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61例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资料。从中选出性别、年龄相匹配,发病15d内复查头部CT或MRI的患者120例,分为HT组60例,非HT组60例。列入20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包括高血压病史、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等。对以上因素行χ2或t检验,将可能与HT有关的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筛选出与HT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有4项因素,根据OR值的大小依次排列为:脑梗死面积(OR=10.489,95%CI:3.647~30.167,P=0.001)、尿蛋白阳性(OR=5.332,95%CI:1.397~20.345,P=0.014)、高胆固醇血症(OR=5.252,95%CI:1.308~21.083,P=0.019)及心房颤动史(OR=4.500,95%CI:1.029~19.684,P=0.046)。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尿蛋白阳性、高胆固醇血症及心房颤动史是HT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HT的发生是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6年3月长安医院收治的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277例,根据出血性转化发生情况分为出血性转化组51例和非出血性转化组226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梗死面积、溶栓治疗及抗凝治疗情况),分析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性转化组患者酗酒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阳性率及大面积梗死者所占比例、接受溶栓或抗凝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非出血性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2.028,95%CI(1.193,2.208)]、糖尿病病史[OR=2.117,95%CI(1.033,3.287)]、高脂血症病史[OR=2.274,95%CI(1.085,4.033)]、心房颤动病史[OR=1.545,95%CI(1.974,2.296)]、大面积梗死[OR=2.479,95%CI(1.338,3.075)]、溶栓治疗[OR=3.103,95%CI(1.184,3.922)]、抗凝治疗[OR=1.348,95%CI(1.842,3.681)]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脂血症病史、心房颤动病史、大面积梗死、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是中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针对上述危险因素采用相应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T)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特点、CT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2年6月收治的45例HT患者的临床、CT资料及治疗、转归情况。结果 HT发生率为5.73%,大面积脑梗死占86.7%,多数为出血性梗死(HI),发生于脑梗死后2周左右,预后良好,少数为脑实质血肿(PH),好发于1周内,尤其PH-2型发生于3d内,多有溶栓史,病情恶化,预后较差。结论 HT患者中心房纤颤引起的大面积脑栓塞占多数。应重点防治预后不良的PH-2型,严格掌握大面积脑梗死溶栓指征,减少PH-2的发生,溶栓后3d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复查CT,及早发现PH-2并调整治疗,减轻PH-2造成的不良转归。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与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41例发生出血性转化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HT组)和50例未出血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非HT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示,两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P=0.003)、房颤(P=0.002)、D-二聚体水平(P=0.034)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19,OR=5.467)和房颤(P=0.021,OR=5.3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房颤可作为大面积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发生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对于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非瓣膜性房颤合并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出血性脑梗死35例,非出血性脑梗死133例。并用χ2检验统计分析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结果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累及大脑皮质、糖尿病史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累及大脑皮质、糖尿病史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HT)及其亚型的危险因素差异,中国缺血性卒中病因分型(CISS)与HT的关系。方法选择HT患者155例(HT组),HT亚型危险因素分为出血性脑梗死(HI)和脑实质血肿(PH)两型,欧洲急性卒中合作组织将HI分为HI-1和HI-2型,PH分为PH-1和PH-2型。抽取同期入院的非HT脑梗死患者250例(非HT组),收集人口学、病史、临床、实验室检查及影像资料,分析HT及其不同亚型的危险因素。结果 HT组中HI-1、HI-2、PH-1、PH-2比例分别为43.9%、33.5%、12.3%、10.3%。HT中CISS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心源性栓塞比例较高。HT组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心源性栓塞、其他病因、入院时NIHSS评分较非HT组明显升高,穿支动脉疾病较非HT组明显降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及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较高水平LDL-C及穿支动脉疾病HT的风险低。结论大面积脑梗死、累及皮质、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HT亚型的独立危险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1年8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60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HT组(90例)及非HT组(870例)。观察两组患者入院24 h内的血压、餐后及空腹血糖、胆固醇水平,影像学监测到的梗死面积,心房颤动,溶栓治疗,入院前、后的抗凝治疗,既往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史。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HT的危险因素,并对比类肝素药物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试验(TOAST)分型中各类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结果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大面积脑梗死(P=0.000,OR=10.519,95%CI:6.600~16.766)、心房颤动(P=0.006,OR=1.913,95%CI:1.206~3.003)、溶栓治疗(P=0.033,OR=2.502,95%CI:1.078~5.805)、抗凝治疗(P=0.000,OR=7.877,95%CI:2.491~25.911)、餐后血糖≥10 mmol/L或空腹血糖≥7.0 mmol/L(P=0.011,OR=0.822,95%CI:1.146~2.897)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收缩压≥180 mm Hg和(或)舒张压≥110 mm Hg、高胆固醇(5.98 mmol/L)以及抗血小板聚集史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②TOAST分型中,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高(21.4%,34/159),小动脉闭塞型脑梗死患者的HT发生率最低(1.1%,2/18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HT的发生率为8.6%(51/593)。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心房颤动、溶栓、抗凝、高血糖等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心源性栓塞型脑梗死是发生HT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动脉溶栓的广泛开展,出血性转化的危险因素和发生机制引起了广泛关注.出血性转化是动脉溶栓最危险并发症.对出血性转化机制的认识从宏观到微观,最终归咎于血管壁结构或功能的破坏.相关的机制包括氧化应激反应、白细胞浸润和炎症反应、血管反应,以及细胞外基质降解等.  相似文献   

10.
