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1 毫秒
1.
目的:探讨钠曲线、超滤曲线模式对高超滤量血液透析中低血压的影响。方法:将244例次符合条件的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普通组和联合组各122例次,分别应用普通模式和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三阶梯下降型)模式透析,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值及低血压临床表现、实际超滤量、透析充分性。结果:联合组透析中低血压、肌肉痉挛、打呵欠、出汗发生率明显低于普通组(P0.05,P0.01),联合组患者实际超滤量高于普通组(P0.05),两组透析后血钠、尿素清除指数(Kt/V)、尿素下降率(UR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钠曲线联合超滤曲线模式(三阶梯下降型)能减少高超滤量透析低血压发生率,有利于体重增长过多的患者达到干体重,对透析充分性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中输注甘露醇对病人透析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符合标准的60例血液透析病人分别采用标准钠血液透析模式(对照组)与透析中输注甘露醇(观察组)的方法,利用在线容量监测装置(BVM)测定病人透析前、透析后每小时的血容量,同时监测病人血压、脉搏、出汗、恶心呕吐、打哈欠、乏力、肌肉抽搐等症状。[结果]透析3h后,对照组相对血容量(RBV)明显下降,血压明显下降,观察组病人透析中最低血压、RBV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血压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方法可明显降低病人低血压、头晕、恶心呕吐及肌肉抽搐的发生率(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透析过程中输注甘露醇可预防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对评估血液透析患干体质量的作用。方法对26例规俸性血液透析患.先后按标准透析和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两种方式进行血透治疗,观察两种透析方法透析前后血压、体质量、超滤量、相对血容量的变化和临床合并证及护理干预等指标。结果两组透析前的血压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血容量监测组的干体质量、脱水量、透后血压、急性并发症及护理干预次数与标准血液透析组相比均有显性差异。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能有效地评估干体质量;有效地减少透析中低血压及肌肉痉挛等低血容量相关不良反应;在下调干体质量后高血压得到改善。结论在透析过程中,根据患临床表现结合血容量监测有助于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调整干体质量、防治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和指导治疗顽同性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阶梯式超滤联合低温可调钠透析模式在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的效果.方法 随机将32例在血液净化室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有低血压倾向且透析间期体重增加≥3kg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患者行阶梯式超滤联合低温可调钠透析,对照组患者行标准透析.比较2组患者发生低血压的例次、透析中的血压和透析结束时的脱水量.结果 观察组低血压的发生例次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透析结束前血压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透析结束时实际脱水量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 阶梯式超滤联合低温可调钠透析模式可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率,提高血液透析质量,减少护理工作量,节约医疗成本,是一种简单、有效、经济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钠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血容量维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钠超滤曲线模式透析(PHD)对尿毒症患者透析时的血容量维持作用。方法 选择10例常规血液透析患者,每例患者常规血液透析模式(CHD)与销及超滤曲线透析模式交替进行各5次,观察两种透析模式下患者血容量的变化,同时观察患者血球压积、血压、透析后血浆钠浓度及透析时症状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销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较普通透析血容量下降明显减少(P0.05),透析中及透析后患者出汗、肌肉痉挛症状明显减少(P<0.05)。结论 钠及超滤曲线模式透析防止了透析患者血容量的明显减少,减少了透析并发症,增加了患者透析耐受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中监测相对血容量 (BVM ,Bloodvolumemonitoring)并反馈调控超率速度的方法对减少血液透析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的效果。方法  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 ,采用普通方式与监测BVM反馈调控超率速度方式 (BVM法 )交替进行血液透析 ,统计BVM法血液透析与普通血液透析次数、发生了低血压和小症状 (肌肉痉挛疼痛、或头痛、或呕吐、或腹痛 )的血液透析次数以及治疗前后血压每次超率量。比较两种方法间各项指标的差异。结果  4年内 30例患者共做普通血液透析 6 5 5 0次 ,有低血压发生的血液透析次数为 6 30次 ;有小症状发生者为 80 1次 ;4年内共做BVM法 6 5 5 5次 ,有低血压发生的血液透析次数为 330次 ,有小症状发生者为 4 1 0次。