,观察疗效.结果食道钡餐显示CR15例,PR52例,NC26例,PD7例.手术切除率95.2%,并发症总发生率19.2%(20/104).术后病理结果为病变镜下完全缓解5例,8例原发病灶镜下完全缓解但纵隔或腹腔淋巴结有癌残留,病变达粘膜层11例,达肌层17例.淋巴结转移为胸内淋巴结转移13例,腹腔淋巴结转移24例,总淋巴结转移率346%(37/107),转移度为0.75%(74/984).结论术前化疗对原发病灶、转移淋巴结和可能的远处亚临床转移病灶均有效,可降低临床分期,提高手术切除率,是行之有效的食管癌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段食管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性。方法:采用右前胸、颈、腹三切口施行三野淋巴结清扫食管癌根治术治疗胸段食管癌152例。结果:医院内手术死亡3例(2.0%),全组病人淋巴结转移率为55.9%(85/152),颈、纵隔、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5.1%(23/152)、44.1%(67/152)、22.4%(34/152)。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病变部位无关,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于胸上、中段食管鳞癌,转移率分别为22.2%(8/36)、16,7%(13/78);腹腔淋巴结转移多见于胸中、下段食管鳞癌,转移率分别为23.1%(18/78)、34.2%(13/38);颈淋巴结转移率在PT1~PT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PT3、PT4与PT1、PT2纵隔及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胸段食管癌易发生纵隔、颈部、腹腔淋巴结转移;(2)胸段食管癌浸润早期即可发生颈淋巴结转移;(3)三野淋巴结清扫对胸段食管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居民贲门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肿瘤抑制基因P53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在37例贲门腺癌中,18例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配对组织中一致性P53免疫阳性反应的发生率为67%(12/18);定量分析表明,原发病灶中P53蛋白聚集阳性细胞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病灶中P53的表达;P53免疫阳性的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78%)明显高于P53免疫阴性的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29%,P<0.05)。37例贲门癌组织中,nm23免疫阴性者为24例,占65%,nm23阴性者淋巴结转移率(75%)明显高于nm23表达阳性者淋巴结转移率(31%,P<0.05)。在10例贲门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淋巴结周边部转移病灶P53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中心部。提示:P53和nm23在贲门癌转移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53和nm23-H1与乳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3例乳腺癌标本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作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原发病灶组和淋巴结转移病灶组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3.6^(21/33)和69.7%(23/33),nm23-H1蛋白更丧失率分别为60.6%(20/33)和75.8%(25/33)。33例乳腺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同时出现P^53蛋白阳  相似文献   

5.
贲门癌原发性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P53和nm23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河南省食管癌高发区林州市居民贲门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肿瘤抑制基因P53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在37例贲门腺癌中,18例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配对组织中一致性P53免疫阳性反应的发生率为67%(12/18);定量分析表明,原发病灶中P53蛋白聚集阳性细胞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病灶中P53的表达;P53免疫阳性的贲门腺癌淋巴结转移率(78%)明显高于P5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龄食管癌患者术前准备及新辅助化疗对外科手术治疗的作用。方法:142例60岁及以上高龄患者的术前准备方式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观察组采用新辅助化疗+手术治疗。单纯手术组采用单纯手术治疗。所有病人术前均采用螺旋CT进行分期、评估。结果:观察组根治性手术切除率为93.8%(75/80),对照组为69.3%(43/62)。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3%(33/80),单纯手术组为32.3%(20/62),围手术期均无死亡,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纯手术相比,中晚期食管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治疗能显著提高老年患者根治性手术切除率。螺旋CT扫描对评估食管癌术前分期具有重要价值,是评估手术适应证的重要检查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食管和贲门癌原发病灶和淋巴结转移病灶p53变化规律的研究,加深对食管和贲门癌转移发生的分子病理学基础的了解。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方法,对31例食管和贲门癌原发病灶和转移病灶p53蛋白聚集进行了研究。结果:31例手术标本中,24例为食管磷状细胞癌,7例为贲门腺癌。研究表明:在24例食管原发和转移鳞癌中,有11例原发和转移癌灶中均出现p53蛋白聚集的变化,原发和转移癌灶的一致性变化发生率为61%(11/18),P<0.05;在6例原发病灶p53免疫组化阴性患者中,其淋巴结转移病灶也同时出现免疫阴性反应。在7例胃贲门腺癌中,3例原发和转移癌灶同时出现p53免疫阳性表达的一致率为50%(3/6),P>0.05;1例原发病灶p53免疫组化阴性患者,其淋巴结转移病灶也出现阴性反应。结论:p53在食管和贲门癌癌变和转移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术前介入化疗联合根治术治疗巨块型宫颈癌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术前用DDP、5-Fu、AT1258进行介入化疗,经1~3个疗程后行宫颈癌根治术。结果:53例介入化疗总有效率为96.2%,其中17例完全缓解(CR),占32.1%;34例部分缓解(PR),占64.1%;2例无变化(NC)。CR中无一例发生淋巴结转移,均无瘤生存;PR中6例发生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占15.1%),1例死亡;2例NC发生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均已死亡。53均未发生严重的与化疗和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论:术前介入化疗可缩小肿瘤病灶,减少淋巴结转移,有助于提高巨块型宫颈癌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合胸腹腔镜手术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 对20例局部中晚期食管癌患者予以新辅助化疗联合胸腹腔镜手术.新辅助化疗采用多西他赛加顺铂静脉滴注,共2疗程,化疗结束后3周行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结果 2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2个疗程的化疗,化疗不良反应可以耐受,总有效率为55.0%(1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除率100%(20/20),根治性切除率85.0%(17/20),手术时间(262.6±31.5)min,术中出血量(137.4±45.3)ml,术后引流量(1 159.5±413.5)ml,清扫淋巴结数(17.2±6.8)枚,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35%(7/20).结论 新辅助化疗联合胸腹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治疗局部中晚期食管癌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0.
