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史久华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79,(12)
作者对连续收入冠心病监护单位的117例患者作15个导联心电图。3个附加导联都在V(?)同一水平上,分别位于腋后线(V_7)、肩胛中线(V_8)和肩胛中线与脊柱中间(V_9)。心肌梗死的确诊根据为病史(胸前剧痛持续半小时以上)加典型的12导联心电图(心肌损伤图形或异常Q波)及/或血清酶浓度特征性改变(无其他原因的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或肌酸磷酸激酶浓度增高和降低)。对20名正常人作15导联心电图,以确定V_7、V_8和V_9的正常图形。20名正常人中没有1人的附加胸导联心电图显示持续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来,使用Swan-Gang 导管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超声心动图及心脏核素检查,提高了右室梗塞(RVI)的检出率。由于常规12个导联心电图上无RVI 的定位特征,因此通过常规导联心电图很难对RVI 做出诊断。有关RVI 的心电图特征国内报道不多,本文对201例不同性别与年龄组的正常人除傲常规导联心电图外,加做V_7、V_8、V_9,V_3R、V_4R 及V_5R, 相似文献
5.
观察52例正常人及22例扩张型心肌病V_1-V_(9R)导联心电图变化.结果表明,正常人P波96.2%正向,QRS波群V_1100%呈rS型,V_1-V_(9R)r波出现率逐渐降低,Q波出现率逐渐增高,Q波时间R/4,T波82.7%倒置.心肌病P波负向多于正向,rS出现率低于正常人,Q波出现率也递增,Q波>0.04s,振幅>R/4,STv_(4R)抬高较多,T波直立多于负向. 相似文献
6.
7.
8.
9.
目的比较健康人常规12导联中的肢体导联心电图与相对应头胸导联正常心电图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健康体检者同时记录常规心电图及头胸导联心电图,由两位资深的电生理医生分析,作出心电图无异常的诊断。而后以6个肢体导联(I、II、III和aVR、aVL、aVF)分别与头胸导联中对应的各两组导联(CL2、CL4、CL6和HV7、HV8、HV9及HR3、HO、HL3和AR3、HR7、AL3),进行逐一配对的心电图比较。观察心电图P、QRS、T波的形态,计数各导联同一波形之假性改变者,作对应导联的卡方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在120例健康人正常心电图中,常规肢体导联中的III导联双相或倒置P波的出现率是31.6%、宽或深Q波的出现率是29.1%、低平或倒置T波的出现率是26.7%,而对应头胸导联的CL6或HV9导联上述假性改变的出现率均为零(0.0%);aVR导联P波和T波倒置的出现率是100%,而对应头胸导联AR3倒置P、T波的出现率均为18.3%,HR3导联无假性改变;aVL导联T波倒置的出现率是23.3%,而HO和HR7导联无假性改变。正常心电图P-QRS-T波假性改变在两导联系统的出现率有统计学上的差异(均为P<0.01)。结论健康人的正常心电图,头胸导联波形假性改变出现率比常规肢体导联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0.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8,(9)
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诊断急性后壁透壁心肌梗死(AMI)有困难,而明确诊断对溶栓治疗是重要的。记录3个附加ECG导联是一种简便而准确的诊断方法。本文报道其方法及结果。方法17000例住院患者于18个月内行12导联ECG。250例因V;或/和VZ导联R波增高,或临床怀疑后壁梗死(MI)而加作左后胸导联(V7-Vg)检查。记录完12导联ECG后,将V4、VS、V。导联电极分别平移至与左腋后线相交处(V),左肩肿下线相交处(Vs)及与脊柱左侧相交处(Vg),然后记录这些部位的ECG。结果110例后壁AMI或陈旧性MI患者在V7、VS或Vg导联出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比观察了120例正常人的头胸导联及常规导联,旨在初步探讨其头胸导联的正常范围及在右心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120例中男性80例,女性40例;年龄20~71岁,平均46岁。均为正常健康者且符合下列标准:(1)均无心脏病史;(2)体格检查,X线胸片和胸透,心脏B超及常规12导联心电图正常。 相似文献
12.
有人提出 CR_(4R)导联对急性左室下壁心肌梗塞合并右室心肌梗塞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当 CR_(4R)导联的 ST 段抬高超过0.1mV者即应判别为异常,考虑有右室梗塞。正常人 CR_(4R)导联心电图波形报道目前还较少。我们对200例正常人进行了检查,重点观察CR_(4R)QRS 波群正常形态。检查对象鞍钢健康职工200例,均经体检、放射线透视、心电图检查等筛选。男125例,女75例,年龄19—34岁45例(22.5%),35—44岁45例(22.5%),45—70岁110例(22.5%),除常规描记12导联并加作 CR_(4R)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探讨性别差异对正常右胸导联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选取900名正常人,男女各半,分年龄组分析右胸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ST段及T波,比较男女变化规律。结果 V3R→V6RQRS波群振幅、ST段抬高率及振幅均为男性大于女性(P〈0.01)。T波女性以倒置为主,男性直立多见(P〈0.01)。V3R→V6R均倒置者女性多于男性(P〈0.01);由直立、双相、平坦→倒置者男性多于女性(P〈0.01)。结论 正常人右胸导联心电图男女差异显著,应引起临床注意。 相似文献
15.
在临床心电图学中传统认为正常人的胸导联自V1~ 6 的R波逐渐增高 ,S波逐渐变小。但我们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此论点与实际情况不符。为观察正常人胸导联变化规律 ,我们对 10 0例正常人心电图作了分析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0 0例中男、女各 5 0例 ,男性年龄 2 2~ 71(平均 41 4)岁 ;女性年龄 19~ 66(平均 3 8 7)岁。本组统计资料为本市部分单位健康体检人员 ,X光 ,彩超 ,实验室检查正常者。应用北京北泠通用电气公司的CARDIO - 10 0 V2 0心电工作站 ,所作心电图均为 12导同步采集 ,激光打印测量选择心电图 12导联同步记录中… 相似文献
16.
808例老年人心电图明尼苏达编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WHO推荐的明尼苏达心电图编码分类法,对我院收养的808例老年人的静息状态心电图进行编码分析,本组老年人异常心电图检出率67.6%,各类异常心电图检出率顺列如下:Q/QS型占2.8%,ST-T显著改变占23.8%,房室传导障碍占3.1%,心室内传导阻滞占14.4%,其他心律失常占23.6%,除房颤检出率女性高于男性外,其他各类异常心电图男性多于女性,女性各年龄组的各类心电图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然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探讨正常人心电图单纯出现V2导联R/S>1的发生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健康体检中正常人3987名(男性2108名,女性1879名,年龄范围20~60岁),常规心电图检出V2导联R/S>1共计349名(男性206名,女性143名),按性别分男、女2组,按年龄分为4个年龄组,并对V2导联的R波及V6导联的q波的波形、振幅及时限进行分析。结果正常的健康人群中9.8%男性和7.6%女性出现V2导联R/S>1。40~50岁的年龄组最高,达10.2%。95.1%V2导联R波时限在0.4~0.5s。V6导联无q波或有q波时限均<0.02s,93.4%振幅<0.10mV。结论V2导联作为移行区导联出现R/S>1现象较常见,考虑为生理性改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