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经络学说的起源考证经络之实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瑞  谷世哲 《中国针灸》1998,18(10):619-621
经络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同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等作为中医学术的核心理论,数千年来指导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和临床辨证论治。然而有关经络实质的讨论一直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代科学高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中医现代化”的需要,对中医卓越临床疗效的认同,以及西方医学的东方回归,促成了国内及国际上学习中医和针灸的热潮。研究经络的实质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为国家八五攻关课题进行重点研究。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阐述对经络实质的认识,目前对经络实质及起源的认识主要有血管论和感…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研读马王堆医帛书的过程中,注意到其与<灵枢·经脉>篇存在着一定的传承发展的关系,在其中隐约可看到经络学说起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4.
三、穴经彼此孤立发现?有人认为,穴位、经络“开始时是各自发现,不是由此产生彼,或由彼产生此……”。这种观点主要在于忽视了穴经的联系性及其互为因果性。人体是一个统一体。针灸局部点会出现循经感传线,循经感传线的出现又会加深对穴位功能的重新认识,二者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穴位点是经络线的关键部分,是经络之气互相联系交通的中转站,在中医来看,二  相似文献   

5.
试从鼠疫流行看灸刺与经络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符友丰 《河南中医》1999,19(4):6-8,27
中医发展的历史证明,一种理论的提出,总与前期的疫病流行相联系,也只有相似病证的频繁反复出现,才足以引起人们认识的飞跃。作者认为;经络的发现可以是经脉起止部位,即疫蚤叮咬部位与巴腺肿病位之间的连接。是容易在古代生态环境中流行的鼠疫促进了简便有效的灸刺疗法的兴起。  相似文献   

6.
从经筋治痛谈经络起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Dong BQ  Li CR  Huang FY  Zhang SJ  Xue LG 《中国针灸》2011,31(8):711-713
通过对<足臂十一脉><阴阳十一脉><灵枢·经脉>及<灵柩·经筋>中对经脉、经筋的排序、属络脏腑、循行方向、衔接及主治疾病等的分析比较,发现古代针灸治疗的病症大都源于经筋病症.国家现有的标准腧穴中有62.59%的腧穴贴近经筋痛点,诠释了循经筋痛点是早期腧穴的源头.故而总结出经筋与经脉的关系是"一源二歧"的同胞,这为更好地认识经络起源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7.
经络学说的起源和形成刍议赵云长(江西省南康县第二人民医院341411)关键词经络学说,理论研究,起源与形成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在西汉以前中国人就发现了经络、脑穴?经络学说是怎样起源和形成的呢?众说纷坛,莫衷一是,笔者兹举有代表性的...  相似文献   

8.
章琪 《陕西中医》2003,24(10):915-917
作者结合现代科学研究成果 ,论述了经络是人体客观存在的生理现象 ,并在前人关于经络学说起源的几种假说的基础上 ,提出了经络学说起源于远古时期道家修炼的观点 ,指出经络是古代学者通过打坐、观想及禅定等返观内照 (或称内省体验 )的方法认识到的人体无形的能量与信息通道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经络循行、生理、病理为主要依据的辨证方法,有关经络辨证的内容自我国古代就有记载,而在各朝各代的针灸专著中,经络辨证理论更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比较,揭示了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阴阳十一脉灸经》再到《灵枢.经脉》篇经络辨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大量帛书,其中有很多古医书,考古整理小组根据各书的内容,分别给予命名.值得一提的是,有一种久已亡佚的医方专书,这部方书没有书名,整理小组根据原有目录共有五十二个以病名为中心的小标题,试定名为《五十二病方》.这卷帛书是高约24 cm的半幅帛,埋藏时折成30余层,出土时折叠处均已断裂.帛书书法秀丽,字体近篆,在马王堆帛书中是字体较早的一种,抄写年代大约在秦汉之际,即应为公元前三世纪末的写本.  相似文献   