BVM法血液透析中低血压和小症状发生率显著减少 (P <0 .0 5 ) ,而治疗前后血压、体重的改变量两方法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单用BVM法血液透析可以减少血液透析中常见并发症发生率 ,辅助提高患者对血液透析的耐受性。但并不能依靠它完全避免这些并发症的发生。BVM法血液透析减少血液透析中并发症的机理及其它新的方法仍需继续研究和探索。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方式致透析中高血压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方法:将35例规律性血液透析患者分别按标准透析(SHD)和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BVM)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两种透析方法实施前后平均动脉压(MAP)、体重、超滤量、相对血容量的变化及护理干预等指标,评价血容量监测对评估干体重的作用,以及防治透析中高血压的作用及低血容量相关并发症的不良反应.结果: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在下调干体重的同时,能使透析中高血压得到改善,提高护理质量.结论:生物自动反馈式血容量监测可有效调整干体重,减少透析中高血压发生率及低血容量相关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在线血容量监测(b lood volum e mon itoring,BVM)对调整血液透析患者干体重(dry we ight,DW)以及防治透析相关低血压及药物依赖性高血压的作用及护理。方法49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共进行108例次透析在线BVM。根据患者透析中表现分为低血压组(A组,n=31)和高血压组(B组,n=18),观察所有患者透析前后血压、体重、超滤量、血容量(b lood volum e,BV)变化及临床表现。结果根据透析中BV变化曲线及临床表现,上调A组患者DW(0.89±0.71)kg,透析结束时BV下降率(△BV)明显升高[(16.06±2.03)%至(19.03±1.99)%,P<0.05],未再发生低血压;对B组下调DW,每次0.5 kg,DW降低(2.48±0.62)kg,透析结束时△BV明显下降[(11.5±0.61)%至(4.36±0.37)%,P<0.05],高血压得到较好控制。结论在透析过程中在线监测BV变化曲线并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调整DW,帮助确定合适的超滤量,能有效防治透析相关低血压及高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阻运动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低血压发生次数、接受护理干预次数和透析前血压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3月在大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所血液净化中心的77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77名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n=38)给予常规血液透析护理,实验组(n=39)在常规血液透析护理的基础上,指导患者进行透析中的抗阻运动,每周3次,共12周。收集干预前3个月及干预期间3个月两组患者透析低血压发生次数、透析低血压接受护理干预次数和透析前血压值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透析低血压发生次数、因透析低血压接受护理干预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12周抗阻运动可降低患者透析前舒张压(P0.05)。结论 :12周抗阻运动对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低血压有积极的改善作用,可有效减少相关护理干预次数,改善患者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钠曲线与超滤曲线联合应用模式在预防水负荷过多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急性并发症的作用。方法选择2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先后自身对照,每例患者先进行常规血液透析(对照组)2个月次,即治疗中透析液钠浓度维持140mmol/L不变,超滤率恒定。后采用梯度钠及超滤曲线联合模式透析(观察组)2个月。即透析时选用由高至低斜线型钠曲线与超滤曲线联合应用2个月,即透析液钠离子浓度从143mmol/L,呈梯度逐渐下降到137mmol/L;超滤率也从高到低呈梯度下降模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发生率。并监测最后3次血透前后血钠浓度的改变。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低血压、肌肉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钠浓度的改变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梯度钠与超滤曲线联合应用能有效减少水负荷过多患者血液透析中低血压、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在线血容量监测在血液透析患者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在线血容量(Bloodvolume,BV)监测血液透析过程中相对血容量(Relativebloodvolume,RBV)变化,探讨其在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相关低血压及高血压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肾内科47例维持性HD患者,根据其血压情况将患者分为正常血压(Normal blood pressure,NBP)组14例、症状性低血压(Dialysis-Symptomatic hypotension,SH)组18例,难治性高血压(Dialysis-refractory hypertension,RH)组15例,应用在线BV监测观察HD中RBV、血压、超滤量(Ultrafiltration volume,UV)、平均动脉压(Meanarterial pressure,MAP)的变化。实验分三阶段进行,第一、二阶段为上述指标观察期,第三阶段为干预调整期。进而比较分析各阶段、各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规律。