腹腔温热灌注化疗联合放疗治疗食管癌腹腔转移1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管癌伴上腹部淋巴结转移4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16例)用6MVX线放疗同时配合应用PMF-PYM方案腹腔温热灌注化疗,对照组(24例)采用单纯放疗,结果:观察组CR率18.7%总有效率75.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月生存率(100%)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表明,腹腔温热灌注化闻联合放疗对食管癌上腹部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价值。方法36例食管癌手术后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予三维适形放疗。结果近期疗效:完全缓解36.11%(13/36),部分缓解44.44%(16/36),无变化19.44%(7/36),总有效率80.56%(29/36)。发生急性放射性气管炎Ⅰ~Ⅱ级47.22%(17/36)、Ⅱ~Ⅳ级19.44%(7/36);发生急性放射性食管炎Ⅰ~Ⅱ级52.78%(19/36)、Ⅲ~Ⅳ级11.11%(4/36)。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食管癌术后纵隔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疗效,患者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宫颈癌术前动脉插管化疗前后临床及组织病理的变化,以明确动脉导管化疗的疗效。方法自2000~2004年共计25例宫颈癌病例。临床分期为Ⅰ期巨块型或Ⅱb期以上病人。采用双侧超选择性子宫动脉导管化疗,化疗方案:PDD50mg/m^2双侧+Bleomycin 30mg/m^2双侧,每两周重复最多2次。观察给药前后肿瘤病变大小、子宫旁转移病灶、淋巴结转移灶及血肿瘤标记SCC变化。同时观察化疗副反应及组织学改变。结果25例中23例化疗后成功行扩大全子宫切除并且宫旁未见癌灶。仅一次导管化疗15例,完全缓解10例,部分缓解5例,总缓解率60%。行第二次导管化疗10例,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2例,2例无变化改放疗,总缓解率为92%(23/25)。其中完全缓解率80%(16/25),部分缓解率35%(7/20)。无变化2例接受放疗。观察血SCC变化,16例不同程度下降。导管治疗后手术切除标本有肿瘤组织变性、坏死。组织学有效率24%。结论(1)动脉导管术前化疗能够控制局部巨块及晚期官颈癌肿瘤的生长,使癌灶缩小,降低肿瘤的分期,从而为手术的彻底切除创造条件。(2)降低肿瘤细胞活力,减少术中肿瘤播散及术后转移。(3)清除亚临床病灶减少复发危险。(4)年轻患者卵巢功能保留对性生活及生活质量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淋巴结的转移规律。方法:对2004年1月~2006年10月收治的396例肺癌同侧肺门、叶间及纵隔淋巴结广泛廓清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的临床分期(T1、T2、T3、T4)、病理类型(鳞癌、腺癌、其他)、病变部位(中央型、周围型)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结果:396例中195例(49.3%)存在N1或(和)N2淋巴结转移,其中单纯N1淋巴结转移44例(11.1%),N2淋巴结转移151例(38.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原发肿瘤分期、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均会对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部位有影响(P〈0.01)。结论:肺癌容易发生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转移与原发肿瘤分期(T)、原发部位和病理类型均有密切相关。为达到根治目的,提倡纵隔和肺门淋巴结系统清扫。  相似文献   

14.
局部晚期食管癌术前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彦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3):1419-1420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食管癌外科手术前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研究组134例食管癌患者术前采用2个周期的顺铂加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化疗后2周手术;对照组130例食管癌患者直接手术。结果:研究组116例患者肿瘤明显缩小,根治性切除112例,占83.6%;对照组根治性切除89例,占68.5%。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术前新辅助化疗可降低食管癌肿瘤分期、提高根治性切除率、并且可提高术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5.
