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14例肝内胆管囊腺肿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14例肝内胆管囊腺肿瘤经病理检查,诊断为肝内胆管囊腺瘤(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ma,IBC)8例,肝内胆管囊腺癌(intrahepatic 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IBCa)6例。临床均表现为右上腹肿物、上腹部胀满不适、上腹痛、黄疸、发热等,B超、CT和MRI表现为肝内囊性或囊实性占位。肿瘤均全部手术切除,术后随访至2014年6月,其中诊断为IBC8例患者7例存活至今,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诊断为IBCa6例患者,3例至今未见复发,3例因病情恶化死亡。结论 肝内胆管囊腺肿瘤包括囊腺瘤和囊腺癌,患者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确诊主要根据病理学检查结果。对于肝脏囊性病变提高警惕,应通过CT和MRI排除IBC,如有怀疑IBC,积极手术探查并完整切除是治疗肝内胆管囊腺肿瘤并改善预后的有效方法。n,TIAN Yifeng,Provincial Clinical Abstract】Objectiv.Methods The cli y 2004to December,of them eight pati cystadenocarcinoma inal distention,abd T/MR scan.The tu ients survived,one three patients of d patients.The diagn rasound and CT/MR Key words】liver neo肝内胆管囊腺肿patic biliary cyst癌(intrahepatic),是非常罕见的学技术的普及,但由于本病无特异本文回顾性分析床影像、病理特点下。  相似文献   

2.
肖渤瀚  尹璐  刘伯杨 《天津医药》2011,39(9):867-869,885
肝脏胆管囊腺瘤(biliary cystadenoma,BCA)及胆管囊腺癌(biliary cystadenocarcinoma,BCAC)是起源于肝脏胆管上皮的囊性肿瘤,临床上较为罕见,发生率不足肝内囊性肿物的5%[1]。自1943年Willes报道首例以来,至2005年共报道不足200例肝胆管囊腺瘤和100例肝胆管囊腺癌[2],且多为个案报道,集中于CT和超声诊断,对于MRI的影像研究报道较少。2004年5月-2009年10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脏BCA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征象,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提高CT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卵巢囊性占位患者的病例资料,总结其CT表现和特征。结果:28例中良性13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瘤7例,黏液性囊腺瘤5例,浆液性并黏液性囊腺瘤1例,囊腺瘤表现为薄壁的单房或多房囊性肿物,囊液密度均匀,无壁结节;交界性6例,浆液性及黏液性各3例;囊腺癌9例,其中浆液性囊腺癌7例,黏液性囊腺癌2例,表现为囊壁和间隔的不均匀增厚,出现壁结节及实性团块,周围浸润及腹膜转移,腹腔积液形成。结论:单房浆液性囊腺瘤及多房黏液性囊腺瘤具有典型CT表现,CT易于诊断,当病变出现囊壁分隔不规则增厚或壁结节时,提示交界性或恶性变。CT能显示卵巢囊腺瘤及囊腺癌的特征,可为临床提供手术和治疗方案的依据。  相似文献   

4.
