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腰椎不稳指腰椎节段活动范围超过正常,活动的性质改变,而引起相应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和潜在脊柱进行性畸形及神经损害的危险,是多种疾病所并存的一个病理现象,是临床下腰痛的常见原因。腰椎不稳的常见原因包括:创伤、退变、感染或肿瘤、峡部不连或滑脱、医源性、神经源性或肌性  相似文献   

2.
<正>腰椎不稳是指在正常生理负荷下腰椎运动节段超过正常限制范围并表现出异常反应。脊柱的稳定性是指功能单位在生理负荷下不产生异常形变或过度活动。腰椎不稳的常见原因有外伤性、退变性、峡部性、医源性及破坏性。本研究重  相似文献   

3.
王卫国  张智东  桂平 《江西医药》2008,43(11):1180-1181
目的探讨下腰椎不稳症的骨科治疗。方法50例下腰椎不稳症患者,其中腰椎峡部裂致脊椎真性滑脱患者15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35例。3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包括:有限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后路椎管减压,12例患者行保守治疗。结果45例患者获随访,时间5~24个月,手术患者优良率82.5%。结论下腰椎不稳症手术治疗主要为短节段融合术,合并腰突症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者应同时治疗,下腰椎滑脱症者还须行复位术及内固定术,内固定是手段,融合是目的。  相似文献   

4.
腰椎的运动节段随年龄的增长将发生不同程度的结构性改变,运动节段稳定性的维持与脊柱本身的结构和与之相关的肌肉系统有关。因创伤、感染、肿瘤、退形性变、各种减压手术、先天畸型或峡部裂等因素造成的腰椎不稳,和由此引起的下腰痛,已被广泛研究。然而对腰椎节段失稳概念、诊  相似文献   

5.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因腰椎退行性变而引起的腰椎不稳症患者越来越多.目前,认为腰椎节段性不稳定是腰腿痛的常见原因,它常与腰椎管狭窄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存在,其手术治疗不能以一般的神经减压术及椎管成形术解决.  相似文献   

6.
周自贵  赵永会  夏保志 《河北医药》2009,31(20):2741-2742
目的探讨老年性多节段(&gt;2个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一种较好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老年性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患者,运用了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椎体间或横突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腰椎融合术。摘除椎间隙54个,融合节段45个。结果术后随访1~2年,复查X线片,无断然断棒及松动现象,患者腰腿疼痛症状改善优良率0.9%,JOA评分的改善率为73%。结论运用腰椎板扩大开窗或全椎板减压,摘除髓核,核体间植骨,后路钉棒系统加压内固定,治疗老年性多关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腰椎不稳的办法可以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弹性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症的应用价值和实际疗效。方法2007年6月-2010年6月采用弹性内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症33例。记录手术时间、失血量、植骨融合时间,随访观察相邻节段退变情况。根据侯树勋的疗效评定标准判定疗效。结果手术时间平均95min;术中出血平均250ml,术后无神经根损伤及脑脊液漏登并发症,随访平均18个月,X线片显示33例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5个月,内固定无松动及折断,MRI显示所有的病变节段的相邻节段未出现退变或退变加重。末次随访时疗效评定:优30例,良2例,可1例。结论采用弹性内固定治疗短节段腰椎不稳症,可有效的进行腰椎后路减压融合、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防止相邻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退变性腰椎不稳症患者,进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治疗,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个月~3年,优良率达97%,植骨椎体间骨性融合率100%。结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加椎体间植骨融合可使不稳节段即刻稳定,骨性融合率高,是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后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疗效,固定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发生机率与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2010年8月下腰椎固定术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2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阶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退变性腰椎不稳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腰椎固定及固定阶段多少本身无关,与固定前邻近节段椎间盘有无退变关系明显,且多发生于固定节段近端。  相似文献   

