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辛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软斑块的干预,观察其能否有效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软斑块的进展,从而达到防治脑血管疾病(CVD)的目的。方法将符合人选标准的30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氯吡格雷(75mg/次,1次/d),治疗组在氯吡格雷治疗的基础上加辛伐他汀(三精制药厂生产,20mg/次,每晚1次),疗程均为6个月。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复查彩超,记录斑块性质、大小和数目等。结果比较两组软斑块消退、软斑块数目减少、斑块稳定情况,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能逆转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入院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Ⅰ组(常规治疗组)、Ⅱ组(20 mg阿托伐他汀组),各30例.治疗12周后详细记录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12周后Ⅱ组颈动脉斑块IMT与Ⅰ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Ⅱ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Ⅰ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阿托伐他汀除具有良好的降脂作用外,还具有稳定斑块,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及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比较3个月内2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1%,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不仅有调节血脂作用,并能缩小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针刺对短暂性脑血管病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短暂性脑血管病发作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颈动脉斑块的大小、厚度及血脂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斑块厚度、内膜厚度、狭窄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斑块厚度、内膜厚度、狭窄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TC、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三酰甘油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单用常规药物治疗短暂性脑血管病发作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联合针刺治疗疗效更显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形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了40例TIA患者颈动脉形态、结构和动力学改变,并与性别、年龄相匹配的40例缝康人对照。结果TIA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厚、内膜面粗糙,发现斑块25例,占62.5%.而对照组8例,占20%。同时发现TIA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增高,血流量下降,提示TIA患者存在明显的颈动脉硬化。结论彩色多普勒检查可作为TIA病因诊断的一项无创伤性手段。  相似文献   

7.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公认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及病因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狭窄、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大量研究表明,TIA的发生和发展与动脉粥样斑块的发生及性质密切相关,不稳定斑块则是引起TIA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对粥样斑块的形成、分类、斑块在TIA中病理生理学机制及药物治疗斑块的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超声学变化。方法:对临床确诊的120例TIA患者和110例非心血管疾病患者(对照组)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血管内径及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l thickness,ITM),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结果:120例TIA患者中,颈动脉ITM增厚、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异常者100例,发生率83.3%;对照组110例中有ITM增厚、斑块形成者42例,发生率38.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发现颈动脉硬化,可为TIA预测及评价提供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的关系。方法对91例TIA患者(病例组)和90例对照者行颈动脉超声,观察颈动脉斑块性质,并行血清hs-CRP浓度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斑块发生率(54例,59.34%)及软斑块发生率(21例,23.08%)均明显升高,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显著相关,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hs-CRP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ABCD2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ABCD2评分,依据评分的高低分为低危组17例和中高危组3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生化、颈动脉彩超检查,观察不同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检出率有无差异。结果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85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68.6%;低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为0.73 mm,颈动脉斑块的检出率为35.2%。中高危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大于低危组(P〈0.05),中高危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低危组(P〈0.05)。结论 ABCD2评分系统能够反映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11.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发生与年龄、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09例TIA患者的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进行分析.结果TIA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为60.55%,斑块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史、胆固醇水平、ApoE-B水平相关.青年TIA患者已有早期动脉硬化-内膜-中膜厚度(IMT)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颈动脉球部多发,以等回声、不均回声斑块为主.结论TIA患者的颈动脉AS发生率极高,斑块的发生与年龄、高血压、血脂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有不同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2例,给予辛伐他汀20mg/d,睡前顿服,共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颈动脉斑块消退、血脂水平变化及副作用。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前有112个斑块,治疗后为78个,斑块消失率30.4%,未消失斑块纵径有明显缩小(P〈0.05);颈动脉IMT明显缩小(P〈0.05);治疗后血清TC、TG、LDL-C明显下降(均P〈0.05),HDL-C明显升高(P〈0.05),且无明显副作用。结论辛伐他汀调脂疗效良好,对斑块的稳定和消退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5.
辛伐他汀的疗效观察及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高胆固醇血症和颈动脉形成斑块的影响和机制。方法测定30例高脂血症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20g,治疗6个月及12个月前后TC、TG、HDL、LDL及颈动脉斑块的变化,并与常规治疗30例行为对照。结果30例辛伐他汀治疗6个月后LDL、TC、TG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HDL高于治疗前水平,颈动脉粥样斑块厚度缩小、面积缩小,12个月后上述各项指标改变更为明显与常规治疗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辛伐他汀有抗血小板活化抗炎机制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肠溶阿斯匹林 (肠溶 -ASA)治疗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 (AS)斑块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在常规降压治疗基础上给予辛伐他汀、肠溶 -ASA ,对照组仍予常规降压治疗 ,定期超声检查颈动脉 ,实验室检查血脂 ;通过 6 - 18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斑块、血脂变化 ,并按照华盛顿大学颈AS斑块超声分级评定。结果治疗后 ,治疗组血脂TC、LDL -C明显下降 (P <0 .0 1) ;颈AS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缩小 (P <0 .0 5 ) ;斑块分级评定斑块分级明显下降 ,下降率达 4 0 %。结论 对高血压病人的治疗在降压的同时给予辛伐他汀和肠溶 -ASA ,AS斑块的稳定性有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不同辛伐他汀剂量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本院脑梗塞住院治疗的144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20mg组及辛伐他汀40mg组进行为期24个月的观察对比。结果辛伐他汀20mg组与40mg组在治疗前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20mg组与40mg组在治疗24个月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辛伐他汀20mg组与40mg组在治疗24个月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个月每晚服用20mg、40mg辛伐他汀对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和逆转均有较好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脑动脉微栓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95例TIA患者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测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39例)和斑块组(56例),后者再分为不稳定斑块亚组(24例)和稳定斑块亚组(32例);对所有患者应用经颅多普勒仪进行脑动脉微栓子监测,比较各组间微栓子阳性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脑动脉微栓子阳性率在颈动脉斑块组(44.6%)高于无斑块组(17.9%),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不稳定斑块亚组(66.7%)显著高于稳定斑块亚组(28.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脑血流中微栓子阳性率高,不稳定斑块更易脱落形成微栓子。针对微栓子的治疗可能是预防或减少TIA发生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自拟通络化浊汤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疗效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阿司匹林肠溶片+尼莫地平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通络化浊汤,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时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前、后斑块面积、颈动脉中膜厚度、血脂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疗程结束时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斑块面积及颈动脉中膜厚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拟通络化浊汤联合常规西药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显著,可有效缩小颈动脉粥样斑块、降低血脂指标水平,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红花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8例。对照组患者单纯采用红花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进行治疗,14 d后评定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各项指标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红花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明显改善患者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