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内镜下根治早期胃癌的技术。方法:对经普通内镜及超声内镜确诊并经活检病理证实的28例早期胃癌30处病灶行内镜切除术治疗及随访,对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切除率与内镜下病灶大小、深达度的关系进行临床研究。结果:①无淋巴结转移、病灶最长径小于1cm的粘膜层癌(m癌)完全切除率为100%,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病灶大于1cm的癌及粘膜下层癌完全切除率分别为60.0%、86.7%和83.3%。②早期胃癌内镜切除治疗疗效较好,总体完全切除率为85.7%。结论:①内镜根治的早期胃癌最好为无淋巴结转移且小于1cm的m癌。根据情况可适当放宽条件,但凹陷型早期胃癌尤其Ⅲ或Ⅱc Ⅲ型应慎行内镜根治术。②未完全切除的原因与操作者手技、癌浸润深度及范围判断失误、病变部位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顺铂加三维适形放疗(3DCRT)同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45例初治无远处转移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随机分组,22例列入3DCRT+化疗(放化疗组),23例列入3DCRT组(单纯放疗组)。两组放疗均全程应用3DCRT,2Gy/次,1次/d,5次/w,食管癌原发病灶总剂量60~70Gy。放化疗组放疗第1天开始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化疗,每3周为一个化疗周期,共化疗2~3个周期。结果放化疗组近期有效率(CR+PR)为90.9%,单纯放疗组为65.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3年生存率放化疗组分别为63.6%、50%、36.4%,单纯放疗组为47.8%、36.4%、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化疗组毒副反应大于单纯放疗组,但患者均能耐受。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加三维适形放疗同步治疗中晚期食管癌的近期疗效确切,且可以提高远期生存率,但毒副反应增加(患者均可以耐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奈达铂联合紫杉醇新辅助化疗对食管癌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胸外科及河北省玉田县中医医院外科食管癌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术前采用奈达铂联合紫杉醇化疗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3—4周进行手术治疗;对照组直接进行手术切除。对比2组患者根治性切除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3年生存率。结果2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手术根治性切除率为90.0%(36/40)、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2.5%(17/40)、术后3年生存率为61.5%(24/39),对照组则分别为70.0%(28/40)、37.5%(15/40)、36.8%(14/38),2组根治性切除率及术后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术前奈达铂联合紫杉醇新辅助化疗能显著提高食管癌根治性切除率,提高患者生存率,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局部晚期胃癌的新辅助化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以多西紫杉醇为主联合替加氟及表柔比星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局部晚期胃癌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 自2002年2月——2006年3月,有43例局部晚期胃癌病人入组本次临床研究。入组病人接受的新辅助化疗方案:替加氟500mg/m^3/亚叶酸钙100-200mg,第1~3天,表柔比星50mg/m^,第2天;多西紫杉醇45mg/m^2,第2天,每周为一个周期,共3个周期。观察新辅助化疗后肿瘤原发病灶的缓解情况.并观察毒副反应。结果 所有接受新辅助化疗后的病人临床有效率(CR+PR)为53,5%(23/43),其中完全缓解(CR)占9,3%(4/43),部分缓解(PR)占44.2%(19/43),痰病稳定(SD)占25.6%(11/43),疾病进展(pD)占20.9%(9/43)。手术切除率90.7%(39/43),术后病理水平缓解率11.6%(5/43),其中3例达到完全缓解。毒副反应主要为白细胞减少症、腹泻、恶心、呕吐、脱发。结论 以多西紫杉醇为主联合替加氟厦表柔比星的新辅助化疗方案在局部晚期胃癌的治疗中近期疗效显著,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19.
1977-1987年我科手术治疗食管癌1046例,39岁以下的青年患者占14.9%(156例)。其手术切除率81.4%,死亡率1.3%,吻合口瘘1.3%.其它并发症占14.7%.5年生存率为28.8%。分析认为,影响青年人食管癌远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有:病程、病变长度及深度,病理分期、切缘癌残留、区域淋巴结转移和术式。要提高远期疗效,有赖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应切除足够长的食管和积极的区域淋巴结清扫,以及放疗、化疗的配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后的临床病理学改变及意义。方法60例局部进展期乳腺癌均经空心针穿刺获取组织学证实为乳腺癌,并作免疫组化行ER、PR、cerb—B2、P53、Topo~Ⅱ检测,新辅助化疗采用FEC常规化疗方案,完成4周期新辅助化疗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对术后标本进行常规HE、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总有效率(RR)为91.66%(55/60),临床完全缓解率(cCR)为28.33%(17/60),临床部分缓解率(cPR)为63.33%(38/60),无变化(NC)8.33%(5/60),无疾病进展患者。其中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为23.33%(14/60),行保乳手术16例,保乳率为26.67%(16/60)。与术前病理活检标本比较,新辅助化疗后瘤体缩小变软、甚至消失,肿瘤细胞退变坏死,化疗后乳腺癌标本间质水肿、间质增生胶原化明显,癌旁乳腺组织部分导管上皮可呈轻-中度异型性;淋巴结无论有无转移均可见结构改变,转移淋巴结内可见肿瘤细胞退变坏死、间质炎细胞浸润及纤维化等。免疫组织化学未见ER、PR表达变化,cerb—B2、P53、Topo-Ⅱ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EC新辅助化疗使多数乳腺癌原发灶及淋巴结转移灶出现不同程度变性坏死,提高手术率并增加了保乳机会,在术后辅助治疗及判断预后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