结果NBP、SH、RH各组的RBV变化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根据SH组不同的RBV变化,分别进行上调干体重或改变超滤方式,SH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对RH组患者加强超滤,其MAP较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不同血压表现的HD患者RBV的变化差异存在显著性,监测HD中RBV变化可以对合理设定HD患者的干体重、减少SH发生、控制RH,提高透析安全性,进而制定个体化透析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透析模式对老年血液透析低血压的影响。方法:选择2006年7月-2011年7月在血液透析中经常出现低血压反应的2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进行常规血液透析治疗10次(对照组)后,再分别接受3种不同的血液透析模式,即单纯超滤+血液透析(试验组A),钠梯度血液透析(试验组B)和钠梯度+超滤梯度血液透析(试验组c),每种模式分别进行10次。比较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单纯超滤+常规血液透析模式的患者低血压发生情况与一般常规血液透析相比较无显著差异(P〉O.05);钠梯度血液透析模式的患者低血压发生情况显著低于一般常规透析模式(P〈O.05);钠梯度+超滤梯度血液透析模式的患者低血压发生情况显著低于一般常规透析模式(P〈O.05)。结论:在临床中,对于血液透析过程反复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可首选钠梯度+超滤梯度血液透析或钠梯度血液透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斜线强化超滤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心功能与血压节律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进行MHD患者按照随机分组的原则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其中观察组采取斜线强化超滤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直线超滤模式,各进行透析2000例次,观察2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心率、血压节律的改变以及低血压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透析过程中心率、血压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低血压41例次(2.05%),对照组发生低血压278例次(13.90%),两组比较差异显著(÷2=22.321,P=0.000)。结论应用斜线强化超滤模式进行MHD,对患者心功能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降低透析过程中低血压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6种不同透析方案下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IDH)的发生情况,探讨有效预防IDH的透析方案。方法 2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研究前1个月筛选期将干体质量、透析参数等调整稳定。选取线性钠模式(Na-1)及梯度钠模式(Na-2)联合线性超滤模式(UF-1)、间歇性超滤模式(UF-2)及梯度超滤模式(UF-3)组成6种透析方案,各患者依次进行标准透析模式(对照组)及6种透析方案各2周,比较分析各方案下透析中血压变化、IDH发生率及干体质量未达标率的情况。结果①6种透析方案患者透析3h、4h的平均动脉压(MAP)显著高于对照组(q=4.15~7.20,P<0.05),其中方案2(Na-2+UF-1)和方案4(Na-2+UF-2)明显高于其余方案(q=3.90~5.87,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6种透析方案IDH发生率均降低(χ2=5.26~12.90,P<0.05),且方案2和方案4明显低于其余方案(χ2=4.07~6.36,P<0.05);③透析方案3(Na-1+UF-2)、方案4(Na-2+UF-2)患者干体质量未达标率较其余各方案显著降低(χ2=7.95~19.80,P<0.05)。结论梯度钠模式(Na-2)与间歇性超滤模式(UF-2)相结合的透析方案在显著降低IDH发生率的基础上干体质量达标率较高,可作为预防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IDH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血液透析超滤量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峥  贾强 《中国血液净化》2005,4(12):655-656,668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超滤量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肾内科血液透析患者46例。根据透析前心功能分心力衰竭组(n=10)和非心力衰竭组(n=36)。透析中监测血压、心率和心电图,测量超滤率及超滤量与干体重之比。透析间期做心脏超声,测量左心房及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及左心室后壁厚度、射血分数。检测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结果心力衰竭组较非心力衰竭组超滤率降低(P<0.01),超滤量/干体重的比例降低(P<0.05),透析中低血压、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心率加快发生率高(P<0.0 1);心力衰竭组较非心力衰竭组心室壁增厚,心腔扩大,射血分数降低(P<0.01),血浆白蛋白和血红蛋白降低(P<0.01)。结论心功能不稳定的患者对血液透析超滤的耐受性较差;超滤量过大,超滤速度过快,易导致心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特点及透析中血压的变化。