CK(AE1/AE3)在喉鳞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细胞角蛋白广谱抗体CK(AE1/AE3)作为免疫标志物在喉鳞癌淋巴结微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对50例喉鳞癌患者喉标本及其常规病理报告为阳性的140个淋巴结和阴性的756个淋巴结重新切片,以CK(AE1/AE3)作为免疫标志物,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两步法检测.结果 在50例喉鳞癌原发灶和病理检查阳性淋巴结中,CK AE1/AE3全部表达,和临床T分期、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756个阴性淋巴结标本中,有9例(18.0%)16个淋巴结(2.1%)发现了微转移灶.结论 CK(AE1/AE3)免疫组化法是检测喉鳞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而便捷的方法,特别对筛选组织学检查淋巴结阴性但存在微转移的患者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郑庆玲  冯一中  顾栋桦  徐炜  董吉顺 《江苏医药》2012,38(6):699-702,745
目的检测fascin蛋白在卵巢浆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7例,卵巢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22例,卵巢浆液性囊腺癌43例,以18例正常卵巢组织做为对照。制成组织芯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Fascin和Ki-67蛋白的表达,并与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Fascin表达在浆液性囊腺癌(81.4%)和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40.9%)中明显高于正常卵巢组织(0/18)和卵巢浆液性囊腺瘤(11.8%)(P<0.01),浆液性囊腺癌组高于交界性浆液性囊腺瘤组(P<0.01);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Fascin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相关(P<0.01)。Fascin低表达组的中位5年生存时间明显长于高表达组(36个月vs.23个月)(P<0.05)。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fascin与Ki-67的表达正相关(P<0.01)。结论 Fascin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早期诊断、分级及预后判断中可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有望成为一个卵巢浆液性囊腺癌的治疗靶点。Fascin在卵巢浆液性囊腺癌中的表达与Ki-67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T诊断卵巢囊腺瘤及囊腺癌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35例经临床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卵巢囊腺瘤与囊腺癌的CT表现。结果35例中浆液性囊腺瘤17例,粘液性囊腺瘤10例;浆液性囊腺癌6例,粘液性囊腺癌2例;囊腺瘤表现为壁薄、光滑的单房或多房囊性肿块,无壁结节;囊腺癌表现为囊壁及间隔不规则增厚,多有壁结节或肿块实性部分。结论卵巢囊腺瘤及囊腺癌有特征性的CT表现,CT在其诊断和鉴别上有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2例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光镜下的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12例患者以腹痛、腹胀及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8例伴有腹水,组织学表现均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4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12例CK7、CK8、CEA、CA125、p53阳性;CK5/6、CK20、MC、cal、vim、TTF-1阴性。结论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目前认为是起源于第二苗勒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形态与卵巢浆液乳头状腺癌和乳头状细支气管肺泡癌相似,诊断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应首先排除肺及卵巢癌的转移。免疫组织化学对于腹膜原发性腺癌与肺及卵巢的腺癌鉴别无意义,但可以排除腹膜原发性上皮型恶性间皮瘤,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较卵巢癌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腺瘤样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生、免疫组化表达特点及提高子宫腺瘤样瘤的诊断水平。方法对18例子宫腺瘤样瘤进行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以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常规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用即用型抗体SP法染色法。结果 18例子宫腺瘤样瘤患者,临床表现无特诊性;免疫化显示:AE1/AE3、vimentin、calretinin阳性,ER、PR、CEA、CD31阴性。结论子宫腺瘤样瘤并非罕见,支持间皮起源,临床和病理检查均易误诊和漏诊。免疫组化可作为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卵巢囊腺瘤和囊腺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3月~2008年8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使用多层螺旋CT诊断的16例卵巢囊腺瘤的CT影像资料。结果浆液性卵巢囊腺瘤8例(其中单房性浆液性囊腺瘤5例、浆液性乳头性囊腺瘤3例),且见浆液性乳头状囊腺瘤内钙化1例。黏液性卵巢囊腺瘤6例.交界性黏液性卵巢囊腺瘤1例,浆液性卵巢囊腺癌1例(双侧卵巢发病)。术前诊断14例(87.5%),误诊2例(12.5%)。结论多层螺旋CT能很好显示卵巢囊腺瘤、囊腺癌的特征.在鉴别诊断良恶性卵巢囊腺肿瘤上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例肠腔内呈内生性生长这一罕见生长方式的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诊断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这种生长方式的腹膜原发恶性肿瘤的认识。