李卫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3):3191-3192
出血性脑梗死即患者发生脑梗死之后再出现脑部出血,老年人出血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高,这与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减弱有关,且老年患者多半有高血压、高血糖等慢性疾病,使出血的风险明显增大,脑出血致残率极高,而且有很大的致死率,所以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出血的发生与梗死面积、血  相似文献   

11.
<正>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复流,梗死区的缺氧血管床承受了再通血管内动脉血流的冲击,而导致的梗死区继发性出血,经头颅脑CT扫描可发现,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出现散在或局限性的高密度影,以上这种病理现象又可称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它被公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并发症,在最初发病的几天内出现,可高达15%。在病理形态学上可以分为点状出血和片状血肿,容易与脑出血相混淆。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在既往的研究中,未能完全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脑梗死(hemorrhagic cerebral infarction,HI)是指在脑梗死区内的继发性出血.为了提高对HI的认识,现就我院2004年8月至2006年12月收住的5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确诊为出血性脑梗死36例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在缺血性脑卒中后的梗死区域内发生的继发出血被定义为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其可以是脑梗死自然转归的过程,也可以是抗栓、溶栓治疗之后的并发症。大多数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无症状,但严重者可导致病情急剧恶化甚至引起死亡。随着头部CT和MRI等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头部MRI的SWI和GRE-T2*WI序列已能帮助人们识别更多的脑梗死后微出血灶。1脑梗死出血性转化的分类将脑梗死出血性转化按照头颅CT的表现可以分为出血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9月—2010年8月在潍坊市脑科医院诊断为脑梗死的患者366例,电话或门诊随访6个月~24个月,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糖尿病、冠心病、吸烟为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适度饮酒为保护性因素。结论男性、糖尿病、冠心病、吸烟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适度饮酒可预防脑梗死复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4例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病变16例(占67%),大脑前动脉供血区病变6例(占25%),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病变2例(占8%)。大面积脑梗死22例,占92%;出血性转化发生<48h者11例,48h~7d者7例,7~14d者3例,>14d者3例。24例患者中10例基本治愈,5例好转,3例呈植物生存状态,6例死亡。结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是影响患者生存的严重并发症,其危险因素有大面积脑梗死、心房纤颤,患者早期死亡原因主要为脑疝,及时诊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刘伟 《地方病通报》2010,(3):96-96,99
目的探讨老年人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1998~2009年乌鲁木齐有色医院收治的老年人(年龄〉60岁)记录性别、年龄、血压、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以脑CT或MRI的检查结果分为脑梗死组(实验组)和非脑梗死组(即对照组);合并有其他脑血管病的病例不在本项研究的入选中,有服用降脂药物的患者,停服降脂药物2周后再检测血液的生化指标;两组病人的血液生化指标均采用美国贝克曼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结果脑梗死组病人同时合并高血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和血尿酸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别(P〉0.05),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和血糖有显著性差别(P〈0.01和P〈0.05)。结论高血压作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是老年人防治脑梗死的重点内容。降压、降低LDL或提升HDL/LDL比值以及防治胰岛素抵抗对防治老年人脑梗死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脑梗死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指急性脑梗死后发生的脑内出血,包括自然发生的出血和药物治疗后引发的出血,是脑梗死急性期常见的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多项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的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的开展,出血性转化重新引起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评价溶栓治疗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研究脑梗死HT的机制、预测和干预对临床治疗脑梗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可能危险因素以及这些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1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6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比较HT组与非HT组之间的差异,筛选与HT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并进一步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T及其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16例溶栓患者中有22例继发HT(18.99%),其中16例为症状性脑出血。回归分析表明早期CT改变、基线舒张压≥100mmHg、基线血糖≥11.1mmol/L、NIHSS评分>15分和溶栓时间窗>3h、年龄6项为HT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11.1mmol/L、NIHSS评分>15分和溶栓时间窗>3h影响了HT患者的预后。结论溶栓前的舒张压、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CT低密度改变或水肿占位效应、溶栓时间窗、年龄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基线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溶栓时间窗影响了溶栓后HT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进展性脑梗死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2-10~2003-11对浙江省温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性脑梗死(ACI)152例入院时记录性别、年龄、血压、病史(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梗死史、高尿酸血症、吸烟史),并予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肾功能、血脂、载脂蛋白,心肌酶、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I,抗凝血酶Ⅲ、头颅MRI(或CT)、颈动脉彩超检查。累计稳定性脑梗死98例和进展性脑梗死54例,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46项指标中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WBC)、载脂蛋白B(apoB)、血糖(GLU)、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MB(CPK-MB)、а-羟丁酸脱氢酶(а-HBDH)和舒张压(DB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入院时CRP、WBC、apoB、GLU、LDH、CPK-MB、а-HBDH升高和DBP下降易致脑梗死进展。结论入院时CRP、WBC、apoB、GLU、LDH、CPK-MB、а-HBDH升高和DBP下降可作为急性脑梗死进展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出血性腔隙综合征(HL)与腔隙性脑梗死(LI)的危险因素. 方法分析59例HL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并与353例LI进行发病危险因素的比较. 结果高血压病是HL和LI共同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病是HL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者LI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结论临床是否发生HL或LI,关键取决于是否存在有关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