11.
对经络及腧穴起源及其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铁军  黄芳 《中医药学刊》2006,24(3):551-552
经络及腧穴学是我国传统医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基础上而建立起来的针灸学在医疗实践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经络和腧穴到底是否存在,存在的话是由什么组成,历代医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证方法各不相同,结论也千差万别。通过对经络腧穴起源的探究,也许会对我们的研究有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论经络学说浅析(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广钧 《北京中医》2006,25(12):727-730
3 奇经八脉及其他相关的经络内容 3.1奇经八脉 关于奇经八脉在《内经》中只是散见于各篇章,还没有系统、完整的记述。至《难经》在27、28、29三难中,始论述了奇经八脉的作用、循行起止及所主疾病。尔后《针灸甲乙经》复记述了奇经八脉的有关穴位。至明代李时珍,在研习之后,撰有《奇经八脉考》附于《濒湖脉学》后。现综合上述内容,以示应用于临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的基础性研究,1990年国家科委设立了国家攀登计划,首批筛选了30个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全面性和带动性的重大关键项目,并于1992年开始全面实施。《经络的研究》就是首批入选的项目之一。科学技术发展不是少数科学家的个人追求...  相似文献   

14.
穴位与经络是怎样被古人所发现?二者关系如何?孰前孰后?——这个问题是现代热衷于经络实质研究的国内外学者们所十分敏感的问题,是揭示千古“经络”之谜所必需弄清楚的迫切问题之一,但是它却至今也未解决。关于穴经起源关系的问题,主要有三种  相似文献   

15.
《经络腧穴学》和《针灸学》“十四五”规划教材中部分经穴定位存在差异,这给中医学类学生、专任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惑。本文以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名称与定位(GB/T12346—2021)》为依据,参照2006年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2346—2006)》,从经穴定位表述体例的差异、经穴定位文字表述的差异、经穴定位位置潜在的差异等方面分别系统梳理出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经络腧穴学》与《针灸学》“十四五”规划教材的经穴定位差异。并且进一步从腧穴定位的历史演变和腧穴定位的学术争议分析了不同教材经穴定位差异的原因,探讨了教材经穴定位差异对中医针灸教学、考试、比赛、临床、科研的潜在影响,并尝试提出了建议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内经>明确提出了治疗脏腑病和经络病的不同治疗方案,但由于两种病变在气血和功能上关系密切,也均具有气血不调和功能失常两方面的病机,因此发病后的症状也多有相似之处.根据<内经>的整体观思想,从脏腑与经络在人体内外两大环境中的不同作用入手,比较两者病机与表现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对两种不同的疾病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也有助于对经典著作中部分条文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李军  申秀云 《中医研究》1991,4(3):43-45
经络学说起源问题是当前学术界颇具争议的焦点;在马王堆医书出土之前,经络学说始于相同功能的针灸穴位之归纳,即联点成线说是一个基本公认的观点;而在马王堆医书出土之后,有些学者根据循经感传现象提出了先经后穴的经络学说。笔者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这两个相同独立和并存的经脉与俞穴医疗方法,其后在历史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经与穴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从《内经》浅探经络的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体内客观存在的结构,是有物质基础的,它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神经系统,脉管系统和神经体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的部分形态、生理及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19.
为了对李东垣的脾胃论有更深入的认识与掌握,本文透过《内外伤辨惑论》与《脾胃论》所引《周易》的宇宙起源论,尝试探讨李东垣对脾胃在人身这个小宇宙的定位、作用、其与气血、经脉、脏腑等之间如何连系及脾胃病导致全身各处疾病的机理。结果发现东垣把脾胃定位为人身这个小宇宙的太极,其升清气与降浊气的2个作用为两仪,升清气的作用令一身脏腑经络都能受到元气的滋养,进而能促成人身发生四时有序的变化规律。脾胃气虚,不能行升清气与降浊气两个作用,造成脾胃、脏腑、经络、皮脉肉筋骨等都失去元气的滋养(阳气不足),不能各司其职,人身各处因而失去了四时有序的变化规律,温热寒凉失调、升浮降沉混乱、生长收藏不节,令邪气(阴气有余)为患而相继为病。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内经》中关于经络的诊法和临床运用进行了总结和研究,阐述了经络的诊察方法,经络循行部位的病理反应,以及体表诊察方法在临床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