方法对2例肠腔内呈内生性生长的原发性腹膜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例为第二苗勒系统来源高级别浆液性癌,1例为局限性腹膜恶性间皮瘤,2例均有着类似于肠癌的生长方式,突向并部分阻塞肠腔,病灶均为单发的肠腔内内生性肿物,镜下均可见肿物均主要位于浆膜层,累及肌层、黏膜下层及黏膜层,但均未突破浆膜层。第二苗勒系统浆液性癌者呈高级别癌,细胞形态相对单一,免疫组织化学显示:雌激素受体(ER)阳性、配对盒基因8(PAX8)阳性、P16阳性;恶性间皮瘤者细胞呈双向分化,有上皮样型细胞和肉瘤样型细胞组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广谱细胞角蛋白(AE1/AE3)阳性、钙结合蛋白阳性、波形蛋白阳性、细胞角蛋白5/6(CK5/6)阳性、肾母细胞瘤基因1(WT-1)阳性。结论肠腔内呈内生性生长的局限性腹膜恶性间皮瘤及第二苗勒系统来源的浆液性癌较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及术中所见均呈单发的肠腔内生性肿物,阻塞部分肠腔,其余盆腹腔未见肿瘤累及,组织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无绝对特异性,临床及病理容易误诊。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且需与有类似生长方式、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方式的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了解青少年卵巢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搜集1998年6月至2008年6月间我院住院的青少年14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病理分析。结果交界性黏液性囊肿瘤24例占16.7%(24/144),黏液性囊腺瘤16例占11.1%(16/144),黏液性囊腺癌8例占5.6%(8/144),成熟性畸胎瘤60例占41.7%(60/144),未成熟性畸胎瘤24例占16.7%(24/144),无性细胞瘤12例占8.3%(12/144)。结论青少年卵巢瘤与成年人相比有其特殊性及复杂性,治疗以手术为主,并尽量保留性腺功能及生育功能,为患者提供准确的疾病诊断及恰当的治疗,做好患者的紧密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超声在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对40例肝移植术后患者移植肝及其胆道进行二维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与手术、肝组织活检及其它影像学检查结果相对比。结果超声提示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9例(22.5%),包括胆漏2例,胆道梗阻7例(胆管扩张6例,胆泥形成3例、胆石形成5例,胆道铸型形成1例。)。超声引导穿刺治疗胆漏2例。结论超声对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诊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胸膜活检标本,分析8例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7.7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胸水、胸闷、气短、咳嗽等,影像学CT示胸膜不均匀增厚.镜下形态:瘤细胞呈上皮样,因其分化程度的不同,在组织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腺管状、乳头状或实性排列.免疫组化显示AE1/AE3(8/8)、Vimentin(8/8)、Calretinin(CR)(8/8)、CK5/6(7/8)、CK7(4/8)为阳性,TTF-1全部阴性.结论 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确诊需结合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且需与胸膜原发或转移的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4.
郑学玉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22):3392-3393
目的:探讨女性盆腔占位性病变的CT影像特征.方法:回顾分析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诊断女性盆腔占位性病变100例的资料,所有病例经过手术、病理检查.结果:本组100例盆腔占位116个病灶中,子宫肌瘤32例,卵巢囊腺瘤及囊腺癌16例,卵巢上皮细胞癌12例,宫颈癌10例,卵巢畸胎瘤12例,卵巢囊肿14例,卵巢癌转移8例,子宫内膜癌8例,盆腔炎性包块4例,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小肠系膜囊肿1例.CT准确定性诊断符合率达84.4%(98/116),准确定位诊断符合率86.2%(100/116).结论:CT对盆腔占位的定位定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尤其对鉴别良、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年5月~2008年3月以来成功实施的65例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其中尸肝移植54例,亲体肝移植11例,女性占16.92%(11/65),男性占83.08%(54/65)。结果本组65例肝移植患者其中有8例3个月内出现胆道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2.31%(8/65),分别为胆漏3例,胆汁瘤1例,肝内胆汁湖1例,胆泥形成1例,胆道狭窄2例。女性患者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9.09%(1/11),男性患者早期胆道并发症发生率为12.96%(7/54)。8例患者中,留置T管引流1例,未留置T管引流7例。治愈6例,好转2例,死亡0例(0%)。其中3例术后3d内出现单纯胆漏,通过留置的腹腔引流管得到及时的诊断,同时应用留置的腹腔引流管持续引流4周~2月后得到治愈。5例经B超、MRCP、ERCP得到诊断;1例胆汁瘤和1例肝内胆汁湖通过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而得到治愈;1例胆泥形成通过ERCP进行胆道冲洗后好转出院;2例通过ERCP进行球囊扩张或者放置支架后好转出院。结论肝移植术后早期胆道并发症的诊断主要手段是留置的腹腔引流管、B超、MRCP、ERCP等:肝移植术中留置的腹腔引流管对于肝移植术后早期胆漏的治疗起着特殊的作用: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是治疗胆汁瘤、胆汁湖的重要手段;ERCP下胆道冲洗对胆泥形成非常有效.ERCP下球囊扩张或者放置胆道支架对胆道狭窄的治疗很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