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血液透析中心36例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及非糖尿病组,分析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压达标情况及两组间血压的差异,并比较两组患者透析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达标率低,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血压透析前达标率分别为26.7%和28.6%,透析后达标率分别为57.8%和55.6%,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服用降压药物患者的比例及种类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前平均收缩压(systolic bloodpressure,SBP)分别为(163±29)mm Hg(1mm Hg=0.133kPa)和(153±23)mm Hg,脉压(pulse pressure,PP)分别为(83±25)mm Hg和(70±22)mm H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平均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后糖尿病组患者平均SBP及PP与非糖尿病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DBP显著低于非糖尿病组患者,分别为(70±14)mm Hg及(80±15)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患者透析后SBP及DBP较透析前下降幅度分别为(19±29)mm Hg和(3±16)mm Hg,糖尿病组患者相应下降幅度分别为(37±38)mm Hg和(10±17)mmHg,显著高于非糖尿病患者(P0.05)。糖尿病组透析低血压发生率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62.2%和41.3%,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也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31.1%和7.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可能引起透析低血压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合并糖尿病及总超滤量较高为引起低血压的危险因素(OR=2.572,0.597,均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达标率较低,而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血压更难控制,脉压差更大,透析过程中血压波动大,更易发生低血压。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过程中患者血压变化的影响因素,并用超声稀释的方法测定中心血容量(CentralBloodVolumeCBV)变化对预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及对调整透析患者干体重的作用。方法将60名患者按照以往的透析记录分为高血压组(HighbloodpressureHBP)、低血压组(Low blood pressureLBP)、正常血压组(Normal blood pressure NBP)。所有患者分别在透析治疗1h和透析3h时采用超声稀释的方法检测中心血容量(CBV),心输出量(c0),心脏指数(cI),外周血管阻力(PVR)。结果对整体分析,C0、CI、CBV下降,平均下降(-12.3±15.8)%、(-18.2±21.0)%、(-0.12±0.16)%,变化有统计学意义,而血压变化和外周阻力变化无统计学意义,以低血压组下降较为明显;透析过程中CBV变化与CO变化呈正相关(,值为0.648,P值〈0.001),与外周阻力变化、超滤速度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87,和-0.524;P〈0.001和〈0.005);根据CBV变化对20例血压未达标患者101次透析例次中予以逐步评估干体重后,透析过程中及透析结束后患者血压能够维持正常。结论CBV是反应中心血容量的有效指标,透析过程中CBV下降,说明患者在透析治疗期间细胞外液逐渐减少;透析过程中CBV变化与C0变化呈正相关,与PVR变化、超滤速度呈负相关;血压变化与心率变化呈负相关;不同分组PVR变化的影响因素不确定。我们可以根据患者超声稀释的方法测定透析前后CO、CI、CBV,来指导超滤量,设置合适的干体重,并对于防治血液透析中血压波动过大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HD)患者透析中低血压(intradialytic hypotension, IDH)的发生情况和原因,为预防、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2月~2014年5月MHD治疗患者87例,连续30次血液透析过程中血压下降情况,分为低血压组和无低血压组,回顾分析各个指标与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的相关性。结果血液透析过程中低血压发生共30例(34.5%),低血压组患者的年龄、透析龄、超滤量、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无低血压组(P<0.05)。而低血压组患者的血浆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无低血压组(P<0.05)。低血压组糖尿病肾病比例显著高于无低血压组(P<0.05)。结论高龄、高超滤量、低血浆白蛋白、血NT-proBNP升高,均为引起透析中低血压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老年尿毒症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低耐受性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人血透治疗耐受性降低的常见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观察1542例次老年人血透治疗中低血压的发生率,同时观察非老年组血透患者低血压的发生率,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老年人血透治疗中低血压的发生与每公斤体重超滤量、血透期间进餐等有密切关系,1542例次治疗中发生低血压672次,占43.56%,血压降低者除与每公斤体重超滤量有关外,治疗期间的进餐是影响因素之一。结论减少老年人血透治疗中低血压的发生可通过控制每公斤体重超滤量、给予合理的饮食指导、保持老年人乐观的精神状态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