10.
腰椎不稳是腰椎退化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早期椎间关节松弛导致后关节突半脱位,生理状态下屈曲/后伸活动时出现前后方向的位移超过一定的距离,从而引起疼痛或刺激脊髓神经而出现临床症状,除去创伤性及椎体结构破坏如结核、肿瘤等因素所致的不稳,即为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White和Panjabi提出的临床检查评分表:矢状面前屈相对位移〉8%;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研究融合内固定对腰椎邻近节段的影响。方法10具新鲜L1~S1尸体标本分别近、远端固定,在生物力学机上模拟人体行屈伸、左右侧弯及旋转活动,观察L4~5、L5~S1节段运动范围;随后L5~S1固定后测各节段运动范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5~S1融合后L3~4、L4~5节段运动范围明显增大;L4~5增大范围明显大于L3~4(P〈0.05)。结论脊柱融合内固定术后,相邻节段位移增加,易继发不稳和退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方法  1994~ 2 0 0 0年共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42 7例 ,其中再手术治疗 18例 ,占 4 2 %。再手术所行椎间盘切除的节段为L3~ 4 1例 ,L4~ 57例 ,L5S1 8例 ,同时两节段L4~ 5及L5S1 2例。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 ,平均 2 9个月 ,优良率 77 7%。结论 再手术原因有 :病变节段定位错误、术后再突出、多节段突出只切除一个节段、腰椎节段性不稳以及对腰椎管及神经根管减压不彻底等。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影像学检查 ,制定出合适的手术方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治疗腰椎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方法在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行腰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固定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及以神经根管狭窄为主的腰椎管狭窄,盘源性腰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患者13例。结果本组13例患者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150 min;术中失血量平均210 ml;住院时间6~14 d(平均8 d);无神经损伤,无中转开放手术。无伤口感染。ODI评分术前平均为48.3%,术后3个月平均为16.5%,术后6个月平均为14.0%,优良率97.5%。融合率100%。结论 X-tube通道下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对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不稳症、以神经根管狭窄为主的腰椎管狭窄及盘源性腰痛等腰椎退行性疾病,短期疗效满意。较传统TLIF手术,具有切开小,创伤小,出血少,固定可靠,术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等优点。但是长期疗效还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4.
蒋建农  郝思春  陈俊  王继峰  朱和平  王勇 《江苏医药》2013,39(2):221-222,124
目的 评价腰椎后方椎弓根螺钉弹性-半刚性固定系统(BioFlex)单侧弹性固定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侧隐窝狭窄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侧隐窝狭窄患者,L4-L5间隙7例,L5-S1间隙4例,摘除突出的髓核及侧隐窝扩大后,应用BioFlex进行单侧弹性固定,对其术后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节段活动范围(ROM)进行评价.结果 术后经18个月,平均13个月随访.术前VAS为(7.9±1.2)分,术后为(2.4±0.7)分,末次随访为(2.2±0.8)分,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ROM:整个腰椎和非手术节段活动度明显减低,邻近节段有所增加.结论 下腰椎术后行弹性固定,具有一定的安全、有效性,但仍需进一步的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5.
应用腰椎椎问融合器治疗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应用腰椎椎体间融合器(BagbyKuslic,BAK)治疗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对6例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下腰椎失稳症病人行后路双BAK椎间融合术.结果经术后6~12个月随访,腰腿疼痛症状全部缓解,X线片示已出现椎体间骨性融合,未见BAK变形、滑脱及椎间塌陷、骨吸收现象.结论BAK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应用腰椎椎体间融合器 (BagbyKuslic ,BAK)治疗下腰椎失稳症的临床效果及适应证。方法对 6例因各种原因造成的下腰椎失稳症病人行后路双BAK椎间融合术。结果经术后 6~ 12个月随访 ,腰腿疼痛症状全部缓解 ,X线片示已出现椎体间骨性融合 ,未见BAK变形、滑脱及椎间塌陷、骨吸收现象。结论BAK是治疗下腰椎不稳症的一种较理想的内固定装置。  相似文献   

17.
腰椎间盘切除术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腰椎间盘切除术作为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取得了良好的近中期效果,但常导致术后腰椎不稳,从而使手术远期疗效丧失。本文就腰椎的稳定性以及手术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腰椎骶化(LS)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H)自然病程的影响。方法:按纳入标准选取2014年在我院就诊的LDH的患者382例,根据X光片分为LS组和非LS组。在接受相同非手术治疗后随访1年,分别在6个月和1年时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腰椎稳定性、椎间盘退变程度、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临床症状的差异。结果:完成随访患者共262例,其中LS组患者72例,非LSTV组患者190例,年龄、性别、LDH发生节段、腰椎不稳无统计学差异。与非LS组患者相比,LS组患者能够促进腰椎不稳,且腰椎间盘退变的时间更早、程度更重,下腰痛及下肢放射痛等临床症状也更早出现,程度更重。结论:LS能够在LDH自然病程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研究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与经腰椎间孔入路腰椎椎间植骨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方法 2007年2月至2011 年1月,56例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接受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辅以相应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其中23例经腰椎间孔椎体间植骨融合(TLIF组),另外33例经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PLIF组),比较两组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植骨融合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56例患者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椎间隙感染、下肢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PLIF组33例患者经12~38个月随访,平均26个月,发生硬脊膜撕裂1例,脑脊液漏1例,马尾神经及神经根一过性牵拉损伤2例.TLIF组23例经8~32个月随访,平均22个月,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两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无明显差异.TLIF组与PLIF组的临床优良率分别为91.3%和87.9%,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经腰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腰椎不稳症,不但技术操作可行,而且能明显降低因侵入椎管而带来的各种并发症,是治疗重度退变性腰椎不稳症的有效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腰椎滑脱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及疗效。方法 2007年9月至2012年4月,对本院44例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应用后路全椎板减压、髓核摘除,椎弓根螺钉复位内固定后,分别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术、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比较不同手术的时间、出血量术后及随访时疗效。摘除椎间隙44个,融合节段44个。滑脱主要部位为L4、5和(或)L5S1,滑脱度为Ⅰ~Ⅱ度。结果术后随访6~36个月,复查X线片,无断钉、断棒及松动现象,优良40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90.9%。结论腰椎滑脱并腰椎间盘突出症,宜选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不稳节段,采用后外侧植骨融合和(或)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可获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